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病原生物学
- 格式:ppt
- 大小:7.24 MB
- 文档页数:33
包虫病诊疗方案(20XX年版)包虫病诊疗方案包虫病流行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其中西部地区较为严重,尤以青藏高原为高发地区,严重影响流行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包虫病分布具有广泛性,并且受到地理、气候和交通等因素的限制。
为进一步提升包虫病医疗救治能力,特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研究建立标准化诊疗流程,并制定本方案。
一、病原学包虫病亦称棘球蚴病,分为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分别带绦虫科棘球绦虫属的两种绦虫即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 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multilocularis) 所致。
两种绦虫都必须在两种哺乳类动物体内才能完成生活史。
它们的成虫生长在犬科动物的小肠内。
细粒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一般为犬和狼。
犬和狼吃了羊、牛肝或肺里的包虫囊而被感染,感染45天后成虫排出虫卵。
人、羊和牛吞食虫卵后,在肝、肺等脏器里发育为囊型包虫病。
包虫囊内生长原头蚴或原头节。
若原头蚴被犬的终末宿主吞食后,在其小肠内发育为成虫,病原可进入下一个循环。
多房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一般为狐狸、犬和狼。
中间宿主为田鼠等鼠类小型哺乳类动物。
终末宿主感染28天后,成虫随粪便向体外排出虫卵。
人感染该绦虫幼虫称之为泡型包虫病,也叫“虫癌”。
人体各脏器的包虫病的发病率差别很大,肝脏发病率最高,其中囊型包虫病占65〜80%而泡型包虫病则高达98%肺脏次之,占14〜18%;其他脏器依次为腹腔、盆腔、脾、肾、脑、骨、肌肉、皮下、眼眶、纵膈、乳腺、腮腺、甲状Echinococcusgranulosus成虫虫卵虫卵狗狐狸狗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multilocularis成虫原头蚴羊六钩蚴原头蚴田鼠六钩蚴人食入虫卵后,包虫囊可寄生在人的肝,肺,脑,骨等器官。
羊肝脏感染囊型包虫鼠肝脏感染泡型包虫腺、胸腺、精索、心肌和心包等。
2图1.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生活史二、流行病学与致病机制流行病学。
包虫病【摘要】:包虫病或称棘球蚴病(echinococciosis),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
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
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兽(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惟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从全球范围讲,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关键词】:包虫病慢性地方性寄生虫病一、包虫病的病原学包虫病是由棘球属(Genus echinococcus)虫种的幼虫所致的疾病。
目前被公认的虫种有细粒棘球颖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 multilocularis)、伏氏棘球绦虫(E. Vogeli Rausch)、少节棘球绦虫(E. oligarthrus)。
其形态、宿主和分布地区略有不同,以细粒棘球绦虫最为常见。
细粒棘球绦虫长仅1.5~6mm,由一个头节和3个体节组成。
成虫寄生于狗的小肠内,但狼、狐、豺等野生动物亦可为其终宿主。
虫卵呈圆形,有双层胚膜,其形态与带绦虫虫卵相似,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当虫卵随狗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牧场、畜舍、蔬菜、土壤和饮水,被人或羊等其他中间宿主吞食后,经胃而入十二指肠。
经消化液的作用,六钩蚴脱壳而出,钻入肠壁,随血循环进入门静脉系统,幼虫大部被阻于肝脏,发育成包虫囊(棘球蚴);部分可逸出而至肺部或经肺而散布于全身各器官发育为包虫囊。
狗吞食含有包虫囊的羊或其他中间宿主的内脏后,原头蚴进入小肠肠壁隐窝内发育为成虫(约经7~8周)而完成其生活史。
多房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以狐、狗为主,幼虫(包球蚴)主要寄生在中间宿主啮齿动物或人体的肝脏。
二、包虫病的流行病学本病呈全球性分布,主要流行于畜牧地区,在中国以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西藏、四川西部、陕西为多见。
河北与东北等省亦有散发病例。
包虫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包虫病的基本概念、病原体、传播途径、流行特点及危害。
2.掌握包虫病的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包虫病的基本概念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幼虫(棘球蚴)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棘球绦虫成虫寄生在犬科动物的小肠内,棘球蚴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器官内,尤其是肝脏和肺部。
2.病原体及生活史棘球绦虫成虫产卵后,虫卵随犬科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
人和其他动物摄入虫卵后,虫卵在消化道内孵化出六钩蚴,六钩蚴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在器官内发育成棘球蚴。
棘球蚴在器官内不断生长,形成囊肿,对器官造成压迫和损害。
3.传播途径包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摄入被棘球绦虫虫卵污染的食物和水。
密切接触感染犬科动物,如抚摸、亲吻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4.流行特点包虫病呈全球性分布,尤其在牧区和农村地区较为常见。
感染率与地区、生活习惯、犬科动物管理等因素有关。
5.危害包虫病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棘球蚴在器官内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器官衰竭、死亡。
6.预防措施(1)加强犬科动物的管理,定期为犬科动物驱虫,减少虫卵排放。
(2)加强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蔬菜水果。
(3)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包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包虫病的基本概念、病原体、传播途径、流行特点及危害。
2.案例分析法:分析包虫病病例,使学生了解疾病对人和动物的影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包虫病的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角色扮演法:模拟包虫病防治场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包虫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2.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3.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预防措施的能力。
4.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包虫病防治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七章“动物寄生虫病”的第三节“包虫病”,详细内容包括包虫病的病原学、生活史、传播途径、防治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包虫病的病原学、生活史和传播途径,认识到包虫病的危害。
2. 掌握包虫病的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增强对动物疫病防控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包虫病的生活史、防治方法。
教学重点:包虫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防治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投影仪、包虫病病原模型。
2. 学具:生物学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包虫病防治宣传片,让学生了解包虫病的危害。
邀请学生分享身边发生的包虫病案例,引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包虫病的病原学、生活史、传播途径。
讲解包虫病的防治方法,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一道关于包虫病防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有关包虫病病原学、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预防包虫病。
七、板书设计1. 包虫病的病原学、生活史、传播途径。
2. 包虫病的防治方法。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简述包虫病的生活史及防治方法。
答案:包虫病生活史包括幼虫、蚤、犬等宿主,防治方法包括定期给犬驱虫、加强卫生管理、做好个人防护等。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关于包虫病的研究进展、其他寄生虫病的防治方法。
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包虫病的相关知识,培养其生物安全意识,提高防治包虫病的能力。
同时,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包虫病的生活史、防治方法。
2.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情景引入具有吸引力和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兴趣。
包虫病病原生物学特征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包虫病病原生物学特征。
你知道吗,这包虫病的病原就像个小调皮鬼,在我们身体里捣乱呢!包虫病的病原主要是棘球绦虫的幼虫,这小家伙可厉害了!就好像是隐藏在我们身体里的“小间谍”。
棘球绦虫的虫卵那可是无孔不入啊,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我们吃进肚子或者通过其他途径钻进我们身体。
你想想看,这虫卵就像小小的“冒险家”,到处闯荡。
一旦进入我们体内,它们就开始找地方“安营扎寨”,然后慢慢发育长大。
这就好比是在我们身体里盖了个“小房子”,还不断地扩张地盘呢!这些幼虫可以在我们的肝脏、肺部等器官里待着,时间久了,那危害可就大了去了。
肝脏、肺部那可是我们身体的重要部位呀,它们要是出了问题,我们能好受吗?这多让人头疼啊!而且啊,这些病原还特别狡猾。
它们悄悄地在我们身体里搞破坏,有时候我们都不容易发现。
等我们感觉到不舒服了,可能已经晚了。
这就像敌人悄悄地潜入了我们的阵地,等我们发现的时候,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那我们该怎么对付这些小调皮鬼呢?首先,我们得注意卫生啊,吃东西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可别让那些虫卵有机可乘。
还有啊,对于那些可能被污染的食物,我们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这就像是我们要给自己的身体拉起一道防线,把那些病原挡在外面。
我们也不能小瞧了这些病原,觉得它们没什么大不了的。
它们虽然小,但是破坏力可不小啊!就像一只小蚂蚁也能让大堤出现漏洞一样。
我们得时刻保持警惕,不能给它们任何机会。
总之,包虫病病原生物学特征我们一定要了解清楚,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
可不能让这些小调皮鬼在我们身体里胡作非为啊!我们要和它们斗争到底,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包虫病预防知识一、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人体所致的疾病。
该病为人畜共患病。
狗为终宿主,羊、牛是中间宿主;人因误食虫卵成为中间宿主而患包虫病。
二、流行病学1、分布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流行于畜牧区。
2、流行环节(1)传染源家犬是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也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2)中间宿主最重要的中间宿主是绵羊,绵羊有高度的易感性,在重流行地区绵羊的患病率可达90% 以上。
(3)人类的感染人类的感染及在人群中的流行强度取决于犬/绵羊循环的传播水平及人类与之接触的密切程度。
因而人类包虫病的流行区也就是畜牧业生产比重较大的地区。
3、主要的流行因素(1)生活习惯:家犬有舔拭肛门的习惯,由此可将虫卵散布于全身表面,当与人接触时随时可将虫卵传染给人。
含有虫卵的犬粪可污染水源和土壤,通过水和土壤污染人的手、蔬菜和水果等食物。
(2)自然地理条件: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需一定的外环境条件,特别是虫卵排出后需生存一段时间才能获得感染中间宿主的机会。
气温较低、湿度较大,又有一定遮荫条件的草原和山地草原适于虫卵在外界的存活。
三、临床表现临床上根据棘球蚴所寄生的脏器,而命名为相应的包虫病。
1、肝包虫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棘球蚴病,其次是肺包虫病。
症状: 包虫囊压迫邻近组织或牵拉肝脏,可引起患者肝区疼痛,坠胀不适,上腹饱满、食欲减退。
巨大肝包虫囊肿可使横膈抬高,活动受限,甚至出现呼吸困难。
2、肺包虫病感染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常经体检透视而发现。
囊肿长大压迫肺组织与支气管,患者可出现胸痛、咳嗽、血痰、气急,甚至呼吸困难。
3、脑包虫病发病率较低,主要见于儿童。
临床表现与一般占位性病变相似,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常被误诊为肿瘤。
4、骨包虫病较少见。
病变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疼痛、麻木、肢体肌肉萎缩。
脊椎、骶骨等处的囊肿可压迫神经,产生神经压迫的症状和体征,甚至截瘫。
5、其他部位眼包虫病很少见,主要见于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