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知识——六腑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和神明,合脉开窍于舌,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肺主气和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开窍于鼻,合皮其华在毛,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统血,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为脾志,涎为脾液,生理特性为主生清,喜燥恶湿。
肝主疏泄和调畅情志、气机、脾胃纳化和胆汁排泄功能,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调畅任督二脉,藏血,合筋其华在爪,怒为肝志,开窍于目,生理特性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
肾藏先天和后天之精,主水液代谢,纳气,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生理特性为主降和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与六腑不同。
其中,脑主神志,髓主精髓,骨主生髓,脉主血液循环,胆主决断,女子胞主生殖。
中医根底知识之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照内脏的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学说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根底理论。
人体的内脏各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互相居于胸腹腔中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而在内脏之间,无论是五脏之间、六腑之间或脏与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脏腑学说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中医学对内脏形态与部位的记载比拟简单,而着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内脏的物质构造,认为它们是构成内脏和维持内脏生理的根本物质。
由于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它们在腑脏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亦有加上心包络,称为六脏者。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作用。
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根底来进展阐释的。
1、心心居于胸腔,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维护于外的心脏,即"血肉之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五色主赤〔红〕色,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依赖于心脉的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发挥着濡养的作用。
"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脏腑循环〞。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从而以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的认知与西医学有所不同。
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五脏六腑。
本文将向您介绍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定义、涵义与功能。
一、五脏五脏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主要指的是心、肝、脾、肺和肾这五个器官。
这些脏器在中医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功能。
1. 心:心脏是人体的中枢之一,主要负责循环系统的功能,控制血液的运行和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工作。
同时,心也与情绪和意识紧密相关,中医认为心的状态与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息息相关。
2. 肝:肝脏在中医学中被视为体内最重要的脏器之一,它具有贮藏血液、调节情绪、通畅气机和维持血液平衡等重要功能。
肝在中医学中也与人的情绪紧密相连,中医认为肝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和疾病的发生。
3. 脾:脾脏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负责消化吸收、气血生成和细胞代谢等功能。
脾在中医学中也被视为肌肉和四肢的“母亲”,它的健康与人体的免疫力和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4. 肺:肺是呼吸系统的关键部分,在中医学中,肺被认为是水润和气机的主要部位。
肺的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氧气的交换,同时也与鼻、喉、皮肤和毛发等部位有着密切联系。
5. 肾:肾是排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排除体内废物和调节水分平衡。
中医学中,肾也被视为生殖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器官,肾的健康与人体的生命力和寿命有着密切关系。
二、六腑六腑是相对于五脏而言的,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这六个器官。
与五脏相比,六腑在中医学中的地位相对更低,但它们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1. 胆:胆是中医学中比较特殊的脏器之一,它主要参与消化过程中胆汁的产生和排泄。
胆汁的分泌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非常关键。
2.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主要负责食物的储存、消化和吸收。
胃的健康与人体的营养状况和消化功能密切相关。
3.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和养分的吸收。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五脏与六腑的关系1、具有主津作用的脏腑是A、大肠B、胃C、小肠D、三焦E、脾2、六腑中具有“太仓”之称的是A、小肠B、三焦C、脾D、大肠E、胃3、关于胆的叙述错误的是A、贮藏胆汁B、生成胆汁C、排泄胆汁D、主决断E、胆者,中正之官4、与肺相表里的是A、胆B、胃C、大肠D、三焦E、膀胱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大肠主津,指大肠接受食物残渣,吸收津液,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
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津液,由脾气转输全身,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于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由于大肠参与体内的津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
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咽)进入胃中,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纳,暂存于其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3、【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胆汁来源于肝,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
4、【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细目一六腑——六腑的生理机能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后世医家将此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
1. 胆的生理机能胆位于右胁腹腔内,与肝紧密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为中空的囊状器官,内盛胆汁。
《灵枢·本俞》称胆为“中精之腑”。
亦有医家将其称为“中清之腑”。
胆为中空器官而类腑。
其内盛的胆汁应适时排泄,具有“泻而不藏”的特性,故胆为六腑之一;又因其内盛精汁,与六腑传化水谷,排泄糟粕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
胆的生理机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
胆汁生成后由胆腑浓缩并贮藏,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2)主决断指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分别指肺、心、肝、脾、肾五脏和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
每个脏腑的功能是不同的:
1. 肺:主司呼吸,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转化成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处以供身体使用。
2. 心:主循环,将受肺部氧气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与营养输送全身,使身体各部位能够正常运转。
3. 肝:主司调节,负责人体代谢、血液循环、营养吸收、贮藏、释放等重要功能。
4. 脾:主司消化,掌管消化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
5. 肾:主司食物消化,掌管体水代谢、排泄,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维护心血管系统健康等。
6. 胃:主司消化,是人体消化器官的第一站,负责将进入口腔的食物通过消化分解、吸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
7. 大肠:主司排泄,帮助人体排出无用的污物。
8. 小肠:主司吸收,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渗透到血液循环中。
9. 膀胱:主司排泄,控制体内废物的排泄。
10. 胆:主司消化,帮助胃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从而更容易吸收。
11. 三焦:主司代谢,是人体代谢功能的重要机构。
被中医学家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厨房”,负责调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协调性。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中医学: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其清者(水谷精微)由脾吸收,转输于四脏,布散于全身;其浊者(食物糟粕)下传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则经三焦注入肾与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饮食物自进入人体内,到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出,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关隘,《难经•四十四难》称为“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七冲门中任何一门发生病变,都会影响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糟粕的排泄。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二六腑要完成受盛和传化水谷的生理功能,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的通畅及功能的协调。
即必须不断地虚实更替,使其内容物适时地通降下行。
故后世医家则将六腑的生理特性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二六腑通和降的太过和不及,都会影响饮食水谷的受盛和传化,出现各种病理状态。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今天医考专家们对脏腑关系之心脏的相关考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期望帮助考生掌握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一)肝与脾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饮食物消化)、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血液运行)。
1.在饮食物消化方面(1)生理上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和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能够助脾运化。
脾胃的升降为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而且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化生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
(2)病理上肝主疏泄和脾主运化功能失常,常相互影响,形成肝脾不和之证。
脾虚生湿化热,湿热郁蒸肝胆,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疸。
2.在血液运行方面(1)生理上脾气健旺,生血有源,统血有权,使肝有所藏而能正常调节血量;肝血充足,藏泻有度,血量得以正常调节,使脾的生理活动能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养,则血液生化有源、统血有权。
所以,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2)病理上脾气虚弱,可致肝血不足。
肝不藏血与脾不统血也可以同时并见。
(二)肝与肾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三个方面。
1.在精血同源方面(1)生理上肾精和肝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且精和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故称之为精血同源互化。
(2)病理上肝血不足与肾精亏损多可相互影响,形成肝肾精血两亏的病变。
2.在藏泄互用方面(1)生理上肝气疏泄与肾气封藏,相反而相成,从而调节女子的月经来潮、排卵和男子的排精功能。
(2)病理上肝肾藏泄失调,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以及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萎、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状。
3.在阴阳互滋互制方面(1)生理上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可防止肝脉寒滞。
(2)病理上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以及肝肾阳虚,肝脉寒滞之证。
正因为肝和肾之间存在着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密切关系,所以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的说法。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身心的相互关系与平衡。
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对五脏六腑的了解以及如何调理它们。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方法,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基础知识。
一、五脏六腑功能1. 心脏:中医认为心脏主管血液循环,同时与情绪、记忆、激情和睡眠等方面有关。
调理心脏的方法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以及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等。
2. 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同时也与皮肤和情绪有关。
中医认为肺脏主要功能是呼吸并控制气机。
调理肺脏的方法包括保护好呼吸道、保持正常的呼吸节奏、多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加氧气摄入量等。
3. 脾脏:脾脏是中医认为对消化和吸收有重要作用的器官。
调理脾脏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以及减少食用寒凉食物等。
4. 肝脏:肝脏是中医认为掌控情绪与气血畅通的重要器官。
调理肝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当运动、避免暴饮暴食以及避免过度饮酒等。
5. 肾脏: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的根本之源,掌管生长、发育和繁殖。
调理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适当的水平活动、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补充水分以及避免熬夜等。
6. 胃和小肠:胃和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关键部位,负责分解和吸收食物。
调理胃和小肠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进食以及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等。
二、调理五脏六腑的方法1. 饮食调理:在中医理论中,饮食是调理五脏六腑的重要方面。
适宜的饮食可以增加机体的营养摄入,同时也可以帮助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
对于不同的脏腑,需要遵循相应的饮食原则,例如,对于肝脏,应该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清淡的蔬菜水果。
2. 中草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调理五脏六腑的传统方法之一。
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功效,可以帮助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芪、当归、枸杞等。
使用中草药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咨询中医医师的建议。
中医知识:六腑的考点归纳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六腑的考点比较集中,下面就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来做一下六腑的考点归纳。
一、胆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又称精汁,故胆为中精之府。
胆汁的排泄受肝主疏泄的直接控制和调控。
2.胆主决断。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3.胆为奇恒之府。
胆为空腔器官,与肝相表里,是;六腑之一;同时胆内藏精汁,不直接受纳水谷,胆又是奇恒之府之一。
二、胃1.胃主受纳水谷。
接受容纳饮食物。
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2.胃主腐熟水谷。
使饮食物初步消化为食糜。
3.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1)饮食物入胃,经过胃的腐熟,下行入小肠。
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
大肠传化糟粕。
(2)降浊。
胃失通降,浊气在上则发生口臭、脘腹胀闷等;胃失通降,进而胃气上逆,出现嗳气、呃逆、呕吐等。
三、小肠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
(1)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
(2)将水谷精微吸收,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3)小肠吸收大量水液,与尿量有关。
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则大便稀薄,小便短少。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就是这个原理。
四、大肠传导和变化。
传送糟粕,变成粪便,排出体外。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五、膀胱贮尿和排尿。
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
六、三焦1.通行诸气,运行水液。
诸气通过三焦运行全身,水液运行以三焦为通道。
2.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例题】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A.肾司二便,大便小便相关B.淡渗利水,则脾阳得健而大便实C.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的泌别清浊D.利小便药物本身具有止泻作用【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的具体应用。
若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则大便便稀薄,而小便短少,也就是说,小肠内的水液量多寡与尿量有关。
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即是这个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学基础知识——六腑
中医学基础知识——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总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消化饮食物,输出营养和排泄糟粕,运化水津和疏通水道等有关饮食消化方面新陈代谢的。
1.胆胆有两种功能,一是藏精汁(即胆汁),是指输出胆汁,以助消化。
胆虽属六腑之一,但不与外界直接相通,也不像胃肠容纳饮食物那样时入时出,输泻而不藏,所以又把它列为“奇恒之府”。
胆的病理特点是易生热象。
二是主决断,即指精神意识方面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
如俗话说“胆大”“胆怯”等。
2.胃胃的主要功能就是受纳食物和腐熟(即消化)饮食物。
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之称。
胃的功能叫做“胃气”,由于胃需要把消化后的饮食物下输到小肠,所以,胃气的特点是以下降为顺。
如果胃气不降而上逆,就会引起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
3.小肠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分泌清浊。
凡经胃腐熟的饮食物,由小肠承受下来,进一步加水消化,把其中“精”的部分(指饮食物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吸收后,通过脾的运转到全身各部,浊的部分(指消化后的糟粕)
下注到大肠或渗入膀胱,变成大小便排出体外。
所以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大小便的排泄,都和小肠有直接关系。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小肠下注的东西,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分,使之变化为成形的粪便,然后由肛门排出体外。
所以说,大肠是传导糟粕的通道。
如果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泄泻或痢疾、便秘、便血等病症。
5.膀胱膀胱的主要作用是“化气行水”、贮尿、排尿。
尿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产物,贮存在膀胱,到一定量后排出体外。
贮存与排出,都是通过“气化”这一功能来完成的。
“气化”(即化气行水)就是通过体内的热能,从水液中蒸发出一定量的气体来控制体内水液的出入量。
因此,气化功能失调,就会导致小便不利,或尿闭或小便频数、失禁等病症。
6.三焦三焦分上、中、下三部分。
相当中脘(胃胱)部位(包括脾胃)为中焦,中脘以上至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为上焦,中脘以下至小腹部位(包括肝肾等诸器官)为下焦。
焦就是热的意思,这种热能的表现叫做“气”,所以三焦总的功能是主持诸气,疏通水道,是水谷出入的道路。
但上、中、下三部的功能又各有所长。
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宣发积于胸中的“宗气
”,将其输送到全身,供给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主要是心肺的功能)。
中焦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转输饮食
物(包括脾胃等功能在内),蒸发津液,把营养物质化生营气(即血液的组成部分)。
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把人体内消化后的残余物质,加以分别清浊,食物的残渣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剩余水分,经过气化由肾通过膀胱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三焦总的生理功能是体腔内几个脏腑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营养、排泄等功能方面的总和。
而这一总的作用,又是元气(命门)、电气(脾胃之气)、宗气三者相辅相成的集合体。
因此三焦的病变也就大都表现在胸腹体腔内有关输送饮食物中的精华和排泄糟粕等几个方面。
一般说来,表现在心肺的叫做上焦病,表现在脾胃的叫做中焦病,表现在肝肾的叫做下焦病。
三焦是祖国医学脏腑组织中的一个特有名称。
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各人有其实践体会,未能得到统一认识,尚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