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触觉能力训练活动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特殊儿童触觉能力训练活动设计中重度智障儿童活动:猜一猜(一)功能1.提升特殊儿童的触觉敏锐力2.培养特殊儿童的注意力和好奇心3.激发特殊儿童的游戏能力和快乐情绪(二)方法准备:一张砂纸和一张光滑的白纸操作层次:1,让儿童坐在桌前,给他一张砂纸,鼓励他让他用手触摸并观察其反应。
问他粗糙吗?观其反应,反复进行。
2,让儿童坐在桌前,给他一张光滑的白纸,鼓励他让他用手触摸并观察其反应。
问他光滑吗?观其反应,反复进行。
3,把砂纸和光滑的白纸混在一起,鼓励儿童自己选择触摸并知道砂纸粗糙,白纸光滑。
学障儿童活动:比一比(一)功能1.提高特殊儿童的触觉敏锐性2.提高特殊儿童的触觉辨别力3.培养特殊儿童对物体形状的辨别力(二)方法准备:正方形,圆形,长方形学具操作层次:1,首先教师首先拿着学具告诉儿童正方形,圆形,长方形是哪一个,接下来教师让儿童在正方形和长方形中辨认出正方形,教师要鼓励学生辨认,反复练习2,教师让儿童在正方形和长方形中辨认出长方形,教师鼓励学生辨认,反复练习3,教师让儿童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中辨认出圆形,教师鼓励学生辨认,多次辨别三种不同的形状,反复练习。
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活动:辨认冷热(一)功能1. 提高特殊儿童的触觉敏锐性2. 提高特殊儿童的触觉辨别力3,激发儿童游戏兴趣和快乐情绪(二)方法准备:一杯冷水,一杯温度适中的热水操作层次:1,让儿童坐在桌前,给他一杯冷水,看他的反应如何,若无反应则鼓励他摸一摸并问他冷吗?教师可以给与师范,反复练习2,让儿童坐在桌前,给他一杯适中的热水,看他的反应如何,若无反应则鼓励他摸一摸并问他热吗?教师可以给与师范并反复练习3,当儿童对触摸水温低的杯子有反应,则可以逐渐降低温度(热水的杯子则稍微加热,以免烫伤儿童),让儿童触摸。
特殊教育触觉教案:培养孩子的触觉感知与认知能力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依赖视觉和听觉来感知并理解世界。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凭借这些传统的感官途径来获取信息。
对于一些特殊儿童,例如视力或听力障碍者、自闭症患者或者智力障碍者,他们的触觉感知和认知能力成为了更加重要的因素。
为了满足这部分儿童的特殊需求,特殊教育触觉教案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特殊教育触觉教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教案来培养孩子的触觉感知和认知能力。
触觉感知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性触觉作为人类最早接触世界的感官之一,在接收信息、探索环境和学习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触觉感知和认知能力更是至关重要。
触觉能够帮助他们获取信息、建立对世界的客观认知,并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正确的反应。
因此,培养特殊儿童的触觉感知和认知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特殊教育触觉教案的设计原则设计特殊教育触觉教案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教案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1. 个性化每个特殊儿童都有独特的需求和学习风格。
因此,特殊教育触觉教案应该根据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设计,以满足其特殊需求和发展要求。
2. 渐进性特殊教育触觉教案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地进行渐进式的教学。
通过逐步增加难度,帮助儿童逐步提高触觉感知和认知能力。
3. 多感官融合特殊儿童的触觉感知和认知能力通常与其他感官密切相关。
因此,特殊教育触觉教案应该充分利用多感官刺激,例如听觉、嗅觉和味觉,以促进全面的感知和认知发展。
4. 环境适应教育环境对特殊儿童的触觉感知和认知能力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特殊教育触觉教案应该根据儿童所处的环境进行调整,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利用环境中的触觉刺激。
5. 教师引导特殊儿童通常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辅助来正确理解和应用触觉信息。
因此,特殊教育触觉教案应该包括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以帮助儿童充分发挥触觉感知和认知能力。
特殊教育触觉教案示例下面将通过一个特殊教育触觉教案示例来说明如何培养孩子的触觉感知和认知能力。
触觉训练活动方案幼儿简介触觉是人体五种感觉之一,通过皮肤和周围神经系统将刺激转化为感觉。
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触觉训练对于促进神经系统发育、认知功能提升以及身体协调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适合幼儿的触觉训练活动方案,帮助幼儿充分利用触觉感知世界并促进整体发展。
活动一:触觉探索箱目标通过触摸不同纹理和材质的物品,培养幼儿的触觉敏感度和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小箱子或篮子•多种不同纹理和材质的物品,例如:绒布、塑料袋、棉花球、金属网等活动过程1.将准备好的材质物品放入箱子中。
2.让幼儿依次伸手进箱子中触摸物品,感受其纹理和质地。
3.引导幼儿用触觉感受和描述每个物品的不同特点。
活动延伸•给幼儿提供一些相似的物品,让他们辨别并分类,加强辨别能力。
•提供眼蒙或手套等工具,让幼儿通过单一触觉感受来推测物品。
活动二:触觉通道目标通过活动中的运动和体验,提升幼儿的触觉感知和身体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枕木、橡皮球等•扎实的地面或垫子活动过程1.将枕木等物品摆放成一条曲线形状。
2.让幼儿脱鞋,赤脚行走在曲线上,感受脚底的触觉刺激。
3.引导幼儿按照不同的动作,如跳跃、行走、侧身滚动等,通过触觉感受改变身体的位置。
活动延伸•增加曲线的高低起伏,让幼儿尝试更多的体验和挑战。
•引导幼儿模仿动物的行走方式,例如猫爬行、蛇蜿蜒等。
活动三:贴纸触觉拼图目标通过触觉和视觉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触手能力和空间感知。
•多张幼儿喜欢的贴纸•硬纸板或卡纸•剪刀、胶水活动过程1.将硬纸板或卡纸裁剪成适合幼儿手握的大小,作为拼图的底板。
2.将贴纸剪成不同形状的碎片,混合放在桌面上。
3.引导幼儿用手触摸贴纸碎片,依据触觉感受将碎片拼贴在底板上。
•提供碎纸、沙纸等不同质感的材料,增加触觉的多样性。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触摸进行空间拼图排列。
活动四:触觉互动游戏目标通过触感游戏加强幼儿与他人之间的合作、沟通和互动能力。
活动准备•水桶、海绵等•触感盲盒(可自行制作,里面放置不同触感物品)活动过程1.将水桶中加入适量的水,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训练活动方案设计一鼻涕虫儿(66)一、训练主题触觉训练二、训练对象分析受训对象在触觉功能方面存在异常,表现在触觉过于迟钝,对疼痛刺激不敏感,身体活动协调性差,情绪不稳定,易发脾气,害怕拥挤,缺乏自信;其在动作能力方面也存在异常,表现在走路不稳定,摇摇晃晃,不走直线,用指尖拿东西,并且东西经常会掉在地上.三、训练目标1、通过呼吸放松训练和肢体放松训练,促进呼吸系统整体功能的提高,激发呼吸肌群进行有效运动,促使所有用于运动和摆姿势的肌群之间达到协调与平衡;2、通过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手眼协调能力;3、借助球类对儿童进行被动训练,加强身体与各刺激物的接触,提高大脑统整处理触觉信息与活动中获取其他信息的能力,增加儿童各种感觉间的协调。
具体量化目标:完成用大笼球对儿童进行振动、揉搓、滚压部分的训练;4、通过走直线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走路的稳定性以及身体运动的协调性。
具体量化目标:能够独立完成大约十米的直线行走,不脱离直线。
四、训练资源要求训练器材:大笼球、触觉球、粉笔训练的主要组织者(主训):***训练的辅助者(辅训):*** ***五、训练项目及技术要素(一)训练准备情况检查(二)全身准备活动结合呼吸放松训练进行全身性的准备活动和下肢关节肌肉的准备活动,提高个体的整体代谢水平,防止肌肉、关节在训练中受损.虽然该活动是作为准备活动,但实质上已经开始了身体肌肉、协调能力的训练。
1、双肩交替运动2、双臂划圈运动3、体转运动4、手腕、踝关节运动(三)针对性训练1、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器械:小触觉球体位及姿势:站立动作: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右手五指抓握小触觉球,然后传给左手,传递五次保持不掉;然后是拇指和其中的三指抓握小触觉球,进行左右手传递,传递五次保持不掉;此后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拇指和其中的两指以及拇指和其中的一指抓握小笼球的操作练习。
难度调节与变式:增加传递次数,保持不掉2、触觉的被动训练器械:大笼球体位及姿势:俯卧位动作:训练人员将大笼球放置于儿童背部做动态的振动,但不弹起,然后从背部出发,向四肢处进行振动的训练;对儿童躯体进行揉搓的触觉训练,从背部出发,向四肢处移动大笼球;将大笼球放置于儿童躯体做动态的滚动和静态的挤压。
特教儿童训练方案导言特教儿童是指那些身体或智力上存在一定缺陷或障碍的儿童。
针对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十分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发展潜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本文将介绍适用于特教儿童的训练方案,旨在帮助儿童克服困难,融入社会。
一、认知能力训练特教儿童的认知能力常常有所不同,需要针对其个体差异进行训练。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认知能力训练方法:1. 感知和观察训练这一训练方法旨在提高特教儿童的感官觉察力和观察力。
可以通过以下活动进行训练: - 味道辨识:用不同的食物让儿童辨别味道,提高味觉感知能力。
- 触觉游戏:让儿童触摸不同材料,比较其质地和温度等,增强触觉感知能力。
- 视觉辨别:给儿童展示不同的图片,要求他们辨别出不同之处。
2. 注意力训练注意力训练对于特教儿童相当重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训练:- 排序游戏:给儿童一堆物品,请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同时要求保持注意力集中。
-迷宫游戏:给儿童一个迷宫,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出口,这需要良好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3. 记忆力训练对于特教儿童的记忆力训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 卡片游戏:给儿童一些卡片,让他们翻面后观察,然后记住卡片的位置和图案,再翻回去,要求他们按照记忆找到相同的卡片。
- 数字记忆:给儿童读一组数字,然后要求他们按照顺序回忆出来,逐渐增加数字的长度,刺激记忆力的提高。
二、沟通能力训练沟通能力是特教儿童融入社会的关键,以下是几个沟通能力训练方法:1. 语言表达训练特教儿童常常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 对话练习:给儿童提供一些情境,引导他们进行对话练习,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角色扮演:让儿童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口头表达,锻炼他们的交流能力。
2. 非语言沟通训练有些特教儿童的语言能力较弱,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非语言沟通训练: - 手势游戏:通过手势、肢体语言等进行沟通,培养儿童的非语言表达能力。
训练活动方案设计一鼻涕虫儿(66)一、训练主题触觉训练二、训练对象分析受训对象在触觉功能方面存在异常,表现在触觉过于迟钝,对疼痛刺激不敏感,身体活动协调性差,情绪不稳定,易发脾气,害怕拥挤,缺乏自信;其在动作能力方面也存在异常,表现在走路不稳定,摇摇晃晃,不走直线,用指尖拿东西,并且东西经常会掉在地上。
三、训练目标1、通过呼吸放松训练和肢体放松训练,促进呼吸系统整体功能的提高,激发呼吸肌群进行有效运动,促使所有用于运动和摆姿势的肌群之间达到协调与平衡;2、通过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手眼协调能力;3、借助球类对儿童进行被动训练,加强身体与各刺激物的接触,提高大脑统整处理触觉信息与活动中获取其他信息的能力,增加儿童各种感觉间的协调。
具体量化目标:完成用大笼球对儿童进行振动、揉搓、滚压部分的训练;4、通过走直线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走路的稳定性以及身体运动的协调性。
具体量化目标:能够独立完成大约十米的直线行走,不脱离直线。
四、训练资源要求训练器材:大笼球、触觉球、粉笔训练的主要组织者(主训):***训练的辅助者(辅训):*** ***五、训练项目及技术要素(一)训练准备情况检查(二)全身准备活动结合呼吸放松训练进行全身性的准备活动和下肢关节肌肉的准备活动,提高个体的整体代谢水平,防止肌肉、关节在训练中受损。
虽然该活动是作为准备活动,但实质上已经开始了身体肌肉、协调能力的训练。
1、双肩交替运动2、双臂划圈运动3、体转运动4、手腕、踝关节运动(三)针对性训练1、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器械:小触觉球体位及姿势:站立动作: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右手五指抓握小触觉球,然后传给左手,传递五次保持不掉;然后是拇指和其中的三指抓握小触觉球,进行左右手传递,传递五次保持不掉;此后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拇指和其中的两指以及拇指和其中的一指抓握小笼球的操作练习。
难度调节与变式:增加传递次数,保持不掉2、触觉的被动训练器械:大笼球体位及姿势:俯卧位动作:训练人员将大笼球放置于儿童背部做动态的振动,但不弹起,然后从背部出发,向四肢处进行振动的训练;对儿童躯体进行揉搓的触觉训练,从背部出发,向四肢处移动大笼球;将大笼球放置于儿童躯体做动态的滚动和静态的挤压。
视障特殊儿童教案设计
训练对象:a.听觉障碍儿童b.视觉障碍儿童
训练内容:视觉障碍儿童的感官训练。
训练主题:视觉障碍儿童触觉和视觉的发展。
训练目标:
目标一:通过用手触摸感知不同的物体,提高触觉的灵敏度。
目标二:增加弱视眼的使用程度,以达到增强视力的目的。
训练对象(具体年龄):4至5岁。
训练过程:
设计意图:感知觉是视觉障碍儿童认识外界事物渠道之一。
视觉障碍儿童通过触摸物体其形状、大小、轻重、温度、软硬、粗细及质地等特征。
本次训练对象分别为盲童与低视力儿童,通过训练一可以增进盲童手部敏感度,盲童手指感觉灵敏度高不是天生,是经过触觉强化训练的结果,是补偿与适应的结果;通过训练二增加弱视眼的使用程度,以达到增强视力的目的。
训练一:“摸摸猜猜”
训练目的:这个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触觉辨别能力,促进孩子对物品质地的认识,练习轻触物
体的动作。
物质准备:一张白纸、一条毛巾、一张纸板
经验准备:幼儿熟知这类物品,但不能通过触觉的方式区分。
训练过程:
(1)让孩子触摸这些东西,并比较这些东西的光滑度;
(2)蒙上孩子的双眼,给他其中一样东西,并让他判断是什么。
训练二:“捡豆子”
训练目的:孩子用眼应被尽量加强,可以增加精细工作,比如捡豆子、串珠子等。
物质准备:豆子、容器
经验准备:幼儿对豆子的认知
训练过程:就是把几种颜色豆子(如:红豆、绿豆、黄豆)混在一起,让孩子按照同种颜色放在同一个容器里进行分类。
学前特殊儿童感知运动训练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感知运动训练,学前特殊儿童将能够提高自身感觉知觉能力,增强运动协调性和平衡感,并培养社交互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视觉感知训练- 使用图形卡片进行视觉训练,让特殊儿童学会辨认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图形。
- 利用益智玩具和拼图游戏,发展视觉关注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2. 听觉感知训练- 播放多种声音(例如动物叫声、乐器声等),让特殊儿童学会辨认和区分不同的声音。
- 进行声音追踪游戏,培养听觉跟随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3. 触觉感知训练- 利用触摸盒子和触摸板,让特殊儿童感受不同的触觉刺激(如粗糙、光滑、温暖等),培养触觉辨别和触觉记忆能力。
- 进行认物游戏,让特殊儿童通过触摸来辨认物体的形状、材质和温度。
4. 运动协调训练- 进行简单的动作模仿游戏,让特殊儿童学会模仿和跟随教师或其他孩子的动作。
- 利用球类、绳索等运动器械,进行简单的运动技巧训练,如接球、抛球、绳子跳等。
5. 平衡感训练- 利用平衡木、平衡球等训练器材,进行平衡感训练,帮助特殊儿童掌握身体平衡的能力。
- 进行平衡感游戏,如行走在画有不同图案的平衡木上,提高特殊儿童的身体控制能力。
6. 社交互动训练- 进行合作游戏,鼓励特殊儿童与其他孩子进行社交互动,培养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 利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游戏,让特殊儿童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 进行简单的身体放松操和按摩活动,预热特殊儿童的身体。
2. 感知运动训练- 根据教学内容,依次进行视觉、听觉、触觉、运动协调、平衡感和社交互动训练。
3. 游戏与实践- 将训练内容与游戏相结合,例如将视觉训练与拼图游戏结合,将听觉训练与声音追踪游戏结合等。
4. 结束活动- 进行简单的放松活动,如伸展运动和音乐韵律活动,结束本次训练课程。
四、教学评估教师可根据特殊儿童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实时评估,包括对于感知训练的反应、运动协调性和平衡感的表现、社交互动能力等方面。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教学设计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在身体、智力、语言、感觉、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
由于他们的特殊情况,他们需要特殊的教育教学设计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以下是一份针对学前特殊儿童的教学设计,旨在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1.教育目标:-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感知能力发展,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培养学前特殊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包括口语和非语言交流。
-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
-培养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和情感能力。
-提升学前特殊儿童的动作协调和运动能力。
2.教学内容:-感知能力发展:使用丰富多样的感觉刺激教具,如颜色、声音、质地等,鼓励学前特殊儿童主动探索和感知。
-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使用图画卡片、手势和音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前特殊儿童表达和理解信息。
-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通过适应性游戏、拼图和故事讲述等活动,提升学前特殊儿童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交和情感能力发展: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技能,同时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动作协调和运动能力发展:提供适合学前特殊儿童的身体活动和运动游戏,促进他们的运动发展和协调能力。
3.教学过程:阶段一:感知能力发展-活动一:触觉体验利用不同质地的材料,让学生用手触摸并描述材料的感觉。
-活动二:磨耳朵播放不同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竖起耳朵聆听,并说出听到的声音是什么。
-活动三:闻闻香味散发不同味道的气味,让学生闻一闻,并尝试说出是什么味道。
阶段二: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活动一:图画故事使用简单的图画卡片,讲述故事,并鼓励学生观察图画并说出故事内容。
-活动二:手势表达学习一些基本手势,如挥手、摆手等,让学生通过手势表达自己的意思。
-活动三:音乐表达跟随音乐节奏,学生模仿音乐中的动作,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唱歌和跳舞。
阶段三: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活动一:拼图游戏提供适龄的拼图,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拼图,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在儿童期的最初六七年间,儿童的大脑是一部以处理感觉和运动信息为主的机器。
他们都是直接由感觉来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及自身以外的客体世界,特别是周边环境。
他们通过温、痛觉获得关于冷暖、危险的信息,通过听觉学习分辨不同声音代表的意义及如何讲话,通过视觉学习辨别物体大小、形状、颜色和明暗等,通过本体感觉和前庭觉学会运动方式和姿势控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感觉统合的理论在世界各国儿童教育及康复训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一章绪论一、儿童感觉统合功能概述个体早在出生前就已经开始各种感觉功能发展,出生后的新生儿具有相当的感觉能力,但他们还无法很好地组织这些感觉形成对个体自身和客体的有意义认识。
在儿童早期发育中,一方面是各种感觉功能不能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各种感觉系统之间在功能协调和整合,以便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各种刺激。
认识人感觉系统间的协调和整合是构建感觉统合理论的基础。
(一)感觉统合的概念●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简称SI)这一观点是由美国南加利佛尼亚大学的Jean Ayres于1969年提出的。
●感觉统合是指个体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视、听、触觉等),在中枢神经中形成有效的组合过程。
即个体在特定的环境内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介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儿童的感觉统合功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单纯的各种感觉发展到初级的感觉统合,即身体双侧的协调、眼手协调、注意力、情绪的稳定及从事目的性活动,进一步发展到高级的感觉统合,即注意力集中、组织能力强,自我控制、学习能力、概括和推理能力不断发展等。
(二)感觉统合的功能1. 组织功能个体身上的不同感官,把内外世界的众多感觉刺激传递到脑中,众多的感觉刺激各有各的传入和传出通道,在此情况下,个体要根据这些信息顺利进行活动,脑就必须把这些感觉信息组织好。
特殊儿童游戏感觉统合教案一、教案背景特殊儿童是指在身体、智力、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存在障碍或缺陷的儿童。
他们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关怀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生活质量。
游戏感觉统合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游戏训练来帮助特殊儿童发展感觉统合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因此,设计一套特殊儿童游戏感觉统合教案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案目标1. 帮助特殊儿童发展感觉统合能力,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感知能力。
2. 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3. 增强特殊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三、教案内容1. 游戏感觉统合活动a. 触觉游戏: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让特殊儿童进行触觉训练,如棉花、沙子、绒布等。
b. 视觉游戏:利用颜色和形状等元素进行视觉刺激,如搭积木、拼图等。
c. 听觉游戏:通过声音刺激特殊儿童的听觉感知能力,如音乐游戏、声音辨别游戏等。
d. 运动游戏:设计一些体能训练游戏,如跑步、跳跃、爬行等,帮助特殊儿童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2. 社交能力训练a. 合作游戏: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游戏,培养特殊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b. 沟通游戏:通过角色扮演等游戏训练特殊儿童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c. 情绪管理游戏:设计一些情绪管理游戏,帮助特殊儿童学会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
3. 自我意识训练a. 自我认知游戏:设计一些需要特殊儿童进行自我认知的游戏,如自我介绍游戏、自我评价游戏等。
b. 自我表达游戏:通过绘画、手工等游戏训练特殊儿童的自我表达能力。
c. 自我控制游戏:设计一些需要特殊儿童进行自我控制的游戏,如停止游戏、等待游戏等。
四、教案实施1.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根据特殊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设计适合他们的游戏感觉统合活动。
2. 在实施教案时,要根据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游戏内容和难度,让他们能够获得成功体验。
3. 在游戏感觉统合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给予特殊儿童充分的关爱和支持,鼓励他们参与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特殊儿童感知觉游戏教案引言特殊儿童是指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或异常的儿童。
针对这些特殊儿童,他们的感知觉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通过特殊的游戏教学来促进他们的感知觉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针对特殊儿童的感知觉游戏教案,帮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感知觉的提高。
一、视觉感知觉游戏1. 视觉追踪游戏在一个宽敞的场地中,放置一些颜色鲜艳的球或气球,要求特殊儿童用眼睛追踪这些球的运动轨迹。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动作和音乐,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追踪球的过程中提高视觉感知觉和眼部协调能力。
2. 视觉辨认游戏准备一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卡片,让特殊儿童通过观察和辨认,将相同颜色或形状的卡片放在一起。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对颜色和形状的辨认能力,促进视觉感知觉的发展。
3. 视觉记忆游戏准备一些图片或卡片,让特殊儿童观察一段时间后,关闭图片或卡片,要求他们回忆并描述所看到的内容。
通过这种游戏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视觉记忆能力,促进大脑的感知觉发展。
二、听觉感知觉游戏1. 听觉定位游戏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让特殊儿童闭上眼睛,然后通过发出声音的位置来让他们判断声音的来源。
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声音,如动物叫声或乐器声音,让他们通过听觉来定位声音的来源,提高听觉感知觉和空间定位能力。
2. 听觉辨认游戏播放一些不同的声音,如汽车喇叭声、钟表滴答声等,让特殊儿童通过听觉来辨认不同的声音。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对声音的辨认能力,促进听觉感知觉的发展。
3. 听觉记忆游戏播放一段简短的音乐或故事,然后让特殊儿童回忆并描述所听到的内容。
通过这种游戏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听觉记忆能力,促进大脑的感知觉发展。
三、触觉感知觉游戏1. 触觉辨认游戏准备一些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品,让特殊儿童通过触摸来辨认不同的材质和形状。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对触觉的辨认能力,促进触觉感知觉的发展。
2. 触觉定位游戏在一个被蒙上眼睛的状态下,让特殊儿童通过触摸来定位物体的位置。
特殊儿童触觉敏感训练方法1.洗澡游戏:利用不同水温变化交替刺激孩子身体的各部位,强化孩子的皮肤神经,促进触觉信息的调试,降低孩子的触觉敏感度。
2.刷身游戏:用毛巾、海绵、软刷等在孩子的手臂、双腿、前胸、后背、手心、足部等部位皮肤进行触觉刺激。
在刷的同时要注意力度的把握,循序渐进,还可以在孩子身上涂少量爽身粉,避免弄疼孩子。
3.梳头游戏:通过木梳子刺激孩子的头皮,按照左右前后的顺序各数25下,家长可以帮孩子梳,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做,这对孩子手指精细动作和了解自身形象都有帮助。
4.大毛巾卷游戏:用略微粗糙的大毛巾将孩子卷起来,轻轻滚动或下压,也可以用双手抱紧孩子的身体,让粗丝毛巾的颗粒给孩子增强身体各部位的触觉感受。
5.大龙球游戏:让孩子在大龙球上滚动或进行按压动作,有助于刺激其触觉感受。
6.全身抚触、按摩:洗完澡后用抚触油对孩子全身进行抚触,按摩手掌、脚掌。
该方法应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做起。
可利用按摩球、抚触球等滚动、摩擦、轻压身体,刺激孩子的背部、四肢与前胸,手心和脚心。
抚触的同时可以轻轻抓挠孩子腋下、胸口,根据孩子的反应来控制力度和刺激强度。
7.全身包裹:利用质地不同的毛巾、抱被,将孩子全身包裹,轻轻滚动或下压,抱紧孩子身体的各个部位,强化触觉感受。
同时轻搓孩子四肢、躯干,感受不同质地的毛巾接触身体皮肤。
8.沙土游戏:带孩子到户外,让孩子在沙地玩耍,感受不同质地的沙土和自然环境。
还有一些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设计的触觉敏感训练方法,如手的触摸分辨物体的大小、多少、形状、软硬、干湿、轻重、粗糙与光滑等;肢体的接触通过对人体的抓、拍、打、掐、捏、挤、压、刷、绑及按摩等方法,使孤独症儿童在身体接触中体会痛痒和舒服等感觉;利用木梳子刺激头皮的训练方法等。
幼儿园特殊儿童教育案例——触觉训练幼儿园特殊儿童教育案例——触觉训练1.背景介绍小明是一位5岁的特殊儿童,患有自闭症和智力障碍,无法用语言和其他儿童进行交流。
小明在幼儿园遇到了触觉方面的问题,不喜欢被别人触碰,而且对某些材料和食物的手感非常敏感。
为了帮助小明克服这些问题,幼儿园特意安排了触觉训练。
2.目标设定通过触觉训练,让小明逐渐适应触碰和不同材料的手感,提高他的触觉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促进他的身体平衡和空间感知能力的发展。
3.实施方法3.1触觉游戏针对小明不喜欢被别人触碰的问题,幼儿园老师设计了一系列触觉游戏。
其中一项是“盲人摸象”,将小明眼睛蒙上,让他摸到放在桌子上的小象,感受小象的形状和材质,并让他尝试用语言描述小象的特征。
3.2触觉实验针对小明对某些材料和食物的手感非常敏感的问题,幼儿园老师安排了触觉实验。
比如,让小明用手摸不同材料的表面,如毛巾、塑料袋、高档纸张等,并比较不同材料的手感差异,让他感受到不同材料的特点。
3.3手工制作幼儿园老师还鼓励小明参加手工制作活动,如捏泥球、剪纸、拼图等,让他用手完成这些活动,提高手部协调能力和感知能力。
4.训练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触觉训练,小明的触碰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他开始逐渐适应被别人触碰,并能主动和其他儿童进行互动。
对于材料和食物的手感问题,他也开始逐渐适应,能够用手感受到不同材料的特点,并且可以动手制作手工制品。
5.训练心得触觉训练对于特殊儿童的身体平衡和空间感知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触觉训练,可以提高儿童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事物。
同时,触觉训练也要根据每个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适得其反。
儿童触觉敏感能力培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儿童的触觉敏感能力,包括:1. 学生能够理解触觉敏感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2. 学生能够通过触摸、手指运动等活动提高触觉敏感度;3. 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触觉敏感能力,提高感知和认知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各类触摸材料(如沙子、果冻、绒布等)、图片或物品样本;2. 教学工具:白板、粉笔或白板笔;3. 教学环境:适合实践活动的室内或室外场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触觉敏感能力的定义和重要性,引起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图示或实物,向学生展示触觉敏感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感知温度、质地、形状等。
3. 触摸练习(15分钟)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触摸练习,提供不同的触觉材料让学生通过触摸来感知和区分。
4. 手指运动练习(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手指运动练习,如捏、拉、推、按等动作,以增强手指的灵活性和触觉敏感度。
5. 游戏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触觉游戏,如盲目摸物体猜名字、触摸记忆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触觉敏感能力。
6. 应用训练(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触摸和感知来解决问题,如用手摸索寻找隐藏的物品等。
7.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触觉敏感能力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游戏和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以及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拓展延伸为进一步培养儿童的触觉敏感能力,家长和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相关的训练和游戏,如探索自然环境中的不同触感、触摸乐器等。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注重了触觉敏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触觉敏感能力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然而,对于一些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和辅导。
中重度智障儿童
活动:猜一猜
(一)功能
1.提升特殊儿童的触觉敏锐力
2.培养特殊儿童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3.激发特殊儿童的游戏能力和快乐情绪
(二)方法
准备:一张砂纸和一张光滑的白纸
操作层次:1,让儿童坐在桌前,给他一张砂纸,鼓励他让他用手触摸并观察其反应。
问他粗糙吗?观其反应,反复进行。
2,让儿童坐在桌前,给他一张光滑的白纸,鼓励他让他用手触摸并观察其反应。
问他光滑吗?观其反应,反复进行。
3,把砂纸和光滑的白纸混在一起,鼓励儿童自己选择触摸并知道砂纸粗糙,白纸光滑。
学障儿童
活动:比一比
(一)功能
1.提高特殊儿童的触觉敏锐性
2.提高特殊儿童的触觉辨别力
3.培养特殊儿童对物体形状的辨别力
(二)方法
准备:正方形,圆形,长方形学具
操作层次:1,首先教师首先拿着学具告诉儿童正方形,圆形,长方形是哪一个,接下来教师让儿童在正方形和长方形中辨认出正方形,教师要鼓励学生辨认,反复练习
2,教师让儿童在正方形和长方形中辨认出长方形,教师鼓励学生辨认,反复练习
3,教师让儿童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中辨认出圆形,教师鼓励学生辨认,多次辨别三种不同的形状,反复练习。
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
活动:辨认冷热
(一)功能
1. 提高特殊儿童的触觉敏锐性
2. 提高特殊儿童的触觉辨别力
3,激发儿童游戏兴趣和快乐情绪
(二)方法
准备:一杯冷水,一杯温度适中的热水
操作层次:1,让儿童坐在桌前,给他一杯冷水,看他的反应如何,若无反应则鼓励他摸一摸并问他冷吗?教师可以给与师范,反复练习
2,让儿童坐在桌前,给他一杯适中的热水,看他的反应如何,若无反应则鼓励他摸一摸并问他热吗?教师可以给与师
范并反复练习
3,当儿童对触摸水温低的杯子有反应,则可以逐渐降低温度(热水的杯子则稍微加热,以免烫伤儿童),让儿童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