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地理七年级下册第10章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4)
- 格式:ppt
- 大小:7.55 MB
- 文档页数:25
第十章:非洲和大洋洲第一节:非洲概述1、非洲全称阿非利加州,意思为“阳光灼热之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位于东半球,地跨赤道南北,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望地中海,东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亚洲相连。
3、非洲的地形:非洲大陆边缘大多平直陡峭,少有半岛和海湾。
东部自北向南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连成一片。
高原面积占非洲大陆总面积一半以上,故非洲大陆又有“高原大陆”之称。
【注释:非洲大裂谷是非洲东部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裂缝,分为东西两支,全长6400多千米,谷深可达2000米】4、非洲的气候:非洲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气候,又被称为“热带大陆”。
非洲热带草原面积广大,居世界各大洲之首。
其中,东非高原上的草原将南、北半球的热带草原连成一片,为动物迁徙提供了通道。
由于赤道横贯非洲中部,地势起伏较小,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对称性。
5、非洲的野生动物:炎热的非洲大陆成为野生动物栖息繁殖的乐园,非洲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1)在热带草原区有斑马、犀牛、长颈鹿、角马、狮子和大象等野生动物;(2)在热带雨林区生活着河马、猩猩、猿猴等野生动物。
6、非洲的人口: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非洲国家的相继独立,非洲的人口也开始高速增长。
截止2003年底,非洲人口约8.51亿,在各大洲中居第二位。
7、非洲的经济:(1)人口增长过快,严重地阻碍了非洲经济的发展,大部分人生活贫困。
(2)对森林和草原的过度开垦,导致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如何协调迅速增长的人口与不断恶化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非洲的首要问题。
(3)非洲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等原因,非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大部分集中在非洲。
8、埃及。
(1)地理位置:位于非州东北部,有6000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2)苏伊士运河。
位于埃及东北部,北接地中海,南通红海,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是一条世界上运量最大、运输最繁忙的国际性运河,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地位,运河收入成为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围
及主要的国家;
2.对照地图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有哪些主要的气候
类型,河流和湖泊并说明气候类型和民居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位置.范围和气候类型。
教学准备:课件
效果比较好;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总量不大,茅草屋有显
著的避雨功能。
板书:
一.黑种人的故乡
1.位置范围
2.国家
3.地形特征
4.河流与湖泊
5.气候及气候类型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人口与生产.环境的关系。
• 2.认识撒哈拉以南的经济结构特点。
• 3.根据撒哈拉以南的人口.环境和自然资源情况
•提出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和改善环境恶化的措
•施。
•重点:人口和经济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一.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引导]人口、粮食、环境三个问题形成一个怪圈,而使非洲
经济难以发展,人民生活更难以摆脱日益加剧的贫困。
提问:
你还记得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吗?
学生回答:非洲
对,非洲自然增长率位居首位,为2.4%,而撒哈拉以南
板书
一. 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二. 非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三. 快速发展的经济
课后反思:。
第十章第二节《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授课教师:范楚忆一、教材分析本章节主要选自七年级《地理》(粤人版·下册)第十章《非洲和大洋洲》第二节“撒哈拉以南非洲”。
在本章第一节“非洲概述”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非洲的自然环境特点,比如地形、气候、河流。
而本节的内容主要放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环境上,包括“黑种人的故乡”,“世界原料宝库和单一商品经济”两部分内容。
在“黑种人的故乡”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主要介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人种、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罪恶的奴隶贸易。
“世界原料宝库和单一商品经济”这部分内容中,主要是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根据“撒哈拉以南非洲矿产资源分布图”完成非洲部分国家主要矿产资源的表格的填写,第二个活动则是探讨科特迪瓦、博茨瓦纳、尼日利亚这三个国家主要经济特点、不利影响及改变措施。
而笔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沿用课本的思路,但是在讲述非洲单一商品经济时加入了加纳进出口贸易的案例,通过加纳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不同,使学生能够对本节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二、课程标准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特点。
2.运用地区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3.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撒哈拉沙漠是非洲历史上文化交流的天然障碍。
(2)知道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了解黑人是如何通过奴隶贸易从撒哈拉以南非洲来到世界各地。
(3)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单一商品经济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的特点及其成因。
2. 过程与方法(1)根据图片及有关资料,得出撒哈拉沙漠是历史上非洲文化交流的天然障碍。
(2)通过实例和图表,以及设计模拟加纳与其他工业国的贸易的活动,了解单一商品经济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的特点、影响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