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基因的定点诱变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25
定点诱变的原理和应用1. 引言定点诱变是一种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人为干预基因组,使其发生特定的变异。
定点诱变技术在科研、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定点诱变的原理和应用。
2. 定点诱变的原理定点诱变的原理是通过人为设计和构建特定的DNA片段,然后将其导入宿主细胞中,通过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将该DNA片段插入到细胞染色体的目标位点上。
定点诱变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步骤:•设计目标位点:首先需要确定要进行定点诱变的目标位点,通常是某个特定基因或基因组区域。
•构建修饰DNA片段:根据目标位点的序列信息,设计和合成能够与目标位点配对的DNA片段。
这些DNA片段通常包含所需的突变基因或序列。
•导入宿主细胞:将修饰DNA片段导入宿主细胞中,常用的方法有电转化、化学法和病毒介导的转导等。
•插入目标位点:通过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修饰DNA片段插入到细胞染色体的目标位点上。
常见的方法有CRISPR/Cas9技术、基因敲除、基因转座等。
3. 定点诱变的应用定点诱变技术在科研、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其中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3.1 基因功能研究定点诱变技术可以用来研究基因的功能和表达调控机制。
通过在目标位点上插入突变基因,研究者可以观察到这些突变对基因功能和表达的影响,进而揭示基因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功能。
3.2 疾病模型构建定点诱变技术可以用来构建疾病模型,以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通过在目标位点上插入与特定疾病相关的突变基因,可以模拟疾病的发生过程,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并寻找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3.3 转基因作物育种定点诱变技术可以用来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其产量、抗病性等性状。
通过在目标位点上插入与所需性状相关的突变基因,可以直接导入所需性状,避免传统杂交育种中的不可控性,并加快育种进程。
3.4 基因治疗定点诱变技术可以用来进行基因治疗,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或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
定点诱变名词解释-回复
定点诱变是一种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以确定的方式改变特定基因或DNA 序列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涉及到使用PCR(聚合酶链反应)和突变引物来引入特定的突变。
在定点诱变中,研究人员可以设计一种特殊的引物,该引物与DNA模板上的目标区域互补,并且包含一个或多个突变位点。
当PCR扩增时,这些突变引物将引导DNA聚合酶合成带有突变的新DNA链。
然后可以通过克隆和其他方法将这些突变的DNA片段插入到宿主细胞中,以便进一步研究。
定点诱变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的目的,包括研究基因功能、改善蛋白质性质以及创建新的生物制品等。
基因定点诱变的方法及原理基因定点诱变是指在特定位置引发基因突变的一种技术或方法。
通过基因定点诱变技术,可以精确地改变基因组中特定位置的碱基序列,从而研究或改变目标基因的功能。
目前常用的基因定点诱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CRISPR-Cas9系统: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 associated protein 9)是一种基于RNA-DNA 相互识别的靶向基因编辑技术。
该系统利用Cas9蛋白通过结合到特定的DNA 序列来导向编辑目标位置,而CRISPR RNA(crRNA)和互补序列的转录过程产生了指导RNA(sgRNA)。
CRISPR-Cas9系统可以通过设计合成特定的sgRNA来诱导Cas9蛋白与目标基因的DNA序列结合,并在目标位点引入双链断裂,通过自然修复过程来实现基因突变。
2. TALEN系统:TALEN(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是一种由TAL(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蛋白和核酸酶融合而成的基因编辑工具。
TAL蛋白可通过识别和结合特定的DNA序列来实现靶向基因编辑。
TALEN 系统利用设计合成的TAL蛋白与核酸酶的融合体结合到目标基因的DNA序列上,并通过酶活性诱导DNA的双链断裂,从而引发基因突变。
3. ZFN系统:ZFN(Zinc finger nuclease)是由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与核酸酶(nuclease)融合而成的一种基因编辑工具。
锌指蛋白能够识别和结合到特定的DNA序列上,而核酸酶则通过识别锌指蛋白与DNA结合后的底物序列引发DNA的切割。
ZFN系统利用设计合成的锌指蛋白与核酸酶的融合体结合到目标基因的DNA序列上,从而在特定的位置诱导DNA的双链断裂,进而引发基因突变。
第七章定点诱变第七章定点诱变[本章摘要]突变有重复、缺失、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定点诱变主要是关于:简单的插入或缺失,单个碱基的置换以及系统的缺失、插入或成串碱基的置换。
寡核苷酸介导的定点诱变主要是对单个或少数几个碱基的操作;外切核酸酶Ⅲ、BAL31、DNase Ⅰ介导嵌套缺失,可以得到系列缺失体。
第一节:寡核苷酸介导的诱变70年代初j×174 DNA (ss DNA 5386bp),当用带琥珀突变的ssDNA 与变性的野生型DNA片段一起转染细菌时,观察到“标记获救”现象。
即产生带野生型基因组的噬菌体,原因是野生型DNA 片段与突变体的相应序列退火,形成错配的异源双链体,后者可被宿主编码的错配修复系统转变为全长的野生型基因组。
由此可利用突变的DNA 片段将突变引入到野生型DNA 中。
一、Kunkel法或称“U” 法1.背景介绍dut-dUTP 酶缺陷,细胞不能把dUTP 转化为dUMP ,因此细胞内dUTP 的含量大为增加,其中一些dUTP 可掺入DNA 中正常情况下由胸苷嘧啶占据的位置。
ung -UDG 酶缺陷,UDG 酶[尿嘧啶(uracil)-N-糖基化酶(glycosylase)]可除去掺入DNA 中的尿嘧啶残基。
2.原理Kunkel 法原理如图7-1 所示,过程包括:①当目标DNA 插入phagemid 载体并进入E.coli CJ236 后。
②由于该菌体ung- dut-突变,合成的DNA 上含有少量尿嘧啶(取代胸腺嘧啶)。
③M13K07 辅助感染下,产生带U 的单链DNA 。
④与引入诱变的Oligo 复性。
⑤在T7DNA polymerase 和ligase 作用下,以带U 的单链DNA 为模板合成一条新链,形成杂合双链。
⑥感染dut+ung+ E.coli MV1190 后,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只有新合成的DNA 链才能起模板作用合成新的并引入了诱变位点的子代双链DNA 。
基因定位诱变名词解释
基因定位诱变是一种通过人工手段引发基因突变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特定基因的功能和表达模式,从而深入了解基因在生物体发育、生理和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在基因定位诱变中,研究者通常使用化学物质或物理因素,如化学诱变剂、辐射或基因编辑工具,来引发基因的突变。
这些突变可以是点突变、插入突变或缺失突变等。
通过对突变体进行分析,研究者可以确定特定基因的功能,以及该基因在生物体中的表达和调控方式。
例如,研究者可以使用化学诱变剂致突变小鼠,然后通过对突变体进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突变体中的基因突变位置和对应的基因功能改变。
这样,研究者就可以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例如在发育过程中的调控、疾病发生机制等方面。
总之,基因定位诱变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基因的功能和生物体的生物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