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讲义:第2章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二)
- 格式:doc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11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对点练(2课时)题组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B.a点兴奋时,a点膜内电位为正、b点膜内电位为负C.神经递质存在于②中,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D.神经递质通过④的方式为自由扩散答案 B解析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A错误;a点兴奋时,膜内电位为正电位,而未兴奋部位的b点为负电位,B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③突触小泡中,⑤突触间隙处液体属于组织液,C错误;神经递质通过④突触前膜的方式为胞吐,D错误。
2、如图表示3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是( )A.a、c、d、eB.a、b、c、d、eC.a、b、cD.b、c、d、e答案 D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c、e是轴突,b、d是神经元的细胞体。
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b、c处都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又由于兴奋能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d、e处也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但兴奋不能向上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a处不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
因此,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b、c、d、e。
3.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C.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D.化学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结合答案 D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激活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冲动的产生。
注意受体在突触后膜上,不在突触前膜。
4.止痛药(如“杜冷丁”)能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但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同时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也不变,据此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答案 A解析由题意可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受影响,其可能是阻断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又由题意可知,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也不变,说明止痛药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能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神经递质失去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机会,A项正确。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程标准】1、理解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重难点】 阐明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知识梳理】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2、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请在A 图标出各部分名称)3、兴奋是指动物体和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 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 后,由 状态变为 状态的过程。
4、神经元的基本功能: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6、反射弧通常由(感觉神经末梢)、 、 、 、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 或 等)五部分组成。
(请在B 图中标出各部分名称)7、反射分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常见的例子有 、 、 、 等。
8、一个完整的反射至少需要 个神经元完成。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试一试】1、自己做一个膝跳反射并写出其反射弧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脑 脊髓 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 脊神经大脑 小脑 脑干脑B 反射弧结构模式图2、下图是膝跳反射的一部分,若在箭头处施予强刺激, 探究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过程:【实验】1、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2、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变化:〖〗3、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模式图:【小结】1、传导过程:()()()()2、传导形式: 信号(神经冲动)3、传导方向: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标出右图突触中各部分的名称:B DCA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或的膜,上有与递质特异性结合的突触突触前膜:的膜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属于内环境。
【小结】(右下图为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1、传导过程:() ( ) ( ) ( ) ( )( ) ( ) ( ) ( )2、传导形式: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 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 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 或 ,或者是从只能从突触_______传递到突触_______。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二)学习 目 标核 心素 养1.结合突触的结构图,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和特点2.结合“资料分析”,概述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并能以言语区为例,了解大脑的高级功能1.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通过反射弧中兴奋传递特点的实验探究,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如图)①突触由图中的b 突触前膜、c 突触间隙以及d 突触后膜组成(填字母及名称)。
②其他结构a .图中a 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
b .图中e 、f 、g 分别是指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受体。
(2)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c]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d]突触后膜上的[g]受体→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3)传递特点①特点:单向传递。
②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e]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4)常见突触类型从结构上来说,突触主要分为两大类:A.轴突—树突,图示为:。
B.轴突—细胞体,图示为:。
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大脑皮层言语区受损功能区障碍症特征功能障碍症①S区不能讲话(听得懂、看得懂)运动性失语症②W区不能写字(听得懂、看得懂)失写症③V区看不懂失读症④H区听不懂(会写、会讲、会看)听觉性失语症(3)学习和记忆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②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第1课时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阅读教材P16~17)1.神经元的结构2.反射(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弧(1)写出图中各数字表示的结构: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2)图中⑤的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3)写出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过程:①→②→③→④→⑤(填写序号)。
[注意]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和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
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虽然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阅读教材P17~18)1.兴奋⎩⎪⎨⎪⎧部位: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条件:感受外界刺激变化: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2.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3.4.局部电流(1)形成原因: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2)局部电流方向⎩⎪⎨⎪⎧膜外:由未兴奋部位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3)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膜内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5.传导方向特点:可进行双向传导。
[共研探究]神经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起着主导作用,其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阅读教材,试结合下面神经元的结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图示思考:1.观察下面神经元的细胞结构示意图,把图填充完整并回答相关问题:(1)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2)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神经纤维。
(3)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
2.结合2个反射弧,回答相关问题:(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二)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如图)①突触由图中的b 突触前膜、c 突触间隙以及d 突触后膜组成(填字母及名称)。
②其他结构a .图中a 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
b .图中e 、f 、g 分别是指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受体。
(2)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c]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d]突触后膜上的[g]受体→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3)传递特点 ①特点:单向传递。
②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e]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4)常见突触类型从结构上来说,突触主要分为两大类:A.轴突—树突,图示为:。
B.轴突—细胞体,图示为:。
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大脑皮层言语区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②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2.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5.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是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直接联系的活动。
() 6.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提示:1.√2.√3.√4.×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5.√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问题探究]1.相邻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有其特定的结构。
根据下图信息,阅读教材回答问题:(1)尝试写出5种神经递质的名称?提示:乙酰胆碱、多巴胺、NO、甘氨酸、肾上腺素等。
(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吗?说明原因。
提示:不一定。
若释放的为抑制性递质,则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抑制。
(3)神经递质与D结合后,神经递质一般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继续发挥作用。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能神经递质与D受体结合后,神经递质将被灭活,否则会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4)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__________(填“快”或“慢”)。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慢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及其对突触后膜的作用过程2.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流计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的外表面,读图探讨以下有关问题:(1)刺激a点,电流计①、②是否会发生偏转?若发生偏转,偏转几次?提示:会。
电流计①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电流计②只发生一次偏转。
(2)该实验能否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为双向传导?提示:能。
[归纳总结]1.神经递质(1)存在部位: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
(2)释放方式:胞吐,需要消耗能量,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异常情况分析①异常情况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②异常情况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或神经递质被某种药物代替,则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兴奋或不抑制。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γ氨基丁酸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特异性GABA受体结合后,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进入突触后神经元细胞内(如图)。
γ氨基丁酸对突触后神经元的效应是()A.使Na+通道开放B.抑制细胞兴奋C.维持膜两侧电位差不变D.形成局部电流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神经元的特异性GABA受体结合后,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进入突触后神经元细胞内,导致细胞内负电荷增加,强化了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抑制细胞兴奋;此时Na+通道没有打开,不出现Na+内流现象;氯离子内流不会形成局部电流。
]2.如图1为人体反射弧局部组成示意图,图2为图1中X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肌肉收缩;在B处给予相同刺激,肌肉不收缩。
请据图回答:图1图2(1)图1中结构X为________。
图2中③为__________,一般由__________(细胞器)形成。
(2)若在B处给予刺激,当兴奋抵达X时④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若结构X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为甘氨酸,甘氨酸与分布在__________(填图2中的序号)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__________。
解析:(1)图1中结构X为突触,图2中③为突触小泡,突触小泡由高尔基体形成。
(2)B处受刺激产生的兴奋到达X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⑤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题干给出的信息“在B处给予相同刺激,肌肉不收缩”,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甘氨酸对突触后膜起抑制作用。
答案:(1)突触突触小泡高尔基体(2)电信号→化学信号⑤抑制(1)上述图2中没有体现的内环境成分是__________。
提示:血浆和淋巴。
(2)兴奋在神经与其支配的肌肉之间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
提示:单向(3)甘氨酸在突触间隙的移动是否消耗ATP?并说明理由。
提示:不消耗。
因为甘氨酸在突触间隙的移动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问题探究]1.“吓尿了”是一网络热词,意指吓坏了。
当人受到意外惊吓时,意识会暂时失灵,导致无意识排尿。
结合所学知识,试解释人出现“吓尿了”现象的原因。
提示: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当人受到意外惊吓时低级中枢暂时失去高级中枢的控制,出现无意识排尿。
2.残奥会闭幕式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得到观众的一致称赞。
这些聋哑人要准确理解指导老师的“手语”表达的含义,主要依靠哪些中枢?提示:视觉中枢和语言中枢。
[归纳总结]常见的生理或病理现象与神经中枢的关系【例】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高级神经中枢是否受损有关的检查是()A.检查缩手反射是否正常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技巧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点在于:明确人的大脑皮层中有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等。
解析: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不能确定此人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否受损;检查血细胞的数量属于血常规化验,目的是发现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骨髓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等,不属于神经系统方面的检查;语言中枢属于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需要语言中枢的参与,故可由此确定此人高级神经中枢是否受损。
答案:D1.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
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记忆的形成与突触的建立有关。
大脑皮层W区受损伤患者不能写字,V区受损伤患者不能看懂文字,故B错误。
]2.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D[A项为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活动,无高级神经中枢参与;B项和C 项均为仅由高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活动;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说明排尿反射是由低级中枢控制的反射活动,但无意识的人不能控制而有意识的人能控制排尿,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课堂小结]1.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或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C [C 项中,含有突触小泡一端的是突触前膜,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而不能反向传递。
]2.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B[神经递质是传递兴奋的重要化学物质,突触前膜没有受刺激则不会有神经递质释放,B错误。
]3.下图为神经肌肉接头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单向传递B.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D.突触小体是由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的结构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
]4.如图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切断②处,刺激③处,④处仍能出现反射活动B.兴奋传递方向是④→③→①→②→⑤C.②所在的神经元上,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③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C[②上有神经节,可以判定其为传入神经,进而判定①为神经中枢、③为传出神经、④为效应器、⑤为感受器。
若切断②处,刺激③处,④处有反应,但因反射弧结构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活动,A错误;兴奋传递方向是⑤→②→①→③→④,B错误;②为传入神经,②所在的神经元上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但在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③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单向传导,D错误。
] 5.某人受伤,小便失禁。
此人受伤的部位可能是()A .排尿反射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B .大脑皮层C .排尿反射的效应器或传出神经D .脊髓排尿反射中枢B [根据题意,某人受伤,小便失禁,说明其排尿反射正常,但不受人的意识支配,即脊髓的排尿中枢活动不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支配,故受伤的部位可能是大脑皮层,B 正确,A 、C 、D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