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记忆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2
记忆的概述⼀、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所谓经历过的事物,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如见过的⼈或物、听过的声⾳、嗅过的⽓味、品尝过的味道、触摸过的东西、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等。
这些经历过的事物都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并在⼀定条件下呈现出来,这就是记忆。
例如,我们读过的⼩说,看过的电视节⽬或电影,其中某些情景、⼈物和当时激动的情绪等都会在头脑中留下各种印象,当别⼈再提起时或在⼀定的情境下,这些情景、⼈物和体验过的情绪就被重新唤起,出现在头脑中。
记忆同感知⼀样也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记忆是⽐感知更复杂的⼼理现象。
感知过程是反映当前直接作⽤于感官的对象,它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记忆反映的是过去的经验,它兼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
⼆、记忆的种类(⼀)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l.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我们参观所得的印象就是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
如我们见到过的⼈或物、看到过的画⾯、听过的⾳乐、嗅过的⽓味、尝过的滋味、触摸过的物体等的记忆都属于形象记忆。
正常⼈的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通常发展得较好,在⽣活中起主要作⽤。
触觉记忆、嗅觉记忆与味觉记忆,虽然⼀般正常⼈在这些⽅⾯也都有⼀定发展,但从⼀定意义上说可称之为职业形式的记忆,因为只有从事某种职业的⼈由于特殊职业的需要,这些记忆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对于缺乏视觉记忆、听觉记忆的⼈,如盲⼈或聋哑⼈等,其触觉记忆、嗅觉记忆、味觉记忆等会得到惊⼈的⾼度发展。
2.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对游泳的⼀个接⼀个的动作的记忆,对体操、舞蹈动作的记忆等都属于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是运动、⽣活和劳动技能的形成及熟练的基础,对形成各种熟练技能技巧是⾮常重要的。
运动记忆⼀旦形成,保持的时间往往很长久。
在运动记忆中,⼤肌⾁的动作不易遗忘,⽽⼩肌⾁的动作易遗忘。
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的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练习过的动作等以映象的形式在人脑中的保持,以后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重新得到恢复。
这种在人脑中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重现的过程就是记忆,它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二、记忆的种类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一)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这种记忆所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它以表象的形式储存。
一般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形象记忆为主,也存在着某些触觉的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联系,它是在实践活动中,随着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发燕尾服的。
(二)情景记忆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情景记忆接受和储存的信息和个人生活中的特定事件与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相关,并以个人的细历为参照的。
情景记忆相对应于语义记忆有重大的区别。
情景记忆由于受到一定时空的限制,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
另外,对已储存的信息的提取比较缓慢,往往需要努力地进行搜索。
(三)语义记忆语义记忆是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
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
语义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概念、定理、公式和规则等。
语义记忆的组织是抽象的和概括的,它所包含的信息不受接受信息的具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以意义为参照的,因此它相对应于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的信息不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提取较迅速,往往不需要作明显努力的搜索。
语义记忆为人类所特有,与人的抽象思维密切联系,在实践活动中,随着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四)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事件已经过去,但对该事件的体验则保存在记忆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又会重新被体验到。
医学心理学考试知识点:认知过程-记忆的概述及分类
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今天今天带领大家学习认知过程-记忆的概述及分类。
(一)记忆概述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是人们熟悉的心理现象。
如果没有记忆,个体将一直处于新生儿状态,难以适应一切活动。
所以说记忆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记忆分类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些具体形象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嗔觉的、味觉的或触觉的形象。
例如,科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声音、气味、软硬、冷热等的记忆都属于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是对概念、公式、判断、推理等抽象内容的记忆,
这些记忆不是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以语言或符号的形式表现出事物的意义、本质和规律,这种记忆形式是人类所独有的。
(3)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
例如,失去亲人后的痛苦心情很长一段时间难以忘怀,就是情注意能保持到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记忆的广度是7士2个创克。
短时记忆是信息处理的中间站,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人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又称二级记忆,.是指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一般来源于短时记忆的加工和重复。
这种记忆的容量非常大,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和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保持时间长,从1
分钟。
第四节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物,会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样也会学到一定的知识,产生一定的情感。
所有这些都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以后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痕迹又会重新活动,再现出来,这一心理过程就是记忆。
从信息加工的视角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
从信息加工观点看,这一基本过程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一)识记识记就是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
也可以说识记就是认识某一对象,并在头脑中留下印痕的过程。
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是信息的输入过程,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因而要提高记忆的效果就必须有良好的识记。
1.识记的种类(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不随意识记),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经过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记住某些事物的识记。
有意识记(随意识记),是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进行,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以及识记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
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机械的重复而进行的识记叫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通过对识记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叫意义识记。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任务对识记的影响(2)识记材料的性质对识记的影响(3)识记材料的数量对识记的影响(4)不同感官对识记效果的影响此外,识记时主体的情绪状态、主观需要、知识经验、性格特点、能力类型等都对识记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二)保持保持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映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用信息论的观点说,就是对传入大脑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的过程。
保持是记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重现和再认的前提,也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知识经验的巩固并不是简单重复的结果,识记材料在头脑中的保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来经验的影响等因素,在质量和数量上也会发生某些变化。
首先,是数量上的变化。
一般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量呈减少的趋势。
但也有例外情况,例如对有些学习来说,学习后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
这种现象叫做记忆的恢复现象。
其次,储存在记忆中的内容在质量上也会发生变化。
通常表现为:颠倒材料的顺序,遗漏或削减材料的内容,曲解材料的意义或扩大原来材料的范围等。
在保持过程中,材料所发生的变化,有的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概括简化材料的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
有的则具有消极的作用,例如,曲解原来材料的意义等。
(三)再认或重现再认和重现是记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信息的提取和输出过程,它标志着整个记忆过程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记忆效果的惟一标准。
再认和重现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水平不同而已,再认比较容易,重现则比较困难。
1.再认再认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仍能被识别出来的过程。
再认是比较简单的心理过程,但不等于说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再认。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首先,取决于对旧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
其次,取决于当前呈现的事物同已感知过的事物相类似的程度。
再认常常依靠各种线索。
线索是事物的个别部分或特点。
个别部分的出现可能唤起对整体的回忆。
2.重现重现是指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过程。
根据重现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和意志努力,可以把重现分为无意重现和有意重现。
(1)无意重现。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重现,叫无意重现。
如触景生情、浮想联翩等,就是无意重现。
(2)有意重现。
有预定目的,并且常常需要意志努力的重现,叫有意重现。
如在考试中,学生根据题目要求重现有关知识,则是有意重现。
有意重现有时比较容易,有时则比较困难,这就需要追忆。
追忆是指需要较大的意志努力,且须积极思维相配合的重现。
二、记忆的种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记忆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四种1.形象记忆。
即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语词-逻辑记忆。
即以抽象概念为内容的记忆。
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等特点。
3.情绪记忆。
即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
即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它是形成运动性熟练技巧的基础。
在实际生活中,上述四种记忆是相互联系的。
一般说来,无论记什么材料,往往需要两种或更多种记忆协同活动。
(二)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三种1.瞬时记忆。
又叫感觉记忆。
在瞬时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为0.25-2秒。
进入到感觉器官的各种刺激,当刺激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可如果不进一步加工的话,保存的时间很有限。
据研究,视觉的瞬时记忆在1秒以下,听觉的瞬时记忆在4-5秒以下。
瞬时记忆最明显的例子是视觉后像。
瞬时记忆的特点是: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的时间很短;保持量大。
在瞬时记忆中呈现的材料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很快消失,如果受到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是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它是介于瞬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一种记忆。
与时间极短未被意识和加工的瞬时记忆相比,短时记忆是服从当前工作的需要,正在操作着的记忆。
故而又称为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实验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2。
但短时记忆容量的绝对值常常会因实验材料的不同而出现较大波动。
为解释这一现象,缪勒(1956)提出了组块的概念。
所谓组块是将若干小单位联合成大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一个组块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词组或短语。
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信息保存的时间很短;容量有限;易受干扰。
短时记忆如果经过复述、运用或进一步加工,就被输送到长时记忆中去。
3.长时记忆。
是指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生的记忆。
它的信息主要来自对短时记忆信息的加工,主要是复述,也有一些印象深刻的内容在感知过程中一次性输入而长久保存的。
长时记忆代表一个人“心理上的过去”,是个体经验积累和心理发展的前提。
个体对社会的适应,主要靠从长时记忆中随时可提取的知识和经验。
长时记忆的特点是:容量极大;保持时间很长。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既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又密切联系,前后贯通,构成了完整的记忆系统。
(三)根据提取记忆信息时有无意识,可以把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种这种划分最早是由麦独孤提出的,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以来,随着人们对内隐记忆现象的研究不断增多而逐渐受到重视。
1.内隐记忆。
是指未意识其存在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
它强调的是信息提取过程的无意识性,而不管信息识记过程是否有意识。
也就是说,个体在内隐记忆时,没有意识到提取信息这个环节,也没有意识到所提取的信息内容是什么,而只是通过完成某项任务才能证实他保持有某种信息。
2.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比,是指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见下表 )。
它强调的是信息提取过程的有意识性,而不论信息识记过程是否有意识性。
三、遗忘的规律(一)遗忘的概念对于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和重现,就叫做遗忘。
它和保持是相反的过程。
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
(二)遗忘的原因对遗忘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说法,即衰退说和干扰说。
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失所致。
这可能是永久性遗忘的主要原因。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中新旧经验相互干扰造成的,一旦干扰排除,记忆就能恢复。
这可能是暂时性遗忘的主要原因。
这个学说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材料对后继学习材料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继学习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抑制。
在学习中,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如学习一篇课文,一般总是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则容易遗忘,其原因就在于中间部分受到前摄和倒摄两种抑制的干扰。
同样,许多人都感到早晚学习效果好也是这个缘故。
(三)遗忘的规律心理学的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对遗忘的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为了使学习和记忆尽量避免受旧有经验的影响,他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用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占初学时间或次数的百分比来代表识记材料的保持率,测量了遗忘的进程。
根据其结果绘制成的曲线图,称之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从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里,遗忘的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会逐渐缓慢下来,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
继艾宾浩斯之后,许多人用无意义的材料和有意义的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大都证明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基本上是正确的。
(四)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记忆材料的性质研究表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意义对遗忘的进程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熟练的技能遗忘最慢,形象材料次之,言词材料遗忘较快,无意义的材料或材料本身虽有意义但未被学习者理解时遗忘得最快。
2.学习的程度学习程度对遗忘的进程有较大的影响。
一般把学习程度分为三级:低度学习(识记达不到背诵的标准)、中度学习(识记后恰能背诵)和过度学习(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
3.识记后的复习复习是记忆之本。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复习是巩固记忆,防止遗忘的最有效方法。
(1)复习要及时。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4)动员学生的多种感官和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复习。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复习则容易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巩固旧有知识,会使他们感到新颖、有趣,容易激发他们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的效果。
四、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一)有意识记逐渐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
(二)意义识记逐渐在学习中成为主要的识记形式。
(三)词的抽象识记能力进一步发展。
五、中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记忆的规律和初中学生的记忆特点组织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
(一)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二)重视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三)利用形象性材料进行教学(四)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五)讲究记忆卫生第五节思维概述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一)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指的是通过已有经验和其他事物来认识某一事物。
(二)思维的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对一类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是相互联系的。
人之所以能够间接地认识事物,是因为人有概括性的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