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石漠化红漠化原因危害和治理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石漠化红漠化原因危害和治理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石漠化和红漠化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比较常见的一些类型。
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并对区域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原因、危害和治理方面介绍这五种环境问题。
首先,荒漠化是指干旱地区或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变化或人类活动导致植被严重退化,土地变成荒漠的过程。
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水资源匮乏是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而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等也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荒漠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荒漠化导致水资源枯竭。
随着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地下水储量减少,降雨的入渗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资源日益紧缺。
其次,荒漠化加剧了土地的沙化和风蚀。
风沙的吹袭破坏了农作物和房屋,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
此外,荒漠化还导致了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因水力作用、风力作用、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大量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缺乏植被覆盖、降雨强度大和坡度陡等自然因素,以及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农业耕作等人为因素。
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土壤贫瘠、农田退化和水体污染。
大量的土壤流失导致土壤中养分和有机质流失,使得土地贫瘠不毛,无法维持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土壤和养分被冲刷到河流和湖泊中,导致水体污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
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影响植物的生长的现象。
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灌溉和排水不良。
过度灌溉导致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土壤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残留导致土壤盐碱化。
同时,排水不良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和碱分无法顺利排出。
盐碱化对农业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减产和失收。
高盐度和高碱度的土壤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此外,盐碱化还降低了土壤的渗透性,使得土地变得不透水,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的风险。
石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1、成因: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
统计分析显示,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
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
2、治理措施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
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扩展资料:分布特征:一、分布相对比较集中。
以我国为例,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
二、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
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
三、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
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
四、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
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分析摘要:随着环境的日渐恶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侵害,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及原因,并提出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对策。
关键词: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泥沙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的牧区,牧区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地区都属于干旱、半干旱或者亚湿润的干旱地段,本身就比较脆弱;其次,因人口不断增加导致环境问题更为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威胁到了人类的正常生活与安全。
1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影响及原因首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两个问题,一为水土保持;一为荒漠化防治。
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是对立关系。
水土保持是对水土流失的对抗。
而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与半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都是对土地的危害,都会造成土地退化。
1.1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影响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虽然并不相同,但是它们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都是非常大的。
一般来说,荒漠化地区的农业生产更加困难,荒漠化的地区,风沙现象十分严重,刚刚播种的幼苗会被沙子所掩盖,使其得不到良好的生长,甚至都不能够生长。
受土地荒漠化的影响,一些游牧地区会受到更加严重的影响,耕地及草场会被沙地所取代,使这些地区牧民的收入得不到保证。
水土流失的现象也不容忽视,它会破坏土壤的基础性质,使得农作物得不到正常的养分输入,这便会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进而出现食物短缺的现象。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虽然并不相同,但是都会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重视,不然便会愈演愈烈。
1.2 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分析出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现象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自然和人为两种。
其中自然因素是不能够为人所改变的,地区内的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都会促使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产生。
我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大,分布着大量的黄土,在这些地区,因为植被较少,所以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侵蚀,最终导致荒漠化现象的出现。
石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石漠化是指荒漠化、半荒漠化、干旱山地等地区,由于过度开垦、砍伐、采矿、放牧等因素导致土地退化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环境问题,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过度利用土地,导致土地水土流失,进而促进石漠化的发生。
2.过度采伐:过度的采伐造成了森林的毁坏和干旱山地的土壤侵蚀,进而导致了石漠化的发生。
3.过度放牧:过度的放牧导致了干旱山地草本植被的破坏,导致草地退化,和石漠化的发生。
治理措施:
1.尽快恢复水土:在大规模除草的同时,采取防洪治理措施,防止山区水、土流失,尽快恢复水土。
2.大力推广荒漠化治理科技:采用抗旱种植技术、灌溉技术、垂直绿化等治理方法,尽快将石漠化地区变为可耕地区。
3.加大立法力度:加强立法力度,严格管理采矿、林业、畜牧等行业,严禁封山、放牧等行为,避免进一步加剧石漠化现象的发生。
4.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在石漠化地区推广应用生物技术,例如
微生物技术、菌根技术、植物生理技术等,以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保护性能。
5.发展绿色经济:加强农业、林业、牧业等绿色经济的开发,
增加石漠化地区的生态补偿能力,重点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产业,推动石漠化地区治理向经济、环保双丰收方向发展。
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荒漠化是指原本生长着植被的地区由于气候干旱、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植被逐渐减少或消失,土地变成沙漠或半沙漠的过程。
荒漠化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展开论述,并提出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对水资源的影响荒漠化导致土壤水分的流失加剧,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等问题。
由于缺乏水源,生态系统的恢复困难,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并会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
同时,大量的沙尘暴随风而起,并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荒漠化导致植被逐渐消失,多样性的破坏使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土地的生产能力减弱,许多植物和动物无法在荒漠化的环境中生存,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三、对土地的影响荒漠化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土壤侵蚀程度加剧,土地肥力降低,从而影响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发育。
此外,荒漠化还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进一步加剧土地的退化程度。
针对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草种播种等活动,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的侵蚀,从而达到稳定土壤、保护水源的目的。
同时,重视对濒危植物和动物的保护,加强生态系统的复原力。
二、推行节水措施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节水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持水流的稳定,防止地下水位的过度开采,减缓荒漠化过程。
三、加强土地治理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农田防护措施等,减少土壤侵蚀和盐渍化的程度,提高土地的质量。
同时,加强土地的保育,减少土地的开发程度,避免大面积的开垦造成的生态灾害。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荒漠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范围内的挑战。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分享先进的治理经验和技术。
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荒漠化防治的支持,鼓励公众的参与与投入。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1. 引言土地荒漠化,这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词,其实就是指原本肥沃的土地因为各种原因变得贫瘠,甚至变成沙漠。
想象一下,一片绿油油的田野,突然被一层沙子覆盖,成了寸草不生的荒地,真是让人心痛啊!那么,这种现象到底带来了哪些危害呢?我们又该如何治理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轻松聊聊这个话题。
2.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2.1 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不是小事,简直是如虎添翼。
想象一下,很多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鸟儿再也不能在树上叽叽喳喳,青蛙也只能默默无闻地躲在沙子里。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各种生物都受到牵连,整个环境就变得暗淡无光。
而且,沙尘暴就像调皮的小孩,常常肆无忌惮地袭来,把空气搞得乌烟瘴气,让我们出门都得戴口罩,真是没法呼吸啊!对于那些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来说,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2.2 经济损失接下来,咱们聊聊经济损失。
土地荒漠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农民伯伯辛辛苦种的粮食没了,收入自然也跟着水落石出。
农田变成了沙漠,咱们的饭碗可怎么办呢?而且,荒漠化导致的水土流失,像是把资源给白白浪费了,真是心疼啊!再加上,由于土地退化,很多地方的旅游业也受到了影响,游客不愿意来,生意自然也就不好做。
3. 治理措施3.1 生态修复那么,面对这些危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首先,生态修复是个好办法。
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正在努力尝试种植耐旱植物,像是在沙漠里种上小绿植,把干枯的土地变得生机勃勃。
还有就是搞植树造林,种下一棵树,就像种下一个希望,时间久了,荒地也能变成小森林,真是妙不可言!3.2 节水灌溉其次,咱们还可以从用水入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比方说,滴灌技术就像是给植物喝水的“自助餐”,让每一滴水都能被利用到极致。
这样一来,既能保证作物的生长,又能节约水资源,真是一举两得啊!更妙的是,这些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农民朋友们只需要学习就能轻松上手。
4. 结语最后,土地荒漠化真的是个让人揪心的问题,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总能找到办法治理。
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危害、措施我国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和严重危害石漠化是我国岩溶地区最严重的生态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石漠化主要发生在岩溶地区,它的成因非常复杂,既有自然因素,更有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岩溶地区的基岩大多是碳酸盐,这种岩石极易流失,它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第二,石漠化地区地形地貌陡峭而且破碎,相对落差大,为雨水冲刷、地表的侵蚀提供了足够的势能。
第三,岩溶地区降水量大,而且降水集中,强度很大。
这就为雨水冲刷、地表侵蚀提供了足够的动能。
第四,岩溶地区热量条件非常好,绝大多数地区平均年气温在15-20度之间,加快了岩溶的溶蚀速度。
第五,酸雨沉降也加速了石漠化的发生。
人为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陡坡耕种。
岩溶地区普遍耕地资源较少,特别少的地方人均只有半亩耕地,所以毁林开垦、毁草开垦的现象非常严重。
在现有的耕地当中,坡耕地占到40%左右,加剧了石漠化。
第二,过度樵采薪材在农村农业结构当中,占比达到40%左右。
高强度的集中连片樵采容易导致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加重了石漠化。
第三,过度放牧,岩溶地区的牲畜一般是放养,不仅破坏植被,而且破坏地表,加重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第四,无序的工矿建设开发也加重了石漠化。
石漠化的危害的确非常之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它直接导致土地承载能力大幅度降低甚至丧失,缩小了人类的生存发展空间,包括减少了我们的耕地资源。
第二,加重了自然灾害。
由于石漠化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截蓄降水的功能、调节径流的功能都大幅度下降,往往是“山上水贵如油,山下水滚滚流”,所以经常表现为干旱和洪涝并存的状态。
第三,严重影响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岩溶地区是珠江的源头,是长江水源的重要补给区,生态区位特别重要。
这些地方大面积发生石漠化之后,就会导致调蓄洪水的功能下降,导致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给下游的江河湖库、给下游的水利水电设施、给下游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土地荒漠化分类,成因,危害,治理
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荒漠化的分类包括沙质荒漠化、盐渍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海洋荒漠化等。
沙质荒漠化是最主要的荒漠化类型,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荒漠化。
它是指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沙漠化多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盐渍荒漠化也是荒漠化的常见类型之一,也称盐漠化。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再加上地势平坦低洼地下水位高且排水不畅的地带,土壤表层30cm以内可溶性盐离子总量超过1%时,称之为盐碱土。
多与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灌溉有关,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使得农作物发生生理干旱,产生荒漠化效应。
此类荒漠化多见于华北平原和青海省境内。
石质荒漠化是由于人为作用如陡坡开荒毁林开荒等,导致土壤流失,土层变薄,使基岩逐步裸露的过程。
主要分布于降水多、风力大或坡度陡的地区,如我国南方基岩山区。
特别是在云贵高原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表现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更为突出。
山地石漠化又包括山坡石漠化、沟谷石漠化、滩地石漠化等。
海洋荒漠化是指领海的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是一个国家土地退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
这层油膜能抑制海面的蒸发,阻碍潜热的释放,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升高,加剧气温的日、年变化。
同时,由于蒸发作用减弱,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减弱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使海面上出现类似于沙漠的气候。
因而,有人将这种影响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
沙漠化与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沙漠化和荒漠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探讨沙漠化和荒漠化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沙漠化的成因沙漠化是指原本不是沙漠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土地逐渐退化成沙漠的过程。
主要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气候干旱气候干旱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球上大部分沙漠地区位于干旱气候带,降水量稀少,湿度低,导致土地缺水,无法维持植被的生态系统。
1.2 过度放牧过度放牧是导致沙漠化的第二大因素。
过度放牧会导致植被破坏,减少了植物的覆盖面积,使土壤暴露在风蚀和水蚀的影响下。
1.3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也是沙漠化的重要原因。
过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活动会破坏土地表面的植被,造成土地侵蚀和沙尘暴的频繁发生。
二、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是指由于环境变化或人类活动,原本有植被覆盖的地区逐渐变为荒芜贫瘠的地区。
其主要成因如下:2.1 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是荒漠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水分的供应不足导致植物缺水而死亡,从而导致地区逐渐失去植被覆盖。
2.2 过度灌溉过度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是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土壤中盐分堆积,破坏植物生长的环境。
2.3 不合理的农业实践不合理的农业实践也是导致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例如,大面积的退耕地、乱砍滥伐以及过度的化肥、农药使用都会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导致植被减少,进而导致荒漠化的发生。
三、沙漠化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针对沙漠化和荒漠化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3.1 植被恢复与保护恢复和保护植被是防治沙漠化和荒漠化的核心措施。
可以通过进行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工作来增加植被覆盖率,以保护土壤并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合理的牲畜放牧也可以帮助维持植被平衡。
3.2 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手段。
在农业生产中,应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田水分蒸发和水分滞留,避免土壤盐渍化。
土地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一种现象,具体原因及防治措施如下,大家快来了解一下吧。
荒漠化的原因一、人为活动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二、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1、(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四周高山环绕,有青藏高原阻挡。
2、多大风天气。
3、接近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
4、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
5、土质疏松,多沙漠(此为荒漠化的基础)。
6、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过度开垦调节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2、过度放牧牲畜数量与草场承载力相适应。
3、过度樵采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太阳能等)。
4、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
5、人为因素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
解决的根本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生态移民政策。
荒漠化的危害沙漠化对农业的危害特别大。
每年4到5月正是春播季节,在沙漠化地区,往往是种子和肥料被吹走,幼苗被连根拔出,土壤水分散失,禾苗被吹干致死或被掩埋。
有的地方要反复补救,甚至误了农时。
沙漠化引起的草场退化,使适于牲畜食用的优势草种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
牧草变得低矮、稀疏,产量明显降低,草场载畜能力大为下降。
沙漠化造成河流、水库、水渠堵塞。
黄河年均输沙16亿吨,其中就有12亿吨来自沙漠化地区。
全国每年大约有5万多公里的灌渠常年受风沙危害。
沙漠化在一些地区造成铁路路基、桥梁、涵洞损坏,使公路路基、路面积沙,迫使公路交通中断,甚至使公路废弃。
沙漠化导致的沙尘天气,影响飞机正常起飞和降落。
风沙活动破坏通讯、输电线路和设施,由此产生的灾害威胁居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