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1
产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即是指静脉血液于下肢深静脉之中凝结,导致血液运行障碍,所引发的肢体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以及体征。
该病是妇产科手术之中较为多见的一种并发症。
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对患者的康复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致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平添患者痛苦的同时,增加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幅提高,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从这个角度来说,加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加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也就至关重要。
关键词:产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一、产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简述产科手术患者术后静脉血栓的原因相对多样,一般而言,血管内皮损伤、血流速率减缓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无疑是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主要的原因{1}。
而无论何种因素引发上述三种现象发生时,均有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在此,本文对其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具体如下:1.1 解剖因素女性盆腔的静脉十分密集,吻合成从,血容量丰富,而静脉管壁较薄,无有力支持组织,从而导致盆腔血流相对缓慢{2}。
这是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所不可忽略的一大因素。
1.2 长时间卧床产科手术后,患者由于麻醉、疼痛以及术后恢复的需求,必须保持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
而长时间卧床,则会导致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减缓,血液于静脉内瘀滞,导致细胞积聚,在向内皮细胞以及基底膜移动过程之中造成内皮损伤,引发血栓。
1.3 止血药物及输液过快产科术后术后可能需要用到止血药物,而止血药物的使用无疑会对患者血液黏度产生影响,导致血液凝固行大幅提高,从而提高了血栓发生的可能。
除此以外,输液过快,导致循环血量高于回流负荷,导致静脉回流减缓,假如患者静脉瓣膜异常,那么则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
1.4 孕妇因素孕妇在妊娠期雌性激素会大幅升高,使孕妇的凝血系统产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为日后胎盘剥离创造有利条件,不过凡事有利有弊,这种变化同时也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机会。
孕妇剖宫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发表时间:2016-03-14T16:51:15.4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4期作者:朱艳槐[导读]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剖宫产分娩后产妇较易发生深静脉血栓,临床对其实施及早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血栓的形成,这对确保孕产妇生命安全、提高产妇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摘要:目的:分析孕妇剖宫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及预防措施。
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2127例剖宫产孕妇,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063例)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措施,B组(1064例)在A组基础上实施干预护理护理措施,就组间孕产妇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对。
结果: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组间比对,B组产妇的发生率为0.19%,明显低于A组产妇的发生率2.26%(P<0.05);在并发症发生方面,B组产妇的发生情况也明显优于A组产妇(P<0.05)。
结论:剖宫产分娩后产妇较易发生深静脉血栓,临床对其实施及早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血栓的形成,这对确保孕产妇生命安全、提高产妇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剖宫产;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剖宫产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当剖宫产产妇术后静脉血栓发生脱落后,可引起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的栓塞,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1]。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剖宫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也出现了上升趋势。
而早期的预防及护理干预对于降低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临床效果,此次我院对近期内1064例剖宫产孕妇在传统围术期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实施了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单纯应用围术期护理的1063例产妇明显降低。
现将护理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间收治的2127例行剖宫产分娩的足月妊娠产妇。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27-0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孕产妇在围产期由于腹腔压力加大,行动迟缓,羊水粘稠度增高,多脂饮食,饮水过少、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等诸多因素,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
极少数孕产妇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脱落,造成急性肺栓塞,死亡率极高。
应加强孕产妇的围产期健康保健护理,减少dvt发生,保障孕产妇的安全。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三个相关因素,即virchow 提出的三要素:①血管壁损伤;②血流缓慢;③血液高凝状态。
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相关因素,至今仍被各国学者所公认。
完整的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一旦静脉壁受到损伤,释放促凝物质,即导致血小板聚集,在此基础上导致血栓形成。
内膜损伤又可释放凝血因子ⅲ及其他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酶原被激活,继而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以及各种血细胞共同形成血栓。
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机械性损伤、感染性损伤因素的存在,可导致静脉收缩和静脉壁的内膜损伤,从而导致dvt的发生。
多年来认为妊娠是一种高凝状态。
纤维蛋白生成增加,纤溶活性下降,凝血因子ⅱ、ⅶ、ⅷ和ⅹ水平均增加,游离蛋白s水平降低,常见有对活化蛋白c的获得性抵抗。
无并发症的妊娠伴有明显的激活止血过程,表现为凝血激活标志物(如凝血酶原片段f1+2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
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到最高峰,体内雌三醇总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多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了血液高凝状态,目的是使产后胎盘剥离面迅速止血,但这种变化也为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机会[2]。
孕产妇无论是剖宫产还是自然分娩,机体均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可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凝血酶原、使血液凝固增加,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也可导致血液浓缩。
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摘要】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是孕妇及产后妇女面临的严重健康风险。
本文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入手,详细介绍了妊娠期和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生理变化和其他高风险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包括定期锻炼、合理的营养补充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
结论部分强调了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护理的重要性,呼吁医疗工作者和孕产妇重视预防和治疗。
展望未来深静脉血栓护理的发展,提出了加强科研和宣传教育的建议,以降低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保障孕妇和产妇的健康和安全。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妊娠、产褥期、护理、危险因素、预防、护理措施、重要性、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概述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是妊娠期和产褥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孕妇和产妇的健康。
深静脉血栓是血栓形成在深静脉内,常见于下肢,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至关重要,既可以预防血栓的发生,也可以及时处理已形成的血栓,减少不良后果。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将深入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妊娠期和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加强对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护理的重视,不仅可以提高孕妇和产妇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也是保障产妇健康的重要举措。
在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改进深静脉血栓护理的方法,提高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孕妇和产妇的健康保驾护航。
2. 正文2.1 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也可见于其他部位如股静脉、髂静脉等。
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血液凝固系统异常、血流缓慢和血管壁损伤。
血液凝固系统异常是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原因。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液凝固与抗凝机制处于平衡状态,维持着循环系统的稳定。
当血液中凝血因子过多或抗凝机制受损时,就会导致血液过度凝固,从而易于形成血栓。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1. 引言1.1 疾病背景介绍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威胁产妇的健康。
剖宫产手术本身会导致产妇术后卧床不动、血流淤积、血液黏稠度增高,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血管内膜破损或病变后,由于血液凝结、炎症反应等因素使得深静脉内形成血栓的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肢局部水肿、疼痛、发热、皮肤紫红等情况。
若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可导致产妇死亡。
对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深入了解相关病因、危险因素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策略,可以有效降低产妇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提高手术后产妇的安全性和康复率。
完毕。
1.2 问题意义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但危害性较大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在剖宫产手术中,患者长时间卧床不动、血液高凝状态、手术创伤等因素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预防和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意义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可以预防的并发症,但由于其发病过程隐匿且难以察觉,容易被忽视。
如果未能及时预防和干预,患者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健康风险。
加强对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工作,不仅有助于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更能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和护理策略,注重患者宣教和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以及多学科合作提升护理质量,将有助于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策略,以减少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质量。
通过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策略,可以降低患者罹患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容易导致肺栓塞等危险状况。
为了预防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措
施。
护理人员应该在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了解患者的相关病史和风险因素。
常见的风
险因素包括高龄、肥胖、既往有深静脉血栓症史、血液高凝状态等。
对于存在高风险的患者,应该在手术前开始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
在术中和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
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观察肢体的温度、肿胀、压痛等症状。
一旦出现深静脉血栓的
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如佩戴弹力袜、进行按摩、活动筛查等。
护理人员还应该帮助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措施,如提醒患者进行主动的肢体
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避免交叉腿等不良习惯。
护理人员还可以使用药物预防,如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但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机,以避免出现出血
等并发症。
对于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风险因素和症状,同时帮助患者进行主动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剖宫产是指通过剖腹手术进行分娩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产妇或胎儿存在一定风险的情况下,剖宫产是一种必要的医疗手段。
剖宫产手术也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其中之一就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内形成栓塞的情况,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在剖宫产围手术期,正确的预防和护理对于预防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非常重要。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是提前识别高危产妇并进行有效干预。
高危产妇包括40岁以上的产妇、肥胖的产妇、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产妇以及体质虚弱的产妇等。
在手术前对这些高危产妇进行血栓形成的评估,如果评估结果表明有较高的血栓风险,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干预。
通过药物预防降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常用的药物有低分子肝素、肝素等,它们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机制,减少血栓的形成。
进行心血管康复训练,通过锻炼增加患者的肺动脉的压力,促进血液循环。
正确进行抗凝治疗,及时祛除体内的凝血物质,预防血栓。
术后产妇需要特殊的护理和康复措施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措施包括:定时翻身,避免长时间固定在一个位置,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在翻身的过程中,护士还需要帮助产妇进行腿部的被动活动,增加下肢肌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要注意产妇的饮食和排尿排便问题,保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便秘和膀胱充盈等情况,减少压迫腹部和骨盆腔的风险,也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产妇术后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情绪低落,焦虑等情绪波动,有助于维持血液畅通,促进深静脉的血液循环。
通过合理的医疗设施和仪器的使用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手术期间,尽量减少手术和术后固定时间,避免长时间固定在一个位置,切口周围肌肉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利用各种医疗设备和测量仪器来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血液循环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救治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
在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中,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提高术后产妇的生活质量。
产科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护理
1所有孕产妇均在住院后、产后及时进行VTE风险评估并记录,通知本院医生处理并签名,高危患者晨会交班。
2提高防治意识,对孕产妇和陪护人员进行宣教。
3饮食应多样化、合理搭配、充分补充水分,提倡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饮食,杜绝单一高脂肪、高糖饮食。
4所有孕产妇均指导踝泵运动,卧床期间5~10 min/次,1次/小时。
5根据病情避免长期卧床、保持一定活动量。
保持大便通畅。
6注意保暖,防止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造成血液瘀滞。
7产后及时充分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多吃蔬菜、水果及清淡、低脂易消化的汤类饮食。
休息后及早下床活动。
8围手术期适度补液,避免血液浓缩。
术后补液充足,保证水电解质平衡。
避免下肢穿刺和输液。
9剖宫产术后,抬高患肢20~30度,促进静脉回流。
遵医嘱使用气压泵治疗。
卧床期间进行双下肢被动或主动踝泵运动,5~10 min/次,1次/h。
术后6小时协助产妇每隔2小时翻身活动一次,24小时拔尿管后下床活动,是预防VTE 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10注意病人有无下肢肿胀,疼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病情变化,以及早发现VTE。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进展作者:李惠红来源:《上海医药》2013年第22期摘要本文分析了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预防及护理要点,为临床护理人员预防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孕产妇的护理,减少并发症,提供参考。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孕产妇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271.43/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2-0037-03Prevention and nursing progress of the deepvein thrombosis occurred in the legs of pregnant womenLI Huihong(Puji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12,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forming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 occurred in the legs of pregnant women, its prevention and nursing poin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nursing to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 nurse it well and reduce its complications.KEYWORDS deep vein thrombosis; pregnant women; prevention; nursing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表现为深静脉腔内的血液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且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1]。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摘要本文分析了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预防及护理要点,为临床护理人员预防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孕产妇的护理,减少并发症,提供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forming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 occurred in the legs of pregnant women,its prevention and nursing poin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nursing to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nurse it well and reduce its complications.KEYWORDS deep vein thrombosis;pregnant women;prevention;nursing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表现为深静脉腔内的血液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且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1]。
Richter等指出[2],妊娠及产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DVT的发病率较正常时期高6倍。
一旦出现DVT,对孕产妇生活质量有重大影响,严重者可致肺动脉栓塞而危及生命,因此,有效的DVT 预防及护理对孕产妇至关重要。
1 DVT的形成因素DVT的形成主要与解剖、激素、分娩及手术因素有关。
有学者表示,左髂静脉被夹在右髂总动脉和骶骨峡之间,妊娠期间,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髂静脉,容易使左髂总静脉长期处于前后壁接触状态,使左髂总静脉血流受阻,还可形成静脉腔内黏连。
有研究显示,由于这一解剖特点,产妇左下肢血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右下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