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新洲镇中心学校李家海

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一次函数》第一节《变量与函数》。根据新课标及我县“乐学高效”课堂模式实施要求,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一次函数》是《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函数是研究运动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它来源于客观实际,又服务于客观实际。而本节课是一次函数的启蒙课,在这里学生初步接触了变量的概念,它是函数学习的入门,也为以后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内容打下基础。本节课内容不但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有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一定的帮助。

2、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经验,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能理解变量、常量、自变量的意义,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及意义;

(2)能掌握变量与常量间的关系,识别出函数关系中的自变量及函数。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常量和变量的概念;要突破的教学难点是:较复杂问题中常量、变量与函数的识别。

二、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论,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领提升的方式展开教学,从实例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归纳、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新知识学习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点拨、归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感悟,深化认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计算、概括、验证、交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并及时总结、及时运用,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教材及学生特点,为了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根据我县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高处不胜寒,说明高山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天气温度随早晚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万物皆变,大到天体、小到分子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如何从数学的角度来刻画这些运动变化的规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变量与函数的世界,探寻变化的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引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介绍本章知识,使学生对本章知识有一个初步认识。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p71-74)

1.出示自学提纲;

2.自学课本内容,完成问题;

学生自学时,要求学生带着自学提纲中的问题阅读课本,并在课本上勾画出问题的答案;老师要到学生中巡视,随时了解自学情况和自学中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应用新知,展示交流

1、检查学生完成自学情况。根据问题可口头回答或板书,范围可分为组内展示和班级展示;展示归纳环节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发挥集体智慧。

2、学生根据自学情况完成练习,预期是随机抽一部分学生板书,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3、教师归纳梳理。学生展示完成后,教师对知识点做一梳理,形成系统知识。

(四)课堂小结

询问学生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从知识、方法、思想)。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学生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回顾知识的形成,对本堂课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当堂检测,巩固拓展

结合本课知识,出示具有代表性的5道题,通过ppt配合,按小

组随机趣味性抽题展示的方式完成。

设计意图:把学到的知识再用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寻找常量与变量,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趣味抽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及成功之后的喜悦。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六)、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的练习,继续巩固本节课的所学,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更彻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