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95.50 KB
- 文档页数:3
B型钠尿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吴达党【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年(卷),期】2011(027)012【摘要】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与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联合检测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BNP,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BNP与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BNP与hs-CRP水平显著下降,治疗前后hs-CRP与BNP两者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清BNP和hs-CRP浓度的增高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病变程度相关,对判断CHD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总页数】3页(P1784-1786)【作者】吴达党【作者单位】阳西县人民医院,广东,阳西,529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相关文献】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J], 陈娟2.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尿酸、脑型钠尿肽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 [J], 徐钢;桑更生;薛鹏程;石世强;潘路华3.联合检测血清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意义 [J], 谭智毅4.脓毒血症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 黄征;邱强;杨军;赵凯5.冠心病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前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检测及意义 [J], 李宝亮;苏华;马俊帅;李延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核心提示:C反应蛋白(C-reactivenbsp;protein,nbsp;CRP)因其能和肺炎双球菌的细胞壁的C多糖起沉淀反应而得名nbsp;[1]nbsp;,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15-140KD的血清β球蛋白。
CRP持续增高提示机体存在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疾病,CRP在病毒感染时不会升高,其变化不受患者的个体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因其能和肺炎双球菌的细胞壁的C多糖起沉淀反应而得名[1] ,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15-140KD的血清β球蛋白。
CRP 持续增高提示机体存在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疾病,CRP在病毒感染时不会升高,其变化不受患者的个体差异、机体状态和治疗药物的影响[2]。
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采用超敏感方法检测到的CRP被称为超敏CRP。
大量的文章研究显示,它在冠心病、中风、周围血管栓塞等疾病诊断和预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被认为是心血管病危险评估的“金标准”[3]。
1 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特性CRP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平均值约为3.5 mg/L),当有急性炎症、创伤和冠心病时CRP会升高[4] 。
CRP含5个多肽链亚单位,非共价结合为盘形多聚体。
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对CRP的生成有调节作用。
CRP的生物特性主要表现为能结合细菌、真菌等体内的多糖物质,在钙离子存在下,形成的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释放炎症介质,促进细胞间粘附和吞噬细胞反应,溶解靶细胞。
在血管粥样硬化损害的早期还发现CRP与细胞膜形成的复合体附着在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由于各种原因的组织损伤血清中CRP浓度的升高,同时还会出现一系列的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免疫反应增强等急性时相反应,CRP的水平与炎症的出现及其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5]。
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的探讨摘要】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适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诊断的灵敏指标。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对这个古老的项目的新理论及用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有了新认识,hs—CRP的检测技术的发展对血管疾病预测诊断是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CRP作为可靠,廉价便于检测的项目,它的临床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
关键词 C—反应蛋白急性时相反应在1930年由Tiller和Francis首发现人血清中存在C—反应蛋白(CRP)。
被公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它的升高可以提示许多炎症的发生在临床应用广泛。
CRP在健康人血清中含量很低,但在人体受到相应刺激,感染、炎性疾病,组织损伤等CRP的浓度迅速增高,并在18-48小时达到高峰。
随病情的转缓CRP值可迅速下降一周内可恢复正常。
近年研究发现炎症在动脉卓洋硬化的起始,形成、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CRP作为验证标志本身尽管为非特异性的,但对细菌感染各种炎症及组织损伤及恢复期的筛选。
监测,疗效判断都有重要价值,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
(一) C-反应蛋白结构功能C-反应蛋白(CRP)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15000-140000㎏的血清B球蛋白。
因最早发现其和肺炎球菌的C多糖相结合而得名。
它是由5个相同的亚单位以非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环状五球体。
有肝脏结合在血清,脑脊液,胸腹水等多种体液中均可检测出。
CRP半衰期约15小时正常人浓度很低。
CRP的持续增高提示机体存在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疾病,在病毒感染一般不会增高或轻度升高。
CRP是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在钙离子存在下可以结合膜上的磷脂酸胆碱,也可结合染色质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增加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组织因子的生成。
CRP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也可以检测到。
CRP具有与1gG和补体相似的调理和聚集作用,促进巨噬刺激单核细胞表面的组织的因子表达及免疫调节功能。
(二) CRP与感染性疾病:由于CRP在发生感染后6-8小时即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到高峰,高峰值可达正常的数百倍。
冠心病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尿酸和脂质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发表时间:2016-08-05T11:18:10.87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作者:杨建娜曹翠景王华丽[导读]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尿酸和脂质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264400【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尿酸和脂质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在我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32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
取两组研究对象的空腹肘静脉血,测定并比较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hsCRP)、尿酸(UA)和血脂水平。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sCRP、UA和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对观察组患者的三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尿酸和血脂的检测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关键词】冠心病;C反应蛋白;尿酸;血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的心脑血管疾病。
血脂异常,包括甘油三酯过高、总胆固醇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等也是冠心病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本研究则主要是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尿酸和脂质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从而帮助临床了解并敢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促进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在我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32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
其中观察组中男32例,女16例,平均年龄61.4±8.3岁,其中进行心肌梗死者11例,稳定型心绞痛者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者17例。
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胺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诊
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
廖泽燕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7(10)8
【摘要】目的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同型半胱胺酸(Hcy)联合检测冠心病患者的价值。
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稳定型心绞痛组(SA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每组30例,同时选取同期医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hs-CRP、Hcy联合检查情况。
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较对照组hs-CRP、Hcy升高(P均<0.01)。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hs-CRP、Hcy呈依次下降,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s-CRP和Hcy浓度水平变化对冠心病情预测起到了关键性的提示作用,可及早预以诊治,提高疗效。
【总页数】2页(P89-90)
【作者】廖泽燕
【作者单位】成都现代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
【相关文献】
1.冠心病患者血同型半胱胺酸和脂蛋白(α)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2.冠心病患者血清
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脑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3.冠心病患者联合检测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4.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5.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游离脂肪酸、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检测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缪雪梅
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6期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为CHD 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本院已确诊冠心病患者70例为观察组,选择来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清晨采血4ml,分离血清测定hs-CRP水平,比较两组hs-CRP水平差异。
结果病例组血清hs-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心绞痛;心肌梗死
冠心病(CHD)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心脏病,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且逐年年轻化。
CHD现认为是冠状动脉血管壁的慢性炎症病变,许多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和生长因子均参与了这一炎症过程[1]。
既往研究显示,已更敏感的方法测得的CRP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水平与CHD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作用有密切的关系[2]。
本研究通过对CHD患者和健康体检者hs-CRP的检测,探讨血清hs-CRP的检测对于冠心病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CHD患者70例,均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和临床症状等综合诊断,符合WHO制订的CHD诊断标准,其中心绞痛患者45例(心绞痛组),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9.3±8.9)岁,心肌梗死(AMI)患者25例(心肌梗死组),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63.9±7.1)岁,排除各种急慢性感染、全身性免疫疾病、外周血管病、肝肾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患者。
正常对照组50例,为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正常者,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4.5±9.3)岁,无冠心病症状、体征、心电图正常,肝肾功能正常,经体检无心脑血管等器质性疾病。
1.2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空腹12h以上,清晨采集静脉血4ml于分离胶促凝管中,分离学清待用。
采用芬兰Orion诊断公司提供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试剂盒,在日本OLYMPUS AU 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
2结果
2.1 CH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见表1。
2.2三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的CH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病例组hs-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c-反应蛋白是1930年由Tillethe在肺炎患者血清中发现的一种反应素,它能沉淀肺炎球菌的c多糖,因此被称为c-反应蛋白(CRP)。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由肝脏合成,当机体局部炎症或损伤刺激时,可促进CRP合成、分泌[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冠心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炎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在肝功能正常情况下,CRP是反映体内活动的精确、客观的指标。
传统的CRP检测方法缺乏较高的灵敏度而无法准确检测到体内发生微小变化的CRP。
hs-CRP不是一种新的CRP,而是根据用一种灵敏度更高的方法对低水平CRP的精确测定而命名。
常规检测血清CRP最低检测含量为10mg/L,而hs-CRP最低检测含量为0.1 mg/L,可见,只有灵敏度高的hs-CRP水平测定才能对CHD的发生危险作出可靠的早期预测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CHD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病情加重,血清hs-CRP的水平从心绞痛组到心肌梗死组呈上升趋势。
有研究表明,血清hs-CRP水平增高(hs-CRP>3mg/L)是表现健康人群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非常有效的预测指标[4]。
因而,检测CHD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变化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有助于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的病变发展,还可以预测CHD的严重程度,以及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总之,hs-CRP水平在CHD患者的早期诊断、评估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心血管意外事件方面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Banach M.Markuszewski L,Zaslonka J,et a1.The mle of in- flamma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asclerosis[J].Przegl Epidemiol,2004,58:663-670.
[2]刘小平,邓岩.血清CK,TnI,CRP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0,20:100.
[3]朱红秋,朱平安,沈双宏,等.高敏C反应蛋白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脏意外事件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808-811.
[4]简序,王金和.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25(5):471-473 .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