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评论:乡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名人对乡村里的中国评价语“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土中国》开篇,费孝通先生即作出这一论断。
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奠定了传统中国社会的乡土底色,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所在。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之中,乡村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环境、物质财富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中国的城市化脱胎于乡村。
然而,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乡村却开始被城镇抛在身后,成为落后、衰颓的文化空间和意义指向。
眼看着作为精神家园的乡村逐渐衰落成为中国人普遍意义上乡愁的来源。
学者赵月枝曾指出,中国的大众传播存在一种认为农民农村是落后、衰败、失序的“城市中心主义”思路,“现在的传播,尤其是基于大众媒体的传播,是城市中心主义的”。
事实上,不论是乡土荒芜还是乡村振兴,许多远离乡村的城里人对于乡村故土的认知,往往来自于某种居高临下的悲剧性的自发想象,对于当下中国乡村的真实状况缺乏应有的认知。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在大众传播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的正是这样一个补足缺位认知、慰藉失落乡愁的角色。
《乡村里的中国》是焦波导演继《俺爹俺娘》和汶川地震系列纪录作品后的又一部重要作品,获得了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大奖等诸多奖项。
该片2013年由中央新影集团出品,并成功在院线上映,本文即以院线98分钟版《乡村里的中国》以24节气为时间线索,本为蓝本进行评述。
讲述了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一年里的乡村生活,呈现了焦波导演眼中乡土中国的生存百态。
本文试图从该片的背景与初衷、主题及内容呈现、叙事结构、拍摄风格和视听语言出发对《乡村里的中国》作几个侧面的剖析。
一、背景与初衷:与农村的平等对话“纪录片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之一是,摄影机、同时也是‘赤膊上阵’的拍摄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乡村里的中国》这部片子中,拍摄者是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人,而被摄对象是仍在农村生活、问黄土要饭吃的农民,他们的情感链接在“并不热爱土地”这种真心话面前相互融通。
焦波说,他并没有学过电影和纪录片,他拍摄这部作品的底气来自于对乡土题材作品的喜爱和骨子里流淌着的农民的血液。
现代乡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申论《现代乡村: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乡村往往被认为是落后、贫困和缺乏活力的代名词。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也在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全面评估现代乡村的发展状况,并探讨其具有的巨大发展潜力。
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部署,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旨在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鼓励城市人员到乡村创业,促进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现代乡村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正逐渐取代传统的耕作方式,实现了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的高效利用。
现代农业注重科技应用和创新,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三、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兴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观念的普及,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正逐渐兴起。
许多优美的乡村风景成为了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乡村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壮大,传统手工艺品和乡村美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商机。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我的观点是,现代乡村是一片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土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正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然而,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我们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包括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只有这样,乡村才能真正成为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总结与回顾现代乡村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正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政策扶持、农业生产模式、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等方面来看,乡村都展现出了可喜的发展态势。
在未来,希望能够更多地关注乡村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的全面振兴,让乡村成为一片真正有活力的土地。
农村·农业·农民2019.4ALiunian 流年中原乡村演绎“广阔天地”传奇孟冉“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55年12月,毛泽东主席所批示的这句话,为7年后(1962年)发生在中国的那场有组织有计划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埋下了伏笔。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个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口号,更将河南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乡村,骤然推向了历史前台。
成就这场奇迹的是一群中小学毕业生,当年“合上书本,回乡务农”的举动,让他们无意间身处时代的潮头,从此改变命运。
而那个备受鼓舞的中原乡村,时至今日,仍在演绎着“广阔天地”的传奇。
批示机缘:河南经验引起毛泽东重视一座高4.8米,宽3.3米,草体撰写的毛泽东手迹碑,历经33年风雨洗礼,至今仍完好地矗立在郏县广阔天地乡政府小院里。
“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注:相当于今天小学毕业)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
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这段碑文取自北京档案馆珍藏的毛泽东亲笔书写原稿,短短百字,见证了一代伟人对中国广袤农村的深情眷顾。
“可作各地参考”的那篇“好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让毛泽东如此感怀?“20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郏县大李庄、邱庄、吴堂、杨庄4个村的7名初中毕业生和25名高小毕业生,回到村里参加农业合作社,有效地解决了合作社缺乏会计和记工员的问题。
”档案如是记载,“这一做法和经验引起了许昌地委(注:当时郏县归许昌地委管辖)的高度重视,于是形成了《大李庄乡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以下简称《经验》)。
”年届古稀、曾为当年32名回乡学生之一的黄发娃老先生回忆,《经验》这篇文章是1955年8月郏县县委派县青年团一区书记李金法起草的,一周后,李金法和当时的大李庄乡乡长黄黑汉把稿子送到许昌地委修改。
新大路篇:条条大路通罗马1.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案例:“村官”初长成——我眼中的大学生村官周倍良(清华大学毕业生)周倍良,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同年报名参加北京市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现为门头沟区永定镇坝房子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兼团支部书记。
作为学校就业部门的老师兼周倍良的师姐,我看着他从校园进入农村,不断地成长、成熟。
近日得知他已经当选为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候选人,甚感欣慰,在祝福他的同时,也回想起这两年间他的变化,点点滴滴,记上心来。
一、出征: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2006年年初,我到法学院和2006届本科毕业生座谈,交流法律专业的学生如何准确定位,顺利求职。
正是在那次座谈会上我认识了周倍良,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是一个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形成了较为明确想法的学生,话虽不多,但是言语间透着一股坚毅——“用自己的知识,为百姓办点实事”,所以公务员是他的主攻方向。
不久,北京市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计划,周倍良毅然报了名,并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张玉和生物系的张昆阳一同成为了北京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
我曾经问他,选择当“村官”会不会只是一时的冲动?是否对于未来的农村工作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告诉我,这个决定在最初遭到了亲人和朋友的很多反对与不理解,大家觉得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从农村跳出来,现在又跑到农村去,实在太不值了。
不过学校倡导的“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择业观对他的影响很大,虽然到农村工作可能会很辛苦,但那里的广阔天地正是施展才华、磨砺意志的大舞台。
现在正赶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时机,年轻人可以好好做一番事业。
周倍良说,不可否认,做出这样的选择源于内心一直涌动的浪漫英雄主义情怀,自己希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如果能够在农村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愿意尝试,为了那份梦想的成就感,“无论多苦多累,都值!”多年来,学校一直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要的行业、领域和艰苦地区去建功立业,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经成为清华学子就业的“主旋律”。
记录真实可感的乡土中国作者:白毅鹏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22年第09期专栏作家,媒体编辑,光明网、红星新闻等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
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形态的重要构成部分,绕开乡土社会,理解中国的视角就会受限,得出的结论也会显得偏颇和残缺。
对影视行业来说,乡土社会是一个素材宝库,有永不枯竭的创作母题。
近期上映的电影《隐入尘烟》得到很多观众的认可,片中所展现的那种枯燥、粗粝的乡村生活,让缺乏农村生活经验的年轻人倍感震惊。
而视频短片《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也在近期刷屏,让更多人把注意力切换到农村,围绕“苦难”“农村”的大讨论,形成了2022年的现象级传播事件。
类似作品并不少见,电影《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聚焦贵州农村,《平原上的夏洛克》取景地则在河北农村,电视剧《山海情》复现了吊庄移民的过程,《一秒钟》的故事背景虽限定于特定年代,但依然有残留的乡村气息。
在《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之前,《啥是佩奇》等短视频就已走红过,不少视频博主更是把镜头对准乡间犄角旮旯的那些事儿。
一些将乡土社会作为描写对象的文字作品,也在打开人们的视野,重構人们对乡村世界的想象:作家梁鸿的“梁庄三部曲”反映了农村曲折的变迁史;吕途的“中国新工人三部曲”,见证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打工人命运;在新闻报道中,许多来自农村的高校毕业生,以浓墨重彩的文字,回首求学路、人生路上的坎坷艰辛,同样填补了公众对农村的认知地图。
中国很大,中国的乡村很多。
正所谓“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作品展示的乡村面貌注定会有差异,如果我们先入为主,以先进或落后的二元对立思维看待问题,便难以理解那些合理性的差异,导致自己的认知出现裂痕,使自己陷入一厢情愿的偏见之中。
在我国,农村既可能是“高大上”的,也可能是贫瘠的。
不同地区农村和农民形象之间的差异,既有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原因,也有生活习性、风俗习惯等的影响。
转型当有新思维适应新常态,转换新动能,发展新经济,这是当下中国发展转型的主旋律。
唱响这主旋律,我看,重在践行新理念,开拓新视野,解放新思维。
中国经济的深刻转型,催促着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创新发展,突破既有的思维定式,革除顽固的路径依赖,在更开放、更深刻、更灵活的层面上,为转型的顺利推进贯注思维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
传统的生产模式在转换,个性化制造已是企业界的市场自觉。
当中国消费者“海购全球”呈现爆发性增长势头,当日常消费品如电饭煲也进入国人出境游“抢购清单”,我们为巨量的消费力外流而震惊,也为国内的制造业缺失而焦虑。
人们的消费需求已在升级,消费观念正在变革,而商品的供给价格优势不再,供给结构大大落后。
社会大众的消费行为正从大规模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升级,强力倒逼中国制造的生产模式由集中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向精细化、人性化和个性化转型。
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市场自觉和创新取向。
“您来设计我来实现”引发的柔性化生产,在重构消费者的主体地位,一种新商业文明就此诞生。
深刻的技术进步在换轨,颠覆性创新成为竞争者的超车弯道。
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各行各业带来了颠覆性创新的机会,众多的中国企业正积极抓取这个机会。
他们不再株守于浅层的现有产品性能的改善和现有客户人群的增长,不再满足于既定的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和习惯的市场运行模式,去探索创造或利用技术和市场的突变,努力成为市场竞争的引领者、产业变革的主导者。
当下,最具革命性的颠覆性创新,当数全球工业4.0的潮流。
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我们在迎接智能化新时代。
抢搭这一轮革命的列车,从而彻底实现工业现代化,既需要原始性创新能力和商业化创利模式的跟进,也需要砥砺承受变革阵痛的意志和敢于否定自我的勇气。
在中国的“华为”公司内部,很早就设立了自己的“蓝军部队”。
它的主要任务是虚拟各种对抗性声音,模拟各种可变性信号,发出一些危言性预警,从而保证华为持续探索创新型的战略发展模式,在全球化竞争中永葆企业青春的活力。
形容乡村的大千世界
乡村的大千世界,宁静而又繁华。
这个世界充满了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山川流水、青翠的田野、茂密的林木,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画境中。
在这里,空气清新,每一次呼吸都是如此舒畅。
各种花草树木争相绽放,艳丽的花朵、参天的树木、翠绿的草坪,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农田里农民们辛勤的劳作,耕耘的身影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勃勃生机。
大片的稻田、麦田和果园,盛满了丰收的希望与喜悦。
金黄的稻谷、丰满的果实,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感动和满足感。
农舍散发着质朴的气息,悠闲的农夫在田间劳作,狗儿在农舍前奔跑嬉戏,虫儿在柳树下唱歌,组成了一幅乡村的和谐画面。
乡间的村庄,充满了人情味和温暖。
小巷弯曲而狭窄,房屋低矮却温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了一个恬静而安宁的世外桃源。
乡亲们友好而淳朴,笑容和善,乡村的大千世界仿佛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互相关爱和帮助。
乡村的大千世界,虽然看似宁静,但却蕴含着无限的活力和机遇。
这里有崭新的农业科技和现代化农具,也有自主创业和发展的空间。
乡村的大千世界,给人以希望和梦想,打破了人们对于农村的传统印象,展现了其多样性和丰富性。
总之,乡村的大千世界是一个充满自然之美和人情味的地方。
它独特的景色和文化,给人带来了宁静和快乐。
无论是在繁忙
的城市生活中还是返乡享受假期,乡村的大千世界都是人们心灵的温暖避风港。
乡村振兴的世界意义乡村振兴,听着是不是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它的意义,真不是说得那么复杂。
我们都知道,城市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热闹,什么高楼大厦,地铁跑得像风一样,大家的生活都忙得像陀螺似的转个不停。
但是呢,这个世界上,还有一大块地方,是咱们一直忽略的,那就是乡村。
别看它们看起来比较安静,甚至有点落后,但它们肩上扛着不少重担呢。
乡村振兴这一块,不仅仅是为了咱们自己,放眼整个世界,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你想想,咱们中国这么大,地广人多。
农村的面貌要是能改变,那可不就是直接改变了几亿人的生活水平吗?别小看农村的经济呀,农业可是咱们老百姓的“命根子”。
很多地方的农民朋友一靠土地过日子,养家糊口全靠天、靠地。
你想想,一旦农村经济不好,甚至不振兴,那国家的根基都会动摇。
农村不强大,城市又能怎么样?这就像是盖房子得有好地基,要不然再华丽的房子也不稳固。
咱们国家要真想强大,乡村振兴的工作可得认真做,给农民点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
可能有些朋友觉得,乡村振兴就是修修路、盖盖房什么的吧?那可不是!这个振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提升,精神层面也得跟上。
这不,很多农村地方啊,往日里总觉得自己很落后,甚至有些人觉得外面的世界那么大,自己永远赶不上潮流,心里难免有些自卑。
乡村振兴,得给这些地方注入新的希望、新的活力。
比方说,教育得加强,年轻人得有更多的机会留在家乡发展,不至于都跑到城市里打工。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乡振兴,才能让大家的心安定下来。
再往大了说,乡村振兴的意义可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国家内。
如果咱们从全球的视角来看,乡村振兴这件事,简直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大工程。
比如在一些贫穷的国家,农村人口多,农业是他们的支柱产业。
可是,由于基础设施差、科技水平低,农民的收入一直不高,生活条件很艰苦。
要是能通过乡村振兴,帮助他们提高生产力,发展一些现代化农业,提升农业的效益,不仅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还能让这个国家的经济蓬勃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关于田地的即兴评述如今每逢节假日,外漂的游子难得回乡小住,吃着乡村的土菜,粗茶淡酒,虽不够档次,不够有面子,但是绝对的安全放心,餐桌上乡亲们都为此引以为自豪。
食材从菜园到饭桌都在父母亲人的视线下,除非被骗买到假油之外都是干净的。
油然产生的感受是:乡村是安逸的,温馨的,它有种种的好处:阳光,空气,水都是都市无法比拟,也没有朝八晚六。
归家的游子言语之外总是透露着对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的向往。
大伙的共识是:不求大富大贵,在乡下其实是安逸的。
小富即安,胸无大志似乎总是被人不齿,有意思的是知足常乐也是常被人宣扬羡慕的一种生活境界---人总是这样自相矛盾,举棋不定的,咋说都有理。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我们上辈的写照,基本是负面的形象了,我们一辈都不甘于与土地为伍,纷纷逃出土地,淹没到都市的繁华中。
世纪之交前后的外漂打工一族,如今多已人到中年,历经职场变幻,商场沉浮,多数人看起来虽已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但说到底,我们骨子里还是农民,虽然不少人头上都戴着总经理、经理、科长、总监、主任……零零总总的职场头衔,但是哪个都不如“农民”来得贴切。
从时间上算,我和土地直接接触的时间不长,我体质不好,上学时只是农忙时的帮忙,工作后也就不再怎么与土地打交道了,我至今田间耕作的技术局限于小时候父亲的口传手教。
对于土地,我的感情是复杂的---恐惧,逃避,思恋……但他就是那么真实的存在,就如父母在我生命中的存在一样。
我曾经十分疑惑:我们为何对土地如此恐惧,失望,无奈?或许因为土地能给我们的太少太少?……二十年前,面对成家立业的压力,我深感前途无望,也是自然而然地把希望寄托在土地身上。
在农村,种植和养殖是最现实的事了(我如今还是对此情有独钟),我花了好些时间把村子周围的山地都“考察”了一番,心里一遍又一遍钩画着农庄的蓝图:种果树,间作,盖座小屋,建个养殖场,用禽畜的粪肥地……梦想过着诗意的农庄生活……我最终选在离村几公里外的甜泉水库边上的一个山头上开荒,那时候家乡推广种植油柰(李和桃嫁接成的水果)和板栗,棠口村一带已经开发了大片大片的油奈园,我买了些种植方面的书学着,利用假期和周末(那时我上高三补习班)去开荒,只要天气不坏,早上就带上些饭,扛着柴刀出工(锄头多是就地藏在山上免得来回拿),傍晚才回家。
半月评论:乡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背上你的行囊,带着你的梦想,到基层去,回乡村去!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各路志愿者矢志乡建,辞职公务员情归桑梓,年轻新农人追梦田园,已是乡村建设中一道绚丽的景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已是社会逐浪的时尚潮流。
遥远的乡愁,也渐渐成为许多人心头越来越热烈的向往。
此情此景,不禁让笔者回想起当年领袖的教导: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只不过,斗转星移,换了人间。
这里显现的,已不是当年知青一代呼应领袖号召上山下乡消灭三大差别的历史回响,而是新型知识分子自觉担负乡村建设使命的坚定的价值取向,是广大创业青年自主投身社会变革实践的热切的青春迸发。
曾几何时,一个个留守的村庄成为社会民生的难以承受之痛,如何拯救它的边缘化、空心化、凋敝化?中央的一号文件连年都在关注都在求解。
如今,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变局中,广大乡村正生成着日益蓬勃的生机。
土地经营权开始流动起来,集约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赋予传统农业丰富多样的业态,许多人做起了家庭农场主的发展美梦;“互联网+农业”成了又一个风口,中国网农异军突起,重新塑造着农业的产业链条,创新着农业的经营模式,为现代农业催生出无限的想象;新村镇建设逐渐铺开,在“镇村联动”中演绎着农民家门口的城镇化故事,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延伸,编织着农民非农化就业和社区化生活的光明前景。
一批批大学毕业生把创业的目光投向这片复苏中的原野,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一支新锐力量。
曾几何时,一群群从乡村中鱼跃龙门的学子,宁可在北上广蜗居着漂泊着成为城市的“蚁族”也不愿弃守,宁可在城中村每天承受那种“有1元钱能坐的公交车绝不坐2元”的清贫与煎熬也不忍归去。
如今,传统的社会就业观的坚冰在一层层融化,科学的事业发展观的阳光在一点点升温。
学子们终于豁然开朗,体面和尊严不是外在的虚荣和涂抹的光鲜,而在于自己辛勤劳动的成就,事业腾挪的空间。
如果乡村同样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同样有圆梦事业发展的天地,为什么还要株守于城市的蜗居自鄙于城市的蚁族自甘于城市的压迫?于是,我们看到了别一样勇敢的选择别一样精彩的人生。
在贵州晴隆县,就有这样一对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羊倌”。
毕业之际,刘树军、伊亚莉也曾想过要留在北京,但想到“最大的可能就是给科技公司做推销员,再干点售后服务的活”,他们就决定自愿到贵州的大山里寻找“梦中的橄榄树”,那就是晴隆的南方草地畜牧业。
“在这里能发挥我们的专业,吃再大的苦,我们也不会放弃”。
短短几年,他们已成为胚胎移植和繁殖中心的骨干力量,也收获了事业成长的丰硕果实。
曾几何时,一本本市面畅销的“成功学”把财富的积累、地位的上升视为人生的目标和成功的标识。
年轻人脚下的道路越走越窄,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
当下,越来越多有为青年
开始告别这类“成功”的误导。
笔者最近在山西永济蒲韩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采访,看到了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走出校门便跟着合作社的带头人郑冰干,走村串户调查统计,辅导农民改良土壤发展有机农业,统一购销实现城乡互换……看似日常琐屑,他们却都是满腔热情用心在做,因为其中有他们渴望的成长,有他们生动的理想。
他们不想重复父辈的经历,在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还有年轻的湖南临澧县副县长刘涛不久前“辞官务农”,他回答外界质疑:“一个人的价值,不取决于他所处的位置,而取决于他努力的方向。
”他的心里装着理想,装着乡亲们的日月,打算通过示范,带动村民一起种植高品质水果,再开拓乡村旅游。
“等到发展起来了,还要给村民们买社保,将来干不动了,每月还可发放生活费。
”
知识下乡,人才还乡,这不仅仅是大众创业中的学习跟进,也不仅仅是市场竞争中的职业取舍。
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它在继续拓宽那条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的乡建道路。
笔者不久前在美丽乡村郝堂的调研中,就既感受着河南平桥区委书记王继军为代表的主政者“重建乡村社会”的智慧,也看到了“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从内置式金融撬动村社共同体的实验,还有知名画家孙君坚持用最自然、最环保的方式保留乡村原有文化形态表现村落传统人文肌理设计的民居,来自北京的营养师志愿者在郝堂小学“食育”教育的试点……朴实勤劳的乡亲们在热切地迎接他们带来的先进实用的经营知识和科学技术,分享他们播撒的扎根乡土的乡建理念和现代文明,汲取他们传递的创造美好生活的自主意识和发展自信。
在城市日新月异的映照中,许多偏远乡村的发展还严重滞后,创业的条件还严重短缺。
但惟其如此,才更需要我们去为这些新来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引领者鼓呼加油。
同时,带领农民全面实现小康的各级政府,能不能如同聚焦招商引资那样拿出优惠政策去努力招才引智?能不能如同创建新型社区那样优化资源配置去服务乡村修复?能不能如同培养大学生村官下派村第一书记那样投入公共服务去激励更多的青年才俊和知识分子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新潮?
到基层去,回乡村去!那里是一片希望的蓝海,那里有无比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