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后荔枝果皮褐变的控制
- 格式:pptx
- 大小:327.48 KB
- 文档页数:6
荔枝贮运保鲜技术荔枝是原产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名果,由于其独特的色香味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素有“中华之珍果”的美称,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水果之一。
但由于它成熟于盛夏高温季节,加上其结构特殊,代谢旺盛,采后易腐烂变质,果皮易褐变,因而给贮运保鲜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一)贮藏特性荔枝是非呼吸高峰型果实,采收当天呼吸强度较高,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下降,但仍然比苹果、梨、柑桔、香蕉等高出2~3倍。
当果实变褐腐烂时,呼吸强度又趋上升,没有明显的呼吸高峰。
荔枝的乙烯释放量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也没有明显的乙烯高峰,在荔枝的成熟衰老过程中,乙烯的作用不明显。
因此,要搞好荔枝的贮藏保鲜一定要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降低荔枝果实的呼吸强度。
如荔枝采收后尽快预冷,贮藏在适当的低温条件下,是降低荔枝呼吸强度、延长贮藏寿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荔枝果实结构特殊,外果皮角质层很薄,龟裂片上有许多小裂口,中间是疏松的海绵组织,因而水分容易散失;另外,果皮与果肉在结构上完全分离,无输导组织相连,当果皮失水时,尽管果肉水分充足,也难于供给果皮,因此果皮迅速失水褐变。
所以平常看到的现象是,果皮干枯而变黑,而果肉仍保持着相当饱满的水分。
在室温无包装条件下,放置3天的荔枝全部变褐,果皮失重率可高达50%。
可见,越是在干热的情况下,荔权保湿就显得越是重要,可以这样说,保湿就是保鲜。
荔枝褐变速度之快,在其他水果中是很罕见的,通常,荔枝在采后24小时内就会发生褐变,常温上2~3天即失去诱人的鲜红色而褐变,大大降低了荔枝的商品价值。
引起荔枝果皮褐变的因素,除果皮失水外,还有病原菌的侵染、侵害、热损伤以及果实本身的衰老。
褐变的内因则是酶促褐变,荔枝果皮内存在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果皮还含有大量的酚类物质(包括荔枝果皮的红色色素),在有氧的条件下,这些酶就起到一种生物催化剂的作用,使酚类物质氧化变成了黑褐色的物质。
最近的研究表明,果皮褐变还与它的红色色素即花青素的褪色或变色有关,花青素的颜色取决于所处环境的pH值较低时,呈现红色,随着PH值的逐渐提高,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进而变为紫色,紫黑色,如用碱性溶洲处理新鲜荔枝,荔枝立即变为黑色,如有溶液处理,又可恢复红色。
采后荔枝果实安全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摘要:荔枝果实凭借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等优势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果实在采后贮藏与运输过程中极易出现病原菌感染、褐变、腐败等现象,导致荔枝果实的品质显著下降。
当前常用的物理保鲜法、人工合成化学杀菌剂处理等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却存在着成本高、出现化学残留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积极探索使用可生物降解、无毒害且不会污染环境的新型安全保鲜技术备受关注。
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述了采后荔枝果实品质劣变的原因,后重点综述了采后荔枝果实安全保鲜技术研究进展,以期能够为保证荔枝果实采后品质,延长其贮藏期等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荔枝果实;品质;保鲜技术;研究进展引言荔枝也被称为荔支,是原产于我国南部的一种亚热带水果,具有果实产量高、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与菠萝、香蕉、龙眼等合称“南国四大果品”。
荔枝味甘性温,具有开胃益脾、补脑健身、增加食欲、止腹泻等功效。
受到荔枝特殊果实结构的影响,再加上荔枝果实成熟期温度较高,采收之后极易受到病原菌侵染与果皮褐变,进而导致果实品质显著下降,既不利于果实采后贮藏与运输,又无法保持其良好的食用价值与商业价值。
据相关数据统计,每年由于荔枝贮运不当造成的损失高于20%。
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安全保鲜技术对于延长采后荔枝果实货架期、提高果实品质、保持其食用价值与商业价值等具有重要意义。
1采后荔枝果实品质劣变的原因分析1.1病原菌侵染荔枝多在高温高湿的夏季成熟,这一阶段病原菌较多且活性比较强。
再加上荔枝果实较甜、营养价值较高,因此极易遭受病原菌的侵染。
众多研究表明,病原菌侵染是导致果实品质劣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引起荔枝果实采后品质劣变的病原菌包括酸腐菌、炭疽病菌、荔枝霜疫霉菌等。
其中以荔枝炭疽病菌、霜疫病最为严峻,这两种病害均潜伏在果皮表面,有时也会从伤口、虫孔等位置处侵入进而对荔枝果实遭受一定的伤害。
另外,部分细菌、酵母菌等也会繁殖于果皮表面,后逐渐深入到果实当中,进而导致果肉变酸甚至腐烂。
防止荔枝果皮褐变的技术方法荔枝是最难以保鲜贮藏的水果之一,采后很快发生褐变、质变和腐变,其中防止果皮褐变是难中之难,也是荔枝保鲜贮藏的关键所在。
目前普遍应用硫处理方法防止荔枝果皮褐变。
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采后的荔枝经硫处理后,其果皮不容易变褐,但会出现果实变软,果皮颜色被漂白、红色消失,结构被破坏,易破裂,果肉变成哑白色,有些还会带有硫味。
目前普遍应用荔枝硫处理各种技术方法进行荔枝的保鲜贮藏,但同时也发现对荔枝品质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如利用燃烧硫磺产生二氧化硫熏蒸果实,不仅会伤害果实、腐蚀设备材料,还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利用含有二氧化硫的亚硫酸盐溶液浸果,保鲜贮藏效果不佳;利用一些能够释放二氧化硫的释放剂缓慢释放二氧化硫熏蒸果实,虽然效果不大理想,存在的缺陷多,可是改进的空间很大[1]。
几年来,我们对此技术方法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现将防止荔枝果皮褐变的技术方法介绍如下。
1 关键技术利用二氧化硫释放剂释放二氧化硫熏蒸荔枝果实,如果措施得当,可明显有效防止荔枝果皮褐变,还可以长时间保持荔枝果皮天然鲜红色。
1.1 包装利用二氧化硫释放剂释放二氧化硫熏蒸荔枝果皮防止其褐变,其内外包装必须同时具有适度的通透性,以利于包装袋内的气体流动。
各种塑料保鲜薄膜包装袋通透性能差,用塑料保鲜薄膜包装袋贮藏荔枝,释放剂释放的二氧化硫在袋内流动不顺畅,容易积聚在靠近释放剂的部位而造成二氧化硫浓度偏大,致使果实被漂白,而距离释放剂较远的部位二氧化硫含量极少,对果实熏蒸没有作用,或仅造成果实漂白不完全。
因此,建议应用珠海市斗门禄康果菜保鲜研究所发明的、具有良好通透性能的专利产品果蔬保鲜袋(专利号:ZL03113758.X)贮藏荔枝,透湿透气性能好、膜壁不凝结水,不仅可以使其果皮免于褐变、长时间保持鲜果般的鲜红色,还可大幅度延长荔枝的贮藏期。
1.2 二氧化硫释放剂的剂量及使用方法研究表明,保鲜剂中二氧化硫释放剂的剂量不包括杀菌防腐的用量。
荔枝采后贮藏保鲜研究进展张秀梅 杜丽清 谢江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湛江 524091) 荔枝原产于华南亚热带地区。
由于荔枝成熟于夏季高温季节,加上其特殊的结构与生理特性,采后极易褐变腐烂,给荔枝贮运带来了极大困难。
荔枝贮藏过程中,果皮褐变是最严重的问题,又是限制荔枝长期贮藏,缩短货架期寿命和降低商品价值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荔枝每年因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约占总产量的20%以上[1]。
荔枝果皮褐变之快,在其他水果之中极为罕见。
常温下,荔枝采后24小时内开始褐变。
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迄今为止,荔枝果皮的褐变机理研究仍然没有得到满意结果。
荔枝果实褐变机理与防褐变技术仍然是荔枝贮藏和保鲜过程中的重点研究内容。
1 荔枝的组织结构特性荔枝果皮由外、中、内三层组成[2]。
外果皮仅有一层薄壁细胞,外壁薄,角质层也薄,防止水分散失的能力差。
外果皮是含花色素苷栅状组织所形成众多的龟裂片,组织空隙多。
外果皮与中层(中果皮)之间有石细胞,含有褐色物质。
荔枝果皮保水力极差,水分容易蒸发,从而引起果实干枯萎缩而褐变。
荔枝果肉由种柄衍生而来,在结构上与果皮、种子完全分离,只与种柄的维管系统有小面积的连接。
在果实不保湿的贮藏条件下,尽管果肉含水量高,但由于结构上与果皮分离,基本上不能向果皮输送和补充水分,致使果皮不断失水,正常代谢失活,组织结构受损,直至果皮干枯变色。
如在采果期遇到强日照和高温天气,果皮会迅速变褐[3]。
2 荔枝果皮褐变的原因2.1 失水对果皮褐变的影响 荔枝采收后在常温下放置,如果没有适当的包装,荔枝果皮在1~2天内即会失去原有的鲜红色并表现褐变症状。
Sin g和Csott等研究指出,果皮褐变与果实失水密切相关,失水褐变主要是果皮中水分的散失。
荔枝果皮容易失水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果肉构造特殊,果皮与果肉在结构上完全分离,两者之间无疏导组织相连,故当果皮水分散失时,果肉中的水分不能给予有效补充[4,5]。
果蔬的褐变的机理及抑制方法摘要:果蔬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褐变是影响其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褐变产生的因素较多,其中酶促褐变是果蔬褐变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果蔬贮藏和加工品质保证的主要障碍。
概述褐变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褐变;机理;抑制Abstract: Rapid browning during storage was the main problem resulting in restrictions on the fruits and vegetables to long-distant markets. There were many reasons of browning, the enzymetic browning was the mostimportant, and it was the main handicap in processing and storage. The mechanism of enzymatic browning and methods to control browning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 browning; mechanism; control前言大多果蔬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为了保证果蔬较长的供应期,各种各样的保鲜及加工方法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鲜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鲜切果蔬已成为市场的消费热点。
如何进一步保持果蔬产品的品质、延长其货架期,一直是国内外果蔬采后研究的热门课题。
果蔬贮存加工过程中,褐变是普遍存在的难题,往往引起产品品质下降,货架期缩短。
褐变可分为非酶褐变和酶促褐变:非酶褐变是指不需经酶催化而产生的褐变,包括美拉德反应、焦糖化作用及抗坏血酸氧化等;而酶促褐变是组织中的酚类物质在酶的作用下氧化成醌类,经聚合而造成褐变。
果蔬的褐变主要以酶促褐变为主[1]。
我国果蔬的种植面积、果蔬总产量及消费量均居世界之首,但在果蔬采后领域的研究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凯德利冷机】荔枝采后处置与保鲜综合技术1 荔枝采后变褐变质主要原因及其控制采收后的荔枝果实极为容易变褐变质,我国古代就有荔枝采后“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的记载。
要做好荔枝保鲜工作,第一要了解致使荔枝变褐变质的原因,才能采取相应的保鲜技术办法。
荔枝果实的采后褐变原因超级复杂,综合目前的研究报导,致使采后变褐变质大致可分为生理和病理两大方面的原因。
生理原因包括酶促褐变,如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花色素苷降解等,通过降低温度、改变气体成份、调节pH值等调控制酶的活性,可起到抑制褐变的作用;果皮采后很容易失水也可引致褐变,通过适当的包装,避免果皮失水是荔枝防褐保鲜的重要办法;荔枝采后的呼吸强度很高,消耗大量的贮存物质和增进果实的成熟衰老,致使品质风味下降,降低温度褐降低氧气等办法,抑制呼吸作用,有利于维持延长荔枝的保鲜时刻和维持品质。
病理原因,荔枝炭疽病、霜病疫病等多种采后病害的为害可致使荔枝变褐腐臭。
荔枝炭疽病病原菌主要来自采前暗藏侵染,到采收时炭疽病菌暗藏侵染率可高达到90%左右,荔枝采后常温放置3-4天开始表现症状,先是果皮局部变褐,然后病斑迅速扩展至全果变褐。
即便在采后用杀菌剂处置,防治炭疽病效果也不明显。
在荔枝果实生长期间喷雾2~3次杀菌剂可显著地降低炭疽病菌暗藏侵染率,减轻荔枝采收后炭疽病的发生严峻程度,提高荔枝贮藏效果。
另外,荔枝采后生理病害和微生物病害是彼此增进的,增进荔枝采后的变褐变质。
2 荔枝保鲜技术操作程序采前病虫害防治和栽培管理à生产优质耐贮的荔枝à适时采收à挑选à分级à采后处置(杀菌、护色等)à包装à预冷à低温贮藏或运输à销售市场荔枝保鲜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包括采前栽培技术和采后保鲜技术的配合。
以上荔枝保鲜技术操作程序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可影响荔枝贮运保鲜的质量。
荔枝果实霜疫霉病预防与治疗汇报人:2023-12-15•荔枝果实霜疫霉病概述•预防措施•治疗策略目录•防治技术应用与推广•政策与法规支持•总结与展望01荔枝果实霜疫霉病概述荔枝果实霜疫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荔枝果实。
受害果实出现褐色或黑色病斑,果肉腐烂,有特殊的霉酸气味,病斑迅速扩展,导致全果腐烂。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定义与症状症状定义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气流、雨水传播。
高湿、多雨、寡日照的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发病原因该病害主要发生在荔枝成熟期和贮藏期。
在果实成熟期,若遇连续阴雨天气或台风带来的暴雨,病害易发生和流行。
贮藏期若温度湿度控制不当,也容易导致病害发生。
发病规律发病原因及规律对荔枝产业的影响霜疫霉病可导致大量果实腐烂,严重影响产量。
受害果实品质变差,失去商品价值。
贮藏期病害的发生增加了贮藏风险,可能导致贮藏期果实腐烂。
受害果实品质下降,影响市场竞争力,降低售价和销售量。
产量损失品质下降贮藏风险增加市场竞争力下降02预防措施选择对霜疫霉病抗性较强的荔枝品种,从根本上提高对病害的抵抗力。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排水防涝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保持果园排水畅通,避免积水,降低湿度,减少病害发生条件。
030201农业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如捕食性螨类、瓢虫等,以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保护天敌使用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对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生物农药防治及时清除果园内的病叶、病果等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场所。
清除病残体对果实进行套袋处理,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
果实套袋在多雨季节,采用避雨栽培方式,避免雨水直接冲刷果实,减少病害发生。
避雨栽培03治疗策略选择内吸性强的化学药剂,如甲霜灵、霜脲氰等,以杀死病菌并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化学药剂选择按照药剂使用说明,均匀地喷洒到荔枝果实的表面,注意避免药剂残留和污染。
荔枝果实霜疫霉病的防治方法
荔枝霜疫霉病是影响荔枝生产最重要的病害。
果实感病多从果蒂开始发生,最初在果皮表面出现褐色不规则的病斑,病斑迅速扩展蔓延,致使全果变褐色,果肉腐烂。
现农业知识网将荔枝果实霜疫霉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荔枝果实霜疫霉病的防治方法①在果实采摘后及时清洁地面病果、烂果,修剪树上枯枝,集中烧毁,对地面及树冠全面喷施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次;
②在花蕾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及果实成熟前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62%多锰锌(双博或霜炭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8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间隔期为10~15天,在临近采摘期的15天内停止用药。
以上就是荔枝果实霜疫霉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绍了,如果想了解更多,欢迎大家到农业知识网查询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