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类药物酶法合成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26.28 KB
- 文档页数:5
核苷产品研究及应用描述
核苷产品是一类重要的生化物质,其研究和应用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
意义。
核苷包括核苷酸、核苷、核苷酸酶等多种衍生物,其研究涉及到其
结构、功能、合成等方面。
首先,核苷产品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核苷酸是DNA和RNA的构建单元,对于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蛋白质合成起着关键作用。
核苷能够通过与胞膜受体结合,参与细胞信号传导过程,对细胞的生长、
分化和凋亡等过程起到调控作用。
此外,核苷酸酶能够催化核苷酸的降解,维持细胞内核苷酸的稳态平衡,调控细胞的代谢。
此外,核苷产品的合成研究也是核苷研究的重要方向。
核苷酸的合成
需要将糖与核苷酸碱基的缺氮核糖酸连接起来,而这一过程在体内由酶催
化完成。
然而在实验室中,通过化学合成合成核苷酸具有较高的难度,因
此寻找高效和选择性的合成方法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以酶催
化为基础的合成方法不断取得进展,同时利用化学方法实现特定位置的修
饰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总结起来,核苷产品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广泛的领域。
它们在生物体内
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在医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
括核苷的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合成方法的改进以及新型核苷药物的研
发等。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生物科技的进步,抗病毒药物在控制和治疗病毒感染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病毒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病原体,其生命活动方式很不同于细菌,因此才需要专门的抗病毒药物来攻击和控制感染。
本文将对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一些解决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的策略。
一、抗病毒药物的分类在现代医学中,抗病毒药物根据其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目标分为几类:1. 核苷类药物:如乙酰胆碱,环鸟苷等,通过模拟病毒基因组的核酸结构来抑制病毒复制。
2. 非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夫定和奥司他韦等,不依赖病毒核酸结构而直接抑制病毒酶的活性。
3. 免疫类药物:如干扰素等,通过调整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来增强免疫力。
4. 整合酶抑制剂:如洛匹那韦等,直接抑制病毒将其基因结构整合到人体细胞基因组中的酶的活性。
二、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抗病毒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包括流行性感冒、淋巴细胞病毒等在内的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其应用方法也因病毒类型和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一些严重病毒感染,如埃博拉、西尼罗河病毒等需要在早期给予高剂量的抗病毒药物来阻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和复制。
对于普通感冒等较为轻微的病毒感染,则可以通过少量或口服抗病毒药物的形式来减轻疼痛和缩短病程。
此外,还有一些可以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如麻疹、流感、腮腺炎等,这些疫苗可以大幅度降低感染率,并且对大量生产有利。
在临床实践中,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些病毒对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较低,例如乙肝病毒就很难治愈,因为其基因结构比较稳定,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来抵抗药物的抑制作用,这就增加了治愈国家。
此外,抗病毒药物的长期使用还容易导致耐药问题,使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甚至失效。
三、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以下是一些值得介绍的研究进展:1.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方法和思路。
[15]王庆利,尚雪原,纪建波,等.低分子肝素的抗过敏作用[J ].中国药学杂志,2000,35(2):95-98.[16]Ho well AL ,Taylor TH ,M iller J D ,et al .Inhibition of HIV -1infectivityby l 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Res ults of in vitr o studies and a pilot clinical trial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ID S [J ].Int J Clin Lab R es ,1996,26(2):124-131.[17]Barz u T ,Level M ,Petitou M ,et al .Preparation and anti -HIV activityof O -acylated heparin and dermatan s ulfate derivatives with l ow antico -agul ant effect [J ].J M ed Chem ,1993,36:3546-3555.[18]Saivin S ,Peritou M ,Lormeau JC ,et al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unfractionated heparin but yryl derivative with long las ting effect [J ].J Lab Clin Med ,1992,119:189-196.[19]崔慧斐,姬胜利,王凤山,等.高度硫酸化的低分子肝素的制备及其降血脂作用研究[A ].2000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北京:中国药学会,2000.905-906.[20]Gl usa E ,Barthel W ,Schenk J ,et al .Effects of a supers ulfated lo 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IK -SSH )on different hemos tatic parameters [J ].Haemos tasis ,1998,28(1):45-56.[21]Masahiro G ,Tomoko M ,Shinya K ,et al .Terminally alkylated heparin .2.Potent antiproliferative agent for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s [J ].Biomacromolecules ,2001,2(4):1178-1183.[22]Youngro B ,Lee Y K .Oral delivery of macromolecules [P ].U S :6245753,2002.[23]Sanders on RD ,Pumphrey CY .Neogl ycan anticancer agents and us esthereof [P ].US :479139,2002.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汤雁波,李卓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50) 摘 要:核苷类药物在病毒类疾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位置。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标签:核苷(酸)类药物;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文献标志码:A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并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已有研究发现,患者基线HBV DNA载量是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最重要的预测因子,因而抗病毒治疗是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措施。
核苷(酸)类似物由于其口服方便、抑制病毒作用较强,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者而成为继α干扰素之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选择的药物之一。
但存在疗程相对不固定、疗效不够持久、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可耐药、停药后可出现病情恶化等问题。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适时监测,及时发现及处理,把耐药所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
笔者对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耐药及处理等作一简要综述。
1拉米夫定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于1998年被美国FDA批准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同年被中国SFDA批准上市。
拉米夫定是胞嘧啶核苷类似物,进入肝细胞后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三磷酸拉米夫定,与dCTP竞争HBV DNA聚合酶上的结合位点而整合人HBVDNA链,导致链终止延伸和HBV复制的停止,从而达到抑制HBV 的作用。
国内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1次/d,口服100mg拉米夫定可明显抑制HBV DNA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治疗1,2,3,4和5年时分别为16%,17%,23%,28%和35%;治疗前ALT水平较高者,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
慢性乙型肝炎伴明显肝纤维化和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3年可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及HCC的发生率,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也能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
拉米夫定治疗尚能降低乙型肝炎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提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生存率,改善HCC的生活质量。
2016年10月核苷类药物的酶法合成姜恒菊(上虞新和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浙江绍兴312369)摘要:医学上,我们通过核苷类药物的酶法合成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等疾病,这是一种先进且有效的手段。
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才能治疗不断出现的新型病毒,我们需要更加努力研究核苷类药物的酶法合成,将相关基因问题研究的更透彻,为少数不可解决的问题提供解决途径,增强我国医疗水准。
为了治疗病毒引起的有关病例,我们主要对核苷类药物的酶法合成来进行新型药物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核苷类;药物;酶法合成核苷类药物是我们广泛应用在医学手段上的一种治疗病毒的药物,这种药物通过组织病毒的聚合反应减少病毒的扩散,为我国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我们最早发现了核苷类药物的好处,我们开始致力于研究相关合成反应,并作出了巨大努力,以此来研究核苷类药物的具体作用。
核苷类药物主要通过对病毒逆转录酶的作用进行强有力的抑制,从而得到我们需要的结果。
1现状从我国目前的医学水平来讲,对于核苷类药物的研究并不透彻,有许多核苷类药物的神奇作用还不能完全使用控制,我们只能循序渐进,慢慢寻找其中的奥秘。
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我们逐渐掌握了核苷类似物的三种合成方法。
其实合成核苷类似物的化学方法有多种,但是能够使用在医学上的,通过不断的时间积累,我们总结出这三种是最安全有效的。
2酶法合成核苷类药物的菌种及酶类目前,我国应用在酶法合成核苷类药物所需要的酶主要是两种,即核苷磷酸化酶,N-(脱氧)核糖转移酶这两种。
这两种所达到的催化效果是相同的,但是过程却不大相同,他们所需要的底物和环境都不同。
2.1核苷磷酸酶2.1.1反应机理和底物特异性这种酶所需要的反应底物对碱基有严格要求,但是对于底物的糖基没有任何要求,它不能将胸苷作为底物,他也不能将胞嘧啶碱基作为受体。
这种酶通常可以分为两种,这里不做过多地解释。
2.1.2催化机理该酶的催化机理主要是通过酶的活性端稳定了高能离子,断键形成正离子,最终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状态,也就是形成了催化过程。
β-核苷立体选择性合成研究进展彭美红;钱捷;王鸿;易喻【摘要】The method of stereoselectivity synthesis of single configurationβ-nucleoside are summarized.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techniques of chemical-enzymatical synthesis, which adopts 2-deoxy-a-D-ribosyl-l-phos-phate made by the chemical crystallization-induced method to synthesize β-nucleoside under biological enzymatic method. It also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chemical-enzymatical synthesis which assimilates strong points of chemicals and enzymaticals while their shortcomings are prevented, it should possesses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research of single configuration β-nucleoside.%综述了单一构型β-核苷的选择性合成方法,包括化学法、酶法、化学—酶法;重点介绍了化学—酶法合成β-核苷,即先采用结晶诱导化学法合成α-构型的核糖-1-磷酸,再采用生物酶法合成β-构型的核苷。
化学—酶法结合了化学法与酶法的优点,避免了各自的缺陷,在单一构型核苷类药物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11(028)006【总页数】4页(P12-15)【关键词】β-核苷;立体选择性;结晶诱导;合成;研究进展【作者】彭美红;钱捷;王鸿;易喻【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64.6;O629.74核苷是一类由环状核糖或脱氧核糖和碱基以糖苷键形式结合而成的化合物[1,2]。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批量上传,尽在:/item.htm?id=9176907081 酶法合成7-ACA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芮菊1张体磊2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济宁272100摘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制药工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相关产品的酶法合成备受关注;酶法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显著提高了合成效率,减少了三废排放。
综述了近年来酶法合成7-氨基头孢烷酸(7-ACA)、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的合成方法。
关键词头孢菌素;酶法合成;7-ACAProgress in enzymatic synthesis of 7-ACA and cephalosporinsRui Ju1Zhang Ti-Lei 2Abstract Cephalosporins antibiotic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Enzymaticsynthesis β-lactam antibiotics could decline the generation of waste and the cost of production remarkably.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recent progresses of enzymatic semi-synthesis of 7-ACA、c efazolin、cefalexin and cefradine. Keywords cephalosporin; enzymatic synthesis; 7-ACA酶法合成技术始于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目前酶缩合反应技术、产品分离以及固定化酶技术等方面取得很大的发展, 配套技术日益完善, 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条件, 全球著名的ß-内酰胺抗生素生产厂家如荷兰DSM 公司已有酶法合成的商品头孢氨苄、阿莫西林等产品面世。
基因治疗新药核酶的研究进展核酶(ribozyme)是一类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可通过碱基配对特异性地与相应的RNA底物结合,在特定的位点切割底物RNA分子,是一类很有希望的基因功能阻断剂,被形象地称为“分子剪刀”.它在抗病毒、抗肿瘤等领域的应用已有较深入的探讨迄今所发现的核酶主要有Ⅰ类内含子、Ⅱ类内含子、RNA酶P的RNA亚基、锤头状核酶(hammerhead ribozyme)、发夹状核酶(hairpin ribozyme)及丁型肝炎病毒核酶(hepatitis dvirus ribozyme,HDV ribozyme)等.核酶结构主要分为锤头状结构、发夹状结构和假结样结构(pseudoknot structure)三类.目前用于基因治疗的主要是锤头状核酶和发夹状核酶.与反义寡核苷酸等相比,核酶作为基因治疗新药具有如下优点:1)一个核酶分子可切割多个病毒核酸分子.2)其作用是切断,不是单纯抑制,停药后复发的可能性小.3)与底物通过碱基配对结合,因而有较好的特异性.4)针对多个靶位设计串状排列的核酶,可提高切割效率,减少变异病毒逃逸的机会.5)兼具反义抑制效果〔1〕. 人工设计核酶来特异切割病毒RNA,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Ⅰ,HIV-Ⅰ)、肝炎病毒等,或切割肿瘤细胞mRNA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一定成功,有的甚至已开始临床试用.在治疗遗传性疾病及研究发育生物学时,核酶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核酶抗肝炎病毒的研究当前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物包括干扰素在内,效果均不理想.反义寡核苷技术、核酶技术等基因治疗被认为是有希望的抗肝炎病毒措施.目前人们已进行了核酶抗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 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以及HDV作用的研究.目前设计的核酶多为锤头状结构,少部分是采用发夹状核酶,大多数研究是在体外无细胞系中进行,但已证实核酶也可在细胞内发挥切割活性〔5〕.抗HA V核酶HA V感染呈急性过程,感染后多能顺利康复并获得持久保护性免疫,甲肝疫苗的预防效果也较好,所以抗HA V核酶的研究不多.针对HA V-RNA第599nt后的位点、两侧底物结合区各长8nt的锤头状核酶A-1,可将123nt长的底物(含HA V-RNA第533-633nt)切割成49nt和74nt两部分.靶位在HA V-RNA第796nt等后的核酶A-2能将长443nt的底物(含HA V-RNA第533-953nt)切割成157nt和286nt两部分.用两种核酶同时切割长433nt的底物,得到49nt、157nt、237nt、286nt、394nt 5个片段,故串联排列的核酶可更有效杀伤HAV〔6〕. HBV pgRNA中含有一加帽信号ε(encapsidation singal,ε),高度保守,对pgRNA的包装和逆转录十分重要.Beck等体外转录出含ε序列的长约170nt的底物,以pgRNA第3136-38ntGUC 三体后的磷酸二酯键为靶位,设计4组锤头状核酶,在合适条件下,可切割60%~90%以上底物.进一步将Rz与ε共转染到HuH7细胞上,发现在细胞内Rz活性明显降低;而细胞溶解并用蛋白酶K消化和酚抽提后,又观察到明显的切割效应.此现象产生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紫外交联(UV-cross-linking)实验提示细胞内某种蛋白质可与ε结合,妨碍核酶活性的发挥〔。
文章编号:1004-1656(2002)01-0015-06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李子成1,陈淑华1*,蒋 宁2,吕 丁2(1.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2.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51)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介绍了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种类,着重介绍了核苷化合物的改造方式。
从目前临床应用的及有应用前景的各类核苷类似物出发归纳了核苷类抗病毒剂的改造原则。
关键词:抗病毒药物;核苷类似物;抗病毒化疗剂;核苷改造中图分类号:O629.74 文献标识码:A 自从第一个核苷药物碘苷(IDU )被用于治疗疱疹性角膜炎获得成功以来,抗病毒化学疗法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然而许多病毒性疾病如肝炎、爱滋病等仍然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
同时目前存在的几十种核苷药物亦存在许多缺陷,如生物利用度低,溶解度小并在体内迅速失效及潜在致畸等副作用均应改进,因此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相当活跃,特别是阿昔洛韦的研制成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报道大量涌现,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高效低毒的药物。
本文将以此为重点,简述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1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分类根据目前抗病毒药物抗病毒种类及它们结构的不同,可将它们分为如表1和表2所示的几种类型。
从表中可以看出,核苷类药物占了一半以上[1]。
表1 按抗病毒药物的作用分类Table 1 Types of antiviral agents classified by their actions药物作用例 子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地丹诺辛,扎西他宾,司他夫定,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地拉韦定,奈非拉平,吲哚那韦,沙奎那韦,利托那韦,安普纳韦抗巨细胞病毒药物更昔洛韦,膦甲酸钠抗肝炎病毒药物单磷酸阿糖腺苷,拉米夫定,干扰素,甘草甜素抗HPV 药物米喹莫特,西多福韦抗疱疹类药物阿昔洛韦,泛昔洛韦,伐昔洛韦,阿糖腺苷,喷昔洛韦,膦甲酸钠抗流感A 及呼吸道病毒药物反义寡核苷酸类,利巴韦林,金刚烷胺,金刚乙胺,GS4701,GS4104,zana mivir表2 按抗病毒药物的结构分类Table 2 Types of antiviral agents classified by their structures药物结构例 子核苷类药物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地丹诺辛,扎西他宾,伐昔洛韦,拉米夫定,喷昔洛韦,更昔洛韦,利巴韦林,司他夫定,阿糖腺苷,环胞苷,单磷酸阿糖腺苷,齐多夫定,西多福韦三环胺类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焦磷酸类膦甲酸钠神经氨酸酶抑制剂GS4701,GS4104,zana mivir蛋白酶抑制剂沙喹那韦,利托那韦,吲哚那韦,奈非那韦其它地拉韦定,奈韦拉平,干扰素,甘草甜素,反义寡核苷酸第14卷第1期2002年2月 化学研究与应用Chem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Vol .14,No .1Feb .,2002通讯联系人收稿日期:2000-12-08;修回日期:2001-03-122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方式[2,3]针对病毒增殖的特点和它们与正常细胞在代谢上的差异性是寻找高选择性药物的主要途径。
核苷作为化学药物靶点的研究进展概述核苷(Nucleoside)是由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五碳糖组成的分子。
核苷以及其衍生物在细胞内起着至关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不仅参与DNA和RNA的合成,还参与多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
由于核苷在癌症、病毒感染和其他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化学药物的靶点,核苷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对核苷作为化学药物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探讨。
药物靶点:核苷酸代谢酶核苷酸代谢酶是参与核苷酸合成与降解的重要酶类。
由于核苷酸代谢紊乱在多种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该酶类成为调控核苷作为化学药物靶点的有力候选。
目前,已有许多药物通过抑制核苷酸代谢酶来治疗癌症和病毒感染。
例如,用于治疗癌症的抗代谢药物如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和甲氨蝶呤(methotrexate)通过抑制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合成酶,阻断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和修复。
另一方面,抗病毒药物如AZT(azidothymidine)和ACV(acyclovir)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所需的病毒酶来抑制病毒感染。
药物靶点:核苷转运体核苷转运体是细胞内核苷酸的运输蛋白,通过调节核苷酸在细胞膜上的转运来影响核苷酸代谢。
核苷转运体在抗肿瘤和抗病毒治疗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许多核苷转运体特异性抑制剂的研发取得了进展。
以凝集素作用的药物如Glycoprotein IIb/IIIa拮抗剂已被广泛应用于抗血小板药物研究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核苷转运体作为药物靶点的认识。
药物靶点:核苷酸合成酶核苷酸合成酶是催化核苷酸合成反应的关键酶类。
通过抑制核苷酸合成酶可以阻断DNA和RNA的合成,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功能。
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已有多种针对核苷酸合成酶的抑制剂被开发出来。
比如,喘息剂methotrexate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dihydrofolate reductase)阻断了滋养细胞对叶酸的代谢,从而抑制了癌细胞的生长。
核酸药物的设计与合成技术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核酸药物是指利用人工合成的核酸,以治疗或预防与核酸相关的疾病为目的的药物。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DNA和RNA的研究深入,核酸药物在癌症、病毒感染、遗传疾病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核酸药物的设计与合成技术核酸药物的设计和合成技术是核酸药物研究的重要环节。
目前,常用的核酸药物设计和合成技术包括:药物靶向、核酸合成、化学修饰和纳米技术等。
下面将对其中几种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1. 药物靶向技术药物靶向技术是指将药物通过特定的靶向分子(如抗体、核酸、蛋白质)等定位到病变部位,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核酸药物的靶向技术主要包括基于DNA/RNA互补配对的靶向和基于蛋白质的靶向。
前者通过设计可靶向特定DNA或RNA序列的寡核苷酸(如小干扰RNA、锁核酸)来进行靶向;后者通过连接能与靶向蛋白质结合的基团(如脱乙酰化脂质、聚乙二醇)使核酸药物能够靶向特定的蛋白质,从而发挥作用。
2. 核酸合成技术核酸药物通过人工合成获得,因此核酸合成技术是核酸药物设计和合成的基础。
核酸合成技术通常采用化学合成法,即将核苷酸单元依次连接起来,形成具有特定序列的核酸分子。
常用的核酸合成法包括磷酸二酯化学合成法,固相合成法和酶法合成法等。
其中,固相合成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核酸合成技术,它能快速高效地合成中等长度的核苷酸序列,并可实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
3. 化学修饰技术核酸药物通常需要对核酸分子进行化学修饰,以提高其药物活性、药代动力学特性和稳定性等。
常见的核酸化学修饰方法包括磷酸酯修饰、二硫键修饰、糖基修饰等。
其中,磷酸酯修饰可通过改变磷酸二酯键的电荷性质,增强药物活性和稳定性;二硫键修饰可增加药物药代动力学特性,并改变药物的分子构象;糖基修饰可增强药物对核酸酶的稳定性,延长药物半衰期。
4.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一种基于纳米级别的物质制备技术,可改变材料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为核酸药物的靶向、稳定和传输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核苷类药物酶法合成研究进展
樊华伟;傅绍军;邵志宇;朱利民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讯》
【年(卷),期】2005(16)6
【摘要】由于核苷类似物具有很高的抗病毒活性,因为而已成为医药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运用酶法合成核苷类似物,已经显示了巨大的优势.本文综述了酶法合成核苷类似物的产生菌种和酶系,以及它们的催化机理,并罗列了已经用于生产或较有使用价值的菌种.
【总页数】3页(P690-692)
【作者】樊华伟;傅绍军;邵志宇;朱利民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生物与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51;东华大学,生物与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51;东华大学,生物与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51;东华大学,生物与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64.6;Q55;R978.7
【相关文献】
1.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抗HBV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王丽丽;梁跃东
2.替诺福韦酯治疗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研究进展 [J], 颜悦蓉;冯继红
3.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耐药突变株动态演变特征的研究进展 [J], 王扬;刘霜;周莉;郑素军;段钟平
4.核苷类药物的酶法合成 [J], 张绍谭;倪孟祥;阮期平
5.核苷类药物的酶法合成 [J], 姜恒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苷类药物的酶法合成
张绍谭;倪孟祥;阮期平
【期刊名称】《药学进展》
【年(卷),期】2005(029)002
【摘要】综述了酶法合成核苷类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内容包括酶法合成核苷类药物的优点,利用含核苷磷酸化酶的菌体一步合成核苷类药物或药物前体,利用中间体进行转化制备和通过基因工程菌转化制备,并指出工业化应用过程中几个需要解决的关键步骤.
【总页数】7页(P56-62)
【作者】张绍谭;倪孟祥;阮期平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制药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制药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制药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1
【相关文献】
1.核苷类药物对HBV复制的抑制机制和HBV对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J], 李世学;刘建利;何伟
2.核苷类药物的酶法合成 [J], 姜恒菊
3.核苷类药物酶法合成研究进展 [J], 樊华伟;傅绍军;邵志宇;朱利民
4.嘌呤核苷磷酸化酶与嘧啶核苷磷酸化酶的融合表达及酶法合成嘌呤核苷类产物
[J], 徐玲玲;康丽峰;刘高飞;何冰芳;储建林
5.嘌呤核苷磷酸化酶与嘧啶核苷磷酸化酶的融合表达及酶法合成嘌呤核苷类产物[J], 徐玲玲;康丽峰;刘高飞;何冰芳;储建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的设计合成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乙肝(HBV)是一种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炎,它是全球范围内最为普遍的慢性病毒性疾病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亿人患有乙型肝炎,其中,1000万人口患有慢性肝炎、60万人口死于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病,而中国更是乙肝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随着人们对乙肝病毒的深入研究和认识,目前已发现多种抗病毒药物可以对乙肝病毒产生抑制作用,其中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药物。
它们具有的优势在于,通过模拟自然核苷酸的结构,在DNA合成的过程中作为基本单元嵌入到DNA链中,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及繁殖。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聚焦于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的设计与合成,旨在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病毒感染。
具体来说,研究重点如下:1.通过对已有抗病毒药物的深入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2.在深入研究已有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出一种新的鸟嘌呤类抗病毒药物,探讨其在抑制乙肝病毒方面的作用效果。
3.在设计和合成新型抗病毒药物的同时,进行药理学评价与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评估,探讨其临床应用前的药效、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等参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文献调研:归纳已有的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和其他相关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成果,梳理其抗病毒机制、缺陷等相关信息。
2.设计新型抗病毒药物:在对已有药物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计算和试错实验的方法,设计出一种新型的鸟嘌呤类核苷酸药物。
3.合成新型抗病毒药物:依据设计好的方案,选用现有的合成路线和方法,合成出预期的新型抗病毒药物。
4.药效评价:通过常规的化学和生物学实验,对新型抗病毒药物在体外的抗病毒作用效果进行测试,评估其在体内的生物学活性。
5.药代动力学评估:采用经典的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分析新型抗病毒药物在体内的药物代谢排泄动力学参数,并预测其临床使用的宜居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