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根化学成分研究_山东优刊文化传播
- 格式:pdf
- 大小:403.93 KB
- 文档页数:7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木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者:苏秀芳, 黄长军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系,广西,崇左,532200刊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NI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10,27(5)1.齐一萍;朱惠;郭舜民木棉根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期刊论文]-中药材 2008(02)2.苏俊吉;陈淑意;陈金发木棉对于化学性肝炎之预防及治疗效果的研究 1992(01)3.齐一萍;朱惠;郭舜民木棉对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1998(03)4.齐一萍;曹剑虹;邓福孝木棉的化学成分研究 19935.李明;王宏钧;吴鼎铭木棉素的分离与晶体结构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7(19)6.李明;刘志刚木棉叶化学成分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6(11)7.齐一萍;郭舜民;夏志林木棉根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6(12)8.罗泽渊;陈燕;姜荣兰海桐皮不同品种的薄层色谱比较 1995(18)9.齐一萍;黎晨光;李小梅一木棉根化学成分的研究(Ⅲ)[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5(10)10.王辉;曾和平;曾志木棉花醇提物中乙酸乙酯溶解组分的化学成分研究[期刊论文]-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4(02)11.王辉;曾志;曾和平木棉花醇提物中石油醚溶解组分的化学成分研究[期刊论文]-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3(01)12.齐一萍;金静君;曹祖蕊木棉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 1994(04)13.朱惠;刘子皎;郑幼兰木棉根水提取物对动物移植性肿瘤S-180的抑制作用 1998(04)14.许建华;李常春;黄自强木棉花乙醇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 1995(增刊)15.谢沛珊;李爱媛;周芳中草药抗肿瘤筛选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时珍国药研究 1996(01)16.许建华;黄自强;季常春木棉花乙醇提取物的抗炎作用 1993(02)17.余红英;尹艳;吴雅红木棉花色素的微波提取及其抗菌作用[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4(05)18.林敬明;夏平光;吴忠木棉花CO2超临界萃取物的GC-MS分析[期刊论文]-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1(02)本文链接:/Periodical_nnsfgdzkxxxb201005005.aspx。
科技博览木棉纤维的结构与热性能张艳华1,凡启光2,何建新3(1.辽宁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辽宁大连116021;2.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盐城224055;3.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摘 要:文章采用化学分析、SEM、红外光谱、X-衍射和热分析研究了木棉纤维的化学组成、结晶结构和热学性能,并与普通棉纤维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木棉纤维具有高含量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其胞壁很薄,中空度达90%。
木棉纤维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小于棉纤维,不过其晶粒取向度较高。
红外光谱也显示木棉纤维的木聚糖结构比较特殊,具有异常高的乙酰基的取代度。
木棉纤维的热分解温度明显低于棉纤维,不过其热分解的温度区间较宽。
关键词:木棉;化学组成;结构;热学性能中图分类号:TS10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28(2009)01-0048-05 木棉纤维是木棉树的果实纤维,是一种天然野生纤维素纤维,具有绿色生态、中空超轻、保暖性好、天然抗菌、吸湿导湿等许多天然特性,木棉纤维不仅已广泛运用于枕头、被子、羽绒等的填充料,而且还直接用于混纺纱。
目前对于木棉纤维的基本性能和混纺工艺已经有了一些报道,不过有关木棉纤维的聚集态结构和热性能的报道还比较少。
本文详细地研究了木棉纤维的化学组成、聚集态结构和热性能,并与普通棉纤维进行了比较。
1 实验部分1.1 材料木棉来自中国广东。
1.2 化学分析木质素的含量被确定为不溶于酸的Klason 木质素和溶于酸的木质素之和(TA PPI T222om 98)。
棉纤维的碳水化合物组成、溶解性能试验和水分根据TAPPI标准来确定。
1.3 形貌观察电子显微镜(SEM)用于观察纤维的横截面和表面形貌,所用仪器为日立电子JSM-5600LV 扫描电子显微镜,加速电压20kV。
收稿日期:2008-11-18作者简介:张艳华(1959—),女,辽宁大连人,工程师。
1.4 红外光谱傅立叶红外光谱在尼高力NEXUS670红外-拉曼光谱仪测定,分辨率为2cm-1,每个样品扫描100次。
《木棉花和紫花地丁中活性成分的结构和含量及抗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性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药材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天然活性成分被发掘出来。
木棉花和紫花地丁作为常见的中药材,其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木棉花和紫花地丁中活性成分的结构和含量,以及其抗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性,以期为进一步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木棉花和紫花地丁购自当地药材市场,经过鉴定后使用。
实验中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1)提取与分离:采用适当的提取方法从木棉花和紫花地丁中提取活性成分,通过柱层析、薄层扫描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
(2)结构鉴定: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如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对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进行结构鉴定。
(3)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木棉花和紫花地丁中各活性成分的含量。
(4)抗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性实验:采用体外实验方法,测定各活性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抗氧化能力。
三、结果与讨论1. 活性成分的结构和含量经过提取、分离和鉴定,我们从木棉花和紫花地丁中得到了多种活性成分。
其中,木棉花主要含有黄酮类、三萜类等成分,紫花地丁则以黄酮苷、酚酸类等为主要成分。
通过HPLC测定,各成分在两种药材中的含量有所不同。
具体结构和含量有待进一步研究。
2. 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木棉花和紫花地丁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
这些成分能够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从而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
具体抑制作用及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3. 抗氧化活性木棉花和紫花地丁中的活性成分还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这些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害。
其抗氧化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强机体抗氧化酶活性等有关。
具体抗氧化作用及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四、结论本文研究了木棉花和紫花地丁中活性成分的结构和含量,以及其抗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性。
木棉根的功能主治1. 概述木棉根是一种药用植物,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其根部具有多种功效,适用于中医药领域的治疗。
2. 主要功效木棉根具有以下主要功效:•清热解毒•改善血液循环•抗肿瘤•止血•保护肝脏3. 清热解毒木棉根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毒性疾病,如痈疮肿痛、痔疮出血等。
其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
4. 改善血液循环木棉根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帮助血液更好地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这对于一些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的人群来说非常有益。
5. 抗肿瘤木棉根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木棉根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癌症的药物,帮助抑制肿瘤细胞的扩散。
6. 止血木棉根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适用于出血疾病的治疗。
木棉根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能够促进血管收缩,加速血小板凝聚,从而有效地止血。
7. 保护肝脏木棉根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和维生素,具有保护肝脏的功效。
这对于长期饮酒、药物过度使用或慢性肝病患者非常重要。
木棉根可以促进肝脏细胞的再生修复,减轻肝脏的负担。
8. 使用方法木棉根的使用方法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木棉根水煎:将木棉根洗净切片,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留汁,分次服用。
•木棉根煮汤:将木棉根切块,与鸡骨架、猪骨等煮成汤品,可增加口感。
•木棉根外用:将木棉根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橄榄油或温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9. 注意事项使用木棉根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木棉根属于药用植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慎用。
•使用前先进行过敏测试,如果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10. 结论木棉根作为一种药用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改善血液循环、抗肿瘤、止血和保护肝脏等多种功能。
然而,使用时需要注意适量和遵医嘱,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使用木棉根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以确保安全有效。
山菍茎枝化学成分的研究山茎枝,又称现代经济植物,拥有非常丰富的化学成分。
许多学者们对山茎枝化学成分的研究表明,它们中具有许多营养价值非常高的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山茎枝化学成分的研究,以及其中的营养价值、功能和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山茎枝的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上,山茎枝含有丰富的植物类脂肪酸,其中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如芥子油酸、油酸、花生油酸、亚油酸等等,其中芥子油酸、油酸、花生油酸含量较高。
此外,山茎枝中还含有苯甲酸、乙二醇、糖类、鞣质类和氨基酸等,而这些物质的含量也是相当丰富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山茎枝的营养价值。
首先,山茎枝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能够满足人体对各种维生素的需求。
此外,山茎枝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钙、镁、锌、铁、钠、铜、锰等,这些矿物质也是人体所需。
另外,山茎枝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类脂肪酸,如芥子油酸、油酸、花生油酸等,这些脂肪酸不仅能够为人体提供营养,还能够改善人体的免疫力,从而延缓衰老。
最后,我们看山茎枝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山茎枝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类脂肪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具有降低血脂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此外,山茎枝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能够有效抵御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有效地改善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病率。
此外,山茎枝还能降低血糖,促进消化,调节血压,改善体质,防止恶心、呕吐和胃痛,抗氧化等多项功效,是一种有益健康的食物。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山茎枝包含了丰富的化学成分、营养价值和功能作用,具有重要的营养作用和健康功效,可以作为一种健康的补充食品,帮助人们改善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希望更多研究人员对山茎枝化学成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早日发现更多的营养价值和功能作用,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山茎枝,从而促进健康、长寿。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7, 25(4): 387 ~ 393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收稿日期:2016-12-05 接受日期: 2017-01-22作者简介:王国凯(1981~ ),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
E-mail: wanggk7779@ * 通信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minjianqin@木棉根化学成分研究王国凯1,2, 林彬彬2, 田梅2, 朱侃2, 谢国勇2, 秦民坚2*(1.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 合肥 230012;2.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资源系, 南京 210009)摘要:为了解木棉(Bombax ceiba )的化学成分,从其根中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4-烯-环阿尔廷酮 (1)、环阿尔廷醇 (2)、木栓酮 (3)、羽扇豆醇 (4)、3β-乙酰齐墩果酸 (5)、齐墩果酸 (6)、麦角甾-4,6,8(14),22E-四烯-3-酮 (7)、胆甾-4-烯-3-酮 (8)、5α,8α-环二氧-24-甲基-胆甾-6,9,22E-三烯-3β-醇 (9)、β-谷甾醇 (10)、6β-羟基-豆甾-4-烯- 3-酮 (11)、胆甾醇 (12)、β-谷甾醇-3-O -β-D -葡萄糖苷-6′-O -二十烷酸酯 (13)、亚油酸三甘油酯 (14)、正三十一烷醇 (15)、正二十二烷酸 (16)、油酸月桂醇酯 (17)。
除化合物4、6、9、10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木棉;根;化学成分 doi: 10.11926/jtsb.3706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Roots of Bombax ceibaWANG Guo-kai 1,2, LIN Bin-bin 2, TIAN Mei 2, ZHU Kan 2, XIE Guo-yong 2, QIN Min-jian 2*(1. School of Pharmacy ,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Synergetic Innovation Center of Anhui Authentic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Improvement , Hefei 230012, China; 2.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09,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Bombax ceiba , seventee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its roots. On the basis o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pectral data, they were identified as 9,19-cyclolanost-24-en-3-one (1), cycloartenol (2), friedelin (3), lupenol (4), 3β-acetoxy oleanolic acid (5), oleanolic acid (6), ergosta-4,6,8(14),22E-tetraene-3-one (7), cholest-4-en-3-one (8), 5α,8α-epidioxy-ergosta-6, 9,22E-dien-3β-ol (9), β-sitosterol (10), 6β-hydroxy-stigmast-4-en-3-one (11), cholesterol (12), β-sitosterol-3- O -β-D -glucoside-6′-O -eicosanate (13), trilinolein (14), 1-hentriacontanol (15), docosanoic acid (16), lauryl oleate (17). Except compounds 4, 6, 9, and 10, the other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genus Bombax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 Bombax ceiba ; Root; Chemical constituent木棉(Bombax ceiba )为木棉科(Bombacaceae)木棉属植物,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的落叶大乔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一带是其分布中心[1]。
木棉主要含有黄酮类、有机酸类、甾体类、三萜类、香豆素类等化学成分,具有镇痛、抗炎、抗氧化、抗菌消炎、保肝等药理活性。
为了进一步研究木棉药效物质基础,在前期木棉叶化学成分研究基础上[2–5],本研究继续对木棉根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
通过各种色谱方法分离,从木棉根中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分别为24-烯-环阿尔廷酮 (1)、环阿尔廷醇 (2)、木栓酮 (3)、羽扇豆醇 (4)、3β-乙酰齐墩果酸 (5)、齐墩果酸 (6)、麦角甾- 4,6,8(14),22E-四烯-3-酮 (7)、胆甾-4-烯-3-酮 (8)、5α, 8α-环二氧-24-甲基-胆甾-6,9,22E-三烯-3β-醇 (9)、β-谷甾醇 (10)、6β-羟基-豆甾-4-烯-3-酮 (11)、胆甾醇 (12)、β-谷甾醇-3-O -β-D -葡萄糖苷-6′-O -二十烷酸酯 (13)、亚油酸三甘油酯 (14)、正三十一烷醇 (15)、正二十二烷酸 (16)和油酸月桂醇酯 (17)。
除化合物4、6、9、10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388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第25卷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试验材料于2011年5月购自广州药材公司,经秦民坚教授鉴定为木棉科木棉属植物木棉(Bombax ceiba)的干燥根,凭证标本(No. BM- 201101)保存在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资源系。
薄层层析硅胶GF254和柱层析硅胶(200~300目)(青岛海洋化工厂);Sephadex LH-20 (瑞典Amersham公司)。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ESI-MS用Agilent LC-MSD-Trap-SL-1100测定;NMR用Bruker ACF-300、5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内标TMS。
1.3 提取和分离木棉根10 kg,粉碎,95%乙醇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至无醇味,浸膏采用硅胶柱层析,氯仿-甲醇梯度洗脱,合并相同流分,得到10个组分(Fr1~Fr10),Fr1部分经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凝胶纯化(氯仿-甲醇=1∶1),得到化合物1 (15 mg)、化合物15 (57 mg)、化合物3 (9 mg)。
Fr2部分经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凝胶纯化(氯仿-甲醇=1∶1),得到化合物17 (23 mg)、化合物16 (36 mg)、化合物14 (7 mg)、化合物10 (44 mg)。
Fr4部分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凝胶纯化(氯仿-甲醇=1∶1),得到化合物7 (16 mg)、化合物8 (10 mg)、化合物2 (22 mg)、化合物4 (49 mg)、化合物9 (13 mg);Fr5部分采用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丙酮梯度洗脱)、凝胶纯化(氯仿-甲醇= 1∶1),得化合物5 (8 mg)、化合物11 (15 mg)、化合物12 (8 mg)、化合物6 (31 mg);Fr7部分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丙酮)、凝胶纯化(氯仿-甲醇=1∶1), 得到化合物13 (19 mg)。
1.4 结构鉴定化合物1 白色针晶(氯仿); ESI-MS m/z: 423 [M - H]–, 分子量424,分子式C30H48O; 1H NMR (CDCl3, 500 MHz): δ 5.10 (1H, brs, H-24), 1.73~0.86 (each 7×CH3, s), 0.79 (1H, d, J = 4.0 Hz, H-19), 0.58 (1H, d, J = 4.0 Hz, H-19′); 13C NMR (CDCl3, 125 MHz): δ 33.0 ( C-1), 37.1 (C-2), 216.5 (C-3), 50.4 (C-4), 48.5 (C-5), 21.3 (C-6), 28.4 (C-7), 47.5 (C-8), 21.2 (C-9), 25.9 (C-10), 25.4 (C-11), 33.0 (C-12), 45.6 (C-13), 48.7 (C-14), 35.7 (C-15), 26.9 (C-16), 52.5 (C-17), 19.5 (C-18), 29.8 (C-19), 35.8 (C-20), 18.3 (C-221), 36.3 (C-22), 25.1 (C-23), 125.4 (C-24), 130.8 (C-25), 17.9 (C-26 ), 25.9 ( C-27), 18.2 (C-28), 21.0 (C-29), 22.2 (C-30)。
以上数据与文献[6]报道基本一致,确定该化合物为24-烯-环阿尔廷酮(9,19-Cyclolanost- 24-en-3-one)。
化合物2 白色粉末;ESI-MS m/z: 425 [M - H]–, 分子量426, 分子式C30H50O; 1H NMR (CDCl3, 500 MHz): δ 5.10 (1H, t, J = 7.0 Hz, H-24), 3.15 (1H, dd, J = 10.0, 4.5 Hz, H-3), 1.89 (2H, m, H-23), 1.61 (3H, s, H-27), 1.58 (3H, s, H-26 ), 0.99 (3H, s, H-28), 0.98 (3H, s, H-18), 0.97 (3H, s, H-21), 0.81 (1H, d, J = 4.0 Hz, H-19a), 0.54 (1H, d, J = 4.0 Hz, H-19b); 13C NMR (CDCl3, 125 MHz): δ 31.9 (C-1), 30.6 (C-2), 78.7 (C-3), 40.5 (C-4), 47.2 (C-5), 21.2 (C-6), 26.0 (C-7), 48.0 (C-8), 20.2 (C-9), 26.3 (C-10), 26.5 (C- 11), 32.8 (C-12), 45.4 (C-13), 48.9 (C-14), 35.8 (C- 15), 28.3 (C-16),52.1 (C-17), 18.2 (C-18), 29.6 (C-9), 35.7 (C-20), 18.2 (C-21), 36.5 (C-22), 24.6 (C-23), 125.4 (C-24), 130.9 (C-25), 17.7 (C-26), 25.4 (C-27), 25.3 (C-28), 13.9 (C-29), 19.5 (C-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