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
- 格式:docx
- 大小:20.37 KB
- 文档页数:4
黄连的作用与功能主治与用量黄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具有多种作用与功能,可用于食疗和药疗。
下面将介绍黄连的主治和用量。
主治1.清热解毒: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病、咽喉肿痛等症状。
黄连中的黄连素具有抗菌作用,能够抑制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生长。
2.疏肝解郁:黄连可以消除肝胆郁结,帮助调节情绪,缓解烦躁、抑郁等情绪不良。
3.消炎止痛:黄连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口腔溃疡、皮肤炎症等。
同时,黄连还能够减轻疼痛,对于牙痛、胃痛等疼痛症状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护肝作用:黄连可以保护肝脏,减轻肝脏受损程度,预防和治疗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
5.降脂作用:黄连可以降低血脂,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
6.抗癌作用:黄连中的黄连素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起到预防和辅助治疗癌症的作用。
用量黄连一般可以口服或外用,具体用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1.口服用量:一般口服用黄连时,成人每次可服用黄连粉剂或黄连颗粒0.5 ~ 2g,分2 ~ 3次服用。
儿童用量应按体重进行计算,通常为每千克体重0.03 ~ 0.1g,分3次服用。
2.外用用量:黄连可制成黄连酊、黄连膏、黄连贴剂等外用剂型。
外用用量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一般可涂擦或敷贴患处。
注意:使用黄连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剂量控制,尤其是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结:黄连是一种多功能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疏肝解郁、消炎止痛、护肝、降脂和抗癌等作用。
在使用黄连时,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确定用量,合理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黄连的功能主治1. 黄连简介黄连,又称“灵芝黄连”,是中草药中的常用成分之一。
它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黄连呈黄色,具有苦味,可入药。
2. 黄连的主要功能2.1 清热燥湿•黄连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痰滞、肺热咳喘等病症。
•黄连可以清热解毒,用于湿热黄疸、痈疽肿毒等病症。
2.2 凉血止血•黄连具有凉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吐血、便血、咳血等病症。
•黄连可用于妇女月经过多、出血不止等病症。
2.3 消炎抗菌•黄连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够抑制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生长,对一些感染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黄连对一些皮肤炎症、消化道炎症等病症具有显著疗效。
3. 黄连的主治疾病3.1 感冒发热•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因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3.2 胃肠炎•黄连对于胃肠道感染有一定的疗效,可以减轻腹痛、腹泻等症状。
3.3 口腔溃疡•黄连可以用于口腔溃疡的治疗,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3.4 阳痿早泄•黄连具有辛温苦寒的特性,可用于治疗阳痿早泄等男性性功能障碍。
3.5 湿疹瘙痒•黄连具有凉血止痒的功效,可用于缓解湿疹、瘙痒等皮肤病症。
4. 黄连的用法用量•水煎服:将黄连研粉,用水煎煮后,取汁饮服。
•药丸剂:将黄连研粉与其他药材混合制成药丸,每次服用适量。
•口服液:将黄连提取物制成口服液,每次服用适量。
注意:黄连的用法用量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宜过量。
5. 黄连的禁忌•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黄连。
•脾胃虚弱、便秘者慎用黄连。
•个别人群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
6. 总结黄连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草药材,在中医药领域具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清热燥湿、凉血止血和消炎抗菌等功效,在治疗感冒发热、胃肠炎、口腔溃疡等病症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疗效。
然而,使用黄连时仍需谨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过量使用和禁忌症状的出现。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黄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功效与作用。
在中医药领域,黄连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病症,尤其在清热解毒方面有独特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黄连的功效与作用,并结合现代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黄连,又称黄芩,是三蕊黄芩科植物黄连的根茎。
它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黄连主要归属于胆经,具有疏肝胆、泻火毒的作用。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黄连的功效与作用。
1. 清热解毒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由热毒引起的疾病。
中医认为,黄连能够清热燥湿、泄火解毒,并能够消除邪热,改善热毒引起的各种症状。
例如,黄连可用于治疗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等疾病。
现代研究表明,黄连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连素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减轻炎症反应。
2. 抗菌作用黄连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黄连中的黄连素和黄连蒽酮等成分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和传播。
临床上常用的黄连制剂有黄连素片、黄连滴眼液等,可用于治疗咽喉炎、结膜炎、牙周炎等疾病。
实验证明,黄连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 抗病毒作用黄连能够抑制各种病毒的生长,特别是呼吸道病毒和肠道病毒等常见的病毒感染。
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素和黄连蒽酮等成分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减轻病毒感染的症状。
临床应用中,黄连常被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肠道病毒感染等疾病。
此外,黄连还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有助于预防病毒感染的发生。
4. 改善消化功能黄连具有改善消化功能的作用,可以促进食欲、增加胃液分泌,缓解胃肠不适。
中医认为,黄连具有疏肝胆、泻肝胆火的功效,能够缓解胃火上炎引起的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
研究发现,黄连中的苦味成分能够促进肠胃蠕动,增加胃肠道的蠕动频率和振幅,有助于排除胃肠内积存的废物和毒素。
综上所述,黄连具有广泛的功效与作用,可以用于清热解毒、抗菌、抗病毒和改善消化功能等方面。
黄连和黄连的功能主治1. 黄连概述•黄连是一种中药,源自于黄连科植物,主要产地有中国、日本等地。
•黄连外观呈现黑褐色的块状,质硬而脆,具有苦味。
2. 黄连的营养价值•黄连中含有多种黄连苦素及其他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等功效。
•黄连中含有丰富的黄连碱、黄连酮等化合物,具有抗氧化、降血脂、保肝等作用。
3. 黄连的功能主治黄连具有以下功能主治:3.1 消炎抗菌•黄连中的黄连素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可抑制多种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
•黄连还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一些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提高机体抵抗力。
3.2 清热解毒•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毒所致的感染、炎症等疾病。
•黄连中的黄连酮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3.3 降脂保肝•黄连中的黄连酮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症。
•黄连还能够保护肝脏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减轻肝脏受损。
3.4 抗病毒•黄连中的黄连碱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黄连还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帮助机体抵抗病毒入侵。
3.5 消化道疾病•黄连具有明显的抗胃溃疡和胃炎作用,可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
•黄连能够减轻胃酸的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溃疡的愈合。
3.6 其他功效•黄连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预防和延缓衰老。
•黄连对于疟原虫和滴虫等寄生虫也具有杀灭作用。
4. 使用黄连的注意事项•黄连具有苦味,使用时应避免与嗜苦食物同食。
•使用黄连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或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黄连。
以上是对黄连和黄连的功能主治的介绍。
黄连作为一种中药,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感染和其他疾病。
但在使用时需要遵循医嘱,避免滥用。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黄连的作用与功效黄连,又称为黄连素、黄莲、大黄连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是中医药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黄连主要由黄连素、黄连酸、黄连甲素等活性成分组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它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及消化道疾病等方面的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黄连的作用与功效。
一、黄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黄连是由苦参科植物黄连瓜的根和根茎制成的中药材。
黄连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黄连素、黄连酸、黄连甲素、蒽醌类化合物、黄连苦苷等,其中以黄连素和黄连酸的含量较高。
黄连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消炎、抗寄生虫、解毒、降脂、降压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黄连的主要药理作用。
1. 抗菌作用:黄连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特别是对耐药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黄连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肠道杆菌属、白色念珠菌等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2. 抗病毒作用:黄连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包括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单纯疱疹病毒、B型肝炎病毒等。
黄连中的黄连苦苷和黄连素可抑制病毒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3. 抗炎作用:黄连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黄连中的黄连素和黄连甲素可通过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白细胞浸润和抑制炎性物质的合成等方式,发挥抗炎作用。
4. 抗氧化作用:黄连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害。
黄连中的黄连酸和黄连素等成分可以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
5. 抗肿瘤作用:黄连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特别是对某些实体瘤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黄连中的黄连素和黄连苦苷等成分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6. 消炎作用:黄连具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和范围。
黄连中的黄连苦苷、黄连酸和黄连甲素等成分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和抑制炎性反应的发生,从而发挥消炎作用。
中药材介绍黄连黄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黄连的学名为Coptis chinensis Franch,是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
它主要生长在中国的云贵高原、陕西、四川、湖南等地,也在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国家有分布。
黄连是一味很重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学领域。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黄连的相关知识。
一、外观特征黄连的根茎直径约 1.5~2.5厘米,外表黄棕色或暗棕色,质硬而脆,断面棕褐色。
黄连的主要性状为呈细长圆柱形或半圆柱形,长约5~15厘米,直径约0.3~0.8厘米。
黄连的表面有许多突起的纵皱纹,其纹路整齐,并可看到散在的细根乳头。
黄连的气味苦而涩,味道也十分苦涩。
此外,黄连具有较强的颜色稳定性、光谱性和荧光性,这些特征有助于黄连的鉴别和判断。
二、药理作用黄连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菌消炎、抗氧化、解毒利胆、抗肿瘤等。
黄连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成分,如黄连素、黄连素酮、黄连酮、黄连苦素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此外,黄连还含有一定的黄酮类成分,这些成分能够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自由基的生成,对改善炎症相关疾病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临床应用黄连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黄连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
黄连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对于引起胃肠道感染的病原体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可用于治疗腹泻、呕吐、肠炎等疾病。
其次,黄连还可以用于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
黄连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对于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咽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黄连还可用于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外科等领域的治疗。
四、用法用量黄连的用法用量根据不同的疾病和个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黄连可煎汤服用、研粉外用、制成丸剂、颗粒剂等形式进行应用。
用量方面,成人一次用3~9克,一日用三次;儿童用量减半。
黄连外用时可适量调配或按医嘱使用。
黄连【拼音名】 Huánɡ Lián【英文名】 RHIZOMA COPTIDIS【别名】云连、雅连、川连、味连、鸡爪连【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
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状】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
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
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
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
气微,味极苦。
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
“过桥”较长。
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鉴别】(1)本品横切面:味连木栓层为数列细胞。
皮层较宽,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
中柱鞘纤维成束,或伴有少数石细胞,均显黄色。
维管束外韧型,环列。
束间形成层不明显。
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较发达。
髓部均为薄壁细胞,无石细胞。
雅连髓部有石细胞。
云连皮层、中柱鞘及髓部均无石细胞。
(2)取本品粗粉约1g,加乙醇10ml,加热至沸腾,放冷,滤过。
取滤液5 滴,加稀盐酸1ml 与含氯石灰少量,即显樱红色;另取滤液5 滴,加5%没食子酸乙醇溶液 2~3 滴,蒸干,趁热加硫酸数滴,即显深绿色。
(3)取本品粉末50mg,加甲醇5ml ,加热回流15分钟,滤过,滤液补加甲醇使成5ml,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黄连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0。
5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用量
黄连,又称黄连石、天连、石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功效。
黄连味苦、性寒,归肝、胆、胃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下面将深入探讨黄连的功效、作用及用量。
一、黄连的主要功效
1. 清热燥湿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淋液、湿疹等症状。
2. 泻火解毒
黄连能够泻火解毒,适用于治疗火热病症,如口腔溃疡、疮疖等。
3. 抗菌消炎
黄连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肠胃炎、急性咽炎等疾病。
4. 调节胃肠功能
黄连对胃肠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帮助消化、改善胃肠道不适症状。
二、黄连的用量
黄连的用量需要根据疾病情况和个体体质来确定,一般可以按照以下剂量使用:
1.黄连粉剂:每次服用0.30.6克,一日23次。
2.黄连素片:每次口服0.30.6克,一日23次。
3.黄连口服液:每次口服1020毫升,一日23次。
需要注意的是,黄连性寒,不宜长期服用,孕妇、儿童、体质虚弱者慎用。
同时,在服用过程中,应遵医嘱,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综上所述,黄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抗菌消炎等
多种功效,但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用量合理搭配,注意个体差异和禁忌症状,以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黄连,又称黄连/蜀黄连/大黄连/龙胆草/山黄连。
原产于中国,属于忍冬科黄连属植物。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广泛,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燥痰、凉血消肿等诸多作用。
然而,黄连也有一些禁忌。
本文将详细介绍黄连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禁忌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黄连。
一、黄连的功效与作用1.清热解毒黄连具有极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热毒所致的疾病,如急性咽喉炎、肠道感染、腹泻等。
黄连可以清热解毒,对于诸如火热感冒、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
2.燥湿燥痰黄连具有燥湿燥痰的作用,可治疗湿热痰滞或痰湿内盛引起的疾病。
尤其对于湿热病症如泄泻、黄疸以及湿热感冒等具有很好的疗效。
3.凉血消肿黄连具有凉血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一些由湿热瘀血所引起的肿痛疾病,如湿热性湿疹、湿热性痤疮等。
4.抗菌消炎黄连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对多种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它可以有效地控制细菌感染,帮助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5.滴虫杀菌黄连对于一些滴虫病也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它可以抑制和杀灭滴虫感染,达到治疗和预防的效果。
6.改善消化功能黄连可以刺激胃酸分泌,提高胃肠道的消化机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
7.降低血脂黄连具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可以调节血脂代谢,有助于防治高血脂症。
8.抗肿瘤黄连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对于预防和辅助治疗肿瘤具有一定的效果。
二、黄连的禁忌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黄连具有一定的药性,对胎儿和婴儿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黄连之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2.脾胃虚寒者禁用黄连具有一定的寒凉作用,容易伤及脾胃虚寒的人。
脾胃虚寒者禁用黄连,以免加重病情。
3.阴虚阳亢者禁用黄连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容易降低人体的阳气。
阴虚阳亢者禁用黄连,以免导致阴阳失调。
4.肝阳上亢者禁用黄连对肝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容易降低肝阳,导致肝经阻滞。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黄连,又称黄连石斛、黄连连、胆连,为毛蕨科植物石菖蒲的根系,具有多种
药用价值。
黄连性寒、味苦,归肝、胆、胃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其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等。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
1.清热泻火:黄连能有效清热泻火,对于体内热毒积聚引起的病症具有
显著的疗效。
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痢疾等病症。
2.解毒杀虫:黄连能够中和毒素,解毒杀虫,对于感染寄生虫引起的病
症有一定疗效。
可用于治疗疟疾、蛔虫病等。
3.抑菌消炎:黄连具有一定的抑菌消炎作用,可以有效阻止细菌的生长
繁殖,减轻炎症反应。
在临床上常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4.凉血止血:黄连性寒,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
适用于内热上升导致的
出血症状,如咯血、便血等。
黄连的禁忌
1.孕妇忌用:黄连具有较强的药性,孕妇应忌用,以免影响胎儿的发育。
2.脾胃虚寒忌用:黄连性寒,脾胃虚寒者忌用,易导致腹泻、腹痛等不
良反应。
3.过敏体质忌用:部分人群对黄连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慎用。
4.与甘草同用有禁忌:黄连与甘草同用时,会相互抵消,降低药效,不
宜同时使用。
5.有肝病者忌用:黄连具有疏肝胆作用,患有肝病者应慎用。
总之,黄连是一味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中药材,但在使用时应遵医嘱,注意禁忌,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以上是黄连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药黄连的介绍黄连,又称黄柏,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药效。
它是由植物黄连木的根茎经过炮制而成的。
黄连的外观为圆柱形或椭圆形,表面黄褐色,质坚硬。
下面将详细介绍黄连的产地、性味、功效和用途等方面内容。
1. 产地黄连主要产自我国江苏、湖北、四川、广东等地。
其中以四川产的黄连最为著名,被誉为“黄金黄连”。
2. 性味黄连味苦,性寒。
寒性味使其能够清热解毒,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
3. 功效黄连具有多种功效,在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
以下是其主要功效:3.1 清热解毒:黄连能够清热燥湿,具有特殊的解毒功效。
它常用于治疗热毒所致的疾病,如口腔溃疡、痈疮肿毒等。
3.2 理气止痛:黄连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
它常用于治疗胸胁胀痛、胃脘冷痛等症状。
3.3 抗菌消炎:黄连具有强烈的抗菌和抗炎作用。
它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对于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有显著疗效。
3.4 收敛止泻:黄连味苦寒,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
它可用于治疗腹泻、痢疾等肠胃疾病。
3.5 抗癌抗肿瘤:研究发现,黄连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连素具有抗癌和抗肿瘤的作用。
它可以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对某些癌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 用途黄连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内服和外用。
4.1 内服:黄连可制成黄连汤剂、黄连素片和黄连口服液等内服药物。
它常用于治疗急性肠胃炎、痢疾、口腔溃疡等疾病,有清热解毒、止泻消炎的效果。
4.2 外用:黄连可制成黄连洗剂、黄连膏等外用药物。
它常用于治疗皮肤病、痈疮肿毒等外伤感染性疾病,具有抗菌消炎、收敛止痒的作用。
总结:黄连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理气止痛、抗菌消炎等功效。
它主要产自我国四川、江苏、湖北等地,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黄连既可以内服,也可外用,常用于治疗疾病如急性肠胃炎、口腔溃疡、痈疮肿毒等。
黄连的丰富药效使其成为中药常用材料之一,受到医药界及广大患者的青睐。
中华本草》:黄连药材名称黄连拼音HuánɡLián英文名Coptis Root, Golden Thread别名王连、支连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
二月、八月采。
2.陶弘景:黄连,今西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胜。
临海诸县者不佳。
用之当布裹去毛,令如连珠。
俗方多疗下痢及渴。
3.《唐本草》:黄连,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
今澧州者更胜。
4.《四声本草》:黄连,今出宣州绝佳,东阳亦有,歙州、处州者次。
性味苦;寒归经心;肝;胃;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燥湿;解毒。
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或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痔血;湿疹;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研末,每次0.3-0.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或浸汁用。
注意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均应慎服。
复方①治心烦懊憹反复,心乱,怔忡,上热,胸中气乱,心下痞闷,食入反出:朱砂四钱,黄连五钱,生甘草二钱半。
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黍米大。
每服一十丸,食后时时津唾咽下。
(《仁斋直指方》黄连安神丸) ②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
温服七台,日三服。
(《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③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
研细,白蜜丸。
空心淡盐汤下。
(《四科简效方》交泰丸) ④治心经实热: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
小儿减之。
(《局方》泻心汤) ⑤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上二陈,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
分温再服。
(《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 ⑥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桥楼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伤寒论》小陷胸汤) ⑦治大热盛,烦呕,呻吟,错语,不得卧: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擘)。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忌猪肉、冷水。
(《外台秘要方》黄连解毒汤) ⑧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
温服,昼三夜二。
(《伤寒论》黄连汤) ⑨治呕吐酸水,脉弦迟者: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水煎服。
(《症因脉治》连理汤) ⑩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
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
白汤下五十丸。
(《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11.治诸痢脾泄,脏毒下血:雅州黄连半斤,去毛,切,装肥猪大肠内,扎定,入砂锅中,以水酒煮烂,取连焙,研末,捣肠和丸梧子大。
每服百丸,米汤下。
(《仁斋直指方》) 12.治下痢:宣黄连、青木香,同捣筛,白蜜丸,如梧子。
空腹饮下二、三十丸,日再。
其久冷人,即用煨熟大蒜作丸。
婴孺用之亦效。
(《兵部手集方》香连丸) 13.治大冷洞痢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节度,腹痛不可堪忍者:黄连六两,干姜二两,当归、阿胶各三两。
上四味,末之,以大醋八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加大豆许,干之。
大人饮服三十丸,小儿百日以还三丸,期年者五丸,余以意加减,日三服。
(《千金方》驻车丸)14.治脏毒:鹰爪黄连末,用独头蒜一颗,煨香烂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陈米饮下。
(《本事方释义》蒜连丸) 15.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退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
(《局方》戊己丸) 16.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顿服之。
(《金匮要略》泻心汤) 17.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有如脂麸片,日夜六、七十起:冬瓜一枚,黄连十两。
上截冬瓜头去穰,入黄连末,火中煨之,侯黄连熟,布绞取汁。
一服一大盏,日再服,但服两三枚瓜,以差为度。
(《近效方》) 18.治妇人热劳羸瘦:黄连三两(去须),人参一两(去芦头),赤茯苓一两,黄芪一两(锉),木雷半两,鳖甲一两半(涂醋,炙令黄,去裙谰),柴胡一两(去苗),地骨皮半两,桃仁一两半(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上药,捣细罗为散,用好嫩猪肚一枚,将前药末安猪肚内,以线子缝合,蒸令烂熟,砂盆内研令如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食前,以粥饮下三十丸。
(《圣惠方》黄连猪肚丸) 19.治小儿胃热吐乳:黄连二钱,消半夏二钱。
共为细末,分100等分,日服三次,每次一分。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0、治眼赤痛,除热:黄连半两,大枣一枚(切)。
上二陈,以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展锦取如麻子注目,日十夜再。
(《僧深集方》黄连煎) 21.治痈疽肿毒,已溃未溃皆可用:黄连、槟榔等分,为末,以鸡子清调搽之。
(《简易方论》) 22.治脓疱疮,急性湿疹:黄连、松香、海螵蛸各三钱。
共研细末,加黄蜡二钱,放入适量熟胡麻油内溶化,调成软膏。
涂于患处,每日三次。
涂药前用热毛巾湿敷患处,使疮痂脱落。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3.治口舌生疮:黄连煎酒,时含呷之。
(《肘后方》) 24.治小儿口疳:黄连、芦荟等分,为末。
每蜜汤服五分。
定马牙疳,入蟾灰等分,青黛减半,麝香少许。
(《简便单方》) 25.治醇酒厚味,唇齿作痛,或齿龈溃烂,或连头面颈项作痛:黄连(炒)一钱五分,生地黄、牡丹皮、当归各一钱,升麻二钱。
上水煎服,实热便秘加大黄。
(《妇人良方》清胃散)26.治妊娠子烦,口干不得卧:黄连末,每服一钱,粥饮下,或酒蒸黄连丸,亦妙。
(《妇人良方》) 27.治火烫伤:川连研末,调茶油搽之。
〔《中医杂志》(2):170,1922〕28.治药中巴豆,下痢不止:末干姜、黄连,服方寸匕。
(《补缺肘后方》)各家论述1.《本草图经》:今医家洗眼汤,以当归、芍药、黄连等分停纲切,以雪水或甜水煎浓汁,乘热洗,冷即再温洗,甚益眼目,但是风毒赤目花翳等皆可用之。
其说云:凡眼目之病,皆以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即行,故乘热洗之,用者无不效。
2.《本草衍义》:黄连,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
亦有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
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
若虚而冷者,则不须服。
3.《注解伤寒论》:苦人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以导泻心下之虚热。
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
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
4. 刘完素: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营能燥湿,寒能胜热,佼气宣平面巳。
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泄痢,故治痢以之为君。
5. 李杲:诸病痒疮疡,皆属心火,凡诸疮宜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6.《汤液本草》:黄连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其实泻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
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
7. 朱震亨:黄连,击中焦湿热而泻心火,若脾胃气虚,不能转运者,则以茯苓、黄芩代之。
以猪胆汁拌炒,佐以龙胆草,则大泻肝胆之火。
下痢胃热噤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8.《韩氏医通》:火分之病,黄连为主,五脏皆有火,平则治,病则乱,方书有君火、相火、邪火、龙火之论,其实一气而已。
故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分为数类。
凡治本病,略炒以从:邪实火,以朴硝汤;假火,酒;虚火,醋;痰火,姜汁;俱浸透炒。
气滞火,以茱萸;食积泄,黄土;血尿瘦痛,干漆;俱水拌同炒,去萸、土、漆。
下焦伏火,以盐水浸透拌焙;目疾以人乳浸蒸,或点或服。
生用为君,佐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能使心肾交于顷刻。
八五苓滑石,大治梦遗。
以上、姜、酒、蜜四者为君,使君子为臣,白芍药酒煮为佐,广木香为使,治小儿五痛。
以茱萸炒者,加木香等分,生大黄倍之,水丸,治五痢。
以姜汁酒煮者为末,和霞天膏,治癫痫诸风眩晕疮疡,皆效,非彼但云泻心火,而与芩、柏诸苦药例称者比也。
9.《本草蒙筌》:黄连,久服之,反从火化,愈觉发热,不知有寒。
故其功效,惟初病气实热盛者,服之最良,而久病气虚发热,服之又反助其火也。
10.《医学入门》:黄连,酒浸炒,则上行头目口舌;姜汁炒,辛散冲热有功。
一切湿热形瘦气急,一切时行热毒暑毒、诸般恶毒秽毒,诸疮疡毒,俱以姜和其寒,而少变其性。
11.《纲目》: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变通丸,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主辅相佐,朋阳根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12.《本草经疏》:黄连为病酒之仙药,滞下之伸草,六经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目、大惊、益胆者,凉心情肝胆也。
腹泄腹痛下痢,《别录》主泄泻,泄者,泻利也,大肠下血也,俗呼为脏毒。
除水、利骨、厚肠胃、疗口疮者,涤除肠、胃、脾三家之湿热也。
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无火则清,清则明,故不忘。
13.《本草汇言》:黄连,解伤寒疫热,定阳明、少阴赫曦之传邪,退心脾郁热,怯下痢赤白后重之恶疾。
又如惊悸、怔忡、烦乱、恍惚而神志不宁,痛痒、疮疡、癍毒而邪热有余,黄连为必用也,若目痛赤肿,睛散羞明,乃肝之邪热也;呕逆恶心,吞吐酸苦,乃脾之邪热也;胁病弦气,心下痞满,乃肝脾之邪热也;舌烂口臭,唇齿燥裂,乃心脾之邪热也;均属火热内甚,阳盛阴衰之证,非此不治。
设或七情之火,聚而不散,六郁之火,结而不舒,用二陈以清之可也,然无黄连之苦寒,则二陈不能独清;吐血衄血,妄奔于上,溲血淋血,妄泄于下,用四生以止之可也,然无黄连之少佐,则四生不能独止。
又有肠风下血,用之可以厚肠胃而止血。
小便热闭,用之可以清内热而行便。
又能退伏热而消蓄暑,其功专于泻火。
清湿热而治疳热,其味在于苦寒。
若胃虚不足,苦寒有不可投,姜汁制炒可也。
阴分之病,苦寒有不能人,醇酒制炒可也。
按法乘机而用,药至病自除矣。
14.《本草新编》:黄连,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入肝,大约同引经之药,俱能入之,而入心尤专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