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之深入分析_透彻说理
- 格式:ppt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27
如何使议论文说理更深刻作者:倪美森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94期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使议论文说理更深刻的方法。
具体是:全面思考,深入分析;敢于质疑,善于溯因;一分为二,辩证思维;论据典型,分析得法。
关键词:议论文论证深刻《考试大纲》中对作文发展等级的“深刻”有三条说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论证深刻即主旨不再滞留于事物表面的罗列或生活现象的描述上,而是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给人以启迪。
它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等等。
议论文以理服人,理说得是否深刻透彻,是衡量议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篇好的议论文应论点鲜明,说理透彻。
部分学生写的议论文往往是一个简单的观点加上若干例子的堆砌,很少作深入的分析说理。
即便说理,也常常是停留在浅层表象上,就事论事,泛泛而谈,不疼不痒地说几句套话,蜻蜓点水似地评述一番,浮泛浅薄。
那么,议论文怎样写才能做到说理深刻呢?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全面思考,深入分析我们观察一个事物,首先接触的是它的现象。
如果只满足于对现象的了解,那么提炼的主题当然不会深刻,甚至会是肤浅可笑的。
许多现象如果不全面思考,深入分析,蕴涵在其中的道理就无法明晰。
因此说理时不要局限于论述对象本身,而是要认真观察,深入探究,由表及里,挖掘根源,揭示本质,深刻的文章需要通过内在的逻辑关系加以呈现。
考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可紧扣论点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说理。
如:找准位置,需要审视自我,认清自我,用一颗平静的心聆听自我价值的呼唤。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位置,自己的优势,我们要做的只是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个性。
从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找准位置,需要相信自我,肯定自我,用一颗不屈的心擎起千金重的理想。
也许我们“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也许我们“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许我们“仰天大笑出门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但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又有几多豪迈与洒脱。
高考议论文怎么写的有深度(方法)高考作文有“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要求,“深刻”是其中之一。
议论文需要说理透彻、论点深刻。
但是,高考作文要求我们在特定的场合时间进行写作,考场的气氛、时间以及题目的限制,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发挥。
这对考生的时间观念以及分秒必争的心态有很大要求。
要想把文章写得有深度,并不容易。
高考作文阅卷老师一般喜欢用“深刻”去评判考生作文的价值,所以,写出有深度的高考作文,是我们获取高分作文的一个主要途径。
高考《考纲》中对考生作文的立意深刻有三个要求:第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第二、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第三、观点具有启发性。
但考试在写作中却没办法很好地贯彻这三个要求,这种“考生现状”与“考纲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影响学生考场作文分值不高的一个主要因素。
针对这个问题,以下总结了几个方法,可供考生写作时参考。
首先是在考场之中:我们要做到有的放矢考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中心观点表达出来,并且做到立意深刻。
在写作中我们要自觉遵守写作的规律,并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来熟练地、巧妙地、独具匠心地表达客观世界和我们的内心情感。
1.找准切入点,集中论证考场留给作文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内要写出一篇有深度的议论文,我们的思维需要高度敏捷。
首先在审题时,我们要对题目准确地理解判断,并且围绕高考作文的材料与要求,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去进行集中论证,巧妙为文。
2.分析观点,深入追问在论述中引用材料,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认识上,要进一步地去追问原因、结果。
学会不断地追问、思考。
从而一层一层深入地去分析问题,形成一种递进的关系。
最常见的套路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使我们的文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探向事物的本质。
这不仅仅是情感的递进,更是思维与现实事理的递进。
只有随着文章观点的逐步深化,并且逐渐推向文章的总论点,整篇文章才会变得有深度。
3.扩展联想。
多角度论证在文章运用事例来分析论点时,如果我们掌握了联想迁移能力,我们对文章的论证能够更得心应手,不管是相似联想、对比联想、还是类比联想,都能帮我们打开思路,找到文章的论据,进行多角度地论证,从而使我们的论证变得更有深度。
议论文的分析方法议论文重在分析,析出论点的深层内涵,析得论据的丰富意义,并辨析出论据和论点的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说:"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抓住分析,突出说理,才能有力。
分析说理是梁柱,援引材料是墙瓦。
如果分析不透彻,说理不充分,材料即使再多,也只不过是一堆没有骨架的肉,一摊没有枝干的叶。
宋代秦观在《淮海集•通事说》中也说"文以说理为上,序事为次"。
应该认识到,议论文质量的高低,除了论点的正确与否、论据的典型与否外,首要的要看分析是否全面、深刻、辩证。
同样一个论点,所用的事例相同或相近,但由于分析深入程度不同,其质量就大不一样。
请看下面两则议论:“生活需要勇敢者,但光凭勇敢是不够的,有勇还得有谋,就是说一定要学会用智。
我国古代田忌赛马(孙膑教齐国将军田忌比赢了齐国诸公子)、西门豹治邺(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孙膑战胜庞涓(马陵之战,孙膑以“减灶法”第1天筑10万个灶台,第2天筑5万个灶台,第3天筑3万个灶台,一举击溃了庞涓的10万大军)等,不都是由于用智才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吗?生活需要勇敢者,更需要智勇双全者。
”“勇敢是值得赞美的品格,但光凭勇敢是不够的,有勇还得有谋,就是说一定要学会用智。
我国古代田忌赛马、西门豹治邺、孙膑战胜庞涓等,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用智,可以弱胜强,事半功倍;可出奇制胜,巧获成功;可少走弯路,顺利地实现目标。
时代需要的是智勇双全的英豪。
”第二则议论说明了用智的深刻意义,揭示了论据、论点间的逻辑关系。
首先,要多角度分析论点和论据。
一个论点确定之后,要考虑这个论点有哪些深层的内涵,如"竞争"这一论题当包含下面几个内容:①竞争是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②竞争才能增强人的危机感;③竞争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④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⑤竞争要遵守法律规则和社会道德。
论点或分论点确定之后,就可以选择材料。
第3讲:多维解析深刻说理——议论文如何多角度分析【学习目标】掌握议论文深入分析的角度,让论证更有力度。
【活动过程】活动一:阅读下面片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分析问题的。
1.车中窥人最可叹便是,自持流于瘫软,心灵无处安放。
车,成了伪装内心的假面,一如《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扑克牌战车,虽然牌面各异,阵营相斥,实指向同一个方面:虚伪与狂妄。
是亦不可以已乎?个中缘由,便是我们习惯了以上帝视角旁观而不受干涉,滋生了我们对自身权柄的高估,进而衍生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久而久之,沦落为《镜花缘》中“君子国”翻云覆雨玩弄手段的狭隘胸肠,失却了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能力。
角度与方法:2.追求,收获品格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那他就犹如一具行尸走肉,整天无所事事。
久而久之,懒惰就会消磨他的意志,精神的萎靡则会侵蚀他的灵魂。
唯有给自己一个目标,才有勇敢追求的动力。
或许追求的真正目的不在于结果,而是过程中收获的那些坚韧,不屈,正直的品格。
毕竟它们才是陪伴你走完一生的良师益友。
角度与方法:3、追求高远,砥砺前行然而,吾所谓追求,不是追名逐利,而是追求高远,追求心中的乌托邦,探索精神的桃花源;吾所谓追求,不是盲目上前,不顾一切撞的头破血流的血流,而是心怀着希望,以追求砥砺前行。
那是一种对抗命运的勇气,是一种面对人生的智慧。
心怀追求,不是追名逐利,盲目无知,而是一场生命的奔跑。
角度与方法:4、与惊喜共舞然而,令我们心痛的是现代人正逐渐走向冷漠麻木的深渊。
当我们睁开空洞的双目,满眼都是灰色的物质与利益。
人们只在意个人的得失,而对为什么活着失去了记忆。
生活中的美好与惊喜,仿佛花丛中的杂草被人们忽视,孰不知,那些才是生命真正的色彩。
王开岭曾在《古典之殇》中写到:我们一路高歌,却发现无词无句。
是啊,唱久了却忘了为什么而歌颂,年岁久了,却忘了为什么而活着。
我们总以为孩童时的快乐回不去了,其实不然,川端康成也不是在孩童时惊喜于一朵花开,生命的美好一直在我们身边,也许是迷惘时的一句提醒,致谢时的一抹微笑,只是我们行得太过匆忙,而忽视了这些惊喜。
议论文的深入论证一、因果分析法[探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
如果论据陈述的是结果,那么就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这叫做“探因”;如果论据陈述的是原因,那么就可推出结果,这叫做“究果”。
也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结果,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究其根源,使内容逐步深化,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关注点:1、先叙述示例的“果”(结果,成果),然后把产生“果”的原因揭示出来。
2、所论述的原因必须要紧扣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思路:为什么——是因为【示例一】记得《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吗?它写的是猪八戒抡起了铁耙,将映出自己那张丑脸的镜子打得粉碎,结果每片镜子中仍有自己丑陋的脸。
猪八戒这种闻过则怒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
添加范文(即分析论证)如下:猪八戒之所以要打碎镜子,无非是因为镜子如实地照出了自己的丑陋,而这恰恰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于是,猪八戒愤怒地抡起了铁耙。
这种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闻过则怒的做法实在不可取,我们需要的是闻过则喜的精神。
既然容貌丑陋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不接受镜子直接真实的反映呢?并且,猪八戒完全可以在镜子的指引下正确认识自己,甚至施粉黛、正衣冠,或从其他方面弥补自己相貌上的不足。
【课堂练习】请为下面的议论文段添加上探究原因的语句,使论据能够很好地证明观点。
磨难,能历练人生。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
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二、反向假设法反向假设法就是假设与事例相反的情形及结果,与原事例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关注点:进行假设性的分析,有个最基本的要求: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的,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思路:反面假设—假设结果展示—正面强调,突出论点常用格式:如果(假使)XX不……,那么(就会)……(或:那么他怎么能……呢?),因此(由此可见),……【示例一】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
明、揭、谈、析、提、论——议论文纵深说理“6角度”议论深刻是考场议论文“发展等级”的一个评分标准。
选择合适的说理角度,不仅能帮助我们迅速地打开写作思路、整体把握写作内容,而且使得我们发表的议论更具目的性,更加深入深刻。
本文总结了议论文说理常见的六个角度:明是非、揭本质、谈意义、析原因、提方法、论影响。
写作者可以根据说理的需要,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若干角度展开议论,把道理讲明白,讲深刻。
一、明是非事物是一个矛盾体,好与坏,是与非,是对立统一的。
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好的方面,也要看到不足之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好的会变坏,坏的也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论述道理时,利用好“对立统一”的原理,往往能把道理讲得辩证严密。
【精选例段】幼童与书法的关系,在中国的历史上曾非常紧密,却在浮躁喧嚣的现世,蓦然两下里彼此遗失。
同样遗失的,更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绵绵情意。
与文化母体的疏离,会让一代人都难以挣脱与精神家园隔绝的无根之痛。
当我们将书法课纳入中小学正式课程,书店里醒目摆上了“描红帖”和名家碑帖,书法老师热心地在微博微信上开讲课徒,孩子们纷纷以诗文书法为载体,重续文化基因,重温祖先遗泽,这样的场景,让人温暖,也让人安心。
(选自李泓冰《以翰墨书香养浩然之气》)【角度分析】文段在分析幼童与书法的关系时,既看到了疏离传统书法的喧嚣现状,也看到了现实中推广发扬书法艺术的一系列努力。
字里行间,隐约可以感受到写作者那股重振“翰墨书香”的信心与浩气。
二、揭本质任何事物都是通过有形或可感的方式呈现的,这就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寻找出蕴含其中的规律或道理。
议论文的理,往往就包藏在纷繁复杂的事实现象当中,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挖掘和总结,才能够明白规律,悟出道理。
【精选例段】大众文化的缤纷舞台上,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百鸟朝凤》中,“唢呐匠”栖身其间的乡村礼俗秩序已经远去,把唢呐作为唯一精神娱乐的时代也已一去不返。
现代社会中文化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不同定位的作品都有自己的存在空间,并能找到各自的欣赏人群。
议论能力写作指导议论文要求议论深刻,说理透彻,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深刻”一直是高考评价考生作文的重要标准。
评分标准有关“深刻”的表述共有三点: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
写论述文,应在纷纭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剥去现象的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确立自己的观点。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善于追溯事物的本源,以敏锐的目光,借助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探寻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观点要有启发性。
所持观点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时代感和前瞻性,并能引发别人的思考,产生心灵的共鸣、灵魂的震颤、思想境界的升华。
【技法指导】议论深刻“四法”1.朝深处想,揭示深层原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
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因多果、一因一果、同因异果、多因一果、异因同果。
在作文中运用因果思维,可以使文章构思较常规思维更有优势,更有逻辑性。
如:知人善任,是齐桓公成就伟业的重要保障。
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有领路人,但更要有各行各业的人才各尽其职。
齐桓公通过鲍叔的介绍,了解到管仲的才华,与管仲探讨称霸之术后,任用管仲,尽显其能。
可以说,齐桓公做到了知人善任。
同样,汉高祖刘邦也有知人善任的优秀品质。
刘邦在总结他能夺取天下的原因时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如果不懂得知人善任,也就不可能战胜项羽。
他做到了知人善任,成就伟业便有了保障。
(2020年全国卷Ⅰ优秀作文《汇集英才,成就伟业》) 这段议论深刻的文字,采用了因果分析的论证手法,分析了齐桓公、刘邦成就伟业的原因在于知人善任。
2.朝广处想,丰富作文内容比较分析,就是由文章的材料、观点扩展开去,联系更大范围的现象展开分析说理。
深入说理在思辨性议论文写作中的实践运用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议论文写作中的思辨性特点 (3)1.2 深入说理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3)二、深入说理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4)2.1 深入说理的概念及特点 (5)2.2 深入说理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要求 (6)2.3 深入说理的注意事项 (8)三、思辨性议论文写作中深入说理的实践运用 (8)3.1 确立论点,明确论述方向 (10)3.2 使用例证,增强说服力 (11)3.3 深入分析,挖掘问题本质 (12)3.4 辩证思考,全面看待问题 (13)四、深入说理的技巧与方法 (14)4.1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5)4.2 加强论证的严密性 (16)4.3 掌握辩证思考的方法 (17)4.4 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18)五、深入说理的实例分析 (19)5.1 实例一 (21)5.2 实例二 (22)5.3 实例三 (23)六、结语 (25)6.1 深入说理在思辨性议论文中的重要性总结 (25)6.2 对未来思辨性议论文写作的展望与建议 (26)一、内容概括思辨性议论文,作为议论文的一种重要类型,其核心特点在于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和辩证思考。
在这种文体中,说理成为贯穿始终的主要表达方式,而深入说理则是提升文章质量的关键所在。
深入说理意味着对论点的深入挖掘,与简单的观点陈述不同,思辨性议论文要求作者不仅提出问题,还要给出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深入挖掘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如事实依据、理论分析、逻辑推理等,从而确保读者能够全面理解问题的实质。
深入说理还体现在对论据的充分展开上,在思辨性议论文中,论据的选择和运用至关重要。
作者需要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论据,通过详细的阐述和论证,使读者能够信服。
这些论据还需要相互印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深入说理还要求作者具备辩证思考的能力,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作者需要能够看到问题的两面性,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
条分缕析,深入透彻(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河南郑州452400)中学生写议论文,感到头疼的是不会议论说理。
议论文的结构不难掌握,懂得”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思路,懂得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等基本结构方式,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搭起一篇议论文的框架。
但是围绕一个论点条分缕析地说理,深入透彻地论证,很多学生就感到十分困难,于是很多学生的议论文便写成”观点+例子”的模式。
怎样才能让中学生学会展开议论呢?本人根据教学体会,从新的角度进行探索,总结了几种展开议论的方法。
一、诠释法此法是对论点加以解释说明,使读者对论点的含义更加清楚明了。
【例1】心在焉,这是一种专注,一种忘我,一种无怨无悔地坚持自我道路。
于个人,心在焉,是忘我投身,奋力追梦;于集体,心在焉,是团结一致,共攀高峰;于民族,心在焉,是宽容和气,褪去浮华。
故曰:心在焉,使人忘我、专注静心;心在焉,使人顽强、探索、厉行。
(2012深圳市一模作文”心要在焉”)这篇作文一开篇就点明观点”心要在焉’,并解释心要在焉的含义,就是一种专注,一种忘我地坚持自我道路,不但使自己的观点立刻”立”起来,而且使读者对论点的认识更加清晰。
二、并列法此法是并列地从几个方面展开议论。
可以用复句的形式,也可以用句群、自然段的形式。
【例2】一个人如果能用理智控制感情,会使他显得亲切而又冷静。
一个人如果能用道德控制感情,会使他显得高尚而又真诚。
一个人如果能用责任感控制感情,会使他显得坚毅而又可信,我欣赏李白的狂放洒脱:爱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爱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尊。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更能理解并接受杜甫的现实感、沧桑感。
人不能总活在梦想中,更不能活在自己随意释放的感情中。
这段议论,先从理智、道德、责任感三个方面,论述控制感情的意义,再举李白、杜甫两个实例,在两方面对比中取舍,在取舍中显示出鲜明的倾向性。
论述全面,说理深刻。
三、推因法因果关系存在于一切事物和事理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在体现结果的事实据后揭示原因的方法,我称之为推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