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
概念:心房肌发生的250~350次/分的规则的扑 动。 ECG: 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间距规则一致的F 波,频率250~350次/分,无等电位线。 F波以固定的比例下传(2:1、4 :1),心室律 规则。 QRS波群形态正常。 多呈阵发性,易转为房颤。 临床意义:器质性心脏病、甲亢、药物作用等。
过早搏动
概念: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 出的激动引起的心脏活动,称为过早搏 动,又称期前收缩。 分类: 房性、交界性、室性早搏。 偶发、频发、联律。 单源性、多源性。
过早搏动
房性早搏: 提前出现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 P-R间期>=0.12s;QRS波群与窦性相同。 大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过早搏动
室性早搏: 提前出现QRS波群,其前无P波。 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 T波方向始终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可出现间位室早、多源性室早、 室早R-on-T。
过早搏动
P波 P-R间期 QRS 代偿间 期 不完全
房性 房性P 交界 无P、有P 性 、逆行P
窦性心律
概念:正常人的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 ,称为窦性心律。 ECG特点: 窦性P波:I、II、avF、V4-V6直立, avR倒置。 P波频率:60-100次/分。 P-R间期:>=0.12s。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成人心率>100次/分(<1 60次/分),正常人:运动、精神紧张; 病理性:发热、甲亢、贫血、缺氧、药 物影响等。 窦性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正常人 :运动员、夜间迷走神经兴奋;病理性 :SSS、甲减、药物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