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柱子--操作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过柱得实验方法与技巧(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就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常说得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得就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得吸附柱。
由于柱分得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得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得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得时间,但就是会减低柱子得塔板数、所以其她条件相同得时候,常压柱就是效率最高得,但就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得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就是有得。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得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就是由于大量得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得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得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得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得感情,但就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得念头了。
加压柱就是一种比较好得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得快些。
压力得提供可以就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得就行)。
特别就是在容易分解得样品得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得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得有机化合物得分离中就是比较适用得。
ﻫ2、关于柱子得尺寸,应该就是粗长得最好柱子长了,相应得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得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得减小了分离得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得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得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得柱子要牺牲比较多得硅胶与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得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得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就是样品量得30~40倍,具体得选择要具体分析。
过柱子的经验总结单一溶剂的极性大小顺序为:石油醚(小)→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甲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丙酮→正丙醇→甲醇→吡啶→乙酸(大)混合溶剂的极性顺序:苯∶氯仿(1+1)→环己烷∶乙酸乙酯(8+2)→氯仿∶丙酮(95+5)→苯∶丙酮(9+1)→苯∶乙酸乙酯(8+2)→氯仿∶乙醚(9+1)→苯∶甲醇(95+5)→苯∶乙醚(6+4)→环己烷∶乙酸乙酯(1+1)→氯仿∶乙醚(8+2)→氯仿∶甲醇(99+1)→苯∶甲醇(9+1)→氯仿∶丙酮(85+15)→苯∶乙醚(4+6)→苯∶乙酸乙酯(1+1)→氯仿∶甲醇(95+5)→氯仿∶丙酮(7+3)→苯∶乙酸乙酯(3+7)→苯∶乙醚(1+9)→乙醚∶甲醇(99+1)→乙酸乙酯∶甲醇(99+1)→苯∶丙酮(1+1)→氯仿∶甲醇(9+1)过柱子经验总结1, 选柱子: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 1:5-10.2, 称量:100-300 目硅胶,称 30-70 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 100 倍量的硅胶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 30-40 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 Rf 在 0.2--0.4,杂质相差 0.1 以上) ,就可以少用硅胶.3, 选洗脱剂:一般淋洗剂是采用 TLC 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要使所需点在 Rf 值在 0.2-0.3 左右的比较好.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石油醚<环己烷/己烷<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 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 1/3 的混合溶剂. 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 乙酸乙酯/石油醚= 4:1 可用 TLC 分开.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4, 搅成匀浆:先把硅胶泡在烧杯中,用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泡,用超声波超半个小时,中间看到气泡时用玻璃棒搅一下.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5, 装柱: A, 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 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可能使产品分解. B,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 1/3 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C,装柱时一定要保证无气泡,同时敲打柱体使柱体更均匀,紧凑,装毕,用洗脱液冲三次.6, 压实:装柱完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 9/10 体积.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7, 上样:干法湿法都可以. A,在硅胶上层加少量无水硫酸钠(以免样品被洗脱剂冲散)取适量样溶液上样.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B,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 就够了) ,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8, 过柱和收集: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收集的例子:10mg 上样量,1g 硅胶 H,0.5ml 收集馏分;1-2g 上样量,50g 硅胶(200-300 目) ,20-50ml 收集馏分.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9, 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10,检测.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 1-2 个数量级.11, 送谱. 收集的产品旋干, 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 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 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可除去氢谱 1.5ppm 左右所谓的 "硅胶"峰.过柱子的经验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硅胶过柱子操作流程硅胶过柱子操作流程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操作,主要用于分离和纯化物质。
下面是详细的操作步骤:一、准备工作1. 准备好硅胶柱,确保硅胶柱的清洁,无尘无杂质。
2. 准备好待分离的物质,将其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
3. 确定洗脱剂的种类和比例,根据待分离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洗脱剂。
二、填充硅胶柱1. 将填充孔(一般为玻璃微漏斗)插入硅胶柱底部,注意保持漏斗口与硅胶柱顶部平齐。
2. 慢慢加入待分离物质的溶液,同时注意控制加入溶液的速度,以免溶液过快渗入硅胶中造成硅胶柱破裂。
3. 当溶液的颜色或透明度发生明显变化时,应停止加入溶液,此时溶液已基本通过整个硅胶柱。
三、开始分离1. 打开水龙头,将洗脱剂缓慢滴入硅胶柱内,使待分离物质开始分离。
2. 在分离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溶液的颜色和透明度的变化,以及硅胶柱内溶液的流速。
3. 当溶液的颜色或透明度发生显著变化时,表示待分离物质已基本分离完毕。
四、收集分离物1. 关闭水龙头,停止洗脱剂的滴入。
2. 从硅胶柱顶部或填充孔中取出分离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分析。
五、硅胶柱的处理1. 分离完毕后,应将硅胶柱内的溶液倒掉,并用蒸馏水冲洗硅胶柱,以确保其干燥干净。
2. 将硅胶柱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等待下次使用。
六、注意事项1. 在填充硅胶柱时,应避免溶液过快渗入硅胶中造成硅胶柱破裂。
2. 在开始分离时,应密切关注溶液的颜色和透明度的变化,以及硅胶柱内溶液的流速。
3. 在收集分离物时,应注意避免溶液溅出或洒落。
4. 在处理硅胶柱时,应注意避免硅胶颗粒的破碎或飞扬。
通过以上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确保硅胶过柱子操作流程的顺利进行并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操作步骤和参数设置以优化实验效果。
过柱子的经验总结单一溶剂的极性大小顺序为:石油醚(小)→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甲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丙酮→正丙醇→甲醇→吡啶→乙酸(大)混合溶剂的极性顺序:苯∶氯仿(1+1)→环己烷∶乙酸乙酯(8+2)→氯仿∶丙酮(95+5)→苯∶丙酮(9+1)→苯∶乙酸乙酯(8+2)→氯仿∶乙醚(9+1)→苯∶甲醇(95+5)→苯∶乙醚(6+4)→环己烷∶乙酸乙酯(1+1)→氯仿∶乙醚(8+2)→氯仿∶甲醇(99+1)→苯∶甲醇(9+1)→氯仿∶丙酮(85+15)→苯∶乙醚(4+6)→苯∶乙酸乙酯(1+1)→氯仿∶甲醇(95+5)→氯仿∶丙酮(7+3)→苯∶乙酸乙酯(3+7)→苯∶乙醚(1+9)→乙醚∶甲醇(99+1)→乙酸乙酯∶甲醇(99+1)→苯∶丙酮(1+1)→氯仿∶甲醇(9+1)过柱子经验总结1, 选柱子: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 1:5-10.2, 称量:100-300 目硅胶,称 30-70 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 100 倍量的硅胶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 30-40 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 Rf 在 0.2--0.4,杂质相差 0.1 以上) ,就可以少用硅胶.3, 选洗脱剂:一般淋洗剂是采用 TLC 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要使所需点在 Rf 值在 0.2-0.3 左右的比较好.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石油醚<环己烷/己烷<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 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 1/3 的混合溶剂. 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 乙酸乙酯/石油醚= 4:1 可用 TLC 分开.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4, 搅成匀浆:先把硅胶泡在烧杯中,用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泡,用超声波超半个小时,中间看到气泡时用玻璃棒搅一下.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5, 装柱: A, 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 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可能使产品分解. B,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 1/3 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C,装柱时一定要保证无气泡,同时敲打柱体使柱体更均匀,紧凑,装毕,用洗脱液冲三次.6, 压实:装柱完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 9/10 体积.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7, 上样:干法湿法都可以. A,在硅胶上层加少量无水硫酸钠(以免样品被洗脱剂冲散)取适量样溶液上样.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B,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 就够了) ,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8, 过柱和收集: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收集的例子:10mg 上样量,1g 硅胶 H,0.5ml 收集馏分;1-2g 上样量,50g 硅胶(200-300 目) ,20-50ml 收集馏分.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9, 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10,检测.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 1-2 个数量级.11, 送谱. 收集的产品旋干, 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 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 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可除去氢谱 1.5ppm 左右所谓的 "硅胶"峰.过柱子的经验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柱层析技术适用范围:1.样品量要适中(适用于g-公斤级),如果样品量只有几百克至一克,可以考虑使用制备TLC纯化(俗称爬大板),既可以得到良好的分离效果,又可以节省大量的纯化时间。
2.样品要有良好的溶解性,否则会导致化合物在硅胶上极难解析下来,从而导致硅胶柱堵塞。
3.样品在TLC板上产物与杂质点要有一定的分离度,而不是在一个点上,硅胶板的分离效果要高于柱层析,如果硅胶板都显示无法分开的话,尽量不要选择柱层析纯化,而可以考虑使用制备HPLC,SFC或其他分离方法。
操作过程:干法上样为例1.装硅胶:在减压抽滤的状态下,将硅胶加入玻璃柱中,2.抽结实:减压抽气至10min,将硅胶抽实3.上样:将拌好硅胶的样品,加入硅胶上层4.加石英砂:加入缓冲层5.石油醚淋洗:加入低极性溶剂淋洗,开始润柱时,一定要选取低极性的溶剂淋洗,可以充分稀释残留的大极性溶剂,以免色谱带在柱子上出现抢跑现象6.加缓冲球开始过柱装柱:1.选择什么类型的柱子加压柱:速度比较易于控制,但是由于需要在柱子上方加装一个磨口,限制柱子直径至多在10cm左右,约束它的的最大上样量。
适合小于100-200 g产品的纯化。
大尺寸的加压柱难以制作,用起来危险性大。
在公司过柱时,请使用双链球加压减压柱:适用比较广,但是如果控制不好真空度的话,流速会非常快,同时溶剂很大一部分被抽走,适合任何量的过柱, 比加压柱快,需要减小流动相极性过柱(比加压柱小一倍), 不然会导致分离效果差。
常压柱:适用于量大的物料,但流速较慢。
适合大于50-100 g的产品. 常压柱是分离效果最好的,但是时间也最长。
2.选择多大柱子过柱前知道样品的量,伴样硅胶是样品量的1-2倍,柱子中的硅胶是10-30倍这些硅胶在加入柱子后的径高比在1:5-1:10为比较合适的比例。
如果比例太小1:1,1:3,硅胶高度不够,分离度比较差;如果比例太大,1:10,1:20,这样流速会非常慢3.注意事项及技巧过柱前爬板拿标样,并且NMR确认:过柱前,先拿到标样后,再开始过柱,因为在过柱过程中,你得到点往往比爬小板得到点的要多,如果每个点进行确认的话,时间损耗非常大取硅胶时必须带口罩:硅胶吸入肺中,是无法代谢出身体的,会得矽肺病必须时需要碱化硅胶:硅羟基为弱酸性,所以它可以和胺类物质发生反应,从而使化合物难以洗脱下来,需要在过柱前,使用三乙胺或氨甲醇碱化后再开始上样硅胶可以用量筒量取,质量:体积=1:2,节省时间上样:1.上样方式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干法上样:将化合物用低极性溶剂溶解后,加入1-2倍重量的硅胶拌样,而后璇干成砂状,具良好流动性,这种上样的优点是易于操作,谱带比较整齐,但一定注意的是化合物是否有热固稳定性。
柱色谱实验操作方法柱色谱是一种分离和纯化混合物的常用方法。
在柱色谱实验中,样品溶液根据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经过柱填料的作用,以不同的速度在柱中通过,从而实现分离的目的。
以下是柱色谱实验的详细操作方法。
1.实验准备-柱子准备:根据样品大小和分离要求选择合适尺寸的柱子,常见的有玻璃柱和不锈钢柱。
-填料选择:选择合适的填料,常见的包括硅胶、活性炭、聚合物凝胶等。
-确定流动相: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流动相,常见的有水、甲醇、乙酸等。
-准备样品溶液:按照实验要求,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
2.填充柱子-取一定量的填料,通过筛网除去颗粒不均匀的填料。
-将填料装入柱子中,并用适当的压缩手段均匀填充。
填充后检查填料是否紧密。
-用柱封或塑料蓟将填料封在柱子内,注意封口的紧密度。
3.预平衡填料-以一定的流速通过柱子,添加流动相,使其贯穿整个柱子。
-预平衡填料的目的是除去填料中的杂质和对填料进行活化。
4.样品加载-将样品溶液注入柱子顶部,注意使其均匀润湿整个填料床。
-下流动相使样品在填料中通过,注意控制流速。
5.收集分离物-样品中不同组分根据其分配系数以不同速度通过柱子。
-收集分离物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分级收集、分段收集等方式。
6.扫描和分析-可以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质谱仪等设备对所收集到的分离物进行扫描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确定目标化合物在样品中的含量和纯度。
7.恢复填料-实验结束后,可以将填料从柱子中取出,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清洗和再生,以便下次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柱色谱实验时,应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流速的控制,样品的稀释和质量的准确称量。
在实验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 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过柱子得原理与方法标签: 过柱子硅胶原理方法ﻩ常说得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得就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得吸附柱、,硅胶层析就是根据物质在硅胶上得吸附力不同而使物质分离, 一般情况下极性较大得物质易被硅胶吸附,极性较弱得物质不易被硅胶吸附,整个层析过程即就是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过程、硅胶层析主要用于石油产品得精制,脱除芳烃物质或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得分离提纯,高纯度物质得制备等。
硅胶层析性状:该产品为白色均匀颗粒,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由优质硅胶为原料加工制成、其主要特点就是能通过对混合物质中得不同成分吸附保留时间得差异,达到分离提纯得目得。
依其纯度又分为工业级粗孔柱层析硅胶、试剂级柱层析硅胶、用途:主要用于石油产品得精制,脱除芳烃物质或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得分离提纯,高纯度物质得制备等。
硅胶表面结构概述在色谱与工业水处理领域中,无定形硅胶已得到了广泛得应用,它具有多孔得无定形结构,不产生任何x 射线衍射[1,4]。
硅胶得表面存在着硅醇基团(si-oh)与暴露得硅氧烷键(si-o-si)、硅醇基团就是强吸附得极性基团,而硅氧烷键就是疏水基团、硅氧烷键上得δ键被dπ-pπ作用而加强,氧原子上得孤对电子参与π作用,不能参与给体与受体间得相互作用,不能形成氢键、scott与kucera证实硅氧烷基团几乎不吸附极性溶剂分子。
然而,由于硅氧烷键得疏水作用性,可以吸附某些非极性溶剂分子。
对硅胶改性而言,硅醇基比硅氧烷基重要得多。
硅醇基团可以孤立、成对(双生)与缔合(连位)等不同得方式存在于硅胶表面。
最近研究表明,不仅两个或两个以上得缔合硅醇基团可以形成键合对,甚至成对硅醇基团也可以形成键合对。
硅胶表面得结构可以通过许多方法进行测定、一般情况下,随着比表面积得增加,硅胶表面上硅醇基团得浓度略有降低。
通常硅醇含量得测定方法有同位素交换法、滴定法、光谱法与烷基铝法等、nawrock[1]报道了用同位素交换法测定硅胶表面得硅醇基浓度就是8.0±1。
1.称量。
2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H。
干硅胶的视密度在0.4左右,所以要称40g硅胶,用烧杯量100ml也可以。
2。
搅成匀浆。
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
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燥。
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1%的醇。
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柱。
3。
装柱。
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
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4。
压实。
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
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5。
上样。
干法湿法都可以。
海沙是没必要的。
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
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6。
过柱和收集。
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
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
收集的例子:10mg上样量,1g硅胶H,0.5ml收一馏分;1-2g上样量,50g硅胶(200-300目),20-50ml收一馏分。
7。
检测。
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1-2个数量级。
8。
送谱。
收集的产品旋干,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
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
可除去氢谱1.5ppm左右所谓的“硅胶”峰。
关于柱层析和TLC之我的体会(转载)层析和TLC是有机化学工作者必须下苦功夫的两项实验技术。
过柱子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Passing through pillars during a driving test can be a nerve-wracking experience for many new drivers. It requires not only precision but also calm and focused decision-making. One wrong move can result in failing the test, so 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correct operation proc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various details.在驾驶测试中通过柱子可能会让许多新驾驶员感到紧张。
这不仅需要精准,还需要冷静和专注的决策。
一举一动不慎就可能导致测试失败,因此了解正确的操作流程并注意各种细节非常重要。
First and foremost, it's crucial to maintain a proper speed when approaching the pillars. Driving too fast can make it difficult to navigate through the pillars, while driving too slowly can also result in losing control of the vehicle. Therefore, it's essential to find the right balance and adjust the speed based on the distance and width between the pillars.首先,靠近柱子时保持适当的速度至关重要。
过柱子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过柱子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用于分离和纯化混合物中的化合物。
柱层析技术常说得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得就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得吸附柱。
由于柱分得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得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ﻫ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得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得时间,但就是会减低柱子得塔板数。
所以其她条件相同得时候,常压柱就是效率最高得,但就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得分ﻫ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就是有得。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得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就是由于大量得空气通过ﻫ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聚),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得东西可能得ﻫ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得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经大量得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得感情,但就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得念头了、加压柱就是一种比较好得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得快些。
压力ﻫ得提供可以就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得就行)、非凡就是在轻易分解ﻫ得样品得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得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觉得ﻫ加压柱在普通得有机化合物得分离中就是比较适用得、关于柱子得尺寸,应该就是粗长得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得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得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得减小了分离得难度。
试想假如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得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得溶剂慢慢冲了。
而假如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轻易得到完全分离了、当然采用粗大得柱子要牺牲比较多得硅胶与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得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现在见到得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就是样品量得30~40倍,具体得选择要具体分析。
假如所需组分与杂质分得比较开(就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
有机化学过柱子实验记录【实验名称】:过柱子实验【实验目的】:1. 熟练掌握有机化学过柱子技术,学习合理组合柱子和溶剂,对混合物进行快速分离和纯化,提高化合物的纯度和分离效率;2. 掌握有机化合物纯化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实验原理】:有机化学过柱子是一种快速分离和纯化混合物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混合物成分的不同沿着柱子不同的吸附物质表面的互不相同的亲和性而进行分离。
以硅胶柱为例,硅胶在有机溶剂中的极性大于极性较小的有机物,因此含有较多极性结构的化合物被硅胶吸附得更多,保留在柱子中,而含有较少极性结构的化合物则通过溶剂与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减小而在较短时间内被洗出。
【实验步骤】:1. 准备过柱子实验所需材料:硅胶柱、渐进分离液、加压漏斗、样品、容积瓶、毛细管等;2. 确定分离方法,选择合适的硅胶柱和渐进分离液,将硅胶柱上填充的渐进分离液加至柱的顶部;3. 将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有机溶剂中,向加压漏斗中加入样品溶液,控制漏斗下端的滴速逐渐将样品溶液均匀滴入柱子中;4. 待所有的样品进入柱子后,用适当的有机溶剂逐级洗脱,每次添加适量的洗脱剂,使混合物成分分离出来,并流经柱子,收集出各组分的纯化产物;5. 将得到的纯化产物用毛细管将溶液滴入干燥的称量瓶中,测得其重量;6. 记录并整理过柱子的实验数据、过程及结果。
【实验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溶剂和硅胶柱填充物,根据样品性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分离策略,以保证产物的产率和纯度;2. 每次加样应控制滴入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影响分离效率;3. 清晰记录每一次渐进分离液和洗脱剂的种类、添加量和分离效果,以便进行后续的实验分析和结果总结;4. 实验过程中应保证操作环境干燥,避免水分和其它杂质进入实验物质,影响分离效果;5. 操作时应戴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实验数据记录】:实验名称:过柱子实验样品名称:单甲酰胺初始质量:2.00g硅胶柱填充物:硅胶渐进分离液:n-戊烷洗脱剂:乙醇和正己烷混合溶液渐进分离液和洗脱剂的使用及添加量如下表所示:| 渐进分离液 | 添加量(mL)| 洗脱剂 | 添加量(mL)|| ------ | ------ | ------ | ------ || n-戊烷 | 50 | 乙醇/正己烷 | 20 || n-戊烷 | 30 | 乙醇/正己烷 | 20 |实验结果:将2.00g的单甲酰胺样品置于通过筛网后的加压漏斗中缓慢加入到硅胶柱中。
柱层析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总5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柱层析技术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聚),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非凡是在轻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假如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假如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轻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实验室常规操作经验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实验室常规操作经验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比较适用的。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 0.5 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 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 3040 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 rf 在 0.20.4杂质相差 0.1 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 200 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 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 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 3cm 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过柱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分离技术,也称为色谱法。
在过柱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柱子的选择: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柱子,保证分离效果。
2. 填料的选择:根据待分离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填料,以提高分离效果。
3. 流动相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流动相,以保证待分离物质在柱子上的保留时间合适,提高分离效果。
4. 流速的控制:控制合适的流速,以保证待分离物质在柱子上的分离效果。
5. 样品的处理:对待分离的样品进行适当处理,去除杂质,提高分离效果。
6. 柱子的清洗:在过柱后,对柱子进行彻底清洗,以去除残留的杂质和污染物,保证下一次过柱的分离效果。
7. 操作规范:遵循正确的操作规范,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柱子损坏或分离效果不佳。
8. 安全注意事项:注意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溶剂等。
9. 记录与总结:及时记录过柱过程中的数据和现象,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不断提高过柱效果。
10. 维护与保养:定期对柱子进行维护和保养,延长其使用寿命。
总之,过柱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操作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柱层析技术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
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
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
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东东,小心不为过。
也是因为分离的东西比较敏感,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schlenk操作。
至于是加压、常压、减压,随需而定。
因为是schlenk操作,所以点板是个问题,如果样品是显色的,恭喜了,不用点板,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带就行了。
如果样品无色,只好准备几十个schlenk瓶,一瓶一瓶的点,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样品在哪,也就可以省些了。
像我以前过一根无水无氧柱,需要六个schlenk,现在只一个就能把所要的全收集到。
无水无氧柱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用氧化铝作固定相。
因为硅胶中有大量的羟基裸露在外,很容易是样品分解,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
而氧化铝可以做成碱性、中性和酸性的,选择余地比较大,但是比硅胶要贵些。
听说有个方法,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HF254做固定相,这样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灯一照就知道产品在哪里了,没有验证过。
哪位做过可以提出来大家参详参详。
※关于湿法、干法上样。
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不然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
很多样品在上柱前是粘乎乎的,一般没关系。
可是有的上样后在硅胶上又会析出,这一般都是比较大量的样品才会出现,是因为硅胶对样品的吸附饱和,而样品本身又是比较好的固体才会发生,这就应该先重结晶,得到大部分的产品后再柱分,如果不能重结晶那就不管它了,直接过就是了,样品随着淋洗剂流动会溶解的。
有些样品溶解性差,能溶解的溶剂又不能上柱(比如DMF,DMSO等,会随着溶剂一起走,显色是一个很长的脱尾),这时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
样品和硅胶的量有一种说法是1,我觉得是越少越好,但是要保证在旋干后,不能看到明显的固体颗粒(那说明有的样品没有吸附在硅胶上)。
溶剂的选择。
当然是最便宜,最安全,最环保的了。
所以大多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
文献中有写用正己烷的,太贵了,除非特别需要不要用不然银子哗哗的,流的比淋洗剂还快,不过因为极性很小,有时还是非它不可。
乙醚也可以用,但是就是容易睡觉,注意保持清醒别让溶剂流干了,那样柱子也就不爽了。
二氯甲烷也有用的,但是要知道,它和硅胶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在柱子里产生气泡,天气冷的时候会好一些。
甲醇,据说能溶解部分的硅胶,所以产品如果想过元素分析的话要留神,应该经过后继处理,比如说重结晶等。
其他的溶剂用的相对较少,要依个人的不同需要选择了。
由于某些原因,用到的淋洗剂多是大包装的(便宜嘛),我们这里是用10升或25升的塑料桶装的,就要注意这些工业品的纯度是较低的。
经常能够从送来的大桶底部看见有色的杂质,其他的杂质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比较严格的柱分时就要对溶剂重蒸。
当然过原料时就可以免去这一步了,反正下面还有提纯的
方法。
另外溶剂在过柱子后最好也回收使用,一方面环保,另一方面也能节省部分经费,缺点是要消耗一定的人工。
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在过柱同时进行的是减压旋蒸,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比例由于挥发度的不同会导致极性的变化,一般会使得极性变大,在梯度淋洗时比较合适,正好极性越来越大了。
在过完柱子后,溶剂最后回收要采用常压,因为在减压旋蒸时会有部分低沸点的杂质一起出来,常压时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如果杂质和你下面要过的样品有反应那就惨了。
关于操作问题。
1 装柱。
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
干法和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
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
书中写的都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
当然如果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
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
2 加样。
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
3 淋洗剂的选择。
感觉上要使所需点在rf0.2~0.3左右的比较好。
不要认为在板上爬高了分的比较开,过柱子就用那种极性,如果rf在0.6,即使相差0.2也不容易在柱子上
分开,因为柱子是一个多次爬板的状态,可以通过公式的比较:0.6/0.8一次的分离度,肯定不如(0.2/0.3)的三次方或四次方大。
4 样品的收集。
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
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
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
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
另外,收集的试管大小要以样品量而定,特别是小量样品,如果用大试管,可能一根就收到了三个样品,wuwu。
如果都用小试管那工作量又太大。
5 最后的处理。
柱分后的产品,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剂,其中的杂质也会累积到产品中,所以如果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的溶剂洗涤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杂质是溶在溶剂里的,一洗基本就没了,必要时进行重结晶。
另外,再过柱的时候,有时会出现气泡,一是和使用的溶剂有关,如果是易挥发的溶剂,如乙醚、二氯甲烷等,在室温稍高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在室温高的时候,可以选择沸点较高,挥发相对小的溶剂。
还有,使用混合溶剂时,使用的两种溶剂的沸点应该相差不大,如: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而乙醚却要选择30-60的石油醚。
二是:不论是用带砂板的还是塞棉花的,在装柱之前,都要将空气用加压的方法将空气排干,这样就可避免柱中有空气!过柱子需要耐心,不要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