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时 欣赏《牧羊姑娘》《山童》——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欣赏牧羊姑娘》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音乐欣赏——牧羊姑娘”。
本课旨在通过聆听《牧羊姑娘》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体验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牧羊姑娘》的创作背景及作者信息,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和节奏,能够通过欣赏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牧羊姑娘》,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听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歌曲听后感、创作感想等,评价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讨论效果进行评价。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牧羊姑娘》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了解背景:教师介绍《牧羊姑娘》的创作背景及作者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
3. 初步欣赏:教师完整播放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4. 分段欣赏:教师将歌曲分段播放,引导学生注意每一段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变化。
5. 模仿与表达:教师带领学生模仿歌曲的旋律和节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歌曲的看法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7.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教师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课后作业的方式,检测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牧羊姑娘》的听后感或创作一篇与音乐相关的短文。
音乐欣赏课《牧羊姑娘》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牧羊姑娘》,使学生认识双簧管,感受双簧管的表现力及乐曲悲伤的情绪2.能根据音乐情绪为《牧羊姑娘》主题旋律填词和演唱。
3.使学生了解下行旋律对音乐情绪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1. 认识西洋吹管乐器双簧管,记住双簧管的音色特点。
2. 利用多种感官(听、唱、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能体会稍慢的速度、疏松的节奏、旋律下行对表现悲伤情绪所起的作用教具准备:电子琴音乐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新课教学1.谜语导入师:身穿大皮袄,野草吃个饱,过了严冬天,献出一身毛。
你们喜欢羊吗?谁有过放羊的经历呢?板书: 牧羊姑娘,看到这几个字,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师:但,在三四十年代,牧羊人的生活却是这样的。
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刚才看到的画面吗?2.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特点(板书:苍凉悲伤)3. 介绍同名歌曲《牧羊姑娘》,播放录音师:我们刚才听到的这首器乐曲是根据同名歌曲《牧羊姑娘》改编的,歌曲叙述了旧时一个穷苦的牧羊女的凄凉生活。
接下来让我们来听一下这首歌。
师:听完这首歌,你想对牧羊姑娘说点什么?4. 再听乐曲,认识双簧管,了解其音色特点(1)介绍双簧管结构(2)介绍双簧管特点双簧管是双簧气鸣乐器,西洋吹管乐器中的木管乐器。
音质甜美纯净,音色很有特点,优美带点鼻音,温暖宽厚又非常富有表现力,具有民间牧笛或芦笛特色,适于表现田园风光和忧郁抒情的情绪,常担任独奏性的旋律部分,尤其擅长表达连绵性歌唱音调。
(3)欣赏一下双簧管独奏的华彩乐段,感受双簧管在低音区、中音区和高音区音色的不同特点。
(4)总结双簧管音色特点(板书:忧郁)5.复听乐曲,哼唱主题旋律对照书上的主题旋律,小声哼唱,边唱边画出每一句的旋律线,6.感受第一乐段师:这段主题音乐的速度、节奏是怎样的?刚才我们画的旋律线属于旋律进行中的那种形式?速度:缓慢的节奏:疏松的旋律进行:下行7.师弹奏乐曲主题旋律,学生有感情哼唱。
《欣赏牧羊姑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牧羊姑娘乐曲的欣赏,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旋律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真聆听乐曲,感受音乐的美,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乐曲的音频、视频以及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 布置教室,营造音乐欣赏的氛围。
3. 提前与学生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四、教学过程:1. 组织教学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师生问好。
2. 情境导入播放《牧羊姑娘》乐曲片段,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风格。
询问学生这是什么音乐,并简要介绍乐曲的背景和意义。
3. 欣赏乐曲(1)再次播放《牧羊姑娘》乐曲,要求学生认真聆听,感受乐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2)请学生简要谈谈自己对乐曲的感受,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3)播放磁带或CD,学生跟唱乐曲旋律。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乐曲中的节奏、音色和情感表达。
(4)教师简要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
4. 音乐活动(1)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演奏乐曲节奏。
鼓励学生创新演奏方式,注重节奏感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2)请学生根据乐曲风格,创编身体动作表现《牧羊姑娘》的旋律和节奏。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培养。
5. 拓展延伸请学生搜集有关民族音乐的资料,了解更多民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表扬表现优秀的同学,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牧羊姑娘的音乐情感,理解乐曲中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音乐欣赏,提高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第四单元:《牧羊姑娘》《牧羊姑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聆听双簧管与乐队演奏的《牧羊姑娘》,乐曲系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歌曲叙述了旧时一个穷苦的牧羊女的凄凉生活。
通过与歌曲的比较感受旋律和音色这两个音乐要素在音乐情感表现中的作用,结合聆听乐曲《牧羊姑娘》,认识西洋木管乐器“双簧管”,让学生在作品聆听中感受双簧管的音色特点。
《山童》是一首采用西南地区风格音调写成的童声合唱曲,歌曲曲调生动活泼,作曲家在音乐中采用诸多滑音、倚音、变音等,构成了作品特有的风格。
歌曲以“我”的视角,歌唱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和富有生机的世界。
歌曲的旋律欢快、节奏自由,情绪活泼。
欣赏歌曲,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感受二声部合唱的美妙歌声。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识谱视唱能力、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要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还要注重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欣赏音乐、演唱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的态势。
常规与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每节课堂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期。
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不能松懈。
三、教学目标1.学习并欣赏歌曲《牧羊姑娘》《山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歌曲感情。
2.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和分析双簧管乐曲的特点。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和富有生机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感到生活的快乐,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学习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歌曲的内容、歌曲的情绪,更好地去感受、去表现歌者内心感情的变化。
2.指导学生了解乐器双簧管。
五、教学准备电子琴、PPT六、教学活动(一)认识乐器:双簧管教师导语:同学们认识下面这件乐器吗?(出示图片)双簧管是西洋吹管乐器中的木管乐器,以双簧的哨子振动发音,它的音质甜美纯净,音色很有特征,优美带点鼻音温暖宽厚又非常有表现力。
非常适合表现田风光和忧郁抒情的情绪。
音乐欣赏课《牧羊姑娘》教案教学目标:1、在听、唱、述中感受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悲伤情绪。
2、认识双簧管的音色特点并体会其表现作用。
3、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感到生活的快乐,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听、唱、述感受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悲伤情绪。
2、认识双簧管的音色特点并体会其表现作用。
难点:能体会稍慢的速度、疏松的节奏、旋律下行对表现悲伤情绪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音乐律动《牧羊姑娘》,感受乐曲情感。
【设计意图】在课堂的开始便使学生感知这堂课的整体氛围。
本环节的律动也为接下来的分段律动打下基础,有始有终。
二、新课教学1、歌声导入:师范唱《牧羊姑娘》第一段歌词。
设问:说说歌曲唱的是图中哪位?生:图1。
师:为什么是图1?生:因为老师唱的歌词里有唱到‘姑娘’。
生:老师有唱到很‘悲伤’。
师:同学们都听得很仔细呢。
2、学唱主题旋律,并学唱问句歌词。
师:牧羊姑娘哭得这样悲伤,我们也一起用歌声来问问牧羊姑娘发生了什么事。
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谁放着群羊?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裳你为什么这样悲伤悲伤?【设计意图】学唱乐曲旋律使学生对乐曲主题加深印象,对接下来的乐曲欣赏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初听全曲,师提问导入:跟老师一起来问问牧羊姑娘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么悲伤。
仔细听一听牧羊姑娘到底是怎么说的,心情有没有变化?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木管乐器还是铜管乐器?生:牧羊姑娘的情绪有开心的有悲伤的。
生: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木管乐器。
师:很好,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木管乐器中的双簧管。
【设计意图】全曲欣赏能够使学生初步感受音乐变化,对乐曲的变化有直观的对比。
在欣赏中注意到乐器音色的特点。
4、介绍双簧管及其音色。
西方管弦乐中的木管乐器,管体是用经过特殊处理的硬木制成。
音色柔和软丽,有芦笛声,适于表现田园风光和忧郁抒情的情绪。
5、聆听引子部分,乐队还是双簧管演奏?生:是乐队演奏。
师:是的,乐队的演奏就像是山上的风儿轻轻地在与牧羊姑娘对话。
欣赏牧羊姑娘教案教案标题:欣赏《牧羊姑娘》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牧羊姑娘》,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向学生简要介绍《牧羊姑娘》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2. 播放《牧羊姑娘》的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和情感。
欣赏(15分钟):1. 向学生提问,询问他们对这首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2. 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注意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
3. 播放《牧羊姑娘》的完整版本,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
分析(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牧羊姑娘》的曲式结构和乐器运用。
2. 分析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例如欢快、轻松、田园风光等。
3. 引导学生讨论音乐中的亮点和特色之处。
表达(15分钟):1.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他们对《牧羊姑娘》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画出与音乐相关的画作等。
3. 邀请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对《牧羊姑娘》的理解,可以是朗读、舞蹈、乐器演奏等形式。
总结(5分钟):1. 回顾学生对《牧羊姑娘》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对人们情感和心情的影响。
3.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探索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度。
2. 评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评估学生在创作和表演环节中的表现和创意。
教案拓展:1. 继续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经典音乐作品,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2. 组织音乐会或音乐分享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成果。
3.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或乐团,培养他们的音乐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欣赏音乐作品《牧羊姑娘》,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分析音乐的结构和情感,以及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并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课时欣赏《牧羊姑娘》《山童》——教学内容
1、欣赏《牧羊姑娘》
2、欣赏《山童》
教学目标
1、能认真欣赏双簧管独奏曲《牧羊姑娘》,感受乐曲忧伤的情绪,认识双簧管,了解熏簧管的音色特点,熟悉乐曲的音乐主题。
2,积极欣赏合唱曲《山童》,感受合唱歌曲的艺术表现特点。
教学过程
1、复习演唱歌曲《牧童》和《村晚》。
2、欣赏《牧羊姑娘》
(1)认识双簧管
①出示双簧管和单簧管的图片,让学生辨别两种乐器外形的异同。
②聆听分别由双簧管和单簧管演奏的乐曲片段,学生听辨其音色的区别。
③老师简单介绍乐器双簧管。
(2)整体聆听双簧管独奏曲《牧羊姑娘》,感受双簧管的表现力。
(3)老师简介乐曲。
(4)出示歌曲《牧羊姑娘》片段并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5)整体聆听乐曲,听辨乐曲的结构。
3、欣赏《山童》
(1)播放《山童》的合唱表演视频,初步感受合唱的艺术表现力。
(2)分段欣赏
①聆听第一部分音乐,听辨它的演唱形式,并讨论旋律中的装饰音对歌曲风格塑造
韵作用。
②跟着音乐唱一唱第一部分的音乐主题。
③聆听第二部分音乐,听辨它的演唱形式,并讨论这部分音乐是如何表现歌曲意境的。
④聆听第三部分音乐,听一听这部分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了什么感受。
(3)完整聆听歌曲,并记录歌曲的结构。
欣赏歌曲《山童》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山童》。
创编《山林的歌谣》活动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歌曲《牧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2、能静心、专注地欣赏歌曲《山童》,了解、感受中外不同风格的同一题材和体裁的艺术作品。
感受合唱歌曲带给人们的美妙和声以及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情境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汇报课后搜集的有关捷克斯洛伐克的资料。
2、欣赏《牧童》。
这是一首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歌,我们仔细听音乐,一起来感受一下捷克的小牧童他们是怎么样来放牧的?放牧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牧童》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
3、放声歌唱《牧童》。
二、欣赏合唱歌曲《山童》。
1、介绍歌曲:这是一首中国歌曲,它是一首描写山里孩子的歌。
2、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和《牧童》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牧童》音乐规整,《山童》具有民歌风味。
)3、再次欣赏歌曲,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
4、刚才你闭上眼睛听音乐的时候,你都想到了什么?你想象到的牧童的心情是怎么样的?5、小牧童最愉快的事情就是一天跟着他可爱的牛儿羊儿们在一起,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水,青青的草,小牧童唱着欢快的歌悠闲的在草地上放牧,你们想他们得多高兴啊!三、创编《山林的歌谣》活动1、歌曲《山童》描写了哪些林间的声音?山风:呼呼呼呼;小草:习嗦习嗦;羊跳:蹦达蹦达;小鸟:叽叽喳喳;泉水:叮咚叮咚;羊鞭:劈啪劈啪;鱼尾:吧嗒吧嗒。
2、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声音。
马蹄、小猫、啄木鸟、小鸡、小鸭等。
3、歌曲《山童》是怎样描写了哪些声音的?再听歌曲《山童》。
4、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种形象创编旋律。
可选用书上的节奏型,在旋律写作上可只用1 2 3 5 6。
5、小组展示。
四、总结评价。
教学后记:通过收集资料,培养了学生合作以及收集、整理和宣讲资料的能力。
——第四课时欣赏《牧羊姑娘》《山童》——
教学内容
1、欣赏《牧羊姑娘》
2、欣赏《山童》
教学目标
1、能认真欣赏双簧管独奏曲《牧羊姑娘》,感受乐曲忧伤的情绪,认识双簧管,了解熏簧管的音色特点,熟悉乐曲的音乐主题。
2,积极欣赏合唱曲《山童》,感受合唱歌曲的艺术表现特点。
教学过程
1、复习演唱歌曲《牧童》和《村晚》。
2、欣赏《牧羊姑娘》
(1)认识双簧管
①出示双簧管和单簧管的图片,让学生辨别两种乐器外形的异同。
②聆听分别由双簧管和单簧管演奏的乐曲片段,学生听辨其音色的区别。
③老师简单介绍乐器双簧管。
(2)整体聆听双簧管独奏曲《牧羊姑娘》,感受双簧管的表现力。
(3)老师简介乐曲。
(4)出示歌曲《牧羊姑娘》片段并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5)整体聆听乐曲,听辨乐曲的结构。
3、欣赏《山童》
(1)播放《山童》的合唱表演视频,初步感受合唱的艺术表现力。
(2)分段欣赏
①聆听第一部分音乐,听辨它的演唱形式,并讨论旋律中的装饰音对歌曲风格塑造
韵作用。
②跟着音乐唱一唱第一部分的音乐主题。
③聆听第二部分音乐,听辨它的演唱形式,并讨论这部分音乐是如何表现歌曲意境的。
④聆听第三部分音乐,听一听这部分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了什么感受。
(3)完整聆听歌曲,并记录歌曲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