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神奇的摩擦力》微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9.50 KB
- 文档页数:1
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
2. 活动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的关系。
三、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摩擦力实验材料(如木块、毛巾、砂纸等)、测量工具、记录表等。
2. 经验准备:幼儿有观察和操作实验的经验。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摩擦力实验,引发幼儿对摩擦力的兴趣。
2. 基本环节:a. 教师向幼儿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让幼儿初步了解摩擦力。
b.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c. 幼儿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d. 教师与幼儿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的结论。
3. 结束环节: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强调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内容,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摩擦力。
2. 环境创设:在班级科学角展示摩擦力相关的实验材料和作品,供幼儿自由探索。
3. 区域活动:在角色区设置“修车店”,让幼儿扮演修车工,使用工具修复车辆,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 教学反思:教师在活动后进行反思,分析活动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活动提供改进方向。
六、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滑轮组、重物、绳子、测量工具、记录表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简单的物理学知识,如了解重力的概念。
七、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滑轮实验,引发幼儿对滑轮和重力的兴趣。
2. 基本环节:a. 教师向幼儿介绍滑轮和重力的概念,让幼儿初步了解滑轮和重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摩擦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第四册第十章《力的世界》,具体内容为第1节《摩擦力》。
本节课将引导幼儿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探索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2. 通过实践探索,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摩擦力实验器材(滑块、斜面、测力计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摩擦力实验器材、毛巾、纸片、铅笔、塑料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一个简单的“滑滑梯”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游戏中的感受,引出摩擦力的概念,讲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3. 探索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的关系(1)分组讨论:让幼儿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实践操作:每组用测力计测量不同粗糙程度的物体(如毛巾、纸片)在水平面上的摩擦力。
4. 探索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1)分组讨论:让幼儿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2)实践操作:每组用测力计测量不同压力下物体(如铅笔、塑料尺)的摩擦力。
5.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幼儿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6. 随堂练习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的概念2. 摩擦力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的关系3. 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压力有什么关系?2. 答案:(1)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走路、刹车、写字等。
一、活动背景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活动《摩擦力》活动时间:2024年5月活动地点:幼儿园大班教室活动对象:5岁幼儿二、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精神。
4.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三、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滑轮组、斜面、不同材质的垫子、小车、球、毛巾、砂纸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简单的物理知识,如重力、力的作用等。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幼儿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激发幼儿对摩擦力的兴趣。
2. 探究: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质、不同倾斜角度下小车滑行的距离,探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实验结果,让幼儿知道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接触面之间的粘着力等因素有关。
4. 应用: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滑轮组,使小车在斜面上滑行更远。
五、活动反思1. 教学内容:本次活动内容紧密联系幼儿生活,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轻松掌握摩擦力的知识。
2.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实验、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方法,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3. 教学效果:本次活动幼儿参与度高,兴趣浓厚,大部分幼儿能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
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个别化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六、活动准备1. 教学挂图:准备关于摩擦力的图片或者插图,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材料:准备滑轮组、斜面、不同材质的垫子、小车、球、毛巾、砂纸等,用于幼儿的实验操作。
3. 教学视频:准备一些关于摩擦力的教学视频,以动态的形式展示摩擦力的原理和实验过程。
七、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幼儿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激发幼儿对摩擦力的兴趣。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摩擦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涉及第三章《力的世界》第三节《摩擦力》。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以及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展开。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和压力的关系。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压力的关系。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板车、小车、毛巾、尺子、粉笔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双面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滑板车比赛,让幼儿感受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教师以滑板车为例,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幼儿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3. 探讨摩擦力的大小: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接触面和压力下摩擦力的大小,让幼儿感知摩擦力与接触面和压力的关系。
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题目:为什么我们在走路时不容易摔倒?引导幼儿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教师发放画纸和彩笔,让幼儿画出生活中应用摩擦力的场景。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摩擦力2. 板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和压力的关系生活中的摩擦力应用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2. 答案:(1)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走路、开车、写字等。
(2)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使接触面脱离。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 在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和压力的关系时,要尽量生动形象,让幼儿易于理解。
大班科学活动《摩擦力》教案反思大班科学活动《摩擦力》教案反思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活动《摩擦力》教案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活动目标:1、了解物体间相互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能与同伴合作实验、观察、记录不同材质对摩擦力大小的变化。
3、体验探究摩擦力的乐趣。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物体间相互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难点:能与同伴合作实验、观察、记录不同材质对摩擦力大小的变化三、活动准备:物质准备:1、两种不同表面的“斜坡滑梯”。
2、粘有狐狸的木块16块。
3、普通木块、粘有光滑即时贴的木块、粘有砂纸的木块、粘有皮筋的木块总共16块。
4、光滑斜坡与草地粗糙斜坡玩具4组、光滑斜坡玩具4组。
5、记录表、活动课件。
经验准备:1、活动前教师可让幼儿体验摩擦力现象,如:尝试在草场地面上推小木箱,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小木箱更好推?(可放进小推车里)初步感受摩擦力产生时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感受,初步了解身边与其相同现象的事物。
2、幼儿有用各种符号记录来表达自己想法的经历,会用符号以及数字等方式进行记录。
3、家长在家中与幼儿通过观看新闻等方式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有所关注和了解。
四、活动过程:1、出示《母鸡萝丝去散步》图片,教师讲述故事引出科学实验。
(1)出示母鸡萝丝和狐狸路过稻草堆、路过池塘的故事图片,教师讲述故事。
提问:萝丝是一只非常聪明的母鸡,它总能用巧妙的方法保护自己,今天母鸡萝丝又出来散步了,你们看发生了什么事?(2)出示母鸡萝丝和狐狸越过栅栏的故事图片。
提问:狐狸跳进了山坡上的小车里,你们猜,狐狸会发生什么事情呢?2、实验:小狐狸滑斜坡,探究不同光滑程度的滑道摩擦力是不同的。
(1)教师出示教具,两个相同高度的斜坡,一个斜坡表面光滑,一个斜坡表面是人造草地,引导幼儿猜测实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摩擦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幼儿科学探索》第四单元“力的世界”中第2节“摩擦力”。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探索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以及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
2.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方法,探索摩擦力的大小,并学会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探索摩擦力的大小,并理解其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实验盒、砂纸、滑块、砝码、尺子、记号笔。
2. 学具:摩擦力实验盒、砂纸、滑块、砝码、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让幼儿观察滑块在不同材质的表面上滑动的距离,引发幼儿对摩擦力的思考。
(2)讨论:为什么滑块在砂纸上滑动的距离比在光滑的桌面上短?2. 新知识学习(10分钟)(1)教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幼儿观察摩擦力实验盒,了解摩擦力的产生。
(2)实验:让幼儿分组操作,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讲解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引导幼儿理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5分钟)(1)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增加摩擦力?(2)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鞋底、自行车刹车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摩擦力2. 内容:(1)摩擦力概念(2)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3)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幼儿观察家里有哪些物品利用了摩擦力,并记录下来。
(2)尝试用实验方法,验证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力的世界》第三节《神奇的摩擦力》。
详细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定义,知道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难点:摩擦力的应用,如何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摩擦力演示仪、砂纸、滑块、小车、毛巾、黑板、粉笔。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尺子、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让幼儿在教室内走动,感受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我们走路时不会滑倒?2. 教学摩擦力的定义(10分钟)通过演示摩擦力演示仪,让幼儿观察滑块在水平面上的运动状态,介绍摩擦力的概念。
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例题讲解(15分钟)例题1:为什么汽车轮胎上有花纹?例题2:为什么黑板擦用久了,擦黑板时容易滑过?通过讲解,让幼儿理解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在什么情况下,摩擦力会变大?(2)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5. 实践操作(10分钟)让幼儿用砂纸、毛巾等物品进行实践操作,观察不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的摩擦力2. 板书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3)摩擦力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生活中摩擦力的应用。
(2)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2. 答案:(1)生活中的摩擦力应用:走路、刹车、黑板擦、胶带等。
(2)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等。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使用润滑剂等。
科学《摩擦力》教学反思(一)《摩擦力》一课基本遵循“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步骤,来展开探究式教学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摩擦力的秘密,更着重是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对比实验中向学生渗透变量控制的思想方法,去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作为事实学习课型中的规律学习,要求学生能自主探究并找到规律,然后应用规律。
《摩擦力》这课是所在单元的第三课,这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力的要素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来探究的。
如果没有前面如果没有前面几课的内容的铺垫和准备,让学生直接接触摩擦力那么对学生来说就缺少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做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
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
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
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オ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
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拔书,用两本书相互摩擦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书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主权,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
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大班科学《神奇的摩擦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第5册,第3章节《力的世界》。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探索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间压力的关系,以及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理解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间压力的关系。
2. 能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摩擦力的变化,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间压力的关系。
难点: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间压力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摩擦力演示仪、滑块、毛巾、砝码、尺子、粉笔等。
学具:每组一套摩擦力演示仪、滑块、毛巾、砝码、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辆玩具小车,在平滑的桌面上能快速行驶,但在铺有毛巾的桌面上行驶缓慢。
(2)提问:为什么小车在毛巾上行驶得慢呢?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
2. 基本概念:(1)教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教师演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间压力的关系。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用摩擦力演示仪进行实验。
(2)观察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间压力的关系。
4.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10N的拉力,摩擦力是5N,物体处于什么状态?(2)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与拉力的关系,得出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一个物体在斜面上受到20N的推力,摩擦力是15N,物体处于什么状态?(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的概念2.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间压力的关系3.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答案:(1)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摩擦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力的世界》第三节《摩擦力》。
详细内容包括: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摩擦力的作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幼儿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品质,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作用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板、小车、毛巾、木板、铅笔、橡皮、实验器材等。
学具:图画纸、彩笔、剪刀、胶棒、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滑板、小车等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滑板和小车可以在地面上滑行?2. 探究摩擦力(10分钟)(1)组织幼儿进行实验:让幼儿用手指夹住铅笔,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2)讨论: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3)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作用。
3.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10分钟)(1)组织幼儿进行实验:分别在毛巾、木板、铅笔和橡皮上放置小车,观察小车在不同表面上的运动情况。
(2)讨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什么关系?4.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0分钟)(1)组织幼儿进行实验:分别在滑板上放置毛巾和木板,观察滑板在不同表面上的运动情况。
(2)讨论: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1)例题:如何让小车在斜面上停住?(2)讲解:通过增大摩擦力,使小车停在斜面上。
(3)随堂练习:让幼儿设计一个增大摩擦力的实验。
(2)拓展延伸: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摩擦力2. 板书内容:(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作用(3)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4)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大班科学活动《摩擦力》优质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以《摩擦力》为主题,依据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二节“探索摩擦力”的内容,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感受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学习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基本概念,知道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摩擦力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板车、小车、毛巾、木板、砝码、计时器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滑板车、小车、毛巾、木板、砝码。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现象,如走路、滑滑梯等,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
2. 实践探索(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探索,用滑板车和小车在不同材质的接触面上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的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鞋底花纹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的概念2. 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3.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4.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生活中摩擦力的应用。
答案:如走路、刹车、鞋底花纹等。
2. 作业题目: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答案: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摩擦力》微课视频课件教案反思教案目标:1.让幼儿了解摩擦力的基本概念。
2.通过实验和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一、教学准备1.微课视频:《神奇的摩擦力》2.课件:摩擦力实验图片、摩擦力现象实例3.实验材料:光滑木板、粗糙木板、小车、玩具、沙子、水4.游戏材料:滑梯、球、摩擦力卡片二、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光滑木板和粗糙木板,引导幼儿观察并感受两者的不同。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一块木板更容易让小车滑动呢?为什么?”2.微课视频观看(1)播放微课视频《神奇的摩擦力》。
(2)教师引导幼儿观看视频,关注摩擦力的现象和作用。
3.课堂讲解(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摩擦力的实例,如鞋底花纹、轮胎花纹等。
(2)教师讲解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如摩擦力的大小、方向等。
(3)教师邀请幼儿上台演示摩擦力的实验,如小车在光滑木板和粗糙木板上的滑动速度。
4.实验操作(1)教师将实验材料分发给幼儿,引导幼儿进行摩擦力实验。
(2)教师提示幼儿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游戏环节(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摩擦力游戏,如滑梯、球等。
(2)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3)教师与幼儿互动,解答幼儿关于摩擦力的疑问。
(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本次课程的学习心得。
(3)教师反思本次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三、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次课程通过微课视频、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和游戏环节,让幼儿对摩擦力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体验。
幼儿在实验和游戏中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2.不足之处(1)课堂讲解部分,部分幼儿对摩擦力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2)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幼儿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够准确。
3.改进措施(1)针对幼儿对摩擦力概念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可以增加实例讲解,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2)针对实验操作环节的问题,教师可以增加实验次数,引导幼儿更加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实验分析能力。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摩擦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生活中的科学》第四章《力的世界》第三节《摩擦力》。
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难点:如何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摩擦力演示器、滑块、毛巾、木板、砝码等。
学具:每组一套摩擦力演示器、滑块、毛巾、砝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在教室内进行“拉桌子”比赛,让幼儿感受摩擦力。
2. 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10分钟)a. 教师操作摩擦力演示器,引导幼儿观察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b. 教师操作摩擦力演示器,引导幼儿观察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鞋底的花纹、自行车的刹车等。
4. 随堂练习(5分钟)a. 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b. 幼儿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摩擦力2. 内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并说明是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2. 答案示例:自行车刹车时,捏紧刹车把手,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中观察、寻找摩擦力现象,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大班科学摩擦力教案反思大班科学摩擦力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反思等内容,理解摩擦力,摩擦力对生活的影响,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摩擦力教案吧。
活动意图:5—6岁的孩子已已经开始能够从内在的隐密的原因去认知各种现象的产生并感兴趣,摸一摸、玩玩一玩玩就是他们最渴求搞的事情,幼儿教育后期的幼儿对周围生活有著积极主动的求知欲积极探索的态度,科学积极主动提倡使幼儿亲身经历以探究居多的自学,培育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大班科学活动《摩擦力》就是通过使幼儿亲身体验、独立自主操作方式、想象缔造等,介绍摩擦力特征,唤起积极主动动脑想要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辨认出与顺利的欢乐。
活动目标:1、认知摩擦力。
2、摩擦力对生活的影响。
3、培育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意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唤起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课件3个,两次实验的材料。
活动过程:一、引题出示爬雪山和冰上芭蕾以鞋底特写图片。
两双鞋底存有什么相同?换穿可以吗?为什么?二、第一次实验,认知物体表面与摩擦力的关系。
1、这里藏着什么秘密吗?实验。
2、2条滑梯——纸滑梯和绒布滑梯,2个纸筒。
轻轻球盖,轻轻认输,可以出现什么?3、四人一组进行。
4、大纸筒从滑梯上滑下来就是存有什么不一样?(距离远近、速度快慢)并记录(出具课件一)5、为什么同样的纸筒有不同的结果?出具课件二,教师小结:纸筒划出下去时,存有一种奇妙的力量,它可以牢牢扎居住纸筒,不想它滑下去,这种力叫作摩擦力。
当物体坚硬时,摩擦力就小,当物体扁平时,就扎不了纸筒了,摩擦力就大。
三、第二次实验,感知1、实验建议:同样的滑梯,给纸筒穿着上相同的衣服(卫生纸、瓦楞纸、毛巾),与光纸筒的比较。
2、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毛巾最粗糙)四、探讨如果登山员穿上冰刀去爬山,会怎样?如果…… 会怎样?小结:登山员只有穿着上鞋底坚硬的登山鞋就可以稳步爬山,冰上运动员只有穿着上扁平的冰刀鞋就可以翩翩起舞。
大班科学《神奇的摩擦力》幼儿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力的世界》第二节《神奇的摩擦力》。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探索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体验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动手动脑探究摩擦力的秘密。
3. 感受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板、小车、毛巾、木块、弹簧测力计、实验记录表等。
学具:每组一套滑板、小车、毛巾、木块、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邀请幼儿滑滑板,感受滑板运动时的摩擦力。
(2)讨论:为什么滑板能滑行?摩擦力是什么?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5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摩擦力的定义。
(2)举例说明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10分钟)(1)分组实验:改变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测量摩擦力大小。
(2)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4.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例题:如何增大摩擦力?(2)引导幼儿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5. 随堂练习(5分钟)(1)出示练习题:在生活中,摩擦力有哪些应用?(2)幼儿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拓展:讨论如何减小摩擦力。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的概念2. 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3.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4.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在生活中,找一找摩擦力的应用,并记录下来。
答案示例: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使我们不易滑倒。
2. 作业题目:如何增大摩擦力?请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在自行车把手上缠上胶带,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摩擦力。
幼儿园大班教案《摩擦力》含反思【教学背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对四周的世界渐渐产生了猛烈的古怪心,他们希望探究、发觉、认知自然界。
在实际的引导教学中,需要老师不仅要降低难度,让孩子们在减轻任务负担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参加学习,也需要老师以新奇、有趣味味的教学法让孩子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学问点。
因此,本次教学更重视以生动有趣味味的教学法让孩子们理解摩擦力这个难点学问点。
【教学目标】1.通过察看简单的试验现象感受摩擦力。
2.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3.把握摩擦力的分类及运用。
4.培育幼儿园大班幼儿对摩擦力的古怪心与求知欲。
5.让幼儿园大班幼儿学会合作,并且学会共享本身的体验。
【教学重点】把握摩擦力的分类及运用。
【教学提示】1.是摩擦力,不是摩托罗拉。
2.教育孩子应当是抱以善意之心,而非桌子之间书的相互碰撞。
3.畏惧理论【教学准备】1.呈现板2.幻灯片或教学PPT3.玻璃杯、铅笔、便利面袋等物体。
4.一些文具物品,如纸张、笔、橡皮等等。
5.课堂评价工具【教学过程】一、热身(5分钟)1.老师口头提示摩擦力这个学问点,让同学尽可能地说出一些本身所知道的与之相关的物体,如冰面、磨擦力、空气等等。
2.让同学们坐成一个大圈,进行互动游戏,游戏过程中以轻轻的话语引导孩子们去关注现象。
(游戏:瞪大眼睛,看准其他同学闲置的物品有哪些,严防摩擦力的捣乱。
)二、感受摩擦力(15分钟)1.同学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什么是摩擦力?”2.老师通过描述或举例子,引导同学感受到家中很多物品间的摩擦力。
3.老师向同学呈现不同的物品,并让同学贴着玻璃杯、铅笔、废纸板、便利面袋等物体拧一下,让他们感受到不同物品形成的摩擦力的大小。
三、摩擦力的分类(15分钟)1.老师通过PPT或教学板演示,让同学了解参数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定义和运用。
2.让同学察看和感受平常所接触的不同物品对摩擦力的影响,然后把各类摩擦力的对比效应进行总结,并且对摩擦力进行分类。
3.老师可以将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上述学问点进行交流,促进孩子们的合作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