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总复习化学:第六章第3节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20
一、单项选择题1.在1 100 ℃,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FeO(s)++CO2(g)ΔH =a kJ·mol-1(a>0),该温度下K=0.263,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生成1 mol Fe,则吸收的热量小于a kJB.若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则化学平衡正向移动C.若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则可以判断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D.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若c(CO)=0.100 mol/L,则c(CO2)=0.026 3 mol/L解析:生成1 mol Fe吸收a kJ热量;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升高,逆反应速率也升高,只是对该吸热反应而言,正反应速率升高得更多,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反应过程中压强不变;平衡时,c(CO2)=c(CO)×K=0.026 3 mol·L-1。
答案:D2.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下列反应:NO(g)+12N2(g)+CO2(g)ΔH=-373.2 kJ/mol,达到平衡后,为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正确措施是()A.加催化剂同时升高温度B.加催化剂同时增大压强C.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D.降低温度同时增大压强解析:提高速率,不宜降低温度;若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NO转化率降低。
答案:B3.I 2在KI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I2(aq)+I--3(aq)。
测得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如下表:A.反应I2(aq)+I-I-3(aq)的ΔH>0B.利用该反应可以除去硫粉中少量的碘单质C.在上述平衡体系中加入苯,平衡不移动D.25 ℃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KI固体,平衡常数K小于680解析:根据表中数据,温度升高时,平衡常数减小,说明升温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逆反应为吸热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A项错误;向混有碘单质的硫粉中加入含有I-的溶液,碘单质能溶解,B项正确;向平衡体系中加入苯,I2能溶于苯,c(I2)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项错误;25 ℃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KI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由于温度不变,因此平衡常数不变,D项错误。
山东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6章第3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泄课时知能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事实中与电化学腐蚀无关的是( )A.光亮的自行车钢圈不易生锈B.黄铜(Cu、Zn合金)制的铜锣不易产生铜绿C.铜、铝电线一般不连接起来作导线D.生铁比熟铁(几乎是纯铁)更容易生锈【答案】 A2.为保护地下钢管不受腐蚀,可采取的措施有( )A.与石墨棒相连B.与直流电源负极连接C.与直流电源正极连接 D.与铜板相连【答案】 B3.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铜是阳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B.铜片质量逐渐减少C.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D.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解析】铜是正极,原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2H++2e-===H2↑,A不正确,D正确,故铜片质量不变,B不正确。
电流由正极(铜片)经导线流向锌片(负极),C不正确。
【答案】 D4.(2012·衡水模拟)下列各装置中,在铜电极上不能产生气泡的是( )【解析】装置A和C中无外接电源,且符合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原电池装置,稀H2SO4作电解质溶液,铜做正极,放出H2。
装置B是电解池装置,铜做阳极,失去电子逐渐溶解,无气体生成。
装置D也是电解池装置,铜做阴极,阴极H+得到电子生成H2。
【答案】 B5.在钢铁腐蚀过程中,下列五种变化可能发生的是( )①Fe2+转化为Fe3+②O2被还原③产生H2④Fe(OH)3失水形成Fe2O3·x H2O ⑤杂质碳被氧化A.只①②B.只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解析】在腐蚀过程中,负极Fe-2e-===Fe2+,正极O2或2H+得电子,Fe2+与OH-结合生成Fe(OH)2,Fe(OH)2被氧化生成Fe(OH)3,Fe(OH)3失水形成铁锈。
【答案】 C6.(2010·课标全国高考)根据下图,可判断出下列离子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A.2Ag(s)+Cd2+(aq)===2Ag+(aq)+Cd(s)B.Co2+(aq)+Cd(s)===Co(s)+Cd2+(aq)C.2Ag+(aq)+Cd(s)===2Ag(s)+Cd2+(aq)D.2Ag+(aq)+Co(s)===2Ag(s)+Co2+(aq)【解析】由图可知金属活泼性顺序为Cd>Co>Ag。
第六章芳烃芳烃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简称。
一般情况下,把苯及其衍生物称为芳香族化合物。
其中分子中只含一个苯环的芳烃叫做单环芳烃。
芳香二字的来由最初是指从天然树脂(香精油)中提取而得、具有芳香气的物质。
现代芳烃的概念是指具有芳香性的一类环状化合物,它们不一定具有香味,也不一定含有苯环结构。
芳香烃具有其特征性质——芳香性(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
第一节单环芳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一、单环芳烃的结构苯是单环芳烃中最简单最重要的化合物,也是所有芳香族化合物的母体。
1. 凯库勒构造式根据元素分析得知苯的分子式为C6H6。
仅从苯的分子式判断,苯应具有很高的不饱和度,显示不饱和烃的典型反应—加成、氧化、聚合,然而苯却是一个十分稳定的化合物。
通常情况下,苯很难发生加成反应,也难被氧化,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称为“芳香性”。
1865年凯库勒从苯的分子式出发,根据苯的一元取代物只有一种,说明六个氢原子是等同的事实,提出了苯的环状结构。
这个式子虽然可以说明苯分子的组成以及原子间连接的次序,但这个式子仍存在着缺点,它不能说明苯既然含有三个双键,为什么苯不起类似烯烃的加成反应?环己烯的氢化热为119.6kJ/mol,如果苯的构造式用凯库勒式表示的话,苯的氢化热为环己烯氢化热的三倍。
119.6×3=358.8KJ/mol 。
实际上苯的氢化热是208.4KJ/mol,比预计的数值低150.4KJ/mol。
2.闭合共轭体系根据现代物理方法(如X射线法,光谱法等)证明了苯分子是一个平面正六边形构型,键角都是120℃ ,碳碳键的键长都是0.1397nm。
按照轨道杂化理论,苯分子中六个碳原子都以sp2杂化轨道互相沿对称轴的方向重叠形成六个C-C σ键,组成一个正六边形。
每个碳原子各以一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氢原子1s轨道沿对称轴方向重叠形成六个C-H σ键。
由于是sp2杂化,所以键角都是120℃,所有碳原子和氢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与热能任何化学反应都存在着能量的变化,所以就有了化学能的概念,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化学能通过化学反应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当化学反应将化学能以热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把反应分类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我们都知道,物质中的原子或离子是通过化学键相结合的,化学反应中伴随着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
旧键的断裂需要从环境中吸取热量,新键的生成会自身放出热量到坏境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因此有两种判断是吸热还剩放热的方法比较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比较反应物化学键总键能和生成物总键能的大小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绝大多数的化合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解释一下为什么大多数的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绝大多数的化合反应是由相对于生成物较为简单的反应物通过反应生成生成物,简单的物质的键能通常比较低所以吸收一点热量就能断开化学键,而生成物是相对反应物较为复杂的物质键能比较大所以要放出更多的热量来形成新键(这里明白了那为什么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也就清楚了)吸热反应绝大多数的分解反应;铵盐与碱的反应;绝大多少以一氧化碳、碳、氢气为还原剂的非燃烧反应(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化学反应与电能原电池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构成闭合回路2、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3、要两个活性不同的电极4、电解质溶液关于电子的移动若先将负极放入电解质溶液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失去电子,此时电子不会移动到正极而是与电解质溶液中的正离子结合,若此时将正极插入电解质溶液,由于两电极是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所以各自的电势也不同,电极的电势差形成的电场使导体中的电子定向移动第二节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化学反应的速率我们有时候可能会需要比较同一个的化学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快慢,在进行比较时,要使用同一定义或标准下的数据。
这时科学家就定义了一个标准——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来衡量化学反应快慢注意:要指明是哪个物质的反应速率,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可能不一样即:v(B)=ΔtΔc(B)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温度:温度可以提高分子的速度导致的动能的增大、速度越快与其他分子发生反应的几率也会增大2、提高反应物的浓度:浓度越大,分子的数量越多,参加反应的几率增大3、加入催化剂: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化学反应的限度大多数反应都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中,正反应和逆反应是同时进行的,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减少,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的速率增大,必然会有个时候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教学目标: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方式完成。
核心素养:1.通过分析电位产生的机理及相关曲线的解读,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2.通过反射弧中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分析,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3.关注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能够向他人宣传这些危害,拒绝毒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兴奋传导和传递的方向、信号和过程。
教学难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成因,兴奋传递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
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问题探讨,学生讨论。
问题:1.从运动员听到枪响到做出起跑的反应,信号的传导经过了哪些结构?问题:2.短跑比赛规则中关于“抢跑”规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运动员从听到枪响到作出起跑的反应,完成一系列反射活动。
运动员听到信号后神经产生兴奋,兴奋的传导经过了一系列的结构。
兴奋在反射弧中是以什么形式传导的?它又是怎样传导的呢?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实验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2、兴奋传导的机制和过程(1)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K+外流形成的。
(2)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Na+内流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