徘徊在“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之中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徘徊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别格形象解读作者:张成成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7期摘要:《土生子》是美国作家理查德·赖特的一部杰作,是黑人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小说讲述了一位愤世嫉俗的黑人青年别格·托马斯失手杀死白人富家女并试图毁尸灭迹但最终落入法律之网的美国黑人悲剧。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结构”作为理论基础,从本我、自我和超我角度分析别格的人格特征,分别解析了别格本我状态下情感的无节制放纵,自我状态下内心道德和情感的压抑以及超我状态下社会道德和情感的渴望回归,由此揭露了别格充满矛盾的人格特征。
关键词:别格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土生子》是美国作家理查德·赖特的一部杰作,是黑人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小说讲述了一位愤世嫉俗的黑人青年别格·托马斯失手杀死白人富家女并试图毁尸灭迹但最终落入法律之网的美国黑人悲剧。
别格·托马斯一反众多作品中黑人被压迫的形象,一跃而起成为反抗白人压迫的一股力量,但其内心深处对白人仍存在着难以言说的恐惧。
无意间杀死白人富家女玛丽并试图毁尸灭迹是别格的反抗,一方面他想要隐瞒事实,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又按捺不住一种别样的价值感。
因为害怕所以选择逃跑,但终究逃不过命运的羁绊。
别格自始至终都在调和自我与社会的矛盾,与自我的本能作斗争。
别格的本我步步受到阻碍,呼唤自我的调节,但自我调节的失败导致其心理世界逐步崩塌。
当别格顿悟,达到超我,渴望活下去的时候,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别格的死是美国黑人的悲剧。
本我是一种非理性心理结构,受欲望快乐原则的制约;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代表着理性和常识,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超我是人格中高级的、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以自我理想等道德原则来规范自我。
一、本我的放纵弗洛伊德在其著作《自我与本我》中指出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心理结构,充满着本能与欲望的强烈冲动,一味追求满足(王一川,145)。
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之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裂与冲突作者:王粒又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7期摘要本文拟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利用人格三重结构学说对《呼啸山庄》进行解读,指出书中主人公希斯克厉夫、凯瑟琳和林顿分别代表着凯瑟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三者的分裂和冲突,构成了整个故事的矛盾冲突,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凯瑟琳本我自我超我冲突中图分类号:I561.06文献标识码:A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曾在评价《呼啸山庄》时说:“我不知道还有哪部小说能像它这样,把爱情的痛苦、迷恋和残酷如此执著地纠缠在一起,并以如此惊人的力量将其描绘出来。
”正是这种“惊人的力量” 如掠过约克郡荒原的凛冽的寒风,猛烈撼动着读者的心灵。
多少年来,评论家们苦苦搜寻和捕捉这种力量,力图解开这个文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为解读这部神秘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生活分为三个部分: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
在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人格三重结构学说,即人的心理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构成。
本我代表人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包括被压抑的无意识倾向,弗洛伊德将其比喻为一锅沸腾的兴奋和激情。
它以追求不受任何约束的欲望的满足为宗旨,奉行“快乐原则”。
它所有唯一的内容,就是力求发泄的本能冲动。
本我就是一股桀骜不驯的力量,它绝不服从理性。
自我则是审慎和理性的象征,它遵从“现实原则”,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冲突。
在每个人的心理上,那些无法无天的“原我”欲望同“自我”的道德观念永远在做剧烈的冲突。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层次,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组成,遵守“道德原则”。
它是自我理想的代表,自我用它来衡量自己,努力实现它。
超我既置自我于积威之下,乃临之以最严格的道德标准。
其对自我的挤压表现在用良心和罪恶感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超我与本我永远处于冲突状态之中。
自我则必须服从三个残酷的主人:外界、超我和本我,且须尽力调和三者的主张和要求。
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作者:杨珍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3期摘要:劳伦斯和梅娘的作品不仅都着力塑造女性形象,关注女性与人的本质,而且他们在人物心理描写上都鲜活地展现了人物心灵深层的矛盾冲突。
《虹》与《鱼》两位女主人公在探索自我的历程中,无意识的深层心理中都遭到了持续而猛烈的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具体表现在两人对自由的追求、爱欲的渴求和家庭的桎梏、理性的压制之间的矛盾。
虽然二者最终以陷入寻找自我的困境收场,但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是个体走向完整自我的必经之途,蕴含着深刻的普遍意义。
关键词:本我;超我;自我;心理;矛盾作者简介:杨珍珍(1994.12-),女,汉,陕西商洛人,宝鸡文理学院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2《虹》作为一部心理分析小说,劳伦斯对女主人公厄修拉成长过程中的深层意识进行了探索,而《鱼》中大胆女性的心理独白是梅娘对其女主人公芬内心的锐利解剖。
二者都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本我与超我发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
本我、自我与超我是弗洛伊德在无意识理论基础上对人的心理人格三个层次的划分,三者之间相互交锋制衡,影响着个体的行为。
厄修拉和芬虽然经历不尽相同,但她们作为当时新知识女性的代表与父权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突,突出表现在她们复杂的心灵斗争之中。
一、自由的追求与家庭的桎梏弗洛伊德将本我喻为“一口充满了沸腾着兴奋剂的大锅”[1]:65,它是人格中最原始不易把握的部分,包括人与生俱来的各种欲望,受自然规律即生理规律的支配,遵循快乐原则行事。
厄修拉与芬都生长在传统的父权制的家庭中,在她们花季般的少女时期,本我所体现的欲望和基本要求是合乎情理的。
厄修拉遇见了克里斯本斯基,他身上的男子气概吸引着她,于是她遵循本能與他一起拥抱爱恋,“这个情感的世界和不受约束的行为使她着迷”[2]:261,之后克里斯本斯基去参军离去,她这朦胧的爱恋就结束了,但是她依旧需要生命最原始的自由。
本我与超我的失衡作者:孙彩霞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年第08期摘要:刘备的悲剧命运妇孺皆知,许多人从历史的角度作出解释。
本文从心理传记学的角度,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此作出全新阐释。
研究表明:前期,刘备的本我被压抑,在超我的指导下形成了善纳众谏、镇定自若、不骄不躁的性格特征,促使他从贩履织席的平民登上蜀汉皇帝的宝座;后期,本我释放过度,本我所体现的拒纳众谏、急躁冒进、恃胜而骄的性格特征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失败,最终导致了刘备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心理传记学;刘备;本我;超我一、引言刘备“雄姿杰出,有霸王之略”,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
作为历史上仁义忠厚的英雄典范,其为人之道与君臣之道一直受人褒奖。
在汉末群雄角逐的年代,土地兼并、瘟疫盛行、军阀割据等社会问题异常突出,倚兵仗将、跨州连郡者不计其数。
刘备集团与其他各军阀相比,实力更是相形见绌。
“安身守命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
”但是年幼以贩履织席为业的刘备却凭借“折而不挠,败而不倒”的精神,屡次与命运抗争,摆脱命运的束缚。
一次次的失败、逃离、依附,最终使他成就一番帝业。
在群雄争霸中占据一席之地,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摇身成为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势力之一,皇帝梦终于实现。
然而正当他走向事业的巅峰,蜀国也正强大的时候,他的谢幕表演——夷陵之战紧接着上演了。
夷陵之战也被称为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刘备率诸军伐吴的重大战役,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齐名,是三国中关乎蜀国政权存亡的三大战役之一,同时也是刘备一生中最大的决策失误。
这场战役中刘备集团的惨败成为蜀国在三国鼎立势力中由胜到衰的转折点,同时也揭开了刘备个人以及刘备集团的悲剧命运。
刘备从蜀汉皇帝到夷陵之败仅仅经历了两年时间,在位时间如此之短,在历史上也很鲜见,还没有来得及享受成功的喜悦却要品尝失败的痛苦。
那么,一个能从平民登顶皇权的“盖世英雄”,是什么导致他的性格急剧逆转?是什么导致蜀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急剧衰亡?从历史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刘备的失败归结于蜀国相对薄弱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等客观因素。
第34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4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3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纠缠——《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之命运赵月钞(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摘 要: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三者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文章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命运。
追寻爱情的本我同世俗伪善道德的超我激烈的纠缠斗争,导致安娜宁愿以身殉情,用生命讨伐世俗伪善的道德和变质的爱情。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弗洛伊德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2-0065-03《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描述身处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安娜与一位军官的婚外恋的感情故事而历来为读者多重解读。
作品深入细致地突出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的主题,主人公安娜为寻得真爱而不得不在世俗传统道德与自由爱情之中愁肠千结。
作品 引人的心理描写,安娜在快乐时的烂漫,悲伤时的无助,深陷家庭和婚外恋的纠缠,不安灵魂的迷茫痛苦,都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身处不幸婚姻围城中的女性,追求作为人的本能快乐和受世俗压抑的心理斗争的真实场景。
安娜是一个悲剧人物,托尔斯泰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引发人们对于传统婚姻家庭和爱情的思考。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类精神活动主要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人的本能就是追求快乐,一如婚姻不幸的安娜希冀美好爱情的降临。
但身处世俗社会的人要遵守一定的社会准则,承担一定的责任。
当人不小心犯错误就会受到来自超我的谴责。
安娜出轨的行为不仅引来世人唾弃,她自己也深陷痛苦,一方是可亲可爱的儿子,所谓的正直的丈夫,一方是带给她无限快乐的情人。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与统一—浅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摘要:王尔德在其小说《道林. 格雷的画像》中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物, 他们分别是亨利爵士、道林和贝西尔。
论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学说出发, 分析这三个人物, 提出他们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象征, 并探讨了其中与作者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道林·格雷的画像》;自我、本我与超我;奥斯卡·王尔德奥斯卡·威尔斯·王尔德可谓是世界文坛上的一个怪才,是众多文学批评家争论的焦点。
有人对他推崇备至,也有人对他不屑一顾。
但对于王尔德本人来说,“世上唯一比被人议论更糟糕的,就是无人议论。
”不论是从王尔德颇具争议的传奇一生还是从其作品中,我们都不难看出王尔德在个人欲望的满足和社会道德准则之间的痛苦挣扎。
作为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王尔德鼓吹“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否认艺术的社会性,提出美与生活毫无关联,美是高于生活的,是超道德、超功利的,唯有艺术和美是永恒之上的。
对于自己的唯美理论,王尔德身体力行,并在自己的诗歌、童话和剧作中将“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他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在1891问世时,遭到了几乎来自英国各界的非议与谴责,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同性恋主题的小说,而更多的人则指责这是一本淫秽、不道德的书。
有报纸批评道:“这本书是法国颓废派文学这个麻风怪物的产物,是一本有毒的书,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的臭气。
”在1894年王尔德对昆斯伯雷侯爵诽谤的诉讼案中,反而成为王尔德因“有伤风化”罪身陷囹圄的指证。
从此,王尔德一蹶不振。
从上世纪中叶起,人们开始重新以一种更为客观的角度审视王尔德及其作品,甚至一度在英美两国掀起一阵王尔德热潮,而《道连·格雷的画像》这本“有毒的小说”也得到了读者与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赞誉,被认为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借助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简单分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三位主要人物画家霍尔华德、道连·格雷和亨利勋爵之间相互钳制的关系并揭示他们在作者王尔德身上所得到的统一。
再怎么不好,起码我也是他们养大的。
养育之恩,不可不报。
其实超我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他也想让我做的每一件事都符合它的思想体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出,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现在再解释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生活,就易如反掌了。
本我,想通过考研,这条路来摆脱自己的家庭的束缚,它是我考研动力的一大来源。
而当我以这样一个目的去学习时,超我就扛不住了。
因为我考研的目的是他不能接受的。
因而,每当我学习的目的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本我时,超我就按耐不住了。
超我认为这样是不对滴所以他反对我这样做。
也就是反对我考研。
本我和超我经过一系列的“对决”之后,胜出的一方掌握了对自我的实际控制权,从而让自我按照他的意愿去做。
但是,他们之间的斗争是一直存在的,不可能说谁把谁完全压倒,让对方从我的大脑中永远的消失,这是因为,人的大脑和电脑的固态硬盘不同,固态硬盘可以随意的把不想要的东西删去,但是大脑不会,它没有这个功能,即使随着时间的流失,我们会“忘记”一些东西,但是,那些被“忘记”依然存在,变成了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
所以本我和超我对自我控制权的争斗好比美国总统的竞选,不可能一直是那一个党派当政。
所以这就有了苦逼的自我。
他不得不一段时间听从本我的指令去好好学习,一段时间听从超我的,不去学习。
而这个自我就是人们平常能够观察到的我,那些本我和超我的斗争,都发生在潜意识里,甚至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怪不得有人说: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
这样就完美的解释了我为什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学玩玩,根本不能完全进入考研的状态。
我也知道我为什么会在这么关键的时刻选择刷机(我手机是安卓的,me525,有很多的刷机包可以刷。
刷机就像你的手机从ios 5升级到ios6,但是安卓的刷机要比那个麻烦很多),没有准备考研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刷机,因为那样很浪费时间,但是,偏偏等到我准备考研的过程中我开始了刷机生涯^_^。
我清清楚楚的记得当时给自己的理由是:考研的生活太过无聊,所以我必须有自己的兴趣(我还是比较喜欢刷机的,因为每当一个新系统出现在自己的手机里,我会很有成就感)。
大 众 文 艺65摘要:精神分析电影批评是以精神分析心理学为理论先导发展起来的。
它以对人的潜意识的发现和对本能欲望前所未有的张扬影响了整个20世纪。
结合电影《色,戒》和小说《色,戒》,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剖析王佳芝在与易先生交往过程中本我、自我与超我间激烈的较量与冲突,分析王佳芝在执行特工任务中的复杂心理,探寻王佳芝本我的最终臣服背后交织的多种因素。
关键词:《色,戒》;弗洛伊德;自恋;恋父;自我;本我 ;超我著名电影导演李安把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搬上了荧幕,引来无数争议。
我们暂且跳出电影改编是否忠于小说原著的俗套探究,仅就王佳芝怎样由一个爱国女学生一步步陷入假戏真做的泥潭,最终臣服于“本我”放走汉奸易先生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来看,李安的《色,戒》拍出了张爱玲写出来的《色,戒》,也拍出了张爱玲没有写出来的《色,戒》。
在弗洛伊德看来,任何事情都事出有因,也就是说,人们的言行没有偶尔为之的,即使口误也是如此。
只是一些原因是不为我们所觉察的,但正是这些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原因导致了我们的某种言行。
本文将从精神分析角度,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和性本能等理论,分析王佳芝心理,阐明这一行为产生的深层心理原因。
一、“自恋”与“恋父”的灵魂交接弗洛伊德将力必多包含于自我之中的情况称为“自恋”[1]。
他把个人的发展过程视作由自恋到物恋的进展。
同时,即使物恋充分发展,总有某种程度的自恋在继续。
也就是说:“即使人为自己的力必多找到了外部对象,他仍留有某种程度的自恋。
”[2] 从小说《色,戒》中不难找到上述理论的证据。
王佳芝的自恋体现,一方面是以自我为主体,在两性交往中将自己放置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
小说中写到,两年前在香港,王佳芝乔装麦太太接近易先生,第一次在他家打麻将时,“她知道他不是不注意她,不过不敢冒昧,她自从十一二岁就有人追求,她有数”[3] ,“从十五六岁起她就自顾忙着抵挡各方面来的攻势”[4],从文字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王佳芝对自己的相貌还是相当自信的,自信得有点“自恋”的味道。
本我、超我、自我的冲突作者:杨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4期摘要:圣女贞德的故事数百年来为人们竞相传颂。
本文拟从心理批评的角度,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从本我、超我、自我三个方面来分析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中贞德短暂的人生。
她的奋斗过程充满了本我、超我和自我的激烈冲突,表现了贞德自我意识的错位和迷失。
这也是导致贞德人生悲剧深层次的精神原因。
关键词:圣女贞德;本我;超我;自我作者簡介:杨岚,女,汉族,安徽人,同济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3一、引言法国少女贞德的故事已成为一个永恒的文艺创作母题。
15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半壁江山一度被英军侵占,整个国家岌岌可危。
贞德自称听到了天上的圣女凯萨琳、马格利特和天使迈克尔的声音,以上帝的名义号召她去拯救法兰西。
她冲破重重阻碍,获得一支军队指挥权,将法国从亡国的危险中解救出来。
但是,就在贞德准备乘胜追击的关键时刻,她却受到了各方势力的猜忌和孤立。
最后,英军与教会以“异端、巫术、妖法”之罪开除她的教籍,并于1431年将她烧死在鲁昂广场。
本文从吕克·贝松导演的电影《圣女贞德》出发,通过人格结构理论展现不同于传统圣女的贞德形象。
从一个平凡的农家少女,到上帝的使者、抗英大军的精神领袖,再到火中殉难的烈士,贞德的人生悲剧下隐藏着深层次的精神原因。
二、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关于贞德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多将贞德表现得过于神圣化,而吕克·贝松没有把贞德的故事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受难英雄的成长史,而是展现了作为普通人的贞德,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
影片细致描绘了贞德性格与身份的多重转变。
她对上帝的迷恋,发生在她身上的诸多神迹,驱使她以上帝使者的名义面见法国王子查理,率领法军赢得第一场战斗胜利,收复奥尔良。
她那歇斯底里的宗教热情,略带哭腔的嘶喊和号令,具有催人泪下的强大感染力。
本我自我超我不平衡本我,自我,超我的不平衡《土生子》是20世纪杰出的美国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被看做是美国黑人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作品自1940年问世以来,受到了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作者以震撼人心的真实笔触表现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黑人的贫困的生活状况如何导致一些黑人走向暴力和犯罪的道路。
主人公别格・托马斯是一个居住在芝加哥贫民窟的黑人青年,在一家慈善机构的帮助下受雇于白人道尔顿先生家做家庭司机兼锅炉工。
一天深夜,别格开车送醉酒的玛丽・道尔顿回家,玛丽烂醉如泥,别格只好将她扶回卧室。
正在这时,双目失明的道尔顿夫人来到女儿房中,别格担心玛丽出声,自己就会因深夜闯入白种女人的卧室而被处死,于是随手抓起一只枕头盖住了玛丽的脸部,却不幸把玛丽闷死了。
随后别格踏上了逃亡的道路,最终他被警方逮捕并判处死刑。
小说突出描写了别格在种族歧视和贫困生活的压抑下所产生的病态心理。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主人公别格的悲剧命运进行分析有助于读者更深刻透彻的了解作品所揭示的主题。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
本我是人们所有热情,本能和习惯的本源,是遗传本能和基本欲望的体现。
他缺乏道德观念和逻辑推理,唯一的需要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满足自身欲望。
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寻求欢乐和躲避痛苦是本我最重要的功能。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调节者。
自我的功能是寻求本我欲望需求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平衡,从而促进人格的协调发展。
它遵循的是“唯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在道德方面的体现,代表人格结构中理想的部分。
它是伦理道德规范及宗教教规等的体现者。
它的功能是抑制本能冲动并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监督自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的三部分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作用又相互矛盾的。
当三者处于平衡状态时,人的个性就能得到正常发展。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12No.1一作品简介《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来自阿富汗作家出版的英文小说。
2003年,这部小说刚一出版就占据了各大图书榜单的榜首位置,迎来了无数赞誉,胡塞尼本人也凭借它获得了联合国人道主义奖。
2007年,德国导演马克·福斯特将其搬上了银幕。
小说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阿米尔在坦然面对自己曾犯下的罪恶之后,以赎罪般的努力,克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冲突煎熬,最终令人感动地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电影则以倒叙的方式开篇,并以风筝为意象引出了主人公与哈桑之间的故事,画面朴素深刻,情节含蓄委婉。
电影开篇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尔,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
在阿米尔受别人欺负的时候总是哈桑站出来保护他,尽管哈桑比他还要瘦弱。
天性懦弱的阿米尔因无法成为父亲心目中那样铮铮铁骨的男子汉而被父亲所轻视,但父亲的朋友拉辛汗却不认为阿米尔一无是处,在他的指引下,阿米尔愈加显露出他所具有的写作天才,最终成为一名作家。
除了写作之外,阿米尔斗风筝也是个行家里手。
同样,哈桑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于阿米尔,并且哈桑还能向雷达一样准确地追到被斗败的风筝。
12岁那年,阿米尔和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
阿米尔将对手通通打败,然而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追到被他最后割断线的风筝。
哈桑是当地最出色的追风筝高手,他替阿米尔去追,承诺阿米尔一定追到。
然而,风筝追到了,哈桑却惨遭恶霸少爷的强暴。
阿米尔目睹了一切,性格软弱的他却选择了袖手旁观,并再次错误地选择了陷害哈桑并逼其离开家门。
随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他父亲亡命出逃,离乡背井地到了美国,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但是,多年后,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电话却把阿米尔从貌似平静的异国生活中拉出来,真相、责任、赎罪,“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较量,让阿米尔重回阔别多年、满目疮痍的阿富汗,寻找哈桑的孩子,最后阿米尔选择了自己独特的赎罪方式。
自我、本我、超我的斗争——《安娜第一篇:自我、本我、超我的斗争——《安娜自我、本我、超我的斗争——《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命运的分析摘要: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被誉为当时俄国社会百科全书,书中的每个人物性格都极其的饱满,尤其是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心里路程的变化到最后其悲剧产生的描写。
对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解析不胜枚举,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剖析导致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自我本我超我安娜·卡列尼娜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文学家,在这世纪交替之际,由于社会的变化使得文学作品流派由浪漫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列夫·托尔斯泰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著作中无不显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因此也被称为“俄国社会革命的镜子”。
此外在他的作品中凸显出他不懈的精神探索和自我剖析,因此也被称为是“俄罗斯的良心”,并在作品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心灵辩证法”。
“心灵辩证法”体现了托尔斯泰注重描写人物心灵的矛盾冲突的运动过程,其中注重描写心里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描写冲突、分析心理冲突的原因和心理变化发展的原因。
[1]托尔斯泰这一描写手法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相符合。
《安娜·卡列尼娜》的译本从1956年就已经传入到中国,并相继出版了十几本不同的译本,而该书也被翻拍成7种版本的电影,由此可以看出该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的都深受欢迎,其中主人公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其精神分析法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重人格结构。
本我(id)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完全隐没在无意识之中,它主要是由性的冲动的构成。
游走于“自我”与“超我”之间作者:褚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5期摘要:弹词《笔生花》塑造了既有丈夫豪情又恪守妇德的姜德华和典型的妒、悍妇沃良规,前者是作者心中完美女性的化身,后者则是完全的反面教材。
这种极端化的塑造方法,造成了人物形象的严重缺陷,使姜、沃二人成为了苍白的善恶符号。
这一现象的形成源于作者对“自我”的接受、质疑和其在“自我”与“超我”间的游走不定。
关键词:《笔生花》;自我;超我作者简介:褚静,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5-0-02一、创作动机及人物形象邱心如开篇即说明其创作动机为对《再生缘》的“翻意”、“更调”[1]。
全文欲通过对主人公姜德华的塑造宣扬心中完美女性的德行,从而纠正《再生缘》立意之偏、捍卫礼教。
姜集中了所有邱心如所承认的美好品质。
她蕙质兰心、秀外慧中,于内恪守妇德、善调琴瑟,于外忠肝义胆、有勇有谋。
文中处处可见作者通过他人之口对姜的溢美之词。
另一方面,为更好地进行道德批判,反面人物,即与妇德背道而驰的妒、悍妇亦不可或缺。
沃良规便是其中的典范。
她不学女工不闻《女则》;不孝不贞,私会情郎;不满于丈夫的绝对统治地位,甚至公然挑衅男权乃至传统礼教。
可见,沃是作者有意安排用来反衬姜及闺范操守的对照。
二、形象塑造与邱心如的思想作者虽在一开始就点明了对孟丽君等人的种种不满[1],但仍保留了主人公女扮男装、功成名遂等情节。
邱心如对孟丽君“辱父欺君”这种赤裸的抗争所进行的“翻意”、“更调”则是安排姜在成婚之际仅仅做了无关痛痒的反抗:姜把自己关于屋内拒不成亲,却在父亲的规劝下轻易妥协。
这是姜自身斗争的高潮,也是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水岭。
复装前的姜面对柏固修以死明志、面对楚元方屈曲逢迎、面对楚廷銮毅然斩杀,这些人的作为违背了姜心中忠、孝、贞等价值认知,因此她可以坚定地不惜一切地进行反抗。
徘徊在“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之中
作者:王靖远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4期
摘要:本文对电影《十戒之爱情短片》进行了深入分析,验证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对女权主义理论也作出相应解读,揭示了成人世界和童真世界的冲突以及人性情感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十戒之爱情短片》;精神分析法;女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1
电影《十戒之爱情短片》在抑郁的社会背景下,讲述了一段与初恋、偷窥、成长有关的似有若无的爱情故事。
撇开影片的声画效果,单独从主旨表达方面讲,这部影片无疑以实际的影视作品验证了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源于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与性欲学说。
而弗洛伊德较为有名的理论就是“受抑制的性爱经常会引起精神病或神经病”这一学说,他认为性爱和性欲始于早期儿童时期而不是成年时期。
这种理论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尽管男孩并不想要与玛格达接吻或是性爱,但是爱情萌芽的产生是由于一种对于性的冲动而引发的窥视欲望。
可悲的是,男孩与女人代表两种不同的爱情观,他们两个都在极力所营造出的一种说服了自己却说不服对方的爱情理念。
男孩和女人都是坚强的,他们可以忍受责骂,可以忍受拳打,可以忍受他人的冷眼,但同时他们又都是脆弱的,当他们的爱情理念得到质疑并在自我内心产生实质性动摇的时候,他们会变得异常脆弱最终两人相互改变了对方的爱情观,但是太迟了。
受抑制的性意识会引起精神病,男孩使然,女人亦使然。
男孩的割腕行为以及女孩的痛苦不堪都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大胆推测,如果男孩性压抑时间更长一些,或者女人等不到男孩信息的时间更长一些的话,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最终会成为爱情的牺牲品,成为性压抑后的精神病患者。
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说,许多单个的本能都可以归入两类主要的内驱力下,一类是生的本能,通常称为性爱或性;另一类是死的本能。
尽管后人对这一观点有不少非议,但单纯从这部电影中,毫无疑问,印证了弗洛伊德的观点。
另外,无论是弗洛伊德前期的潜意识理论,还是后期自我修正的新“三部人格结构”说,他都选择把“潜意识”或者是“本我”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也是一方面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另一方面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这种本能的力量很难被轻易地长期束缚住,所以它需要有释放的空间。
同时,意识、前意识,潜意识需要保持一个可控的平衡,本我、超我和自我也要有一个可控的平衡,否则无论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把人们引入不可知的混乱中,从而导致精神错乱。
影片中的男孩和女人之间的感情一直处于
“本我”的性欲望冲动与“超我”的自我伦理道德束缚挣扎中,无论是前期男孩的“超我”无法抑制“本我”的偷窥欲望,还是女人“本我”对男孩的诱惑欲望,以及后来两人清醒后(或者说是恋爱观改变后)无法平衡“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他们一直活在自我否定与否定之否定的矛盾中无法自拔,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长此以往,两个人的神经必然会出现问题。
影片中男孩所代表的是至善至美的“超我”,也就是爱情就是爱情,纯纯的爱情,而女人代表自我欲望泛滥的“本我”,爱情与爱不同,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现实当中,我们很多时候往往是屈从于“超我”,听命于“自我”,从而遵循社会的准则及道德的规范。
但当“本我”与“超我”的代表产生严重冲突的时候又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自我”来调控平衡,一定会造成冲突从而引发矛盾,最终当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一定以一方的消减使得双方回到平静的“自我”层面,从而化解矛盾。
这部影片除了验证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外,对于女权主义理论也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1973年起,美国学者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的论文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电影理论的重要文献时,美国学者安德鲁就称赞该文“把精神分析同电影风格学这两个领域清晰有力地联系起来”。
所以实际上精神分析同女权主义从深层次上讲是有很强的联系的。
按照戴锦华老师的观点“女权主义是精神分析法的重要分支”,但由于女权主义、女性电影的定义目前还在争论中,所以很难完全给《爱情短片》下定义,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影片中对于女性问题的探索是有突破的,过去大家公认女性对爱情的需要超出男性,但在影片中女人并不仅仅是处在弱势地位的被意淫、被偷窥、完全被男人支配仅仅用来满足性欲的配角,而是有自己想法,可以戏弄男人,可以释放感情,可以与男人平起平坐的完整独立形象,因此这是一部用女性观点来诠释有关女性议题的电影。
当一份爱情从畸形的偷窥开始,一个是及时行乐、不相信纯爱的成熟女人,另一个是单纯可爱、执著相信纯爱的懵懂小伙,他们的感情注定会是悲剧,托梅克与玛格达之间存在太多隔阂,不仅是年龄和社会传统观念,还有源于社会的冷漠,他们只能建立起一种幻想中的交流渠道,享受一段想象中的爱情交流,当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那么结局必将如同从美梦中苏醒直面惨淡的现实一样让人扼腕叹息。
当朦胧的爱情冲动被现实的打击所毁灭后,他终于清醒,平静而冷漠的一句“我不再偷窥你了”,这标志着一段错乱的感情最终画上了句号,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却很多,不单单是电影拍摄的思路与技巧,更多的是对于人的精神与社会现状的反思。
这是成人世界和童真世界的冲突,也是一种爱的悲剧,两个同样渴求爱的人,在最终的理念博弈中,最終走向了放弃,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如果没有纯爱,单纯的本我的“性爱”冲动能否拯救我们当代人已经残破的失去信仰的爱情?我们的社会又在这“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中徘徊多久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这都是导演留给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