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分数乘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77.43 KB
- 文档页数:8
⼩学数学_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分数乘分数》【教学内容】青岛版六上数学《⼩⼿艺展⽰——分数乘法》信息窗2 【教学⽬标】: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能正确进⾏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2、使学⽣经历探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通过举例观察、猜测、画图验证、交流、抽象概括等丰富的教学活动,运⽤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思想总结计算法则。
3、使学⽣通过学习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景中归纳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法意义,归纳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探究卡,尺⼦,铅笔等。
【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引⼊新课: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学知识的学习,经常借助图形来帮我们认识和理解,我们⼀起来回顾⼀些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例⼦。
(课件出⽰计数器、⼩棒、长⽅形、线段表⽰数或者数量关系的实例)(回顾已学过的数形结合的⼀些教学实例,让学⽣认识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中的好处和⼴泛应⽤。
)⼆、合作探究:(⼀)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的探究。
1、课件出⽰本节情境图,请同学们读出信息。
2、引导学⽣提问题。
“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由发挥,各抒⼰见,提出⾃⼰想出来的问题)3、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列出算式:1/5*3=1/5*1/2=1/5*2/3=提问:后两道算式和第⼀道有什么不同?引出今天的新课——分数乘分数。
4、引导学⽣借助画图的⽅法表⽰1/2⼩时织多少⽶。
学⽣独⽴画图,然后⼩组交流。
选学⽣代表展⽰成果,说⼀说⾃⼰的想法。
(关键是表达清楚画图的过程: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再把这其中的1份平均分成两份,⼜取的其中的1份,所以是1/5的1/2。
)5、举⼀反三,画图表⽰1/5*2/3和3/5*3/4。
6、结论:⼀个数乘分数,实际就是求这个数的⼏分之⼏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精选11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篇1一、以学生的数学基础为根本,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这之前很多学生都看书了,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开头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置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
同时复习相同分数加法,为推导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
在本节课中,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包括教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成人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反思不足,提炼经验。
本节课的重点是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约分时,只能将分母与整数约分。
我还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没时间多练。
对学生还是不放心,老师讲得太多,强调的主题太多,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从而记忆不是很深刻。
我觉得各种题型的练习还不够,没有让学生充分掌握好,跑得太快。
只顾及到了成绩好的学生,从这一点,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备教材,备学生。
课前要把知识点吃透把握住重点、难点,哪些要补充,哪些地方要创造性使用教材。
学生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接受,老师哪些地方该讲不该讲,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出示情境图:王芳是班里的手工编织能手,每小时能织围巾米。
师生交流,发现信息并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适时筛选,围绕问题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寻找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学生从中提高了推理总结和提问的能力,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
】二、理解意义,体会算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研究15×121.规划研究方法发现新问题,交流研究方法。
并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经验方法,进而尝试画图解决。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的画图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最后补充完整。
学生发现问题或教师提出问题:围绕12和15的大小,根据画图理解12小时织的围巾长度其实就是15的124.演示课件回顾先分再取,再分再取的画图过程,最终解决15的12是多少的问题。
关注辅助线和分取的过程得出结论,并进行简单的意义总结。
【设计意图: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借助画图学生感受到12小时织的围巾长度到底是多少。
学生在画图中也感受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把抽象化的算理直观化,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二)用画图的方法研究15 ×231.独立用画图的方法研究15 ×23。
2.展示交流。
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并予以指导。
3.分析引导,统一结果,并进行板书。
小结:两次画图,让我们很直观地得出分数乘分数的结果。
(三)总结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课件展示两次的画图, 引导学生总结:一个数乘分数,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在师生合作完成上一题后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找到15 ×23的结果。
并在交流结果后进行两题的归纳总结,学生在结合画图的情境下,进一步为明白算理打好基础。
分数乘法数学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分数乘法是一个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
在进行分数乘法的数学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下面我将对这次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意识到学生对于分数乘法的基本概念理解不深,他们更容易将分数的乘法与整数的乘法进行类比,忽略了分数乘法的独特性。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本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直接告诉学生分数乘法的规则和计算方法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这容易让学生形成机械记忆,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我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从问题的本质出发,理解分数乘法的原理和逻辑。
其次,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分数乘法虽然是一个相对抽象和复杂的概念,但也存在一些具体的应用情境,如面积、比例等。
在教学中,我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例子和问题,让他们通过实际的应用情境进行思考和推理,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分数乘法的直观认识。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更容易理解分数乘法的概念和技巧,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第三,我也深感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为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和学习方式都有所差异。
在这次教学中,我意识到有些学生对于分数乘法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因此,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示例,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情况下理解分数乘法,并熟练运用。
最后,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评估和反馈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这次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小组讨论、个人练习等方式进行了教学评估,收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
通过评估和反馈,我发现学生对于分数乘法的理解和应用程度有所不同,有些学生存在一些常见的错误和困惑。
因此,我应该进一步分析和诊断学生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5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分数乘法(一)》是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分数乘法(一)》教学反思。
同时,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进行正确计算,进而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伊始,我直接出示“1棵树图占整张纸的1/5,3个这样的图形就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分数乘法(一)》教学反思》。
有的学生会通过具体图形语言来数一数;有的学生会直接用算式来计算。
在黑板上,呈现所有学生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找出之间的联系。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在整数乘法意义,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分数乘法意义,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在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时,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计算结果。
接着,学生在结合问题、图形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是一节计算课,看似很简单。
可是,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并不理想。
学生的计算过程虽能正确地写出来,但是在结果上会出现没约分化简。
这可能跟自己,在帮助学生理解那两种约分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在对比两种约分方法,我是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两种约分方法的不同之处,学生也能说出来。
我也做了一个小结:一种是在结果上约分;另一种是在过程上约分。
但是,我却忘了让学生体会在过程上约分的优越性与简便性。
所以,从学生第一次交上来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结果上约分,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没约到最简、或没约分。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2本单元的例3是通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巩固对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难点分散。
本节课学生对例3分数句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教学时我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助直观图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句,分散了难点。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分数,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
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3/4_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知识。
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纵观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上学期的分数乘法(一)和分数乘法(二)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是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二)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中,通过操作、演示、观察、比较等活动,即先形象具体,后抽象概括,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优秀6篇把握好教材是基础,处理好生成与预设是关键,这是我上完了这节课后较大的收获。
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优秀篇】,望大家喜欢。
作者整理了6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篇一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法的应用。
内容不仅多并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难。
分数乘法的意义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特别是对一个数乘分数的理解上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重要了。
回顾分数乘法这一单元教学的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所困惑。
后来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时,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
另外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时,我指导学生从读一读,说一说,练一练,想一想,议一议五个方面入手,例如:教学3/10×5,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要求5个3/10相加的和,也就是求3/10+3/103/10+3/10+3/10是多少,并联系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得出3+3+3+3+3/10,然后让学生分析分子部分5个3连加就是3×5,并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特别是3/10×5与5×3/10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为什么“同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接着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一练6×3/10,然后进行集体交流,看一看能不能在相乘之前的哪一步先约分,比一比在什么时候约分计算可以简便一些,从而明白为了简便,能约分的先约分。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7页。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和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在操作、观察、归纳、反思等活动中,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和演绎推理的意识,培养学生规划、反思意识。
3.经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积累研究分数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图1 出示课件情境图。
(见图1)师:在学校举行的“小手艺展示”活动中,王芳同学获得了“编织能手”的称号,她每小时能织1米长的围巾。
5师:从图中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1:王芳2小时能织围巾多少米?小时能织围巾多少米?预设2:王芳12小时能织围巾多少米?预设3:王芳23……师:怎样列式?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
师:要求2小时能织围巾多少米,为什么用乘法呢?预设:要求2小时围巾多少米,就是求2个15米相加是多少,用15×2,结果得25。
师:观察后面两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有什么不同?预设:第一个算式是分数乘整数,后两个算式是分数乘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个数乘分数。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起点,沟通新旧知识的关系,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二、理解意义,体会算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研究15×121.规划研究方法师:要求“12小时能织多少米围巾?”为什么用乘法,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每小时织的米数×时间=织的总米数。
数学分数乘法教学反思(精选20篇)数学分数乘法教学反思篇1一、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
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
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1)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
而在分数乘法(3)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
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
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二、回顾学生所做作业,出现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1、脱式计算(自觉运用简便运算)的题,有许多学生盲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采取应对措施:注意让学生明白简算的目的,分数的简算,原则上与整数、小数简算相同,都是在不改变结果的前提下改变运算顺序,尽可能减少计算的繁琐性。
但方法却不同,整数和小数往往是凑整十、整百的数,而分数则是为了好约分。
2、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单位“1”的理解、根据分数意义来分析题意,而忽略了单位化聚的计算方法的复习,以及两步计算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重点评讲。
三、采取应对措施:练习课中先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结合复习题让学生回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对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加深。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为学习相应的分数应用题打基础。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分数乘法》教学反思250字(通用13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数乘法》教学反思250字。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篇1回顾分数乘法这一节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
后来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节课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
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篇21、每节课的内容不易过多,不能贪多,贪多嚼不烂,学生不易一下全掌握。
要分的稍微细致一些,以便学生理解掌握,也有利于知识的扩展与深化。
2、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本册中的中心,是重点。
本册所有数与代数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的。
3、由于我没有经验,以至于在教学中没有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后来的混合计算这一章中进行应用题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针对以上失误,在今后教学中要补充的内容是:1、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2、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4、利用分数化单位,如:2/5时=()分1/5吨=()千克《分数乘法》教学反思篇3教学了《分数乘法(一)》。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算理、算法。
与本课相联系的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整数、小数乘法的意义,算理与算法。
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算法。
我在复习铺垫环节,抓住了“分数”、“乘法”两个关键字。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出示情境图:王芳是班里的手工编织能手,每小时能织围巾米。
师生交流,发现信息并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适时筛选,围绕问题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寻找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学生从中提高了推理总结和提问的能力,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
】二、理解意义,体会算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研究15×121.规划研究方法发现新问题,交流研究方法。
并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经验方法,进而尝试画图解决。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的画图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最后补充完整。
学生发现问题或教师提出问题:围绕12和15的大小,根据画图理解12小时织的围巾长度其实就是15的124.演示课件回顾先分再取,再分再取的画图过程,最终解决15的12是多少的问题。
关注辅助线和分取的过程得出结论,并进行简单的意义总结。
【设计意图: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借助画图学生感受到12小时织的围巾长度到底是多少。
学生在画图中也感受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把抽象化的算理直观化,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二)用画图的方法研究15 ×231.独立用画图的方法研究15 ×23。
2.展示交流。
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并予以指导。
3.分析引导,统一结果,并进行板书。
小结:两次画图,让我们很直观地得出分数乘分数的结果。
(三)总结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课件展示两次的画图, 引导学生总结:一个数乘分数,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在师生合作完成上一题后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找到15 ×23的结果。
并在交流结果后进行两题的归纳总结,学生在结合画图的情境下,进一步为明白算理打好基础。
】三、猜想算法,理解算理1.猜想算法通过解决7125 ×38这道题,发现画图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一步的验证打好基础。
2.验证猜想活动以自选和自出形式尽可能多的进行验证,先按猜想方法计算再用画图验证,从而得出猜想和结论是否一致。
为计算方法的出示提供理论依据。
在交流中尽可能多的发现问题,并给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碰撞的机会。
3.明晰算理课件的形式验证猜想,在过程中帮助学生理清分母乘分母、分子乘分子不是简单的相乘,进一步明白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并出示计算方法: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4.巩固练习(1)再解决7125×38。
(2)再探简便算法,并进行交流总结。
通过探究,感受分数乘计算中能约分先约分的重要性和简便性,巩固对计算方法的掌握。
(3)通过习题巩固,完成后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感受画图方法的局限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总结发现和提出自己的猜想,进一步通过自我的验证,亲身经历从猜想到定论的过程,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并通过练习找出计算中的简便算法,由易到难体验到数学课中不同的快乐和喜悦。
】四、数形结合方法。
课件呈现本课的问题和画图过程,感受数形结合在数学课上的重要性。
五、课堂回顾,总结提升通过自己回顾的过程,培养学生自我梳理和总结能力,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并从回顾中借助“举例—猜想—验证—结论”四个环节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全面回顾的好习惯,培养自我反思、自我总结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分数乘分数每小时——15米47×35=4x37x5=12351 5×12=110分子相乘作分子1 5×23=215分母相乘作分母能约分先约分《分数乘分数》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乘整数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从具体到抽象的的能力,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在于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直观图示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通过操作和交流从而掌握算理,达到掌握计算方法的教学目的。
《分数乘分数》效果分析从当堂的学生评测上看,效果比较理想,尤其是学生在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运用上,能够看得出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分数乘法这个简单的知识点,而更多的是掌握了如何运用旧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相信这样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整个数学价值体系培养中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分数乘分数》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分数乘分数》的相关内容,借助织围巾的生活化信息,围绕学生提出织围巾中的实际问题,结合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而掌握整个算理过程。
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分数乘分数》评测练习《分数乘分数》课后反思《分数乘分数》这节课让我从设计到讲都收获到了很多,对我自己来讲,可以说是一次很大的考验,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几次修改过程,每次都会找到自己的不足,更体会到一节课从设计到讲整个数学团队付出的努力,我作为讲课老师收获应该是最大的,下面我就着本次磨课总结一下自己都有哪些反思和成长。
首先,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对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梳理上有了一些认识。
回顾以前的讲课备课可以说都是从别的老师哪里“搬”来用,适不适合自己呢?肯定不适合,尤其是一些课堂评价上的言语,把别( ) ( ) × ( ) ( ) = ( )×( ) ( )×( ) = ( ) ( )猜想结果:验证结果: 验证卡结论:你的猜想和验证结果一致吗?( ) ( ) ( )人的话从自己嘴里说出来完全两个味。
另外,在活动的设计上,以往自己讲课的活动说白了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为整节课“做样子”,对学生的理解用处不大,归根结底不是活动没设计好,而是对活动的要求学生没有深入了解,要求都不清楚肯定谈不上能做好,这节课第一个同桌动手环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己的两次试课孩子都不能很好的操作好,经过评课老师的指导我也发现,做不好的原因就是很多孩子根本再操作前不太知道要去干什么,应该怎么干,针对这种情况我先在课前拿出两分钟复习了相关知识,然后把动手的要求换了一句更明白的话,效果马上不一样,还记得上次深度学习培训中专家说过一句话,“学生连活动要求都没清楚,怎么可能会把活动做好?”现在回想一下很是受用,我们的设计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要不我们的课堂真的是不清不楚了。
其次,收获很多的就是自己课堂语言上的进步。
平常自己上课的碎话很多,可以说比较随便,这次磨课全都暴露出来了,在评课老师的指正下再回头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自己没发觉的问题太多太多了,可以用一句话来评价孩子的我用了四五句,而且没有正面意义。
再打开刘万元老师的录像,一句一字都是那么的简练和到位,和自己的一比简直是“惨不忍睹”,通过评课老师们的耐心指导我也发现,自己的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去认真听孩子的回答,每个回答都用“你很棒”、“了不起”这些评价语言就有点应付了,在评价中结合孩子的回答内容才是最好最到位的评价。
最后,在处理课堂中的突发生成性资源上自己有了一点的成长。
在磨课中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学生的台上展示,本来我是找了一个自己觉得很不错的上去交流,结果发现孩子做的是错的,我一下就蒙了,瞬间无数个问号之后我选择了立马帮他找出了错误并改正,下面有的同学在整个过程中一直都没发现这个错误还,课下我也认真反思了自己的不当处置,像这种生成性的资源是我们课堂最好的教学资源,最巧的是在正式讲课那天又出现了这种情况,我先是让展示同学交流,再让下面的学生评价找错,最后讨论总结,经过这样的处理不仅展示同学加深了印象,下面的学生也通过找错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
经过这一次的讲课,我深深的了解到一节好课设计的不易,更懂得每一节设计背后所有评课老师的努力,但是收获最大的还是自己,虽然不能在成长的路上突飞猛进,但是希望自己可以讲一次进步一次。
《分数乘分数》课标分析本课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有这重要作用,虽是一节计算教学,但是本课需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1.结合现实情境和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在操作、观察、归纳、反思等活动中,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和演绎推理的意识。
3.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与理性,并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
4.经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积累研究分数问题的方法、策略与经验,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