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过程:

师:在前一阶段,我们对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我们也学会了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比如,窗户上的钢筋,桌子上的茶杯,要是求它们的体积怎么办呢?

(学生摇摇头,非常困惑)

师: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它们的底面积和高都是相等的,大家猜想一下,它们的体积谁大谁小呢?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是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它们的体积是相等的。但是这圆柱体好像瘦一些,体积应该小一些。

师:好,请坐。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

生:应该是相等的吧!

师:为什么呢?

生:不太清楚,猜的。

师:好,请坐。现在我们有不同的意见,那到底哪种说法是对的呢?(学生片刻议论)

师: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在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时,是怎么推出公式的呢?

生:把一个圆分成许多个扇形,然后把它重新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分成的扇形个数越多,它就越接近长方形。

师:很好,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不可以也同样的对圆柱体进行切分呢?

(一些同学点了点头)

师:现在,这里有一个已经被切分了的圆柱体,(教师展示教具),有没有同学愿意来将它重新组合一下?

(有同学举手示意,一个同学到讲台上进行操作,重新组合,得到了一个新的物体)。

师:很好。刚刚那位同学把圆柱体改成了这样一个形状的物体。大家看一下,这个物体像我们学过的哪种物体形状啊?

生:长方体。

师:是的。

(教师带着学生观察)。

师:大家请看,以前圆柱体的底面是不是成了这个长方体的底面?

它的高是不是还是以前圆柱体的高啊?

生:是!

师:那么,我们现在来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怎么求?

生:底面积乘以高。

师:那我们现在求出来的体积与之前圆柱体的体积相等吗?

生:相等。

师:是的。我们将以前的圆柱体变成了现在的长方体,没有多一块,也没有少一块。我们现在可以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

师生:v=sh。

师:那我们现在知道了,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生:相等。

师:我们应用到了数学上一种很重要的思想和方法,那就是转化,我们要推导的是圆柱体的体积,经过转化,实际上就变成了解决转化后长方体的体积。请你们想想,要求圆柱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练习本很快列式

1) 已知一个圆柱底面底面半径6分米,高为2分米,求体积

2)已知一个圆柱底面周长12.56cm,高为10cm,求体积

3)已知一个圆柱侧面积为50平方厘米,半径为4厘米,求体积

怎样?做第三题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好像很麻烦哦

根据圆柱体的侧面积和半径能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吗?

生:可以,通过侧面积可以把高求出来。

师:很正确,但是如果我们不求高,能不能算出体积呢?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将公式变形)

师:所以圆柱的体积还可以用公式表示为V=πrh*r=S/2*r=S/d。我们经过认真观察和推导,发现计算圆柱体体积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再仔细推敲。根据提供的不同信息,选择合适的公式,这样可以减少计算难度或者步骤。

现在我们就要利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例题讲解,学生练习)。

反思:

这一部分的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计算联系紧密。这是首次学习含有曲面的几何体的体积,不论是思考方法,还是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上,都更加深入了一步,难度也加大了。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理解。难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习本节课应具备的旧知识是:1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就是要运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激起兴趣。课堂来源于生活,要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引起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激起它们对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样才会有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学自己亲自动手实践,有助于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而且由于该节内容涉及到空间中的立体图形,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3.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将教学中的前后内容紧密练习在一起,通过巩固旧的知识与方法,联系到新知识的学习,使同学们很快的接受而且很好的掌握所学的新课内容。教师通过设疑,指明研究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

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力图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 有关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动态生成作为新课程改革对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自然而又充满生机的课堂。由于报刊的较多宣传,以及发表的案例,都是“动态生成”式,使得大家对课堂动态生成的现象与成功案例更为关注。而预设成功好像被大家所遗忘,甚至有的老师不敢提及预设成功,唯恐被同行取笑,造成了现实课堂“动态生成”一头热,“预设成功”一头冷。实际上,这是对动态生成的片面认识,动态生成与预设成功两者应该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 【课堂实录】 片段一:预设成功。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体积,紧接着让学生试求圆柱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 师:容器中水的体积是多少,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量出长、宽、高,就可以计算出体积了。 生2:“称”水的重量,就能推算出体积了。 生3:(插嘴)我也听爸爸说过了,水的比重是1,不用“换算”…… 师:刚才同学们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用“倒”、“称”的方法解决了“圆柱体的水”的体积。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

橡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 生4:把橡皮泥放在长方体容器中,压成“长方体型的橡皮泥”。 生5:用手捏成长方体,量一量就可以计算体积了。 师:假如这个物体(指着橡皮泥)既不是“水”,又不是“泥”,而是圆柱体木块,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 生6:将它浸在装有水的长方体的容器中,问题就能解决了。 生7:刚才想圆柱的体积,都是倒、捏,我想要有一个计算圆柱 体体积的统一方法就好了! 生8:我觉得圆柱体和长方体有联系。 …… [圆柱的体积一课,因为结合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实际而预设教案,在解决发现生活中的圆柱体水、橡皮泥、木块等体积问题,让学 生联想到需要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 切联系。] 片段二:动态生成。 师:我们先来一起回忆一下在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时,是如何 把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的?(媒体演示,板书:转化)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 验基础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有学生举手,跃跃欲试):那么我们也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 的立体图形! 1、引导学生讨论:“把圆柱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比较合适”?

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教案及反思

《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八里营中心小学焦利杰 学习目标: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学习重点:应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理解瓶子的容积是由装水的圆柱的体积和倒置后无水的圆柱的体积两部分组成的。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怎么求这个矿泉水瓶的容积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来想办法解决, 2.小组合作,探讨瓶子的容积计算方法 小组合作活动一:要求:小组内拿出课前准备的矿泉水,先请一位同学倒出一部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交流:哪位同学上来把你们的想法给大家交流分享一下(生上台演示讲解。) 3.总结板书:水的体积+空气部分体积=瓶子的容积。 三、同样的方法完成课本例题及做一做。 1.完成例7。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2.数学书P27做一做。 四、总结板书 水的体积+空气部分体积=瓶子的容积 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五、作业:课本29页练习第10题、13题。 《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八里营中心小学焦利杰 本节课是利用所学圆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备课时尽量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但是实际上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首先,小组合作的时候分组比较大:即有的学生真的参与进去了,有的学生却无事可干,因为计算量比较大,得到数据的同学忙着计算,没有接触到瓶子的同学没有计算的数据,也反映出我们平时小组合作时互相配合的良好习惯还没养成。如果我把小组设定为4人一组或2人一组的话,学生实际的参与程度会更高。 其次,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瓶子的容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渗透了简便计算的方法,如果在理解底面积x(水的高+空气部分的高)这一步时,如果配上教具展示(把教具中圆柱形的水和倒置后圆柱形的空气部分剪下来,再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圆柱。)学生更能理解空气部分体积+水的体积=底面积x(水的高+空气部分的高)表示的具体意义了。 最后,我感觉这节课注重了容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练习时间较少,还有更多不规则体积的计算,期待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圆柱的体积教案

圆柱的体积教案 教学内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的: 1. 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 公式,使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具准备: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底面?有多少条高? 二、回忆导入 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让学生回忆,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所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今天将要学习的圆柱的体积大家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说出自己想到的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校的体积 三、新课讲授 师:看到这个标题你想知道的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师出示一个圆柱,让学生观察底面提问:“大家看,这是不是一圆?”(是。)“这是一个圆,那么要求这个圆的面积,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展示给学生看,问:现在把底面切成了16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学生回答后,老师操作演示,“大家看,圆柱的底面被拼成了什么图形?”生:长方形。 师: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 (有点接近长方体:) 师: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师: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 引导学生想到由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的体积。 师:“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让全班学生齐答,教师接着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请大家观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V=SH(板书) 2、公式应用 出示例4。 (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2)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50×2.1=105

圆锥的体积评课

《圆锥的体积》评课 今天,我们校内教研课中,听了郭晓青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 本课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的内容。课堂上,刘老师教学环节设计层次清晰,并凭借着教者干净利落的语言给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也为课堂增添了些许光彩。 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2、并能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3、在让学生结合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方法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导学案运用得当。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但总体来讲,猜想、估计有余,而验证讨论归纳做得不够。其实在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进行验证时,只要多给学生时间,特别是合作的时间,学生不仅可以探索出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而且根据已的知识经验还完全可以自己推导出公式。在这里刘老师没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仍有牵着学生走的意向。 2、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我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一组是等底等高,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二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 坡头小学程爱芬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听了郭晓青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沙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相信郭老师通过这次的锻炼,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坡头小学荆文钧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

《圆柱的体积》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探索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培养学生应用公式解决为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具准备:用大萝卜切成圆柱,并把它分成若干等份的扇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唤唤醒旧知。 1、课件出示 师:回忆我们学过哪些的立体图形,怎样求他们的体积? (回忆长方体的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计算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索新知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 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2、 你能猜测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吗?(生:可能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验证我们猜测的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是否能 成立? (学生在课前把大萝卜圆柱体,把它分成4、8、16、个扇形,用它学具,学生亲自经历了把圆柱分割成扇形的过程。学生亲历对圆柱体如何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全过程。) (此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发挥,让每一个学生体亲历转化的的过程,在小组交流中真正的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来源,真正的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4、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代表你们组把你们的验证过程汇报给大家听? 生1: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我们发现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体底面半径的一半,长方体的宽等于圆柱的底面的半径,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它们的体积不变。所以我们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周长的一半×半径×高,也就等于长方体∏ r × r ×h,也就是底面积×高,所以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合理的。 生2:我们组把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圆柱的高,他们的体积不变,所以我们验证,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是成立的。 生3:我们组是把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底面积=扇形面积的一半,扇形 的面积=底面周长×12 ×高,长方体的高=圆柱体的半径,底面周长=2∏ r,2和2约分,所以我们得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是成立的。 (赢得了台下的掌声。我们要相信学生,给他们提供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会给我们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会让他们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 5、 师:你们真棒,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是合理的,我们的公式是成立 的。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直观,更简洁?你愿意把这种方法说给大家听吗? (学生探索出的三种方法,第二种更容易让全体学生接受,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1、3种的推导过程,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设计,让每一个学生至少都能用一种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知道公式的来源。) 6、 屏幕演示:(学生边说边演示)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库伦旗三道洼中心校——杜秀文 概述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第二单元中的一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充分利用资源、学具等有效手段来进行教与学,培养学生积极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提高探究圆柱体体积的公式推导的兴趣,掌握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计算公式,并能根据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的学习为学习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利用资源、学具等去探究推导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充分利用资源、学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及采用与课情、班情相匹配的激励机制,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学习者特征分析 1、这是乡村六年级学生,是布局调整时,从各村小、初小、教学点汇集到一起后,进行分班,从而产生的班集体。 2、乡村学生的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积累也少。 3、学生在五年级时学习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得出:“底面积×高=长方体体积”的结论,学生知道了只要知道底面积和高就可以求体积。 4、学生的学具准备充分,便于动手操作。 5、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观察、汇报的习惯已经养成。 6、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师经过长期的作业评价、课堂情况反馈以及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习惯等来分析学生的总体特征。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以“三维”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原有学习状况为基础,主要是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充分利用资源、学具等有效手段来进行教与学,培养学生积极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提高探究圆柱体体积的公式推导的兴趣,掌握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计算公式,并能根据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基于本节课的具体情况,我采用“支架式”、“先行组织者策略”、“演示法”、“示范-模仿法”、“操练-反馈法”等教学策略。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自制课件)、圆柱体教具。 2、学具:圆柱体模型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课件出示)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例7》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例7》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张淑桢╱登封市书院河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索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通过快速旋转长方形硬纸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材分析 例7呈现了一个装了小半瓶水的矿泉水瓶,下部是圆柱形,而上半部是一个不规则立体图形。教材给出了瓶子平置时的水的高度和倒置时无水部分的高度,要求这个瓶子的容积。这样的问题不是学生常见的常规问题,看似无处下手,也促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瓶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无水部分(即空气)的体 积也不变。而瓶子的容积就是水的体积与空气的体积之和。倒置前,水的形状是一个圆柱, 而倒置后,空气的形状是一个圆柱,这两个圆柱之和就是瓶子的容积。通过把不规则的体积转化成规则形状,把未知知识转化为已学知识,发现转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探索已经得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会灵活地运用计算公式求圆柱的体积,同时,学生还会计算杯子等相关圆柱的容积,已经具备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本节课只要引导到位,同学们利用自己熟悉的“转化”思想,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

规则图形来计算,本节课的内容不仅能顺利解决,学生对转化的数学策略有更为深刻和更为 一般性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灵活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求出瓶子的容积。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能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计算。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运用转化策略,把未知知识转化为已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方法的重视总结,会提炼数学思想,提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出瓶子的容积。 教学难点:利用转化思想,把不规则形状的体积转化为规则形状,发现转化过程中的“变” 与“不变” 评价任务 1.会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会利用转化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3分钟) 1.要计算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2.计算下面圆柱形水桶的体积。准确分类,以及分类 的方法 复习旧知,尝试引导。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宿松县孚玉镇中心小学何其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体积例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 2.知道并能记住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长方体与圆柱体底面和高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PPT教学课件、圆柱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结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圆,我们把它平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还可以往下继续分割,无限分割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可以用πR表示,长方形的宽就当于圆的半径,用R表示。所以用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2。 3.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 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二、探索体验 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

2.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①是怎样拼成的? ②观察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③演示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长方体,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3.借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课件出示要求: ①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推导。 4.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师结合讲解板书。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呢? v、s、h各表示什么? 5.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6.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 ④周长18.84厘米,高12厘米 三、课堂检测 1.判断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过程: 师:在前一阶段,我们对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我们也学会了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比如,窗户上的钢筋,桌子上的茶杯,要是求它们的体积怎么办呢? (学生摇摇头,非常困惑) 师: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它们的底面积和高都是相等的,大家猜想一下,它们的体积谁大谁小呢?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是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它们的体积是相等的。但是这圆柱体好像瘦一些,体积应该小一些。 师:好,请坐。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 生:应该是相等的吧! 师:为什么呢? 生:不太清楚,猜的。 师:好,请坐。现在我们有不同的意见,那到底哪种说法是对的呢?(学生片刻议论) 师: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在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时,是怎么推出公式的呢? 生:把一个圆分成许多个扇形,然后把它重新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分成的扇形个数越多,它就越接近长方形。

师:很好,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不可以也同样的对圆柱体进行切分呢? (一些同学点了点头) 师:现在,这里有一个已经被切分了的圆柱体,(教师展示教具),有没有同学愿意来将它重新组合一下? (有同学举手示意,一个同学到讲台上进行操作,重新组合,得到了一个新的物体)。 师:很好。刚刚那位同学把圆柱体改成了这样一个形状的物体。大家看一下,这个物体像我们学过的哪种物体形状啊? 生:长方体。 师:是的。 (教师带着学生观察)。 师:大家请看,以前圆柱体的底面是不是成了这个长方体的底面? 它的高是不是还是以前圆柱体的高啊? 生:是! 师:那么,我们现在来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怎么求? 生:底面积乘以高。 师:那我们现在求出来的体积与之前圆柱体的体积相等吗? 生:相等。 师:是的。我们将以前的圆柱体变成了现在的长方体,没有多一块,也没有少一块。我们现在可以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 师生:v=sh。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积解决问题

《用圆柱体积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例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不完整的圆柱体容器的容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结合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体验数学思想和数学研究的方法; 3、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一个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一个空瓶子。 提问:关于这个瓶子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瓶子的容积能直接去解决吗?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如果现在没有规则形体的容器我们如何来求瓶子的溶剂?如果把满瓶的水倒出一部分,你觉得可以求吗? 2.小组合作探究解决方法。 课件给出探究提示。 3.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探究结果,演示转化过程。 4.教师演示并小结。 倒置前水的体积+倒置后空气的体积=瓶子容积。 三、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教材例7 2.再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求喝掉了多少水,怎么去解决? 3.学生根据转化思想给出方案并完成做一做。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刚才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都要把瓶子倒转过来呢?转化的思想在我们以前那些知识的学习中有过应用?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求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将它转化成为规则的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将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为圆柱,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主要要弄清楚转化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教材29页练习五第7、8题 六、板书设计

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晋州市小樵镇实验小学杨巧辉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19-20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

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2、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有关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

有关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动态生成作为新课程改革对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自然而又充满生机的课堂。由于报刊的较多宣传,以及发表的案例,都是“动态生成”式,使得大家对课堂动态生成的现象与成功案例更为关注。而预设成功好像被大家所遗忘,甚至有的老师不敢提及预设成功,唯恐被同行取笑,造成了现实课堂“动态生成”一头热,“预设成功”一头冷。实际上,这是对动态生成的片面认识,动态生成与预设成功两者应该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 【课堂实录】 片段一:预设成功。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体积,紧接着让学生试求圆柱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 师:容器中水的体积是多少,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量出长、宽、高,就可以计算出体积了。 生2:“称”水的`重量,就能推算出体积了。 生3:(插嘴)我也听爸爸说过了,水的比重是1,不用“换算”…… 师:刚才同学们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用“倒”、“称”的方法解决了“圆柱体的水”的体积。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橡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 生4:把橡皮泥放在长方体容器中,压成“长方体型的橡皮泥”。 生5:用手捏成长方体,量一量就可以计算体积了。 师:假如这个物体(指着橡皮泥)既不是“水”,又不是“泥”,而是圆柱体木块,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 生6:将它浸在装有水的长方体的容器中,问题就能解决了。 生7:刚才想圆柱的体积,都是倒、捏,我想要有一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统一方法就好了! 生8:我觉得圆柱体和长方体有联系。

…… [圆柱的体积一课,因为结合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实际而预设教案,在解决发现生活中的圆柱体水、橡皮泥、木块等体积问题,让学生联想到需要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片段二:动态生成。 师:我们先来一起回忆一下在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时,是如何把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的?(媒体演示,板书:转化)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有学生举手,跃跃欲试):那么我们也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1、引导学生讨论:“把圆柱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比较合适”? “圆柱和转化后的立体图形有什么联系”? 2、想一想: (1)圆柱体通过切割、拼凑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3)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4)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5)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3、汇报交流: (1)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把圆柱体转变成近似的长方体的。 (2)演示拼、凑的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3)依次解决上面的问题。 4、回顾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 [数学课到此,从预设教案到动态生成,学生在“猜想——验证”的学习进程中,充分释放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专项练习题

习 题 汇 编姓名: 仅供参考,内容可修改

第5课时练习课 1.有一块正方体的木料,它的棱长是4分米,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如下图)。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2.把一根长1.5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三段后,如图,表面积比原来增加9.6平方分米,这根钢材原来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圆柱体的高是37.68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后恰好是正方形,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保留整数) 4.一个圆柱体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32厘米,高是50厘米。这个水桶大约能盛水多少千克?(1立方分米的水重1千克) 5.一个圆柱量桶,底面半径是5厘米,把一块铁块从这个量桶里取出后,水面下降3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参考答案 1.分析:由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可知:圆柱体的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是底面半径和高。因此,要想使加工成的圆柱体的体积最大,则必须满足圆柱底面的直径等于正方体的棱长,高也等于正方体的棱长。 解:3.14×(4÷2)×(4÷2)×4=50.24(立方分米) 答: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50.24立方分米。

2.分析:从图中观察,可将这段钢材截成三段,表面积增加四个与圆柱底面完全相等的圆面积,因此就可以求出圆柱形钢材的底面积,长1.5米就是圆柱的高,于是问题得到解决。 解:9.6÷4×15←注意统一单位 =2.4×15 =36(立方分米) 答:这根钢材原来体积是36立方分米。 3.分析:“它的侧面展开后恰好是正方形,”通过这个条件可以想象出圆柱的高就是正方形的边长,也是圆柱的底面周长,这样转化后,问题也就得到解决。解:半径:37.68÷3.14÷2=6(厘米) 体积:3.14×6×6×37.68=4259.3472≈4259(立方厘米) 答:这个圆柱体的体积约是4259立方厘米。 4.分析:圆柱形水桶的底面积是: (平方厘米) 圆柱形水桶的容积是 803.84×50=40192(立方厘米), 折合成立方分米数是 40192÷1000=40.192(立方分米), 大约能盛水的重量是 1×40.192≈40(千克) 答:这个水桶大约能盛水40千克。 5.分析:认真读题后,找出题中关键句或词进行分析思考,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把一块铁块从这个量桶里取出后,水面下降3厘米”通过这个变化可以想象出,原来铁块的体积就是水面下降3厘米这个高度的体积,这是铁块原来占的空间,于是问题得到解决。 解:5×5×3.14×3=235.5(立方厘米) 答:这块铁块的体积是235.5立方厘米。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阳西县实验小学孙月盈 本节课主要任务是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已掌握了圆柱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已初步理解长(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掌握了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这些知识都是学习圆柱体积的基础。教材结构层次清楚,让学生回忆求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提出把圆柱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正)方体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使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通过教具、媒体的演示,学生实践操作拼、摆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圆柱=sh,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的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有序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类比、转化等思想,初步发展推理能力。 2、使学生感悟到美源于生活,显示对美的追求,提高审美意识。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的思考。此外,学生已经学过长方体等基础的立体图形,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是很困难,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学习过程中,通过课件创设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各知觉器官,做到"细观察、多动手、勤思考".通过观察、猜想、探究、推理、模仿、体验等方法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学,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探究法、谈话法等,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的任务。

圆柱体积教学案例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 东风小学雷霞霞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8—9页“圆柱的体积”。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借助教具展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准备: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教师拿出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将一个圆柱体铁块放入容器中。放之前,教师问:同学们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水从容器中溢出来。 师:观察得很仔细,从这一现象中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1:水为什么会溢出来? 生2:溢出了多少水? 生3:溢出的水的体积是多少呢? 师:同学们都十分会动脑筋,你们想一想,溢出的水的体积是多

少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应该和放入的圆柱体铁块的体积相等。)师:圆柱体铁块的体积是多少呢?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评析:本环节通过教师的演示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动脑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注意在说猜想的时候要说明你的理由。 2、学生猜想、交流。 3、师:太棒了,你们不仅有各自不同的猜想方法,而且还猜想的有理有据。那么我们所猜想的这个公式是否可行呢?这还需要我们用事实来验证大家的猜想。 4、学生合作验证猜想。 (提出要求:验证时注意尽量减少误差,小组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合作、互相交流。) 5、汇报交流: 师:刚才我看到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验证方法,下面大家就来说说你们的验证方法和结果,汇报时注意语言要准确,简炼,易懂。 (学生汇报交流。) 【评析:本环节鼓励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猜想,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设计验证方案。这样的教学,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自己逐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6、教师利用教具演示讲解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方法,

(完整版)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课题: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教师:杜克辉

圆柱体积的综合应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例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参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参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师: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们遇到过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的问题,你们 还记得是怎样解决的吗? 2、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3、二、探究新知,引导归纳 1、教学例7 出示例7, (1)读题,理解题意:

条件:瓶子内直径是8厘米,瓶内水高7厘米,瓶子倒置后无水部分的高18厘米的圆柱。问题: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质疑。这个瓶子是圆柱吗?怎样求出它的容积? (3)实物演示。用两个相同的酒瓶,内装同样多的水进行演示。(4)尝试解决。 3.14×(8÷2)2×7+3.14×(8÷2)2×18 =3.14×16×(7+18) =1256(cm3) =1256(ml) 答: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 2、引导归纳。 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可以利用体积不变的特性,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再求容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7页的“做一做”习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10题、11题、12题 板书设计:解决问题 例7 3.14×(8÷2)2×7+3.14×(8÷2)2×18 =3.14×16×(7+18) =1256(cm3)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迁移规律,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 2.方法与过程:经历猜测、验证等过程,体验和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具: 视频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交代任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2、回忆导入 (1)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2)我们都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说说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把这两个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又是怎样的?这个公式计算体积的物体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抓住教学重点的所需进行复习,瞄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旧知识、旧方法进行铺垫,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自然的进行衔接。]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1.猜测圆柱的体积和那些条件有关。(视频演示) (一)与圆柱的底面大小有关 思考题: (1)甲圆柱与乙圆柱谁的体积大? (2)它们的什么条件是相同的? (3)圆柱的体积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通过视频演示即可得出: 等高的圆柱体,底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圆柱体体积的大小。 (二)与圆柱高的长短有关 将一个圆柱截成不相等的两段,哪个圆柱体积大? 学生通过视频演示即可得出: 等底的圆柱体,高的长短决定了圆柱体体积的大小。 2.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将圆柱体切割拼成学过的长方体,观察并思考: (1)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体积是否相等? (2)它的底面积变了吗? (3)它的高变了吗? 视频演示拼、组的过程。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3.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和验证等推导转化圆柱体的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撤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操作活动中渗透知识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具及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柱体割拼组合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 教师拿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拿出一个圆柱形的物体,准备投入烧杯中。 师:同学们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教师将圆柱形的物体投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后,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水面上升一些。 生:圆柱形的物体挤掉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圆柱体占有一定空间。 师:我们通常把这个空间叫体积。

生:我发现上升的水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是相等的。 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圆柱的体积。 生: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圆柱的体积。 (通过观察分析理解圆柱体的体积。采取新知识,由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喜闻乐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兴趣.) 二、比较大小、创设求圆柱体积的情景。 教师又拿出一个圆柱。(底面略小而高长一些,体积相差不多) 师:这两个圆柱的体积,哪个比较大一些? 生:第一个比较大,因为它高一些。 生:第二个比较大,因为它粗一些。 生:他们都是猜的。第一个圆柱它虽然高一些,但底面积小一些;第二个圆柱虽然底面大一些,它是的高 师:有什么办法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小组讨论) 生:准备半杯水,将第一具圆柱浸没水中,作好标志,再把第二个圆柱浸没水中,作个标志,哪个水面上升的高一些,哪个圆柱的体积就比较大。 师:这个方法好。如果要确凿地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小组讨论)生:要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后就好解决了。 三、大胆猜想,感知圆柱体积公式。 师:怎样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和圆柱的高有关 生:和圆柱的底面大小有关,一个圆柱它的底面增加,它的体积也会变大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