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生态学及其研究方法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145.69 KB
- 文档页数:5
水体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水体浮游植物是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水体的水质、生产力、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人类活动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水体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一、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水体浮游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是一系列复杂生态学过程的结果,这些过程涉及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方面因素。
从物理环境方面来看,水体温度、光照、水流等都是直接影响浮游植物生长和分布的因子。
例如,研究表明,水温和太阳辐射对小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显著,而大型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则主要受光照和营养盐浓度的影响。
从化学环境方面来看,水体中的营养盐、水体酸碱度和pH值、水体中金属离子等都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和生长的重要因素。
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而过度富营养化会引起浮游植物的繁殖过度和产生有害藻华现象。
此外,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也有所不同,比如绿色藻类对硫酸盐的敏感度较高,而硅藻类则对锰离子较为敏感。
二、环境影响因素研究水体浮游植物分布和生长的空间和时间变化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浮游植物的响应是研究水体浮游植物生态学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较为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1、水体营养盐水体中的硝酸盐、磷酸盐、铵盐等是维持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
然而,过度富营养化会引发藻华现象、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导致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2、光照强度浮游植物生长和分布的一个基础是光合作用,光照强度的变化会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生长速率。
对于水体浅的地方,由于光线进入水体的深度较小,浅海区浮游植物对光照强度影响更大,而深海滨地区,浮游植物需要小至没有光照。
3、水温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昼夜生物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浮游植物种类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浮游动物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浮游动物(如浮游虾、浮游鱼、浮游甲壳动物、浮游软体动物以及浮游无脊椎动物等)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分布、数量、种类、生命活动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微小的生物虽然个体小,但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浮游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近年来浮游动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包括浮游动物的种群动态、群落结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浮游动物生态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浮游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以期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二、浮游动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浮游动物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浮游动物(主要包括浮游无脊椎动物和浮游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浮游动物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生态系统中占据关键位置,既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
浮游动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生态位理论、食物链与食物网理论、种群动态理论以及群落演替理论等。
生态位理论强调了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它们通过特定的生态位来适应和利用环境资源。
食物链与食物网理论则揭示了浮游动物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它们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动态理论关注浮游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
而群落演替理论则描述了浮游动物群落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包括群落的演替阶段、演替速度和演替方向等。
近年来,随着生态学研究的深入,浮游动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浮游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以及它们在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同时,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也为浮游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
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概念、划分方法和应用
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群是指淡水浮游植物的功能群,它是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群落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概念是指淡水浮游植物的功能群,它是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群落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划分方法主要是根据淡水浮游植物的生态功能,将淡水浮游植物分为生物量功能群、结构功能群、生物多样性功能群和生态系统功能群。
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应用主要是用于淡水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管理淡水生态系统。
此外,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群还可以用于评估淡水生态系统的状态,以及淡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
总之,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群是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群落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可以用于淡水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以及淡水生态系统的状态评估、恢复和修复。
浮游植物详细资料大全浮游植物(phy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裸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导的和已鉴定但未报导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浮游植物•拉丁学名:phylankton•别称:藻类植物•界:植物界•门:藻类植物门•分布区域:分布于世界各地基本内容,分布范围,水域环境,生态环境,养殖业,奇特现象,艺术照,发光海滩,基本内容浮游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从炎热的赤道至常年冰封的极地,无论是江河湖海、沟渠塘堰,各种临时性积水,或是潮湿地表、墙壁、树干、岩石、甚至沙漠、积雪上都有它们的踪迹。
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内陆水体浮游植物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年内的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发生变化。
水温较低的春季和秋末春初适于甲藻和硅藻大量生长;夏季以及春末秋初水温高的季节有利于绿藻和蓝藻繁殖。
意义作用水质浮游植物是测量水质的指示生物,一片水域水质如何,与浮游植物的丰富程度和群落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浮游植物的减少或过度繁殖,将预示那片水域正趋向恶化。
例如湖泊(水库)浮游植物数量的增加,特别是蓝藻疯长和生长季节的延长就是是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水质污染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变化。
在未受污染的水体中,藻类种类的组成因季节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在一个特定的水体中,在一般情况是有规律的,而在被污染的水体中则是随污染物和污染程度的不同种群组成的变化却是无规律的。
特别是那些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喜低温,有机质含量低,水体透明度大的金藻,在污染水体中变化最明显。
红色的赤潮此外,浮游植物也决定了水体呈现的颜色。
据藻类的生物化学分析,各大门类几乎各具特殊的色素,最普遍的有四大类,即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藻胆素。
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分布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水体中的生态角色非常重要,可以用来作为水体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也是水体养分的主要来源。
因此,了解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分布非常有意义。
本文将对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分布进行探讨。
一、浮游植物的种类浮游植物属于植物界,是一类不具根茎叶的微型水生植物,主要通过悬浮在水体中的芽孢或配子形成新个体,繁衍生息。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浮游植物有浮游藻类、浮游硅藻类、浮游甲藻类等。
此外,还有一些不同于植物的生物,如动物浮游生物、细菌等,它们虽然也是在水体中漂动,但它们不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因此不能被归为浮游植物。
浮游藻类:浮游藻类也称绿藻,它们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
通常它们以异养为生,需要从外部摄取有机物才能生存,但它们也有一些根据环境条件自己合成有机物质的能力。
浮游藻种类非常多,有高等浮游藻类、低等浮游藻类、蓝藻等。
浮游硅藻类:浮游硅藻类主要以硅质为壳,在水体中经常可以看到石蕊(一种常见的硅质壳)形态各异的硅藻种类。
它们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浮游生物,也是水生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指标生物。
浮游甲藻类:浮游甲藻类的主要特点是它们具有外壳,并且这个外壳是非常复杂的形态结构。
浮游甲藻类也是一类重要的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标生物之一。
二、浮游植物的分布浮游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体中的环境条件,如水温、光照、养分等因素。
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有不同的生长环境要求,因此它们的分布也有所不同。
在水体中,最主要的浮游植物分布区分为多层分布和表层分布。
多层分布主要指的是深度较深的水层中的浮游植物,比较常见的有硅藻、黄绿藻等;表层分布主要指的是水体表面的浮游植物,比较常见的有绿藻、蓝藻等。
此外,还有一些浮游植物主要分布于湖沼中,如水生菌藻、石蕊藻等。
总体来说,浮游植物的分布比较广泛,既可以存在于富含养分的水体中,也可以存在于养分较为缺乏的水体中,还可以存在于一些深渊水体中。
第33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3第3期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No.3,2013化学分类法在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李家园1,侯建军1,胡俊2,史晓芸1(1.湖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湖北黄石435002;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摘要:超微型浮游植物是指粒径在0.2-5μm的浮游植物,它包括全部的微微型浮游植物和粒径在2-5μm的微型浮游植物。
基于色素分析的化学分类法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可进行大规模和高通量样品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能够很好地对色素进行分析,对藻类的种类和粒径没有限制。
本文在讨论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重要生态功能及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和比较了几种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研究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典型案例分析,重点阐述了化学分类法在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分类分析中的应用特点,并对配套的算法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HPLC-CHEMTAX的优势、难点及未来的工作方向。
关键词:化学分类法;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生物多样性;HPLC-CHEMTAX中图分类号:Q1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714(2013)03-0046-05doi:10.3969/j.issn.1009-2714.2013.03.0120引言依据粒径谱的划分惯例[1]:粒径在0.2 2μm的浮游植物为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plankton);粒径在2 20μm的浮游植物为微型浮游植物(nanoplankton);另外,考虑到许多真核生物的粒径在2 5μm之间,有人提出了用超微型浮游植物(ultraphytoplankton)来定义小于和等于5μm的浮游植物,因此超微型浮游植物包括全部的微微型浮游植物和粒径在2 5μm的微型浮游植物。
浮游动植物调查方法1.方法与原理1.1采样点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分布不是很均匀的,通常因水体形态、深度、水源几出口、风、光照以及其他环境条件而差异,因此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采样。
在一般情况下,湖泊的湖湾和中心部分,沿岸有水草区和无水草区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不同。
当有风引起水流时,浮游生物多聚集在水流冲击的下风向一侧,总量较高。
此外,水源入口处,不同时间各水层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会有所不同。
采样点的数目根据水体的具体条件而定。
水体面积大的,条件复杂的,采样点要多些;要有较高人力、时间和经费等条件允许的,采样点也可以多些。
1.2采集采集工具主要有采集网和采水器。
当一般定性采集时,可站在船舱内或甲板上,将采集网系在竹竿或木棍前端,放入水中作∞形循回拖动(网口上端不要露出水面),拖动速度不要超过0.3米/秒。
如若拖动太快,水在网内会发生回流,将使网内的浮游生物冲到网外。
当一般定量采集时,各种类型的采水器均可使用,但一定要能分层采水。
在水深不超过10米的水体采样时,可用自制的采水器。
采水器可以采集到那些易从网孔中漏失的微小浮游生物。
但因采集水量有限,很难采到密度较稀和游动能力强的较大类型种类。
1.3固定和保存采到的样品必须在5分钟以内加以固定。
常用的固定液有福尔马林、刘哥氏液、甘油—福尔马林保存液、Rodhe碘固定液。
福尔马林为含有40%甲醛的药品。
一般按每100毫升水样加入约4毫升福尔马林(含1.6%甲醛),也就是说用4%福尔马林固定。
1.4浓缩化学沉淀法:所才水样用福尔马林加以固定静置1—2昼夜使之沉淀,用宏吸管吸去上面清夜,将下层包括沉淀物的浓液移入小容器中,再静置沉淀。
必要时可反复进行,直到浓缩到10—50毫升为止。
1.5观察与鉴定对所采到的浮游生物种类进行全面的种的鉴定,是一项难度和工作量都很大的工作,常常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协同进行。
种类鉴定可采用检索表和图鉴相结合的方法。
水中微生物生态学分析与研究随着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质的恶化不仅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还会破坏水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而研究水中微生物生态学,可以探究水环境中的生物群落组成,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态功能和响应机制。
本文将就水中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水中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1.1 水中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水生态学是一个发展相对较早的学科,但是水中微生物生态学在其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早在20世纪初,生物学家即开始探究自然水体中的微生物生态,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水中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创新,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快速扩展。
1.2 水中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水中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如铺满物、浮游植物等)以及微型动物等多种生物种类。
这些微生物对水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们参与了水体中物质循环的整个过程,并且还可能对其他生物种类产生生态效应,影响水域中的生态平衡。
1.3 水中微生物生态与健康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许多污染物(如有机物、重金属等)都对水中微生物生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水中微生物的死亡和其他生物种类的灭绝。
因此,研究水中微生物生态对于水环境保护和健康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水中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2.1 基于传统方法的研究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微型生物计数、氧化还原电位、水质测定、气相色谱法等,它们主要依赖于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通过分析水体中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存在情况等,来探究水中微生物生态。
2.2 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力求实现对微生物的高通量和整体的研究,包括基因深度测序、转录组分析、蛋白质质谱检测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水中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水中微生物生态。
浮游植物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浮游植物是水环境中最基础的生命形式,它们是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分。
在水体中,浮游植物的数量和分布直接反应了水质状况和生态系统健康程度。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和人为活动的增加,水环境中浮游植物的分布和生态功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因此,探究浮游植物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对于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维持水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候变化对浮游植物生态的影响气候变化是近年来最为引人注目的环境问题之一。
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等因素直接影响浮游植物生态环境,导致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化和分布范围的扩大。
首先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水温升高。
浮游植物对水温变化敏感,高温会导致其新陈代谢加快,光合作用速率加快,从而增加其生长速度和数量。
但当水温过高时,会使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限制,甚至导致死亡。
由此可见,全球变暖对于浮游植物的生态影响并不是单纯的正面作用。
其次是海洋酸化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随着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海水中的酸碱度持续下降,对浮游植物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海洋过酸化会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从而导致浮游植物数量的下降和种类的变化。
这种影响会进一步扩大到整个水生态系统中,对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二、污染物对浮游植物的影响污染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大问题之一。
在水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污染会对浮游植物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如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度输入会促使浮游植物生长繁殖,而过多的有机物质和重金属则会导致浮游植物死亡。
特别是海洋中的塑料污染问题,人们最为熟知。
塑料污染会裹挟着浮游植物漂浮在水面上,直接影响其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人们长期以来对海洋垃圾的乱扔乱丢也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中大量浮游植物的死亡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因此,加强对水环境中污染物排放和处理的管理和监管,是保护浮游植物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措施。
三、浮游植物生态调查与环境变化研究的意义进行浮游植物生态与环境变化研究,对于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水生生态环境中微型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位研究水是生命之源,其所涵盖的生态环境是极其丰富与多样的。
从自然水体到人工环境,从浅水域到深海洋底,水生生态环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型水生物,它们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承载着各种重要的生态功能。
本文将深入探讨水生生态环境中微型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位研究。
一、水生生态环境中微型水生物水生生态环境中的微型水生物是指在水体中,个体体型小、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多样性显著的水生生物,通常包括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细菌、病毒等。
1、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水生生态环境中最为常见的微型生物之一,它主要包括原生动物、长毛虫、胡肉类、无脊椎动物等。
浮游动物使用外部附肢完成生活活动,个体很小,一般小于0.2毫米,它们成为水体营养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环境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常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植物,能够自主制造营养物质。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为水生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
浮游植物还能通过吸收废弃物和化学物来净化水体。
3、细菌细菌是水生生态环境中最为普遍的一类微生物,它们具有非常高的适应性和生存力,可以在各种水体环境中生活,而且细菌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生化循环功能,它们能够分解和转化有机废物,推动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微型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位研究1、微型水生物多样性研究水生生态环境中的微型水生物种类繁多、数量众多,因此微型水生物的多样性研究非常重要。
多样性研究,能够通过分子技术和形态特征来判断各类微型生物的系统发育,对微型水生物的生态进化和分类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也可以评估水体生态的健康状况,为保护水生态环境提供重要依据。
2、微型水生物生态位研究在水生生态环境中,不同的微型水生物之间相互影响,通过互相协同作用,维持整个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微型水生物的研究也需要考虑到其生态位作用,不同微型水生物在水生态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态位分布,处于不同的生态位层次。
浮游动植物调查方法1.方法与原理1.1采样点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分布不是很均匀的,通常因水体形态、深度、水源几出口、风、光照以及其他环境条件而差异,因此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采样。
在一般情况下,湖泊的湖湾和中心部分,沿岸有水草区和无水草区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不同。
当有风引起水流时,浮游生物多聚集在水流冲击的下风向一侧,总量较高。
此外,水源入口处,不同时间各水层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会有所不同。
采样点的数目根据水体的具体条件而定。
水体面积大的,条件复杂的,采样点要多些;要有较高人力、时间和经费等条件允许的,采样点也可以多些。
1.2采集采集工具主要有采集网和采水器。
当一般定性采集时,可站在船舱内或甲板上,将采集网系在竹竿或木棍前端,放入水中作∞形循回拖动(网口上端不要露出水面),拖动速度不要超过0.3米/秒。
如若拖动太快,水在网内会发生回流,将使网内的浮游生物冲到网外。
当一般定量采集时,各种类型的采水器均可使用,但一定要能分层采水。
在水深不超过10米的水体采样时,可用自制的采水器。
采水器可以采集到那些易从网孔中漏失的微小浮游生物。
但因采集水量有限,很难采到密度较稀和游动能力强的较大类型种类。
1.3固定和保存采到的样品必须在5分钟以内加以固定。
常用的固定液有福尔马林、刘哥氏液、甘油—福尔马林保存液、Rodhe碘固定液。
福尔马林为含有40%甲醛的药品。
一般按每100毫升水样加入约4毫升福尔马林(含1.6%甲醛),也就是说用4%福尔马林固定。
1.4浓缩化学沉淀法:所才水样用福尔马林加以固定静置1—2昼夜使之沉淀,用宏吸管吸去上面清夜,将下层包括沉淀物的浓液移入小容器中,再静置沉淀。
必要时可反复进行,直到浓缩到10—50毫升为止。
1.5观察与鉴定对所采到的浮游生物种类进行全面的种的鉴定,是一项难度和工作量都很大的工作,常常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协同进行。
种类鉴定可采用检索表和图鉴相结合的方法。
浮游植物的采集计数和定量方法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底层生物类群,对于水质评价、生态监测以及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准确、高效地采集、计数和定量浮游植物是水环境研究的关键步骤。
下面将介绍浮游植物的采集计数和定量方法。
一、浮游植物的采集方法:1.根据采样目的和特定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常用的采样方法有以下几种:(1)铁丝网挡截式采样:在浮游植物出现较为集中的水域使用,将铁丝网固定在一个框架上,让水流通过铁丝网,实现浮游植物的挡截和收集。
(2)网捞式采样:适用于浮游植物密度较高的水域,用网捞将浮游植物从水中捞出。
(3)浮游植物捕集器的采集:常用的浮游植物捕集器有浮游植物网式捕集器、浮游植物漏斗捕集器、浮游植物湖泊型捕集器等。
2.采样前要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宜选择浮游植物密度较高的水域进行采样。
采样容器要先用水冲洗,尽量不带有任何异物,以避免对采样物质的污染。
3.采集浮游植物时应避免过度搅荡水体,以防浮游植物的破碎和污染。
4.采集样本时要注意保持样本的完整性,以确保后续的计数和分析的精确性。
二、浮游植物的计数方法:1.显微镜计数法:将采样的浮游植物样本放入显微镜下,通过目视计数的方式,记录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数量。
2.染色计数法:采用一些常见的染色剂(如碘酒、卡内基氏溴酸可乐定等)将浮游植物样本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对染色后的样本进行计数。
3.流式细胞仪计数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可以对样本中的细胞进行高效、自动化的计数和分析。
三、浮游植物的定量方法:1.干重法:将采集回来的样本在高温下干燥至恒定重量后,通过测量干物质的质量差值计算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2.叶绿素-a含量测定法:通过提取样本中的叶绿素-a,利用比色法测定其叶绿素-a的含量。
然后根据叶绿素-a的含量可以推算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3.DNA分子量法:通过提取样本中的DNA,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其DNA的分子量。
再根据已建立的浮游植物DNA分子量和生物量的线性关系,可以推算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