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下册第2课 俯仰之间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2. 俯仰之间》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2. 俯仰之间》是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绘画和雕塑的方式表现俯仰之间的姿态美。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雕塑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表现俯仰之间的姿态美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帮助他们掌握表现姿态美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俯仰之间的概念,学会通过绘画和雕塑的方式表现俯仰之间的姿态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掌握表现姿态美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俯仰之间的概念,学会通过绘画和雕塑的方式表现俯仰之间的姿态美。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把握姿态美的表现方法,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独特风格的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掌握表现姿态美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同时,教师现场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引出本课的主题《2. 俯仰之间》。
2.讲解:教师讲解俯仰之间的概念,并通过现场示范,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绘画和雕塑的方式表现俯仰之间的姿态美。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和雕塑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出改进意见。
5.总结:教师总结本课知识点,强调表现姿态美的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概念:XXX•表现方法:XXX•创作步骤:XXX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俯仰之间》优秀教案范文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3月12日是植树节,这意味着春天已经来临了,3月是登山赏花的好季节,同学们登过兴隆山吗?谁来说一说兴隆山的风景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2.老师也爬过兴隆山,这是前几年老师在兴隆山上拍的风景照片,课件展示兴隆山图片。
大家边欣赏边思考:这些风景图片从视觉角度来说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小结:平视、仰视、俯视。
课件展示各自定义。
3.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下俯视,让我们用这种独特的视角一起来《俯瞰山川》。
出示课题。
二、欣赏感受(一)欣赏俯视图片,初步感受俯视视角带给我们的崭新体验。
1.老师课前收集了很多俯视角度拍摄的风景图片,我们国家山川辽阔壮美,南北差异很大。
比较一下江南与塞北山川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江南地势平缓,山峦不大也不够连贯,因此属于丘陵地带;而塞北山峦壮阔,连绵不断,给人以气势宏大之感课件:比较西北两处自然地貌与人文地貌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小结:自然地貌给人以自然、、荒凉之感,线条随意、夸张,完全随心所欲;而人文地貌——农用网络,则给人以清新、整齐之感,让人觉得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
但人类也要警惕再造过头造成的危害!2、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俯视角度下的景物及画面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a. 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
b. 整个画面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二)对比分析平视与俯视的区别。
1.那么俯视角度与平视角度有什么区别呢?请大家看这两张图片,它们是同一个荷花。
但是,给你们的感觉相同吗?2.它们分别展现的物体的哪一个面呢?(平视角度展现的以侧面为主,而俯视角度展现的以物体的顶部为主。
)3.从画面来看又有什么区别呢?(平视角度会呈现前后遮挡的关系,而俯视角度视野更加广阔一些,呈现的是景物的整体布局。
)(三)示范引导 1.今天我们用俯视的角度欣赏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些美丽的景色转换的画纸上呢?首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2. 俯仰之间》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2. 俯仰之间》是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自然界中的俯仰之间的景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技巧。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图片、文字和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俯仰之间的绘画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自然界中的景象有一定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俯仰之间的绘画技巧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示范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中的俯仰之间的景象。
2.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俯仰之间的绘画技巧。
2.对自然界中俯仰之间的景象的观察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俯仰之间的景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教授学生如何描绘俯仰之间的景象。
3.练习法: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俯仰之间的绘画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俯仰之间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俯仰之间的绘画技巧,并讲解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自主创作具有个性的俯仰之间的画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俯仰之间的绘画技巧。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一幅俯仰之间的画作,下周带来展示。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时间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俯仰之间》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仰视和俯视的特点,能够运用线条表现出物体的空间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仰视和俯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仰视和俯视的特点。
2. 学会运用线条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三、教学难点1. 正确表现仰视和俯视的透视关系。
2. 线条的流畅与力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教材、PPT、图片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的,有的从高处往下看,有的从低处往上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如何用线条表现出这种空间关系。
”2. 学习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分析仰视和俯视的特点。
(2)教师讲解并示范如何用线条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3)学生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 实践操作(1)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用线条表现出你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仰视和俯视现象。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评价与展示(1)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仰视和俯视的特点,学会了运用线条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仰视和俯视的概念。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其他绘画技法,如色彩、明暗等,表现空间关系,丰富学生的绘画表现力。
俯仰之间但人类也要警惕再造过头造成的危害!2、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俯视角度下的景物及画面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a. 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
b. 整个画面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二)对比分析平视与俯视的区别。
1.那么俯视角度与平视角度有什么区别呢?请大家看这两张图片,它们是同一个荷花。
但是,给你们的感觉相同吗?2.它们分别展现的物体的哪一个面呢?(平视角度展现的以侧面为主,而俯视角度展现的以物体的顶部为主。
)3.从画面来看又有什么区别呢?(平视角度会呈现前后遮挡的关系,而俯视角度视野更加广阔一些,呈现的是景物的整体布局。
)(三)示范引导1.今天我们用俯视的角度欣赏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些美丽的景色转换的画纸上呢?首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教师示范创作。
边创作边讲解。
2.谁能把老师刚才绘画的步骤总结一下?教师板书。
a.构图b.景物的摆放。
c.细节的刻画。
3.欣赏线描风景作品。
三、自由创作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
出示作业要求:a.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b.注意线条要疏密得当,画面要有层次。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小结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俯仰之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俯仰之间》这一课是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第二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自然界中的俯仰之间的景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俯仰之间的概念介绍、俯仰之间的绘画技巧指导以及俯仰之间的创作实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自然界的事物也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对于俯仰之间的观察和表现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俯仰之间的概念和绘画技巧。
2.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3.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俯仰之间的概念和绘画技巧的掌握。
2.对自然界中俯仰之间的景象的观察和表现。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讲解、示范、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俯仰之间的景象,理解俯仰之间的概念,掌握俯仰之间的绘画技巧,并进行创作实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展示用的板书和展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俯仰之间的景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俯仰之间》。
2.呈现(10分钟)讲解俯仰之间的概念和绘画技巧,通过示范和图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实际的绘画操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和教师点评,巩固所学的内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俯仰之间的更多表现形式和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俯仰之间的概念和绘画技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绘画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创作实践。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俯仰之间的概念和绘画技巧。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2. 俯仰之间》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2. 俯仰之间》是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绘画中俯视和仰视的技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步骤,引导学生理解俯视和仰视的概念,并学会如何在绘画中运用这些技巧。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多个实例,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绘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处理俯视和仰视的画面时,往往会出现透视不准确、物体比例失衡等问题。
因此,本课需要通过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绘画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俯视和仰视的概念,学会如何在绘画中运用这些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绘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俯视和仰视的绘画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在实际绘画中正确运用俯视和仰视技巧,处理画面空间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模仿和创作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进行讲解和示范;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俯视和仰视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景象的特点和美感。
2.讲解与示范:详细讲解俯视和仰视的概念,示范如何在绘画中运用这些技巧。
3.实践与模仿: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模仿教材中的实例,尝试绘画俯视和仰视的画面。
4.创作与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进行绘画创作,并将作品展示给同学和老师。
5.评价与反馈: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俯视和仰视的概念。
2.俯视和仰视的绘画技巧。
3.画面空间关系的处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学生对俯视和仰视概念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绘画实践中运用俯视和仰视技巧的能力。
俯仰之间——仰视教学目标:1.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透视现象。
2.了解透视规律(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清楚,远模糊。
)3.掌握仰视的透视绘画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仰视的透视规律。
2.学会画一幅仰视图。
教学难点:1.了解仰视的透视规律。
2.学会画一幅仰视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透视前面我们学习了透视,现在简单回顾一下。
什么是透视?透视:可以表达画面中的空间关系,增强物体的立体空间感。
由于距离的原因会让画面产生一定的透视现象。
以这幅图为例:视角与地平线水平,马路会随着我们所看的位置,变得越来越窄。
树木越来越小。
由稀疏变得越来越密集,边线无限的延长它们最后会往一个点聚拢,消失,我们把这个点叫做消失点。
二、学习透视的规律近宽远窄,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实远虚,就是透视的特点,也是在画面中我们要遵循的透视规律。
三、了解透视分类:透视有很多种:1、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它有一个消失点。
2、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也叫两点透视)。
3、散点透视,在画面中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消失点,整幅画就出现了多个消失点,在我们的中国画中运用得比较多。
4、圆形透视。
四、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点透视,《俯仰之间——仰视》五、不同的视角:我们知道观察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平视:指的是视线成水平状态。
俯视:是从上往下看。
仰视,顾名思义及抬头往上看。
一起来看看仰视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高大,雄伟)如何画一幅仰视图?视频六、学生练习活动要求:1、试着画一幅仰视的图画,注意一点透视的绘画要领(绘画物体轮廓线时穿过消失点)2、画一点透视还有一些其他的小妙招,你们看视频学习和欣赏七、总结我们要试着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只有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我们的认知才会更全面,才有可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和更多的可能性。
愿大家不断学习,多多思考,成为有智慧的人,成为令人景仰的人。
第二课俯仰之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的眼光,使之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增强学生表现的能力,使之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之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
重点难点分析
增强学生表现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的眼光,使之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教具准备:摄影作品,多媒体等。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师:美丽的岳麓山是我们长沙著名的景点,前几天老师去登山了,特地拍了几张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说说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视角拍摄的
师小结:需要抬头拍的是仰视视角,需要低头拍的是俯视视角,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平视视角,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俯仰之间》。
课件1播放平视、仰视、俯视三种不同角度拍摄的作品《美丽的岳麓山》课件2出示课题——“俯仰之间”
观察分析交流讨论
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仰视视角表现的一些摄影、绘画作品。
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谈谈仰视视角的作品会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作者为什么要采用仰视视角学生分小组
交流资料,分享各自收集的作品,谈感受。
师:仰视多用来变现高大、壮观的物体,能突显人物的伟岸、建筑物的宏伟气势,有时,呈现出来的画面给人一种戏剧性的趣味感。
师:仰视镜头常被用来表现宗教建筑中的神像、人民领导者、拥有特殊能力的超人或者巨大的怪物。
课件出示有代表性的片,引导学生欣赏,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件3出示“分享交流”。
课件4出示小结图片
课件5出示代表性的图片发散思维
自主探究
1.师:为了追求最佳拍摄效果,摄影师会站在不同位置拍摄,画面的美感各不相同。
接下来,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找找摄影师所在的位置。
2.课件出示同一景物三种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由学生说,并请个别学生上台表演摄影师。
3.课件出示书上三幅图片,学生接着分析,找摄影师位置。
4.欣赏视频《爱丽丝梦游仙境》片段。
5.师: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喝了变小的药水,发现身边的景物都变大了,发生了奇妙的故事。
试想有一天,你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置身井底,这时,你仰起头会看见什么呢
6.学生边说,老师边调出合适的图片借以激发艺术表现欲望。
课件6出示小游戏:同一景物三张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
`
课件7出示书上三幅图课件8播放视频《爱丽丝梦游仙境》片段课件9出示提示图片
创作表现巡视指导
1.师示范自己的创意,强调画仰视作品的要点:高于视平线,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2.欣赏其他学生优秀作品。
3、教室播放轻音乐,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10出示其他学生优秀作品
课件11出示作业要求
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
2.自评:说说自己的创意及自己对作品最满意的地方。
3.学生互评、师评作业。
课件12出示大艺术家们笔下的仰视角度作品…
4.欣赏大艺术家们笔下的仰视角度作品,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其创作热情。
作业与课堂评价
你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置身井底,这时,你仰起头会看见什么呢强调画仰视作品的要点:高于视平线,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板书设计《俯仰之间》1、仰视2、俯视3、平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