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备-第一章基本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856.50 KB
- 文档页数:53
建筑设备基础知识概述
建筑设备是指建筑物中用于提供舒适、安全和健康的环境的设备和系统。
这些设备包括供暖、通风、空调设备、供水、排水系统、电气设备、照明设备等。
建筑设备的设计和安装对于建筑物的功能和舒适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建筑设备中,供暖、通风、空调系统是为了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供暖系统通过采用锅炉、热水辐射等方式来提供房间的温度调节,通风系统通过新风、排风等方式来提供空气质量的调节,而空调系统则通过制冷、制热等方式来提供温度的控制,这些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建筑环境的舒适性至关重要。
另外,供水和排水系统是建筑设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供水系统包括自来水供应,热水供应等,在建筑物中的使用需求下,水管道的设计和安装需要考虑到水的流量和压力,以及消防安全等问题。
排水系统则是用于将建筑物中产生的废水排出建筑物外部。
此外,电气设备和照明设备也是建筑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气系统的设计和安装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用电需求、电力安全以及功率分配等因素。
照明设备则是用于提供建筑物内的照明和美化效果。
总之,建筑设备是建筑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设计和安装关系到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效果。
建筑设备的合理设计和安装将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健康性。
《建筑设备》课程教学与考核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第一章教学内容与重点学习内容:主要讲述建筑室内给水系统的分类和组成,室内给水系统的管材、附件及设备,室内给水管网的布置与敷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及室内热水供应。
学习重点:⒈了解建筑给水系统的分类和组成,建筑给水系统的供水方式,高层建筑室内给水系统,给水水质及其防止水质污染的措施;⒉了解室内给水管道的常用材料,室内给水用附件,水表、水泵、水箱及气压给水装置;⒊掌握引入管和水表节点的布置,室内给水管道的布置,室内给水管道的敷设,给水管道的防冻,防腐、防结露与防噪声;⒋了解设置室内消防给水的原则,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及其设备,自动喷水灭火系统;⒌了解室内热水供应系统,室内热水的制备、储存设备及主要附件,热水水质、水温及用水量标准,开水供应,太阳能热水器。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重点学习内容:主要讲述建筑排水系统的分类与组成,管材、管件与卫生器具,室内排水管道的布置及敷设,屋面排水,高层建筑排水系统。
学习重点:⒈了解建筑排水系统的分类,建筑排水系统的组成;⒉了解室内排水常用排水管材,室内排水用附件,常用卫生器具;⒊掌握排水管道的布置,排水管道的敷设方法与安装要求,卫生器具的布置与敷设;⒋了解屋面雨水排放方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⒌了解苏维脱系统,塞克斯蒂阿系统等高层建筑室内排水系统。
第三章教学内容与重点学习内容:主要讲述供热、采暖系统的形式与特点,采暖系统的设备及附件,采暖系统管网的布置,高层建筑采暖的特点,燃气供应。
学习重点:⒈了解供暖系统的组成、方式、基本管路图式、工作原理、工作使用特点;⒉了解采暖系统的设备及附件的构造、使用特点和布置原则;⒊掌握采暖系统的安装布置要求;⒋了解高层建筑采暖的特点和热水采暖系统的形式;⒌了解室内燃气供应的要求,管道、燃器具的安装布置要求。
第四章教学内容与重点学习内容:主要讲述通风与空气调节的基本概述,室内、外空气主要计算参数,自然与机械通风的类型、工作原理及主要设备和构件,空气净化设备,空气调节方式和构成,空气的处理及其设备,空气调节系统与建筑的配合。
建筑设备复习题第一篇建筑给水排水第一章室外给水排水工程1、给水水源可分为地面水源和地下水源两大类。
一般城市应选取地面水源。
2、室外给水系统的组成可分为取水工程、净水工程和配水工程三部分。
3、给水管网的布置形式,根据城市规划、用户分布及对用水的要求等,有树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
一般城市建设初期采用树状网,市中心地区逐步发展成为环状网。
4、根据排水的来源和性质,排水可分为三类,即排除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
5、自来水的净化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混合与絮凝、沉淀与澄清和过滤消毒三部分。
6、排水系统制式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现在多采用分流制。
7、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作用原理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
8、目前,最常用的使用最广泛的消毒剂是氯气。
9、对于污水管道,当管径D<700mm时最大井距为(B)A 30B 50C 75D 12010.固定型取水构筑物有(ABC )A 岸边式B 河床式C 斗槽式D 浮船式E 缆车式第二章室内给水系统1、室内给水系统按用途基本上可分为生活给水、生产给水和消防给水三类。
2、按建筑物层数估算室内给水管网所福的最小压力值的规律是l层建筑物管网压力至少为100Kpa, 2层所需最小压力为120 Kpa,2层以上每增加一个楼层压力应附加40 Kpa。
3、设计室内给水系统时,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标准、结构、用水要求、用户位置等情况,合理布置。
各种给水系统,按照水平配水干管的敷设位置,可以布置成下行上给式,上行下给式和环状式三种方式。
4、室内给水管道的敷设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及要求,可以分为明装和暗装两种。
5、对比分析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在水质、水量、水压三个方面的要求。
P13页答:生活给水系统要求水质必须严格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质标准;生产给水系统对水压、水量、水质以及安全方面的要求一般根据工艺需要来确定;消防给水系统对水质要求不高,但必须安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保证足够的水量、水压。
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技术课程设计说明本文档为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技术课程的一个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流程。
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能够:1.理解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技术的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2.掌握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3.了解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4.能够进行一些基本的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实验和操作;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章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基础知识1.建筑设备的分类和发展概述2.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技术中的一些概念与术语第二章建筑设备的安装1.建筑设备的安装准备工作2.建筑设备的安装流程与方法3.建筑设备的调试与检测第三章建筑设备的施工1.建筑设备的施工前准备工作2.建筑设备的施工流程与方法3.建筑设备的操作注意事项第四章建筑设备的维护与管理1.建筑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2.建筑设备故障与处理方法3.建筑设备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实验项目本课程设置了以下实验项目:1.建筑设备的基本操作实验2.建筑设备的安装实验3.建筑设备的运行与调试实验4.建筑设备的故障排除实验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课程实验通过模拟实际施工与安装环境,通过实际操作检验理论知识的应用并解决实际问题。
评估方式学生的评估方式采取课堂测试、课程设计作业、实验报告等多重考核方式,其中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30%以上。
最终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
参考书目1.《建筑维修技术1》2.《普通建筑设备安装施工》3.《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技术》总结建筑设备的施工与安装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需要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
通过本课程设计,我们旨在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第一章、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名称建筑设备授课对象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专业学生授课章节第一章、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授课学时数备后面学习查阅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设备》贾永康主编参考书:《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流体力学基本知识以及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基础知识会用流体力学的知识解决给排水和采暖工程中遇到的水力计算问题;会用传热学的基础知识解释采暖工程中遇到的传热现象;会用热力学中逆卡诺循环原理解释制冷循环中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绪论第一章基础理论知识第一节、流体力学基本知识第二节、热工学基本知识教学重点与难点会用流体力学的知识解决给排水和采暖工程中遇到的水力计算问题;会用传热学的基础知识解释采暖工程中遇到的传热现象;会用热力学中逆卡诺循环原理解释制冷循环中所遇到的问题。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实践第一章、流体力学与热工学基础1.1 流体主要的力学性质从微观上讲,流体是由大量的彼此之间有一定间隙的单个分子所组成,而且分子总是处于随机运动状态。
从宏观上讲,流体视为由无数流体质点(或微团)组成的连续介质。
所谓质点,是指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微团,其尺寸远小于设备尺寸,但却远大于分子自由程。
这些质点在流体内部紧紧相连,彼此间没有间隙,即流体充满所占空间,称为连续介质。
1. 易流动性流体这种在静止时不能承受切应力和抵抗剪切变形的性质称为易流动性2. 质量密度单位体积流体的质量称为流体的密度,即ρ=m/V3. 重量密度流体单位体积内所具有的重量称为重度或容重,以γ表示。
γ=G/V质量密度与重量密度的关系为:γ=G/V=mg/V=ρg4. 粘性表明流体流动时产生内摩擦力阻碍流体质点或流层间相对运动的特性称为粘性,内摩擦力称为粘滞力。
粘性是流动性的反面,流体的粘性越大,其流动性越小。
平板间液体速度变化如图1.1所示。
实际流体在管内的速度分布如图1.2所示。
2222第一章机械基础知识格,碳、锰含量可在较大范围内变动,有害杂质磷、硫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1§1的允许含量相对较高,但必须保证其力学性能。
普通碳素结构钢的牌号表示方法是用屈服极限“屈工业上使用的金属材料主要是合金材料。
所谓合金”字汉语拼音首位字母Q 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其中至少有一种是金、屈服极限数值、质量等级符号(A、B、c、D属)所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脱氧方法(镇静钢z、特殊镇静钢TZ、半镇静钢b、沸腾钢F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通常又称为力学性能。
它的主)等四部分按顺序组成。
例如:Q235一A.F,即表示此钢屈服极限为235MPa,质量等级为要指标是强度、塑性、韧性、硬度和疲劳强度等。
以上A的沸腾钢。
若为镇静钢或特殊镇静钢,其符号“指标既是选用材料的重要依据,又是控制、检验材质的z”和“TZ”可省略。
碳素结构钢按屈服极限值的大小分为五个牌重要参数。
号,即Q195、Q215、Q235、一、强度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或变形的Q25S和Q275。
随着牌号的增大,钢中含碳量由小到大,抗拉强度逐渐提高。
塑性和能力。
材料的强度越大,其抵抗外力的能力就越大。
材韧性则随着牌号的增大而降低。
碳素结构钢的质量等料的强度可分为抗拉,抗压,抗弯曲,抗扭和抗剪切等级,取决于钢中有害元素硫(S强度。
)和磷(P)含量。
硫、磷含量越低,钢的质量就越好,其焊接性能和低温抗冲二、塑性是指材料受力时变形而不破坏,当力除去击性能都得到提高。
随质量等级从A往后,变形仍然保持的能力。
D方向递增,钢中含硫和磷量逐渐减少。
三、硬度是材料抵抗其他更硬的物体压入其表面的二、铸铁:一般把含碳量大于2.能力。
它是衡量材料软硬程度的指标。
一般来说,材料11%的铁碳合金称为铁。
由于铁多用铸造方法制成机械零件,故又称为铸的硬度值越大,材料的强度就越大,且其耐磨性就越铁。
与钢相比较铸铁含杂质多,机械性能差,性脆。
但好。
测定金属材料硬度的方法一般有布氏硬度和洛氏硬铸铁的铸造性好,消振性好,且其抗压强度远高于其抗度实验。
第一章建筑构造基本知识一、名词解释1、建筑模数:是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有关设备尺寸相互间协调的基础。
2、基本模数:数值为100mm,用M表示。
3、标志尺寸:标注建筑物定位轴线间的距离(如开间或柱距、进深或跨度、层高等)以及建筑构配件、建筑组合件、建筑制品、有关设备位置界限之间的尺寸。
4、构造尺寸:建筑构配件、建筑组合件、建筑制品等的设计尺寸,一般为标志尺寸减去缝隙尺寸。
5、实际尺寸:建筑构配件、建筑组合件、建筑制品等生产制作后的实有尺寸。
实际尺寸和构造尺寸的差数应符合建筑公差规定。
二、单项选择题1、建筑物外包尺寸的乘积×层数是建筑的(B )。
A、使用面积B、建筑面积C、结构面积D、交通面积2、下列数据不符合建筑开间模数的是(B )。
A、3000mm 、B3200mm 、C3300mm 、D3600mm三、填空题1、为了保证建筑制品、构配件等有关尺寸间的统一协调,在建筑模数协调中尺寸分为标志尺寸、构造尺寸、实际尺寸。
2、按建筑的使用性质可分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
3、建筑按规模和数量可分为大型性建筑和大量型建筑。
四、简答题民用建筑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答:民用建筑通常是由基础、墙( 或柱)、楼地层、楼梯、屋顶、门窗等主要部分基础:是建筑物最下部的承重构件,其作用是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地基。
基础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并能抵御地下各种有害因素的侵蚀。
墙(或柱):是建筑物的承重构件和围护构件。
作为承重构件的外墙,其作用是抵御自然界各种因素对室内的侵袭;内墙主要起分隔空间及保证舒适环境的作用。
框架或排架结构的建筑物中,柱起承重作用,墙仅起围护作用。
楼地层:楼板层---- 楼板是水平方向的承重构件,按房间层高将整幢建筑物沿水平方向分为若干层;楼板层承受家具、设备和人体荷载以及本身的自重,并将这些荷载传给墙或柱;同时对墙体起着水平支撑的作用。
第一章供暖工程供暖系统的组成供暖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热源、供暖管道和散热设备。
第一节室内热水供暖系统1.1 集中供暖的一般公共建筑的热水系统常用形式1.1.1上供下回单管串联系统系统形式如图1-1所示。
G—锅炉B—循环水泵P—膨胀水箱上供下回单管串联系统重要特点如下:1、上下房间散热器由一根立管串联供暖, 管径较粗不变径。
2、由供回水温差(容重差)和系统高差引起的重力水头(自然循环压力),与水泵压力的作用方向一致,水泵比较节能。
3、由于立管是串联系统,每根立管的各层散热器在一个支环路上,自然循环压力对每层是同样的,不存在竖向失调问题。
4、热水从上至下通过散热器产生温降,下层散热器平均水温较低,所以需要的散热器较多。
5、最高层供水干管最高点需集中设自动放空气设施(跑风),可自动排除系统空气。
6、由于是串联系统,每层散热器的调节和温度控制比较困难,一般设闭合管和三通调节阀,见图1-2。
图1-2 单管串联系统闭合管和三通调节阀上给下回单管串联系统合用于5—12层的一般建筑。
1.1.2下供下回式双管并联系统系统形式如图1-3。
图1-3 下供下回式双管并联供暖系统下供下回式双管并联供暖系统的重要特点如下:1、每层为并联支路,立管为2根, 且每层需变径。
2、每层每组散热器可单独调节。
3、各层散热器平均水温相同,房间外围护结构相同时,需要的散热器片数相同。
4、最上层散热器需设手动跑风。
每层由于高度不同,自然循环压力上层较大、底层较小。
如不考虑重力水头,将导致上层过热、底层供热局限性的竖向失调,上下层高差越大,失调越严重,见图1-4。
重力水头的计算公式:ΔP=(1/2-2/3)H(γh-γg)式中: H——散热器至热源(锅炉)的高差——回水(约70℃)容重γhγ——供水(约95℃)容重g5、上层水流经的管道路程较长、阻力较大,底层反之,可以抵消一部分重力水头引起的竖向失调;因此,双管系统不常采用上供下回和上供上回式系统,其中上供上回式系统竖向失调最严重。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设备操作手册第一章概述 (4)1.1 设备简介 (4)1.2 设备功能及用途 (4)1.2.1 万能试验机 (4)1.2.2 冲击试验机 (4)1.2.3 金相显微镜 (4)1.2.4 超声波探伤仪 (4)第二章设备安装与调试 (5)2.1 设备安装流程 (5)2.1.1 准备工作 (5)2.1.2 设备搬运 (5)2.1.3 设备安装 (5)2.2 设备调试方法 (5)2.2.1 设备调试准备 (5)2.2.2 设备调试步骤 (5)2.3 设备验收标准 (6)2.3.1 外观验收 (6)2.3.2 功能验收 (6)2.3.3 功能验收 (6)第三章设备操作基本流程 (6)3.1 设备启动与关闭 (6)3.1.1 设备启动 (6)3.1.2 设备关闭 (7)3.2 设备参数设置 (7)3.2.1 参数设置原则 (7)3.2.2 参数设置步骤 (7)3.3 设备操作注意事项 (7)第四章检测项目操作指南 (7)4.1 强度检测 (7)4.1.1 检测目的 (7)4.1.2 检测设备 (7)4.1.3 操作步骤 (8)4.1.4 注意事项 (8)4.2 粘结强度检测 (8)4.2.1 检测目的 (8)4.2.2 检测设备 (8)4.2.3 操作步骤 (8)4.2.4 注意事项 (8)4.3 厚度检测 (9)4.3.1 检测目的 (9)4.3.2 检测设备 (9)4.3.4 注意事项 (9)第五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9)5.1 数据采集方法 (9)5.1.1 自动采集 (9)5.1.2 半自动采集 (9)5.1.3 手动采集 (10)5.2 数据处理流程 (10)5.2.1 数据清洗 (10)5.2.2 数据分析 (10)5.2.3 数据计算 (10)5.2.4 数据可视化 (10)5.3 数据存储与传输 (10)5.3.1 数据存储 (10)5.3.2 数据传输 (10)第六章设备维护与保养 (11)6.1 设备日常维护 (11)6.1.1 检查与清理 (11)6.1.2 润滑与紧固 (11)6.1.3 功能检查 (11)6.2 设备故障处理 (11)6.2.1 故障分类 (11)6.2.2 故障处理原则 (11)6.2.3 常见故障处理方法 (11)6.3 设备保养周期 (12)6.3.1 日常保养 (12)6.3.2 定期保养 (12)第七章安全操作规程 (12)7.1 操作人员安全要求 (12)7.1.1 操作人员资质要求 (12)7.1.2 操作人员健康管理 (12)7.1.3 操作人员个人防护 (12)7.1.4 操作人员行为规范 (12)7.2 设备安全防护措施 (12)7.2.1 设备安装安全 (12)7.2.2 设备维护保养 (12)7.2.3 设备故障处理 (13)7.2.4 设备安全防护装置 (13)7.3 应急处理方法 (13)7.3.1 紧急处理 (13)7.3.2 设备故障应急处理 (13)7.3.3 人员伤害应急处理 (13)7.3.4 环境污染应急处理 (13)第八章质量控制与监督 (13)8.1.1 制定质量控制标准的意义 (13)8.1.2 质量控制标准的主要内容 (13)8.1.3 质量控制标准的实施 (14)8.2 质量监督方法 (14)8.2.1 质量监督的定义 (14)8.2.2 质量监督方法 (14)8.3 质量问题处理 (14)8.3.1 质量问题的分类 (14)8.3.2 质量问题处理流程 (15)第九章设备升级与更新 (15)9.1 设备升级方法 (15)9.1.1 检查设备兼容性 (15)9.1.2 获取升级资料 (15)9.1.3 备份原有数据 (15)9.1.4 设备升级操作 (15)9.1.5 验证升级效果 (15)9.2 设备更新周期 (15)9.2.1 设备更新依据 (15)9.2.2 设备更新周期建议 (16)9.3 设备升级与更新注意事项 (16)9.3.1 选择正规渠道 (16)9.3.2 注意版本兼容性 (16)9.3.3 人员培训 (16)9.3.4 严格操作规程 (16)9.3.5 记录设备信息 (16)第十章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 (16)10.1 技术支持流程 (16)10.1.1 客户提出技术支持需求 (16)10.1.2 技术支持部门接收需求 (17)10.1.3 技术支持部门解决问题 (17)10.1.4 技术支持结果反馈 (17)10.2 售后服务内容 (17)10.2.1 设备安装调试 (17)10.2.2 设备维修保养 (17)10.2.3 技术培训 (17)10.2.4 配件供应 (17)10.3 常见问题解答 (17)10.3.1 设备故障排除 (17)10.3.2 设备维护保养 (17)10.3.3 软件升级 (18)10.3.4 技术咨询 (18)第一章概述1.1 设备简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设备是现代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主要用于检测建筑材料的物理功能、力学功能、化学成分等各项指标,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一建机电各章节知识点一建机电工程师考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格考试,对于从事机电工程行业的人士来说,掌握一建机电各章节的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一建机电各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机电工程基础知识这部分主要涉及机械、电气、自控、建筑、给排水、供暖通风等基础知识。
机械方面主要包括机械原理、机械零部件、机械加工等;电气方面主要包括电路基础、电气设备、电气控制等;自控方面主要包括自动化仪表、自控原理、自控系统等;建筑方面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绘图等;给排水方面主要包括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水处理等;供暖通风方面主要包括供暖系统、通风系统、暖通设备等。
第二章:机械与设备这部分主要涉及机械与设备的选择、维护与管理。
包括机械设备的种类、工作原理、性能参数、选型原则等;机械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的方法与要求等。
第三章:电气与设备这部分主要涉及电气设备的选择、维护与管理。
包括电气设备的种类、工作原理、性能参数、选型原则等;电气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的方法与要求等。
第四章:自控与设备这部分主要涉及自控设备的选择、维护与管理。
包括自控设备的种类、工作原理、性能参数、选型原则等;自控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的方法与要求等。
第五章:建筑与设备这部分主要涉及建筑设备的选择、维护与管理。
包括建筑设备的种类、工作原理、性能参数、选型原则等;建筑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的方法与要求等。
第六章:给排水与设备这部分主要涉及给排水设备的选择、维护与管理。
包括给排水设备的种类、工作原理、性能参数、选型原则等;给排水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的方法与要求等。
第七章:供暖通风与设备这部分主要涉及供暖通风设备的选择、维护与管理。
包括供暖通风设备的种类、工作原理、性能参数、选型原则等;供暖通风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的方法与要求等。
总结:一建机电工程师考试的重点是在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上进行综合考查。
因此,了解并掌握各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对于备考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