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知识点:鹬蚌相争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21.78 KB
- 文档页数:3
《鹬蚌相争》重点词语解释
《鹬蚌相争》重点词语解释
本文是由语文工作室上传的:《鹬蚌相争》教材理解。
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五,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就是晒的意思。
鹬——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擒——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鹬蚌相争翻译《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成语】:鹬蚌相争【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白话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寓意《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能让第三方得利。
拓展阅读《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文言文《鹬蚌相争》题目:《鹬蚌相争》昔日,河之滨,鹬蚌相争,各执一词,皆欲致对方于死地。
故事之始,鹬啄蚌肉,蚌夹鹬喙,二者争持。
鹬者,性狡黠,善飞翔,常于河岸寻食。
一日,见河蚌晒太阳,鹬心生贪念,遂飞扑啄之。
蚌者,性坚硬,守壳自保,见鹬攻来,遂夹住其喙。
二者争持不下,形同僵局。
观者众矣,皆欲断其争。
有智者出,言:“汝二者皆有错。
鹬贪心太重,蚌亦不应夹喙伤人。
汝等皆应和解,方为上策。
”闻言,鹬与蚌皆默然。
智者进一步言:“世间万物皆有共生之道。
汝二者皆应互相尊重,方能和谐共处。
鹬应尊重蚌的生存权利,蚌亦应理解鹬的饥饿之苦。
此次争斗,实为无谓之争。
”闻此言,鹬与蚌皆有所悟。
二者松口,放开对方。
智者抚掌称道:“善哉!汝二人今日既知悔过,明日当更加珍视和谐之道。
”观者亦皆鼓掌称赞。
故事虽小,意义却深。
鹬与蚌之争,实为人类社会之缩影。
争斗与和谐,共存与矛盾,皆为世间常态。
故事告诫我们,应以宽容和理解之心对待他人,珍惜和谐共处之道,避免无谓之争。
今人读此故事,当有所悟。
和谐共处之道,应在于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
世间之事,多有曲折,皆需以智慧化解。
故事虽小,却能引人深思。
让我们以和谐之心,共创美好未来!鹬蚌相争》说课稿一、说教材《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它主要讲述了鹬与蚌相互争执,结果两败俱伤,被第三者坐收渔利的故事。
这个故事与《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滥竽充数》在结构上有着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同时,这两则寓言都以生动的情节和浅显的语言文字,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掌握故事中的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故事中的寓意进行概括和总结,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鹬蚌相争的故事及寓意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
鹬蚌相争的故事及寓意
鹬蚌相争的故事及寓意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故事: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大河蚌慢慢地爬上了河滩,张开自己的两扇椭圆形的甲壳晒太阳。
它感到很舒服,悠闲自在。
在离这里不远的水草中,又一只大鹬鸟,正迈着两条又长又细的腿,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在细心地寻找鱼虫。
忽然,它看见河滩上那只张着大口的河蚌。
河蚌那鲜嫩,肥美地肉吸引着它,这是多么好吃的美食啊。
鹬鸟悄悄地走去,伸出了它的大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河蚌突然受到了袭击,急忙将坚硬的甲壳闭合,甲壳像把钳子似的紧紧夹住鹬的长嘴巴。
鹬鸟用尽全身力气想拉出蚌肉来。
河蚌却死死地夹住鹬的长嘴巴。
就这样,鹬蚌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相持不下,双方争吵起来。
鹬鸟威胁河蚌说:"你若不张开甲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
你会被晒死在这里的,赶快张开甲壳吧!"
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说:"我就是不张开甲壳,我把你狠狠地夹住,你今天拔不出来,明天也拔不出来,你非憋死在这河滩上。
"
鹬鸟和河蚌互不相让,死死地纠缠在一起。
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河滩路过,看见鹬蚌相争,没有费多大力气,把两个一起抓住,高兴地拿走了。
寓意: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鹬蚌相争"用来比喻双方不和,互相争斗,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鹬蚌相争1鹬蚌相争( y bng xiāng zhēng )近义词】两虎相斗反义词】和衷共济、同舟共济解释一】(古文)有一句古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简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解释】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类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形的外壳。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自己渔人得利。
【提示】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
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
【注释】且将要赵春秋战国时国名伐攻打方正在。
曝(p)晒。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战国时有名的说客。
惠王赵国国君易水河流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甘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y)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拑(qin)同钳,夹住。
喙(hu)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y)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语文知识点】鹬蚌相争的故事和成语意思鹬蚌相争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鱼死网破、鹬蚌相危。
反义词:相得益彰、同舟共济、和衷共济、相辅相成。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
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
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
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
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
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
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
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鹬蚌相争说的是鹬鸟用嘴啄河蚌的肉,河蚌甲壳闭合夹住了鹬鸟的嘴巴,二者僵持不下,在激烈的搏斗过程中两败俱伤,结果渔翁轻轻松松就在河滩上抓到了鹬和蚌。
小学三年级语文知识点:鹬蚌相争知识点本文是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知识点:鹬蚌相争知识点,感谢您的阅读!
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我们为大家准备了鹬蚌相争知识点,希望同学们不断取得进步!
【原文】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
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练习题】
阅读《鹬蚌相争》,回答8—11题。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8.解释加点词语。
曝箝
9.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
10.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吗?
11.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阅读《鹬蚌相争》,回答8—11题。
8.晒夹
9.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他们—起捉走了。
10.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1.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鹬蚌相争知识点就先到这儿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