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课程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51.07 KB
- 文档页数:6
《生物安全》课程论文转基因植物最新研究进展姓名:喻娟学号:201408010244专业:生物科学年级:2014级学期:2016-2017学年第2学期转基因植物最新研究进展摘要: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主要在于改进植物的品质,为某些蛋白质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反应器,进行大规模生产;研究基因在植物个体发育中,以及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的功能。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生物反应器,基因工程,叶绿体前言自世界首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于1983年问世以来,科学家已在200多种植物中实现了基因转移。
转基因植物中成功表达的有实用价值目的基因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1 抗逆境转基因植物1.1 抗冻害转基因植物我国虽然有昆明这样四季如春的地方,也有海南这样常年艳阳高照的城市,但是大多数植物生长地都会遭遇到低温寒冷的气候。
这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全球每年因低温冻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高达数千亿元[1]。
就中国而言,每年因为低温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也不少。
所以,培育抗冻害基因作物尤为重要。
目前分离出的与抗冻害有关的基因包括脯氨酸合成酶基因、鱼抗冻蛋白(AFP)基因、拟南芥叶绿体3’-磷酸甘油酰转移酶基因。
其中鱼抗冻蛋白基因研究得比较多且起步较早的。
抗冻蛋白是一种从生长于极端环境中的海鱼里发现的可以使体液即使在低温下也不会结冰的高效活性物质。
鱼类抗冻蛋白基因在番茄和烟草中已经获得较好表达,Georges F等将人工合成的鱼抗冻蛋白基因导入玉米原生质体,在植物细胞中获得表达。
[2]1.2 抗旱转基因植物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干旱和半干旱耕地面积约为0.4亿hm2,占全国面积的38%。
而玉米作为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又对干旱特别敏感,于是科学家就想用基因工程的手段赋予玉米抗旱的特性。
将抗旱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转入到玉米里主要编码3种蛋白,即酶类,转录因子类和其它抗旱类。
[3]酶在生物的生命活动里是至关重要的。
在植物的正常生理过程中,酶在植物体类的表达总是按照一定的秩序,但是在某个逆境中酶会有一个爆发式的表达,这是为了更好的适应逆境,减少伤害。
生物安全课程论文第一篇:生物安全课程论文关于生物安全科学性与社会性的讨论摘要:本文通过对生物行业主要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现象(包括外来入侵现象)的阐释和安全性评估,在肯定其科学研究价值的基础上,对其可能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作出预测,同时阐明构建生物安全法律体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物安全;转基因;克隆;外来入侵种近年来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兴起和迅速发展,生物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全球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生物安全是指在科学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中造成对人类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有害的影响;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于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外来物种迁入,并由此对当地其他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改变和危害;人为造成环境的剧烈变化而对生物的多样性产生有害的影响。
凡此种种均属于“生物安全”的范畴[1]。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 ,也存在着误用和滥用的风险,给人类健康、伦理道德等社会领域带来生态风险。
本文仅以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及外来入侵现象三方面所涉及的生物安全问题阐释生物安全的科学性与社会性。
1.转基因生物的应用概况与安全性1.1转基因生物的发展历程1983 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烟草问世;1986年,首批转基因作物——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
1993 年,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延熟番茄获得美国农业部批准进入商业化生产种植;1994 年,第一个转基因植物产品——延熟番茄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进入市场。
之后,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可以说分子农业的时代已经到来[2]。
1.2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争论毫无疑问,生物工程技术将取代传统工艺和技术,为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轻工业等部门带来无限商机,成为21 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是重组 DNA 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目前还难以预测的危险。
1.2.1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由于可以使动物、植物、微生物甚至人的基因进行相互转移, 转基因生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界、门概念,实现了在自然状态下无法实现的基因转移和基因突变, 具有普通物种不具备的优势特征, 若释放到环境, 会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 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并可能导致对其他动植物的伤害和长期生态平衡的打破。
高中生物实验的安全教育的论文范例一、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1、实验自身特点(1)实验材料方面。
有些是有毒的,比如“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到的丙酮,其毒性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
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大量稀释后,对人体危害较小。
还有石油醚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
另外,很多需要加热的操作中用到的石棉网,石棉本身并无毒害,它的最大危害来自于它的纤维,这些细小的纤维释放以后,会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容易被人体吸入。
石棉粉尘进入人体后,在肺部逐渐沉积,导致肺部组织纤维化,胸膜增厚,形成“石棉肺”。
有些是有腐蚀性的,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用到的盐酸。
有些是易燃物,如酒精、丙酮、石油醚等。
有些是容易致伤的,如制作临时装片使用到的刀片、盖玻片、镊子、剪刀等。
在微生物的筛选、培养、鉴定等实验中应该特别注意,防止致病杂菌感染人体。
(2)实验操作方面。
有些实验需要酒精灯加热,如“还原糖的鉴定”“DNA 的鉴定”需要沸水浴加热。
有些实验需要用到电源,如使用显微镜时用到电光源。
凡是实验中用到的加热操作都可能用到玻璃器皿,如果不正确操作会引起玻璃炸裂,或液体沸腾溅出,导致烫伤、炸伤。
另外,在使用电器过程中不正确的操作有可能出现触电的危险。
2、学生方面(1)学生缺乏安全意识。
在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人为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
据资料统计,在实验室安全事故中,人为因素所占比例高达98%,其中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主要表现在学生心中无安全,对自己的行为意识不到严重的后果,常常有违纪行为或违规操作。
(2)学生缺乏安全知识。
学生缺乏必要的防火、防触电等常识,不清楚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注意事项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学生在遇到安全问题时不知道怎么处置,不知道灭火的具体方法。
当学生的身体受到安全威胁时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应对。
对生物安全及生物武器的认识生物安全一般是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
基于生物技术发展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人们提出了生物安全的概念。
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生物安全法。
这部法律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
表明了国家对生物安全的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是为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的法律。
当下,全球生物安全形势严峻,世界面临多种生物威胁,新发,突发烈性传染疾病,外来物种入侵,生化技术谬用,生化武器攻击,成为人类共同的挑战。
20世纪50年代,环境污染,导致的水俣病侵害人类神经系统,2009年H1N1猪流感造成6000万余人感染,27万余人住院治疗,2014年埃博拉病毒造成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16年寨卡病毒,蔓延至全球41个国家,患者超过150万人,时间进入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件,已经为我们敲响生物安全的警钟。
生物安全从来不是某一个国家单独应对的事情,而应该由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抵御风险,承担责任。
在新冠疫情全面爆发期间,甚至有国家将疫情传播事件“政治化”,趁机污蔑抹黑中国,更甚者,要求对中国进行追责和索赔。
病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可能在任何时间世界上任何地方出现,中国同其他国家一样,都收到了病毒的攻击,是受害者,不是加害者,更不是病毒的同谋。
面对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和传染病威胁,国家社会应当团结协作,同舟共济,而不是相互指责,甚至叫嚣追责索赔。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曾公开表示:“美国的一些人必须要清楚,他们的敌人是病毒不是中国,国际社会只有同仇敌忾,团结合作,才能战胜病毒,一味的攻击抹黑他国,不能挽回浪费的时间和逝去的生命,我们希望美方的这些人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国际公论,停止对中国的无端的攻击指责,停止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多聚焦国内抗疫,多聚焦国际抗疫合作。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商学院班级:姓名:学号:课程论文题目:转基因食品浅析课程名称:生物安全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转基因食品浅析摘要:转基因食品已经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食品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随着今年来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及其在农业生产应用范围的扩大,转基因农产品和其安全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很可能就是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出来的转基因食品,面对风靡全球的转基因食品,我们应持以何态度。
关键字:转基因技术食品安全基因工程蛋白质技术法律制度转基因作物基因重组一、转基因食品及其种类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在物种基因组中嵌入了(非同种)外源基因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转基因食品主要分为四类:1、植物性转基因食品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很多。
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
2、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动物性转基因食品也有很多种类。
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
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这样的猪肉已在澳大利亚被请上了餐桌。
3、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
例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4、转基因特殊食品科学家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
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历程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生物技术的发展史。
1982年,将大鼠生长激素重组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原核内,获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转基因动物——转基因“超级鼠”,比一般的小白鼠大一倍。
实验室生物安全论文范文摘要:实验室生物安全是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不受实验过程中病原微生物、毒素和其他危险物质伤害的重要措施。
本文旨在探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现状、挑战和策略,以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安全;病原微生物;毒素;安全管理;防护措施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日益广泛,涉及病原微生物、毒素、生物制品等危险物质的研究不断深入。
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实验室生物安全不仅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还涉及到公共卫生安全和环境安全。
因此,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预防实验室生物事故的发生,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的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现状与挑战1.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现状(1)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水平逐步提升。
(2)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逐步健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纷纷出台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
(3)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普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得到提高。
2.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挑战(1)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部分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不完善,实验操作不规范,防护措施不到位,存在生物安全风险。
(2)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体制尚需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体制不够健全,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3)实验室生物安全人才短缺:实验室生物安全专业人才不足,难以满足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需求。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策略与措施1. 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1)加大投入,提升生物安全实验室硬件水平:政府和企业应加大投入,配置先进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确保实验室具备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护能力。
《生物安全》课程论文转基因植物最新研究进展姓名:喻娟学号:201408010244专业:生物科学年级:2014级学期:2016-2017学年第2学期转基因植物最新研究进展摘要: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主要在于改进植物的品质,为某些蛋白质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反应器,进行大规模生产;研究基因在植物个体发育中,以及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的功能。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生物反应器,基因工程,叶绿体前言自世界首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于1983年问世以来,科学家已在200多种植物中实现了基因转移。
转基因植物中成功表达的有实用价值目的基因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1 抗逆境转基因植物1.1 抗冻害转基因植物我国虽然有昆明这样四季如春的地方,也有海南这样常年艳阳高照的城市,但是大多数植物生长地都会遭遇到低温寒冷的气候。
这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全球每年因低温冻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高达数千亿元[1]。
就中国而言,每年因为低温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也不少。
所以,培育抗冻害基因作物尤为重要。
目前分离出的与抗冻害有关的基因包括脯氨酸合成酶基因、鱼抗冻蛋白(AFP)基因、拟南芥叶绿体3’-磷酸甘油酰转移酶基因。
其中鱼抗冻蛋白基因研究得比较多且起步较早的。
抗冻蛋白是一种从生长于极端环境中的海鱼里发现的可以使体液即使在低温下也不会结冰的高效活性物质。
鱼类抗冻蛋白基因在番茄和烟草中已经获得较好表达,Georges F等将人工合成的鱼抗冻蛋白基因导入玉米原生质体,在植物细胞中获得表达。
[2]1.2 抗旱转基因植物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干旱和半干旱耕地面积约为0.4亿hm2,占全国面积的38%。
而玉米作为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又对干旱特别敏感,于是科学家就想用基因工程的手段赋予玉米抗旱的特性。
将抗旱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转入到玉米里主要编码3种蛋白,即酶类,转录因子类和其它抗旱类。
[3]酶在生物的生命活动里是至关重要的。
在植物的正常生理过程中,酶在植物体类的表达总是按照一定的秩序,但是在某个逆境中酶会有一个爆发式的表达,这是为了更好的适应逆境,减少伤害。
生物安全的现状与对策的论文1 对gmos持截然不同的观点所谓的gmos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是指经遗传修饰了的生物体。
转基因作物就是gmos中的一种。
目前在国际上对gmos存在下列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赞同大力发展gmos的观点,其理由是基于下列几点。
1)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下面有几个数字能说明问题。
如美国,1996年时70%的转基因bt棉花不再喷洒杀虫剂,产量提高70%,每公顷节约140~180美元;美国原来每年约有一半的玉米田(3 200万hm2)受棉铃虫危害,丧失金额达10亿美元,但种植转基因bt玉米后,产量提高9%,而经济效益1996年是190万美元,1997年达1 900万美元;在加拿大,在1996年种植了1 200万hm2耐除草剂油菜后,产量提高9%,经济效益达600万美元;对上述能使传统产品大大缩短生长期的转基因技术,环境保护主义者也持强烈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些作物对环境和健康的长期影响还不得而知。
在他们的强烈反对下,西欧目前实际上禁止对转基因作物作商品化的种植。
2 转基因作物的潜在生态风险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潜在生态风险早在1992年公布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条款中就已明确提出来,要求制定或采取办法酌情管制、管理或控制由生物技术改变的活生物(lmo或gmo)在使用和释放时可能产生的危险,既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也要考虑到对人类健康的危险。
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包括了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已有文章报道(钱迎倩等,1998),在kjellsson(1997)的基础上列了表1。
表1中所列的不少是生态风险,转基因作物因为是人工制造的品种,我们可以把这些品种看作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外来种。
一般说来,外来种对环境或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或危险会有一段较长的时间。
有时需10年的时间,或更长的时间。
随着转基因生物,尤其是转基因作物的不断推广,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包括转基因作物潜在的侵袭力,基因漂移,对生物多样性的冲击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长期以来,遗传工程一直被“神化”,宣扬为农业发展的新革命,而对它的负面危害却很少谈及。
特别是各国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很难听到转基因生物有什么危害。
长此以往,肯定会对人类的未来发展产生致命的错误。
本文重点将阐述转基因对环境、农业、人类健康以及生物多样性所产生的种种危害。
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对样性是地球一切来源的生命有机体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的复杂程度,反应在基因,物种,群落以及生态系统诸多层面上,生物对样性与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
近代农业一直是施用杀虫剂,杀菌剂活除草剂来分别对付虫害,病毒或杂草,用以确保收成。
其后果是人类始料不及的。
目前全球登记在册的已有1200中杂草对各种除草剂产生了抗性,而杀虫剂诱发害虫产生抗性更是愈演愈烈。
20世纪下半叶,杀虫剂用量增加了30倍,玉米的杀虫剂用量更是激增的惊人。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抗虫,耐除草和抗病转基因作物要求施用的除草剂是低毒的且是易分解,无残留与土壤结合,既不溶性的物质,不会污染水流和地下水。
人们还担心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存在负面影响,主要是这些新的品种可能威胁菲靶生物。
所谓非靶生物是指农业防治措施,不针对的物种包括有益物种的害虫天敌,授粉昆虫土壤动物,濒临物种和当地生物群落。
当提到转基因作物对非靶生物的负面影响时,不得不提到多年前美洲帝王蝶事件,因为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反面影响的大辩论就是这个事件挑起的,至此,对美洲帝王蝶的争议暂时平息,蛋对转基因生物影响自然环境的关注从此与日俱增。
在另一方面,生态学家还特别担心由于大面积推广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杂草生物量锐减,影响以杂草种子为生的鸟类,但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很少,值得提及的是几年前英国进行过一次称得上至今世界最大规模有关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研究。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生物安全看法作文好,咱们今天聊聊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里的“生物安全”。
一听到这个词,很多人脑海里可能立马跳出一大堆实验室里的危险药剂、恐怖的微生物、还有那些让人晕乎乎的安全规范。
但其实,这些东西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不过你可能没意识到。
首先,咱们得先搞清楚生物安全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在处理生物样品、进行实验的时候,如何确保不会对自己、他人或者环境造成伤害。
就像是你在做一道美食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然可能会把厨房搞得一团糟。
生物实验也一样,安全第一,实验第二。
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在做生物实验,结果发生了点小插曲。
实验室里,一个同学不小心打翻了培养皿,里面装的是刚培养的细菌。
别说,场面那叫一个惊心动魄。
大家一边试图抢救,一边担心那些细菌会不会趁机逃出去,搞得实验室一片混乱。
老师赶紧过来,首先检查了我们的防护措施,确保每个人都穿着好实验服、戴好手套、口罩。
然后,她开始用那种她特有的沉着冷静的语气,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物安全课”。
老师说,“生物安全不仅仅是防止细菌外泄,更是保护我们自己,避免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你们看到这些生物样品,要像对待宝贝一样小心。
”有个同学忍不住插话了:“那我们以后在做实验的时候是不是得像电视剧里的特工一样,穿上全套防护装备,做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老师笑了笑:“差不多吧,但没必要那么夸张。
基本的保护措施必须到位,不过不用每次都像拍动作片那样!”听了老师的话,我们都放松了不少,虽然依然紧张,但至少知道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也知道了怎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最终,实验顺利完成了,我们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有时候,生物安全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才需要注意。
你在家里、学校里,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保持一定的生物安全意识。
比如,吃饭前要洗手,不要乱碰不干净的东西,都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而且,生物安全不仅仅是关于避免危险,它还关系到我们对科学的尊重和对自然的保护。
做科学实验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在做实验,更是在学习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
生物生物论文(最新6篇)生物论文篇一摘要:现阶段的教学,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比较注重,而在生物实验室管理工作方面的优化也比较重要。
通过生物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就能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笔者结合实际,对初中生物实验室的管理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生物实验室管理方法进行探究,希望该研究能对实际的管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室;管理现状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在这一方面加强管理对生物教学发展比较有利。
在素质教学的实施背景下,对学生加强素质教学就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生物教学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比较重要。
对初中生物实验室管理加强研究,对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比较重要。
1、初中生物实验室的管理现状分析初中生物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生物实验的正常操作,对学生学习效率水平的提高比较有利。
从实际的实验室管理现状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
由于生物实验室当中有一些感染性的物质,所以在安全工作方面就要充分重视[1]。
生物实验室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些实验人员不注重安全意识的加强,这就使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出现诸多问题。
再者,初中的生物实验管理工作实施中,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相应的管理监督也没有加强。
当前一些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实施中,虽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也规范了具体的操作程序,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没有有效落实。
在制度规定当中只有原则性的规定,但在落实上缺少明确性指示,缺少安全以及管理的措施实施。
另外,在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过程中,对相关的实验室设施以及设备没有进行有效完善。
这些方面对实际的生物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实施存在着诸多影响。
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在经费上没有充分的投入,这就使实验设施的配备得不到完善,阻碍了生物实验教学[2]。
对这些层面的问题要能充分重视,只有在这些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对生物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2、初中生物实验室管理方法探究要想保障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质量水平的提高,就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笔者结合实际对初中生物实验室的管理方法进行了深究,在这些措施的科学实施下,就能保障实验室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提高。
转基因生物安全课题论文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摘要】本文综述了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生物安全性,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产品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对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产品的管理现状等作了比较祥尽的讨论。
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监控,提出了相应的加强管理措施。
【关键词】转基因生物、生态环境、影响、监控措施。
转基因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中的过程,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
转基因是一种自然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在自然界中,基因转移没有目标性,好的和坏的基因都可以一块转移到不同的生物个体。
同时,通过自然杂交进行的转基因是严格控制在同一物种内的(特别是在动物中),或是亲缘关系很近的植物种类之间。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抗逆的能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方法,将所需要的基因进行定位,分离克隆,然后再将个目的基因,通过载体转移到目标生物品种中。
现代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将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基因,甚至是人工合成的基因转移到需要的品种中去,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
转基因生物是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将分离克隆的单个或一组基因转移到某一种生物所获得的生物品种。
基因转移可以发生在亲缘关系较远的动植物种群之间。
这种亲缘关系较远的动植物种群之间的基因转移使得转基因产品有可能造成人类健康安全问题(如毒性、过敏和抗药性)、生态平衡问题和伦理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安全已构成风险和威胁,国际和国内正着手制定措施加强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
1、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 新的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的威胁随着基因操作技术的不断成熟,新的转基因生物及产品不断问世,更加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与环境,但也必须警惕他们可能给生态和环境带来的长期的负面影响。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开发,中国转基因农作物环境释放的面积已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
医学检验专业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论文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医学检验涉及到许多生物样本,其中包括病原微生物、病毒、毒素等危险物质,操作这些物质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感染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对医学检验专业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医学检验专业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1.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病原微生物是医学检验中常见的生物危险因素,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在操作这些病原微生物时,若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2. 生物样本的污染医学检验中,生物样本的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样本污染可能来源于外源性因素,如实验器材的污染,或者内源性因素,如样本本身含有病原微生物。
样本污染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影响诊断和治疗。
3. 实验室生物恐怖主义威胁实验室生物恐怖主义是指恐怖分子利用病原微生物、毒素等危险物质进行恐怖袭击。
医学检验实验室作为病原微生物研究的重要场所,容易成为生物恐怖主义的攻击目标。
一旦发生生物恐怖主义事件,将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产生极大影响。
4. 实验动物的福利问题医学检验专业涉及到许多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兔子等。
在实验过程中,如何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避免或减少其痛苦,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
二、生物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1. 生物安全意识不足在一些医学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
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发生生物安全事故。
2. 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不足实验室设施和设备是保障生物安全的重要条件。
然而,在一些医学检验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不足,如生物安全柜、防护手套、防护服等防护用品缺失,增加了生物安全风险。
3. 管理制度不完善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确保生物安全的关键。
然而,在一些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完善,如实验室准入制度、生物废物处理制度等落实不到位,导致生物安全问题频发。
生物安全论文3000字篇一:生物安全论文浅谈生物安全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关系摘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依靠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特别是以基因工程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进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在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食品短缺、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并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
然而,基因工程技术也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巨大的风险或危险。
因此,生物安全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生物安全问题,特别是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如不妥善解决,会大大限制生物技术的发展,因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1、虽然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极大收益,但也不能忽略其可能会带来的危害众所周知依靠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生物体之间基因的转换与重组,改变生物体原有的一些性能,实现集多种生物体优势于一身,已经为解决人类的粮食和医药短缺以及环境问题带来了美好前景。
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1.1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
正如目前广受关注的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环境释放后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危害。
此外,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等都可能存在类似问题。
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体细胞克隆人的研究便是突出一例。
2 生物技术的不利影响决定了生物安全的存在生物技术改变的生物体或者说经过遗传修饰的生物体及其产品的使用和释放可能会对环境或其他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和人类健康,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生物技术安全的关心,提出了生物安全的概念2.1、目前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了达到趋利避害的的目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生物安全方面的研究,并制定、发布和实施了一些生物技术安全方面的法规、条例、指南和规定。
实验室⽣物安全论⽂范⽂3篇实验室⽣物安全教育论⽂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物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1.1实验室设施、设备不完善实验室在设计和建设上没有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致使实验室本⾝在建设⽅⾯就没有达到相应标准,如室内流通环节不合理、密闭性差、通风系统过滤器装置不合理等,存在实验室⽣物安全隐患;缺乏与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相适应的实验室⽣物安全设施和设备,在影响正常实验活动开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实验室⽣物安全隐患。
1.2⽇常管理不规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是进⾏实验教学和科研的⼯作场所,操作者在进⾏标本涂⽚、染⾊镜检、分离培养、⽣化鉴定、药敏试验、⾎清分型等不同实验操作时,都要接触各种病原微⽣物及⽣物危险因⼦。
⽇常管理不规范的表现有:个别实验室存在不使⽤微⽣物专⽤培养箱⽽采⽤⼤房间开放式培养微⽣物的现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产⽣废弃物所需要的收集、包装和灭活等⽤品与设备不能完全满⾜实验室的⽣物安全要求;有些实验室采⽤没有标志的普通垃圾袋包装⽣物垃圾;学⽣将实验室⼯作服带出实验室个⼈保管,不符合实验室⽣物安全要求。
⽇常管理不规范暴露出许多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的⽣物安全管理是⾮常必要的。
1.3学⽣⾃我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当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许多实验课所⽤的标本来⾃病⼈,如临床检验基础、免疫学检验、⽣化检验、微⽣物检验等采⽤⼈体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体液等标本。
即使是学⽣提供的标本,也可能存在诸如⼄肝病毒、流感病毒、痢疾志贺⽒菌、沙门⽒菌等病原菌。
另外,在微⽣物学检验中,经常接触的有三类、四类病原微⽣物以及少数⼆类⾼致病性微⽣物和有害⽣物因⼦,这些都出现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学⽣常常接触已知和潜在的⽣物危险因素。
⽬前,由于实验室⽣物安全教育未能到位,部分学⽣对于⽣物安全知识了解甚少,没有意识到实验室⽣物安全的重要性,未能认识到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例如有的学⽣进实验室不穿⼯作服,接触阳性标本不戴⼿套,微⽣物接种时不戴帽⼦、⼝罩,有的甚⾄在实验室吃零⾷、喝饮料,将⼲净的书或物品随⼿放在实验台上,将实验废液随意倒在下⽔道⾥,实验⽤过的阳性标本不经处理就扔在垃圾桶⾥,下课不洗⼿或不认真洗⼿。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安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作为保障生物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于预防生物安全事故、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内涵、原则、实施策略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原则;实施策略;我国应用一、引言生物安全是指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预防和控制生物风险,保障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生物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生物安全目标具有关键作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生物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内涵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指为预防和控制生物风险,保障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对生物活动、生物材料、生物设施等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制度体系。
它包括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生物安全标准、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生物安全培训与教育等方面。
三、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原则1. 预防为主原则:在生物安全工作中,应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生物风险监测和评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生物风险。
2. 依法管理原则: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应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确保生物安全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3. 科学管理原则: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应遵循科学规律,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生物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安全发展原则:在生物技术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生物安全,确保生物技术成果的合理应用,促进生物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策略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生物安全立法,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为生物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2. 建立生物安全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生物安全标准,规范生物活动、生物材料、生物设施等方面的管理。
3.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确保生物安全工作的有效实施。
4. 强化生物安全培训与教育: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加强生物安全培训与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生物安全素养。
生物教学安全教育论文一、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理解生命的精神本质,让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校园是寄宿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在教学中开展生命健康安全教育是一种主要的方式,生物课是一种最有效、最直观、最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
新生物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有关身体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生物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对学生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如教材中“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内容,就是开展生命安全教育非常优秀的资源。
通过学习癌症的成因,即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
其中内因不容易改变,但外因是可以克服和控制的,如吸烟、吃熏制食品、地方腌菜、豆腐乳等都可以对人的各个系统器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比如腌菜和豆腐乳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食品,由于其腌制和保存时间过长,容易使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食用后往往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建议学生远离这些隐含风险的食品,帮助学生养成“内外兼修”的生活习惯。
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安全教育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心智发展不成熟、不平衡,对外界刺激容易产生过激反应。
在生活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起伏、变化,比如遗传基因影响、社会环境因素、心理素质因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容易被忽略,长此下去,会造成学生心理偏差、甚至畸形,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更应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调节学生的心理活动,疏导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走向健康发展的大道。
如在学习个体发育和遗传学内容时,教师可从生命的产生讲起,每个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这是所有人共同的起点,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基础——细胞,而且每个细胞的结构和物质构成基本相同,细胞组成了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包括人的大脑和神经,从这些引申出所有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智力水平相差无几,以破除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打破心理束缚,重燃努力奋斗的希望。
有机化学农药的危害摘要:有机化学农药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有机化学农药可以用来杀虫除草等,大大地节约了劳动力,同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然而,有机化学农药在为我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不可避免的且日益严重的麻烦与问题。
本文将通过引用一些文献资料,展示有机化学农药对环境、对人类的危害。
关键词:有机化学农药危害1.引言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农药,按化学组成可以分为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汞、有机砷、氨基甲酸酯类等制剂[1]。
其中以有机氯、有机磷类农药的危害最大。
有机氯类农药最主要的品种是DDT 和六六六。
有机氯类农药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短期内不易分解,易溶于脂肪中,并在脂肪中蓄积,长期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农药类型。
有机磷类农药一般有剧烈毒性,但比较易于分解,在环境中残留时间短。
有机磷农药对昆虫哺乳类动物均可呈现毒性,破坏神经细胞分泌乙酰胆碱,阻碍刺激的传送机能等生理作用,使之致死。
所以,在短期内有机磷类农药的环境污染毒性仍是不可忽视的[2]。
2.对生态系统危害有机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土壤、水体、大气均受到污染,其中以土壤与水体污染较为严重,且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我国于1983年禁止有机氯农药的使用,但由于其难以降解,现在水体中仍可以检测到,对环境影响较为长久。
以下引用一些研究报告,从报告的研究地区和结果看,我们也不难发现,有机化学农药污染在各地区间存在差异,同时也是一个全球性、持续性的问题,不容忽视。
在此同时,有机化学农药在杀死害虫杂草的时候,也对其他生物有着直接的威胁。
农药的使用,影响了生物的数量、密度、质量等,或者直接杀死了其他生物,进而降低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2.1 水污染华盛顿地下水状况。
近些年,华盛顿州地下水中检测出各种农药成分。
其中,有些农药具有持久性毒害作用,是被美国环境保护机构禁止使用的,比如二溴化乙烯,地乐酚DDT。
其他的是一些仍在使用中的,比如阿特拉津、西玛津等等[3]。
乌鲁木齐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体有机氯农药健康风险评价。
结论:乌鲁木齐市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体中检出有机氯农药组分9种,这9种有机氯化合物的总质量浓度为15.1ng/L~41. 2 ng/L ,其中7种列入美国EPA水中129种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两种列入中国水中68种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乌鲁木齐河一号冰川和乌鲁木齐河英雄桥断面有环氧七氯检出,但其含量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 - 2002)标准限值[4]。
厦门港表层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研究。
结语:厦门港处于工业与农业交汇的位置,其西部有九龙江输入, 东部与外海相接。
对于有机氯污染, 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污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即呈现河口、靠近内港( 农业区) 较高, 而湾口( 靠近外海) 较低的趋势, 可见这主要是由于人类使用有机氯农药和含多氯联苯的工业制品而排入的有机氯污染所造成的[5]。
太湖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及风险评估。
结论:太湖沉积物中残留有机氯农药的检出率很高, 不同种类的有机氯农药含量差别较大. 太湖流域六六六类农药的使用量很大, 残留量也多[6]。
2.2 土壤污染克罗地亚在1993-1994期间,土壤和河流沉积物吸附能力高,土壤表层和沉积物中多氯联苯和选取的有机氯农药的浓度最大结果显示,土壤和河流沉积物的样品中,DDT型化合物浓度比其他有机氯农药浓度要高[7]。
有机化学农药是土壤主要的有机污染物, 目前大量使用的农药约50余种, 但有杀虫效果的化合物超过6万种, 有机氯农药和含汞、砷、铅等重金属农药及某些具有特异性的除草剂, 对土壤污染较重, 一般有机磷农药, 分解较快, 在土壤中残留量低, 有些有机磷农药毒性比较大, 较易发生人畜中毒事故,应予以注意[8]。
对荆州市城郊多点土壤农药残留的检测分析发现,所有取样点土壤都可检测出农药的残留,均存在农药污染的情况,且存在地区差异。
其中有机氯类农药由于高残留、不易降解的性质,在土壤中仍有残留,HCH 的残留检测结果低于国家标准,而DDT 的残留量则高于国家二级检出限。
有机磷存在超标现象与有机磷在这些地区的使用量过大,并且没有科学使用有关[9]。
鲁西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重金属与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研究。
聊城市耕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限值,BHCs各异构体在耕地土壤中的检出率以β - BHC (53. 7% )最高,DDTs各异构体在土壤中的检出率以DDE (92. 7% )最高。
聊城市耕地土壤有机氯农药污染存在着区域差异,残留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临清市>东昌府区>冠县>阳谷县>茌平县>高唐县>东阿县>莘县[10]。
2.3 导致生物的耐药性随着农药使用次数的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一些含有抗体的害虫、杂草经受住这种人为的选择而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随着数量变多,即产生普遍的抗药性。
而这些经过“人为加速进化”的生物,适应力、生命力更强,易对其他生物产生威胁,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遇到这种情况,通常做法是加大农药的使用量,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对环境与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2.4 降低物种多样性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
结论:土壤动物是土壤污染的敏感指示生物, 根据有机磷农药污染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来评价农药污染的局部影响是可行的。
污染区定位调查结果表明, 由对照区至重污染区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呈明显递减变化, 多样性指数H′值亦呈递减趋势;农药对土壤动物呼吸强度有明显抑制作用随农药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历时的延长而降低, 染毒实验表明, 土壤动物呼吸强度的变化[11]。
农药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从不同处理浓度的结果可知,农药染毒实验对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有显著影响。
在常规低浓度施药的PZ1 小区,土壤动物平均类群15 类,占土壤动物总类群的62.5%,个体数量均数为151,占个体总数量的8.93%;在高浓度处理的PZ2 小区,土壤动物平均类群为12,占总类群的50%,个体数量均数占总个体数量的9.28%,比低浓度处理个数量稍高;在超高浓度处理的PZ3 小区,类群均数仅为11,占总类群的45.8%,个体数量占总数的6.96%,与空白对照处理有显著差异;可见农药浓度对土壤动物的生存、生活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将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的改变[12]。
3.对人类自身危害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农药为我们带来益处,却也为我们自身带来了危害。
农药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人类造成危害。
3.1 农药接触农药对喷洒员健康影响的研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各项指标喷洒组异常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 01) 。
说明农药除造成中毒症状外, 还可能对人体的造血、神经、肝肾、免疫等功能产生隐匿性的影响。
在损害未达到严重程度时, 受害人可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极其轻微的症状而被忽视。
喷洒组有6%人的ChE活力降低, ChE 是维持神经肌肉兴奋的重要物质, 它的降低, 除可产生急性胆碱能危象外, 也可造成迟发性神经肌肉病变[13]。
花卉种植大棚农药暴露对花农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提示,温室大棚花卉种植对花农的心血管系统、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肝脏功能和血液系统有可能一定程度的损伤[14].3.2 农药残留一方面,农药在喷洒过程中,果蔬等表面会残留农药成分,如果在食用之前未处理干净,就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另一方面,虽然环境中农药含量低,但由于生物富集作用(见表1),一些生物体内的农药含量反而很高,人如果食用了这一类食品也会出现中毒等问题。
表1 加利福尼亚清湖中DDD的生物放大作用[15]营养阶层 DDD浓度(x10-6)浓缩系数水 0.02浮游生物 5.3 265草食性鱼 10 500肉食性鱼 1500 75000水鸟 1600 800004.解决办法有机化学农药虽然弊端很多,但在目前的农业技术中仍不可缺少,不能一味的强求禁用,可以从以下方面共同着手。
减少有机化学农药使用量。
合理规范地使用有机化学农药。
比如不要一直使用单一品种有机化学农药、最适合时间使用(比如害虫杂草敏感期)、使用时做好防护措施等,此举可以有效地降低有机化学农药对环境与人类自身的危害。
积极探索并推广新农药品种。
如生物农药等,不断发明新技术,最终实现对有机化学农药的取代。
种植转基因作物。
此法虽理论上有效,但关于其安全性,至今争议颇多,仍需进一步观察与完善。
参考文献:[1] 孟春香. 土壤污染的防治. 河北农业科技. 2005 (05) 20-21[2] 赵书言. 有机化学农药的土壤污染与治理化学工程与设备. 2011(08) 179-180[3] Laurie Morgan, Pesticides and groundwater in the State of Washingt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Health. 1999(01) 7-17[4] 郑江.王灵.刘宁.蒋平安. 乌鲁木齐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体有机氯农药健康风险评价.环境监测管理技术. 2010(10) 26-29[5] 张祖麟.洪华生.哈里德.周俊良.陈伟琪.徐立. 厦门港表层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2000(03) 48-51[6] 袁旭音. 王禹. 陈骏. 孙成. 许乃政. 太湖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及风险评估. 环境科学. 2003(01) 121-125[7] Vlasta Drevenkar, Sanja, Fingler, Zlatko Fröbe, Zelimira Vasilic.Persistent organochlorine compounds in water and soil environment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Health1996(08) 5-8[8] 高粱.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1992(06) 272-273[9] 卢碧林.吴继红. 荆州城郊蔬菜基地土壤农药残留污染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2011(05)1898-1900[10]曹建荣. 张保华. 董杰. 王岩. 周长辉. 鲁西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重金属与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0(01) 307-309[11] 王振中.张友梅. 夏卫生. 郑云友. 胡觉莲.邢协加. 颜亨梅. 郭永灿. 赖勤.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 生态学报. 1996(04) 357-365[12] 朱新玉. 农药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科技信息. 2011(15) 788[13] 陆枫林.黄季琨. 农药对喷洒员健康影响的研究.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4(01) 39-41[14] 邢杰. 刘苹. 陈青松. 杨红英. 袁卫红. 漆骏. 花卉种植大棚农药暴露对花农健康的影响.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9(08) 56-62[15] 包国章. 李向林. 谢忠雷. 洪梅.生物放大作用的危害及预防. 中国环境管理2001(06)10-12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