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风暴
- 格式:ppt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5
电风暴的护理问题和措施心室电风暴(Ventricular Tachycardia Storm,VTs)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系列连续的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中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导致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
因此,对于心室电风暴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心室电风暴的护理问题和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心室电风暴的护理问题1. 病情观察与评估心室电风暴患者病情变化迅速,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心电图等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
2. 电除颤治疗心室电风暴的治疗主要是电除颤,护士需要熟练掌握电除颤的操作流程,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药物治疗心室电风暴患者需要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护士需要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注意事项,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心理护理心室电风暴患者及家属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护士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和家属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5. 健康教育护士需要向患者和家属普及心室电风暴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治疗方法、预后等,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心室电风暴的护理措施1. 病情观察与评估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心电图等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
对于出现室颤的患者,护士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通知医生进行电除颤治疗。
2. 电除颤治疗护士需要熟练掌握电除颤的操作流程,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电除颤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准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
3. 药物治疗护士需要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注意事项,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给药过程中,护士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并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
4. 心理护理护士需要给予患者和家属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可以通过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顾虑,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5. 健康教育护士需要向患者和家属普及心室电风暴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治疗方法、预后等。
急性心梗合并电风暴电风暴(室速/室颤风暴、交感风暴)是指24小时内发作≥3次室速/室颤,通常发生突然、凶险并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要立即电复律或电除颤等治疗的急性危重性症候群。
由于其病死亡率高、处理棘手和预后恶劣,而近年倍受临床关注。
AMI 合并电风暴不少见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的室速/室颤发生率由于再灌注治疗及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而呈下降趋势;但在急性期仍有6%~8%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室颤,通常表现为不稳定的多形性室速、快速单形性室速等。
院前的心脏猝死主要由室速/室颤所致,尽管患者已经行血运重建、抗心律失常治疗,但部分患者仍可能发生电风暴。
AMI 导致电风暴的机制1. 缺血导致心室的缺血和再灌注导致心室肌的电生理异质性,易形成折返性心律失常,其机制如下。
∙ 细胞膜泵功能发生障碍,细胞内酸中毒、无氧糖酵解改变跨细胞膜离子平衡;∙ 细胞内Na+、K+蓄积,细胞内K+迅速外流,细胞外K+升高;∙ 离子流的失衡导致静息膜电位水平降低(除极化),引起快钠通道失活、动作电位时程缩短。
短联律间期室早触发折返及非折返室性心律失常,其机制如下。
∙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转运变化;∙ 钙离子超载导致延迟后除极。
2. 浦肯野纤维在缺血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延迟后除极常触发AMI 的室速风暴,其机制如下。
∙ 浦肯野纤维细胞内糖原浓度高(可以无氧代谢),抗缺氧能力强;∙ 浦肯野纤维浸浴在血池中抗缺氧能力强;∙ 瘢痕边界存活的浦肯野纤维具有高自律性,导致延迟后除极相关心律失常。
3. 其他机制∙ 急性缺血后的代谢障碍: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细胞膜完整性破坏,细胞内外环境变化及一系列氧化磷酸化反应异常。
∙ 自主神经平衡失调:降低迷走神经张力或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均易导致心室颤动。
∙ 再灌注损伤:产生氧自由基,导致氧化损伤。
∙ 精神心理应激:可诱发心律失常,降低室颤阈值。
AMI 合并电风暴的发生时期及评估流程AMI 时室速/室颤的发生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早期、心肌损伤数小时后和心梗后24~48小时。
临床电风暴患者护理要点电风暴(ES)是一种威胁生命的心电不稳定状态, 特征为短时间内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 超过80%的电风暴发作是由单型性室速(MMVT)引起的, 但多形性室速(PMVT)和室颤(VF)也会引起电风暴。
虽然室速可自我终止, 但在没有功能完好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情况下, 通常需要药物干预或是体外除颤. 电风暴的临床标准定义为在24小时内三次或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包括适当的ICD除颤), 间隔至少五分钟。
一、准备急救设备1.遵医嘱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
2.备好各种抢救仪器(气管插管用物、吸引器、开口器、简易呼吸器、口咽通气道)、设备、物品、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及其他抢救药物。
以便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配合医师抢救。
3.护士应熟练掌握急救仪器的操作流程和规范。
4.患者首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后, 心肌梗塞部分血液供应无法恢复, 导致心肌严重病变短时间内多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风暴, 遵医嘱给予电除颤, 建立多条静脉通道给予强心利尿补液治疗, 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二、紧急电除颤1.一旦病人发生室颤,应在第一时间实行紧急电除颤,电击越早,挽回病人的生命的机率越大,疗效越好。
2.每延迟除颤时间1min,复苏的成功率将下降7%~10%;发生室颤1min内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
3.放置电极片时应尽量给除颤时电极板放置留出一定的空间,以免除颤时延误时间,除颤时为避免造成患者皮肤灼伤,电极板上均匀地涂上导电糊,绝对禁用酒精!否则可引起皮肤灼伤。
4.除颤时暴露患者胸部,电极板稍加用力紧贴胸壁,再次确定心电示波仍是室颤,边缘不能翘起。
放电时避免直接接触患者和病床。
迅速准确执行医嘱。
做好各种应对处理。
三、生命体征监测1.电除颤后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室性心动过速可诱发室扑或室颤,可使血压骤降,各脏器供血不足,急性泵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2.一旦交感风暴发作,心脏的泵血功能就会丧失。
电风暴一.ES的概念2006年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首次对“室速风暴”做出明确的定义,室速风暴、ICD风暴、交感风暴和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ES)是同义语,定义为24h内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和/或室颤,间隔窦性心律,通常需要电转复和电除颤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
ES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机制,多见于ICD置入术后和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反复发作的室速、室颤可致血流动力学障碍、死亡。
二.ES的发病率目前尚无ES的流行病学资料,有研究显示ES发生率为10-20%。
开胸心外膜片状电极置入与不开胸的置入术比较,更容易造成电不稳定,大部分ES事件发生于置入ICD后较晚的时期;但是,在具有恶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ES可发生于任何时间。
Hohnloser等研究发现所有ES中的91%源于频发室速,余下部分则为单纯室颤或室速合并室颤。
急性心肌缺血/梗死相关ES的发病率并不明确,单次的室速/室颤即可导致患者猝死,绝大多数的心脏性猝死发生于院外,而到达医院证实为心肌缺血/梗死所致室速/室颤者,仅为其冰山一角。
三.ES的病因各种使心脏电不稳定性增加的因素都可引发ES:(1)心肌缺血、心力衰竭、ICD置入术后;(2)原发性心电疾病如长/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3)心肌结构异常:如扩张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等;(4)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外科手术后的精神紧张疼痛等;(5)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血症;(6)药物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
高龄、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最初为室速、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未应用降脂药物与ES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慢性肾功能衰竭、室速和LVEF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四.ES的发生机制1. 交感神经的分布和功能特点是ES发生的重要基础:ES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交感神经在体内分布广泛,其激活可波及整个系统,各脏器广泛反应,但心脏和血管的反应最敏感、最显著,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可有效地阻断ES的发作。
电风暴(ES)一、定义24小时内自发的持续性(≥30秒)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3次或3次以上,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要紧急治疗的心律失常,称为电风暴或室速/室颤风暴、交感风暴。
二、病因1、器质性心脏病2、非器质性心脏病3、遗传性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脏病是电风暴的最常见病因。
1冠心病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性或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或由冠脉痉挛所致。
2心肌病;3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左心室肥大伴心功能不全;4瓣膜性心脏病;5急性心肌炎;6先天性心脏病、急性心包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7高血压8糖尿病其中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电风暴发生率最高,国内曾有报道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反复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在1d内电复律50余次,20d内电复律700余次。
ACS电风暴多见于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近端闭塞后,也可在血运重建后发生,多伴心功能不全或低EF值ICD电风暴是植入ICD后特有的现象,根据报道,已植入ICD患者在3年内电风暴发生率约25%,在1次电风暴中可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约5~55次。
甚至有个别病例在30h内由电风暴致ICD电复律和除颤637次,5d内电复律和除颤>3000次。
其诱因包括焦虑、心功能恶化、药物因素等。
非器质性心脏病1脑卒中急性期2急性呼吸衰竭3急性重症胰腺炎4尿毒症伴高钾血症遗传性心律失常:主要指原(特)发性离子通道病等遗传性心律失常。
1原发性长QT综合征;2发性短QT综合征;3Brugada综合征;三、心室电风暴的促发因素1心肌缺血及心力衰竭心肌缺血是最常见的促发因素,急性心肌缺血发作通常是心室电风暴的首要促发因素。
心力衰竭时,心功能失代偿、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心肌应激性增加、心电不稳定性增加,容易促发心律失常。
2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是较为常见的促发因素,极易促发复发性VT/VF。
3药物影响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致心律失常和负性肌力作用,可导致新的心律失常。
胺碘酮可使复极异常者的心室复极离散度进一步增加;利多卡因有负性肌力作用,能诱发心动过缓,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恶化;治疗心衰的药物,如利尿剂,可能造成低血钾、儿茶酚胺过度激活等,会使心室电风暴一触即发。
电风暴最常见原因电风暴是一种天气现象,它通常由天空中大规模的云层内的电荷分离和释放引发。
以下是电风暴最常见的三个原因:一、气象因素:1. 温度差异:在大气层中,地表和空气的温度差异会导致空气的上升和下沉。
当暖空气上升到高空时,冷空气向下流动并与之相遇,形成强烈的对流。
这种对流过程可以创造极端的温度差异,从而促使电荷的分离和释放。
2. 湿度:高湿度会增加大气中的水分含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云。
当云层不断增长,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如水滴、冰晶)相互碰撞时,会产生静电充能,进一步促使电风暴的形成。
3. 气流:不同大小的气流运动相互摩擦时,会产生摩擦电荷。
这些电荷在形成雷暴云和云间电荷分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地理环境因素:1. 地形:山脉和海洋等地形特征会改变空气流动的方向和速度。
在这些地方,空气容易受到阻挡和刺激,形成气流对流,并产生强烈的对流云和电风暴。
2. 气候:电风暴更容易在潮湿和炎热的气候中形成。
比如,热带地区由于高温和湿度常年存在,使得在这些地区发生雷暴和电风暴的频率较高。
三、大气环境因素:1. 大气压力差异:大气层压力变化可以引起空气的急剧上升和下降。
当低压系统移动到高压系统上方时,空气会向上上升,并与上层空气形成明显的温度差异,从而增加电风暴的发生几率。
2. 风切变:风切变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的风速和风向的变化。
当上层大气和低层大气出现风向和风速的差异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受到阻碍,使得电荷分离和释放的条件更加容易形成。
总结起来,电风暴的形成通常是由气象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和大气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天气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包含各种复杂变量的自然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大气温度、湿度、气流、地形、气候、大气压力差异和风切变等因素,才能全面解释电风暴的形成原因。
电风暴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电风暴不?电风暴啊,就像是一场疯狂的电学暴风
雨在身体里肆虐!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它真的超级可怕呢!
比如说吧,你的心脏就像一个精密的小房子,里面的电路系统得正
常工作,才能保证一切有条不紊。
可要是突然来了一场电风暴,那可
就不得了啦!就好像本来安静的小房子,突然被闪电劈中,到处都乱
了套。
我有个朋友,他就经历过电风暴。
他说那感觉就像是心里有无数只
小蚂蚁在乱爬,又慌又难受。
他当时都吓坏了,心想这是怎么了呀!
医生告诉他这就是电风暴在捣乱。
电风暴可不是一下子就过去的哦,它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小鬼,会一
直缠着你。
你想想,你的心脏本来好好地跳着,突然就开始乱了节奏,一会儿快得要命,一会儿又慢得让人担心,这多吓人啊!这不就像是
本来平稳行驶的车子,突然一会儿猛踩油门,一会儿又猛踩刹车,谁
受得了啊!
而且啊,电风暴可不是自己就会好的,得赶紧治疗呢!医生会用各
种办法来对抗这场电学暴风雨,让心脏重新恢复正常的节奏。
这可真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啊!
电风暴真的是很讨厌的东西,它会给人带来那么多痛苦和麻烦。
我们可得好好保护自己的心脏,别让这场电学暴风雨在我们身体里发作呀!我的观点就是,一定要重视心脏健康,远离电风暴这个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