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及其防范【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3
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关于信贷操作风险,其主要原因是外部的一些约束以及内部的管理问题,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因素,所以要对信贷操作问题要充分进行准备,使风险达到最低程度。
近年来,关于如何管理以及提高操作风险在经济领域有着很大进步。
国外和国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国外研究现状西方的商业银行发展现有三百多年,对风险管理已经是相对比较成熟了。
如果发现风险过高,则须慎重考虑是否发放该笔贷款。
除此之外还生成了一系列信用分析模型:资产组合管理模型、CART结构分析模型、ZETA分析模型、Altman的Z计分模型、KMV模型。
巴尔肯霍尔等学者(2009)认为如果要发放贷款给借款者需要必要的抵押品来进行担保。
但是有些贷款人是缺少有效的抵押品的,这时可以对贷款人进行信用评级,这种方法是可以替代抵押品的。
Addrea Cremoninoyan研究了操作风险的计算方法,入手点是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出发的,计算操作风险的方法是在研究各类损失数据之后的。
Chapelle认为在样本的检验中那些过大的阈值数据,要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以将极值理论作为指导,使观测数据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Desmoulins是运用了定量模型,是针对损失的数据通过统计与概率提出了新技术,可以对操作风险进行准确的度量。
Anthony Peccia指出了运用模型课进行管理操作风险,这样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利用模型来分析自身承受的风险情况。
Ariane在研究操作风险时,建立了风险框架,分析了风险的管理流程、战略、环境等,因此认为必须做好绩效管理、激励的方式以及运用先进的技术来进行开展,这样才可以使风险管理流程达到最优化。
Roberu在研究之后提出了数理经济的表达式,由于操作风险的类型是不同的,可以度量操作风险和分配资本金提供重要依据的,操作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必须细化风险。
(二)国内研究现状张运鹏对操作风险管理进行制度性分析,结合了媒体中报道的一些数据建立了操作损失数据样本,而且还和国外对操作风险的数据收集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此来发现我过在操作风险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论文:浅谈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信用社)的贷款规模扩展迅猛,信贷资产质量不断改善,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但同时法律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给信用社的信贷资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因此充分认识法律风险,并切实有效防范,是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信用社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信用社法律风险是指业务经营过程中因法律问题所引起的资产损失可能性。
法律风险不同于信用社经营本身所存在的商业风险,但它对经营风险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997年4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确认,银行要承受不同形式的法律风险,这包括因不完善或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或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信用社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样要承受不同形式的法律风险。
通常情况下:信用社信贷业务中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环境变化对信用社信贷业务的影响。
包括国家民事立法的修改、金融法规的制定和监管、外部司法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债权强制保护的程度、法人和公民自觉履行合同的法律意识等。
(2)信用社信贷业务合法经营的状况。
例如,信用社内部是否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控制机制;是否严格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制定各项业务制度和规章,且在法律规范发生变化时及时作出调整;各项业务制度和规章制定后,能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等。
(3)信用社法律事务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信贷业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能否符合信用社法律风险防范的要求,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往往决定着信贷法律意见的正确性和可靠程度。
(4)信贷资产的债权合法性,即信贷资产债权文书是否具备受法律保护的法律要件和法律效力。
债权文书是确定信用社债权人地位和权利的重要凭证,通常包括借贷合同、借据、催收函、债权担保文件等。
由于债权文书直接约束借款人履行还债义务,并产生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后果,如果债权文书丧失法律效力或者未能提供生效债权文书,不仅导致贷款风险的增大,信用社也失去了主张债权的法律依据。
浅析农信社如何抓好信贷风险防范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较高的信贷风险。
为了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规避潜在的风险。
本文将从加强风险管理、优化信贷政策、加强内部监管和提高信贷员素质等方面对农村信用社如何抓好信贷风险防范进行分析。
首先,农村信用社应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这包括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对借款人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确保贷款风险可控,避免出现坏账;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风险问题;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前预警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其次,农村信用社应优化信贷政策。
根据不同的客户和风险特征,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对高风险客户采取更加严格的审批标准,对低风险客户给予更多优惠。
同时,建立健全的风险定价体系,根据风险情况对不同的借款人收取不同的利率和费用,合理衡量风险与回报的关系,确保盈利和风险控制的平衡。
第三,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内部监管。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各项业务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各个环节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各个部门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各项业务能够按照规定和要求正常运行。
建立内部审核、风险评估和合规管理等机制,加强对信贷业务的监管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最后,农村信用社应提高信贷员的素质。
加强对信贷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使其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降低信贷风险。
同时,完善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激励信贷员积极控制风险、优化信贷业务。
总的来说,为了抓好信贷风险防范,农村信用社需要加强风险管理,优化信贷政策,加强内部监管和提高信贷员素质。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和手段,全面规避潜在的信贷风险,才能保障农村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
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及其防范措施林力【摘要】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现阶段,农村信用社信贷规模快速扩张,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逐步地暴露出来,特别是信贷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控制信贷风险确保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是当前各级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重心。
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实际,针对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风险防范风险管理体系【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林力,女,广东番禺人,硕士研究生,广东金融学院金融系教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金融学;广东广州,510520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支持“三农”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尤其是党中央在第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但众所周知,资金不足的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加大对农业资金投放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解决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信贷风险是指接受信贷者不能按约偿付贷款的可能性。
这种风险导致农村信用社产生大量不良贷款,严重影响到农村信用社资产存量的安全,致使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严重时可导致农村信用社倒闭,一、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现状为了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3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并在浙江等8个省(市)进行试点。
履行农村信用社管理职能的省级政府,纷纷从农村信用社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考虑,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一系列的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
同时,随着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工作的发展,农村信用社股本金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资金更加充裕。
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两年多来,经营管理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各项业务也有了较快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含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资产总额42716亿元。
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第一篇: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发展很快,贷款的高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的知名度,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
但是,贷款操作风险也日渐显现,如何处理好贷款增量与质量的关系,加强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效地防范贷款操作风险,已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信贷风险1、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实。
一是贷款到期转贷较多。
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清利息,很多农村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贷的方式,特别是大额贷款到期后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其风险。
二是通过转抵债资产的方式实现“双降”,并且抵债资产大多不能抵偿贷款本息,掩盖了贷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保证抵押流于形式。
当前农信社规定了除小额信用贷款外,一般采用保证抵押形式,以防范贷款风险。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保证担保贷款中,对保证人资信和担保能力调查不实,出现一人多保、交叉互保等情况,导致担保流于形式。
二是对抵押物的价值评估偏高,在收回抵押物进行处置时,其变现价值不足抵偿贷款本息。
而且对抵押物缺乏有效的监管,潜在风险大,监管措施不严,有些企业采取以次充好调换抵押物或者擅自处置抵押物,使抵押流于形式。
3、贷款管理不实。
一是贷前调查不力,投向不准。
对贷款实际用途不清,有的还存在放跨区放款现象。
二是疏于贷后管理,贷款发放后未及时进行有效的跟踪检查,贷款档案不全,保管不善,致使贷款管理出现出现漏洞。
4、内控管理不严。
当前农信社建立了大量的信贷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对防范信贷风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制度流于形式。
片面强调集体审批和审贷分离制度,认为只要程序“合法”的贷款就是“合规”贷款,而忽视了贷款的“三性”原则。
二是农信社的各岗位之间、联社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提纲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 (2)(一)信贷风险过于集中 (2)(二)信贷风险高,不良贷款问题严重 (2)(三)信用风险影响严重 (3)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形成因素 (4)(一)内部因素 (4)(二)外部因素 (4)三、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基本防范措施 (5)(一)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加强风险管理 (5)(二)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防范体系,及时掌握信贷风险状况 (6)【参考文献】 (9)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与防范【摘要】:现阶段,农村信用社信贷规模快速扩张,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逐步地暴露出来,特别是信贷风险日益凸显.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主要障碍,如何控制信贷风险确保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是当前各级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重心。
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实际,针对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字】: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入股农民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农民服务的金融组织,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合法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1950年由中国人民银行首先提出在华北试办信用社,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在会议上指出:“信用合作社是群众性的资金互助的合作组织,主要是组织农民自己的资金调剂有无,以解决社员生产上和生活上的资金困难,银行给以资金周转及业务上的支持并可代理银行的一些委托业务,以活泼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生产。
"自此,农村信用社有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从2000年开始,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占据整个农业贷款的比例不断提高,到2004年达到了近50%。
超过农业发展银行成为主要的农业资金来源,农村信用社逐渐成为农村金融的绝对主力军。
文献综述长期以来,经济学者们围绕商业银行相关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展开了不懈的探索并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文献。
本综述将对国内外主要研究文献进行阐述,分析现有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一.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Holmstrom(1979)指出了道德风险和行为可观察性之间的关系。
Stiglitz 和 Weiss (1981)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道德风险问题。
Gale、Hellwig 和 Bester(1985)也研究了道德风险问题。
Innes(1987)应用微观经济模型讨论了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问题。
Horowitz(1999)用半参数统计法研究了道德风险问题。
Stiglitz 和 Weiss(1981)指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贷市场上的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都在起作用。
Williamson(1986)证明了可能存在一个使银行利润最大化的贷款利率,将导致市场过度需求和信贷配给。
他还从监督成本(monitoring cost)的角度对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给予了进一步的论证。
Anthoy Saunders (1987)曾专门对信贷配给机制在银行风险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对银行和企业之间最优合同问题,Hart 和 Moore 研究认为最优合同是标准合同,即银行和企业约定,银行收取固定的报酬,一旦企业不能偿还贷款,银行将获得企业所有的现金流。
因为高债务的企业对后投资人的权益保障不够,因此其难于筹集资金,在企业负债和权益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的结构安排。
Cosci (1993)在 Stiglitz、Weiss 和Williamson 的基础上建立了关于借贷合约的最优安排的综合理论模型。
Townse(1979)、Gale 和 Hellwig (1985 )研究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问题,认为有效的满足激励相容的债务合约是一个标准债务合同。
瞭望观点摘要: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客户提供了金融产品还承载了“三农”经济建设发展的责任。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十分迅速,风险也在逐步累积,在信贷问题方面尤为明显。
所以,把信贷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急需重视的问题。
本文首先指出当前信贷所面临的风险问题,最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可行方案。
关键词:信贷;农村信用社;防范随着我国对农村金融的不断深化改革,在农村金融领域国有银行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金融风险问题越发凸显,尤其是信贷风险。
不可控的信贷风险,会导致农村信用社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严重阻碍农村信用社的正常运行,甚至使农村信用社倒闭。
一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分析(一)农村信用社信贷流程不规范。
信贷过程主要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第一步是贷款期的调查审核工作;第二步是贷款中的风险管理的评估;第三步是贷款后回收工作的操作。
从理论上说这流程是十分合理规范的,但是在现实的工作情况中,会出现一部分工作人员不按照要求办公的情况发生,这样会导致风险的加大。
比如,在贷款前没有对客户的资产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会出现客户虚假信息的情况发生。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新的贷款制度,使得农村的金融行业得到促进。
但是仍存在不足,比如,目前农村信用社新的制度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信贷方式比较落后信贷的宣传力度也不够,这样会导致大量的不良贷款的产生,之后的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会受到威胁,债务违约的概率会提高。
(三)企业生产发展滞缓,农业生产不确定性过大。
由于农村具有特有的封闭性,比外界发展相对缓慢,在企业生产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由于农村企业生产仍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与外界严重脱节,收益不断减少,大量的信贷资金被滥用,导致贷款无法即时偿还,造成发展的恶性循环。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足以体现农业发展对环境天气的依赖性很大。
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一个文献综述在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研究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地区农村信用社风险显得尤为突出,如何针对该类风险特点,分析总结过去十年曲折的发展历程,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将农村信用社办成真正有竞争力的合作金融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祁丽菁(1997)认为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有 1.改革取向的问题;2.市场定位的问题;3.信贷管理的问题;4.信用保障的问题;5.人员素质的问题;6.技防装备的问题。
董佳宇、任利军(2002)分析农村信用社风险主要有历史原因外部原因、内部原因。
钟凌(1997)分析农村信用社风险的成因1、信贷制度不尽合理;2、信贷管理机制不够健全;3、信贷员队伍总体素质不高;4、地方行政干预。
何广文(2002)认为信用社风险形形成因为不完善的外部环境和农村信用社员工素质偏低,风险意识差。
二、农村信用社风险的防范祁丽菁(1997)认为农村信用社风险的防范措施有 1.加强自律性组织和队伍建设,增强经营风险的自我约束能力;2.调整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经营风险的分散能力;3.扩大增资入股范围,增强经营风险的抗御能力;4.建立完善内控机制,夯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微观基础;5.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增强经营风险的自我消化能力。
董佳宇、任利军(2002)分析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措施有建立适应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管理体制、国家应从政策上给予支持、进一步改善外部环境、强化内控机制,制定有效策略。
钟凌(1997)分析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的对策有1、更新观念,强化风险意识;2、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与约束机制,增强自我防范能力;3、加强信贷员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4、理顺政府关系。
何广文(2002)认为农村信用社应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
姚峰,邢毅,竞晖(1998)认为化解风险应对存在支付困难的高风险机构,按照自救—协助—救助的化险程序。
参考文献[1]祁丽菁. 对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比较分析[J]. 金融研究,1997,(8). (29-40页)[2]董佳宇,任利军. 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 农业经济问题,2002,(S1).(94页)[3]钟凌.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分析[J]. 企业经济,1997,(12).(57-59)[4]何广文. 《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与风险管理知识读本》[M]. 农业经济, 2002 (57页)[5]姚峰,邢毅,竞晖. 防范和化解城乡信用社风险的有益尝试[J]. 中国金融,1998,(5).(27-28页)。
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与防范对策由于农村信用社中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开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信贷风险,从而给农村信用社带来极大的损失。
本文主要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且提出了有效的防范策略。
标签: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虽然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农村信用社对自己的业务结构进行了调整,目前已经向中间业务转变,但是在农村信用社的运行过程中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信贷业务。
由于农村信用社中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开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信贷风险,从而给农村信用社带来极大的损失,农村信用社要想降低信贷风险首先需要对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1)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在农村信用社的组织管理中管理人员是由行政部门任命的,没有充分代表股东的意愿,而且虽然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中有监理会等机构,但是在运行的过程中这些机构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对于各种制度的落实不到位,没有履行监督的智能,导致农村信用社中各种违规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而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往往是造成信贷风险的根源。
(2)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农村信用社在运行管理的过程中虽然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比较多,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将农村信用社运行一部分包括在内了,但是并没有针对农村信用社的全部业务制定内部控制制度。
(3)信贷风险抵御能力不强农村信用社对信贷风险的抵御能力不强是造成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在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信贷风险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农村信用社运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4)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导致信贷风险频发农村信用社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三农”,农民进行信贷业务主要是为了农业生产,但是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往往会导致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发生,首先,就农业本身来说,生产周期长,而且在生产的过程中受到各种未知因素的影响较大,例如,发生气象灾害会造成农业减产,如果农村信用社贷款给农村,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业减产,那么就增加了信贷风险。
时代金融20时代金融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防范信贷风险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村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伴随中国老百姓大半个世纪的农村信用社也逐步发展壮大。
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农村信用社长期积累的信贷风险逐渐暴露,并呈现出占比高、金额大的特征。
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已经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重中之重。
笔者在本文中重点探讨了农村信用社应该如何防范信贷风险。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信贷 防范风险● 刘兴昱一、引言农村的发展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因为我国的农作物都是在农村种植、培养,输送到城市后供城市居民吃、穿、用。
因此一个国家是否能繁荣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国家是否重视三农的发展,而农村信用社正是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主力部队。
要想发展农业、振兴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尽快达到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富裕的目标,农村信用社就需要为三农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服务,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由于农业产出的不确定、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良莠不齐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投放的贷款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采取一些措施防范可能会出现的风险。
二、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所谓信贷风险是指客户不履行合同约定,未能按期偿还农村信用社贷款本息,信贷风险会导致农村信用社产生大量不良贷款,致使资产质量恶化,进而限制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不良贷款占比高,且化解难度大,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复杂,综合主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主观原因1.经营理念未得到根本转变。
经营管理理念比较陈旧,以人情代替制度、以信任代替制度、以习惯代替制度,同时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业务水平无法适应日益更新的信贷体系和市场需求,业务能力、职业精神缺失,导致部分贷款形成不良贷款。
2.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
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现状 (1)2国内研究现状 (1)2.1关于农户小额信贷作用的研究 (1)2.2关于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现状的研究 (2)2.3关于农户小额信贷发展存在问题的研究 (3)2.4关于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的研究 (3)2.5关于农户小额信贷发展对策的研究 (3)3研究述评 (4)1国外研究现状从上世纪70年代小额信贷业务开始出现,逐渐改变了扶贫方式,通过给穷人发放小额贷款,把传统的无偿使用或低成本的使用变为有偿使用,使穷人自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自主创业,增加收入的方式来实现对穷人的救助,很快小额信贷受到发展中国家的热烈欢迎,并很快推广到亚州、非州、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由此,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始致力于小额信贷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于小额信贷的性质作用,学者都认同小额信贷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方式。
Robert Peck Christen, Timothy R.Lyman和Richard Rosenbeng在《小额信贷规则和监管指导原则》一文中对小额信贷的性质、作用和监管作了详细的描述,肯定了小额信贷在扶贫方面的作用,并提出对不同类别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和正规金融小额信贷组织应予以不同的看待和监管。
Peck Christen和RichardRosenbeng在《监管浪潮—小额信贷的法律框架》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
在小额信贷的实施方式上,《小额医疗保险:乌干达、坦桑尼亚、印度和柬埔寨四个医疗保险项目案例综述》(2000年)中分析了小额信贷机构采取的利于其开发小额保险产品的各种方法。
2国内研究现状2.1关于农户小额信贷作用的研究茅于轼(2005)认为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的经验证明,应正确分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从制度层面上解决所有权问题,结合联合国2005年小额贷款年,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能够真正成功1。
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中的操作风险及防控杨光信贷操作风险又称为素质风险,它是受贷款人自身素质、业务技能和贷款操作方式不当影响而形成的风险,是一种行为风险.通过对农村信用社不良信贷资产形成过程可以发现:大部分不良信贷风险是由于信贷流程关键环节的操作风险造成的,操作风险损失占比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笔者就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信用社信贷业务中的公司类信贷业务、个人信贷业务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例,浅谈信贷业务中的主要操作风险点、原因及其几点建议.一、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操作风险一公司类信贷业务在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中公司类信贷业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公司类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可分为评级授信、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六个环节,其中主要存在以下操作风险.1.评级授信环节:一是信贷人员擅自更改评级标准和指标,弄虚作假测定客户信用等级和最高授信额度;二是信贷人员在企业发生重大变化或出现其他重大不利因素时,未及时下调信用等级和调整或终止授信额度;三是发现客户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和企业信息时不及时纠正,导致评级授信失真等.2.贷前调查环节:一是信贷人员未按规定对信贷业务的合规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及客户报表真实性、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调查,或调查不深入细致,或按他人授意进行调查,未揭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造成调查严重失实;二是未认真调查保证人、抵质押物、质押权利应具备条件,造成保证人主体资格不具备或超保证能力,抵质押物、质押权利条件不具备或重复抵质押及抵质押品低值高估;三是信贷人员未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未充分揭示客户编造虚假项目、虚假合同等.3.贷时审查环节:一是审查人员未提示、分析可能产生的风险;二是审查中隐瞒发现的重大问题和风险,或按他人授意进行审查,撰写虚假审查报告;三是未按规定对调查报告内容进行审查,未审查出调查报告的明显纰漏,或未揭示出重大关联交易,导致审批人决策失误.4.贷款审批环节:一是超权或变相超权放款,对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企业审批发放贷款;二是授意或支持调查、审查部门撰写虚假调查、审查报告;三是暗示或明示贷审会议通过不符合贷款条件的贷款.5.贷款的发放环节:一是逆程序发放贷款,未按审批时所附的限制性条款发放贷款,贷款合同要素填写不规范,未按规定办妥抵押品抵押登记手续或手续不完善,造成抵押无效;二是未按规定办理质押物止付手续和质押权利转移手续,形成无效质押等.6.贷后管理环节:一是未及时收取贷款利息,未履行贷款定期检查和报告的义务,或贷款催收不到位,造成了贷款超过了诉讼时效;二是未按规定对贷款资金用途进行跟踪检查;三是未关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经营活动和重大风险问题,不注意追索未偿还贷款而丧失诉讼时效,企业有意将抵押物或质押物转移,企业通过重组或破产等方式故意逃废债务等.二个人信贷业务近年来个人不良贷款不断增加,作为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控制不良贷款,成为农村信用社日常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笔者多年的稽核工作经历中发现,其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个人质押贷款中存在的操作风险尤为突出.1.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一是放贷人员未尽职调查客户所有信息而盲目发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二是房地产开发商与客户串通,或直接使用虚假客户资料骗取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三是未核实第一还款来源或在第一还款来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向客户发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四是房产中介机构以虚假购房人名义申请二手房贷款,骗取信用社信用;四是内外勾结编造客户资料骗取信用社贷款;五是因未及时办理抵押登记手续,而使开发商有机会将抵押物重复销售等.2.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一是内部人员编造、窃取客户资料假名、冒名骗取贷款;二是为规避放款权限而化整为零为客户发放个人消费贷款;三是客户出具虚假收入证明、诈骗信用社贷款等.3.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一是内部人员未对个人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尽职调查,不了解贷款申请人的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二是向无营业执照的自然人或法人客户发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三是抵押物未按规定到有权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形成无效抵押或未按规定保管抵押物;四是贷款抵押物被恶意抽走或变更,形成无效抵押或抵押不足等.4.个人质押贷款:一是质押单证办理止付手续或手续不严密,质押单证未经所有权人书面承诺、签字,形成无效质押;二是未对保单、存单等质押物进行真实性验证;三是申请人以假存单和假有价单证办理质押贷款等.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村信用社推出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三农”的发展、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为当地农户的发家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不符合贷款条件和范围的农户发放信用贷款;二是贷前调查不深入,还款来源不充足;三是未对贷款用途进行深入调查,造成转移用途和帮贷的现象较多;三是超授信额度发放贷款;四是借款人未亲自到场而由家属办理又未办理相关授权手续;五是贷款催收不及时,导致贷款丧失诉讼时效等.归结起来,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二是法律意识淡薄,借款手续容易存在瑕疵.三是对已产生风险的信贷资产保全不及时,催收手段单一,催收主动性差,不能根据情况及时采取不同的清收措施,错过最佳清收时机.二、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一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以我区联社为例,现有信贷人员28名,平均年龄38岁,虽然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86%,但整体素质并不高,在接受新知识、新制度、新法律手段的能力上不足,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对信贷业务的分析判断不全面.同时,信贷人员人均管理贷款500笔左右,同时兼顾存款、中间业务、支农宣传、信用评定、贷款清收等一系列工作,人均业务量偏大.此外,随着社会的开放,泥沙俱下,部分信贷人员道德意识削弱,存在一些有悖于金融业职业道德的行为.二检查激励机制不到位.基层信用社服务的地域范围广、客户多、人员少,检查部门对信贷人员业务检查面不够全,监控手段落后,监督效果不明显.同时,对信贷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信贷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信贷操作不规范,依法管贷意识不强,给信贷业务留下风险隐患.三制度执行不严.在日常贷款管理中,大多数信用社对联社下发的制度办法照抄照搬,不能结合自身实际加以细化,导致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次,一些信用社负责人在工作中疏于监督和管理,未认真规范和监督信贷人员行为,导致制度形同虚设.另外,由于基层信用社人员相对不足,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在贷款前不能深入调查,准确评估风险;在贷款放出后不能做到及时跟踪检查,导致贷款出现风险难以控制.三、防范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几点建议一突出人本管理,提升信贷人员素质.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管理,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造就一支具有现代风险经营理念、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信贷业务知识、过硬风险识别能力的高素质业务队伍.一是明确对信贷人员管理的部门,细化信贷人员的准入、管理、退出流程,防止部门、岗位之间的管理职责重叠或空缺.二是加强对信贷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操守教育,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行为准则观,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事业感.三是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提升信贷人员辨别和认识业务操作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风险的能力,实现操作行为精细化,规范化,增强信贷人员操作风险控制的针对性和约束力.二落实科学发展,牢固树立审慎稳健的信贷理念.牢固树立信贷业务的科学发展观,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加快信贷业务的发展,坚决杜绝各类短期行为和粗放管理,大力倡导新型的企业信贷文化,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将法律支持深入到信贷业务各环节,形成法律支持的全程制度化流程管理,实现以人为核心向以制度为核心转变,建立有效的信贷决策机制.在信贷经营管理模式上,尝试建立独立的授信风险管理部门,对不同客户对象、不同种类的授信进行统一管理;对具备条件的城区和大镇可实行信贷业务集约化管理,成立法人、个人客户中心,由中心进行统一管理,以此提高管理层次,实现岗位设置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审贷分离,最终实现专业化经营和管理.三注重贷款规范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建设.一是理顺贷款业务前台与后台部门之间的关系,完善业务转授权制度,加强法律审查,实行档案规范管理,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二是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和办法,结合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梳理业务流程,明确各层面的信贷管理职责和权限,确保每一笔贷款从发放、管理到收回的各个环节都有据可依,人人都按规定程序操作,最大限度地避免贷款的发放、管理过程中的操作风险,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有序健康发展.三是把握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对信贷业务重要环节和步骤加强管理,切实做好信贷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个环节的规范操作.四是完善信贷管理系统功能,提高信贷管理系统使用效率,通过提高技术手段,防范信贷人员操作风险,对各类不良行为及时发出预警,对不良客户予以拦截,真正发挥现代科技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五是坚决执行信贷人员定期轮岗和片区交流制度,做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预防.六是加大稽核监督力度,重视贷款外部核对和实地走访,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序时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对重点社、重点人员存在的问题重点检查,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四加强贷款责任追究,建立贷款发放责任约束机制.要进一步强化、细化贷款责任追究办法,强力推进不良贷款定期问责制度、到期提示制度、逾期警示制度和不良责任追究制度.明确主责任人制度,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所涉及的调查、审查、审批、合同的签订、贷后管理等环节,明确主责任人及其责任,强化信贷人员风险责任和风险意识.在建立责任制的同时配之以奖励制度,将信贷人员的贷款发放质量与其收入挂钩,进行奖励.作者:市郊联社。
同志们:一、面对紧要的关头、关键的时刻,广大干部职工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的热情,一种拼命的精神,奋不顾身,全力以赴,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极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充分体现了“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坚强魄力这次核电搬迁工作的总量和难度是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没有一种信念,没有一种激情,没有一种执着,没有一种拼命的精神,是无法完成的。
在这项伟大的工程面前,广大干部职工戮力同心,负重奋进,靠超凡的毅力,超常的措施,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纪录。
(二)永不言败,永不放弃,有着百折不挠的韧劲。
核电搬迁工作中,动员、选号、搬家,一个战斗接着一个战斗;冷家庄、董家庄搬迁,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
其中,既有速战速决的喜悦,又有反复较量的艰辛;既有成功的兴奋,又有挫折的磨炼。
但广大干部职工始终发扬一鼓作气、连续作战的作风,面对困难永不言败,屡败屡战;面对挫折永不放弃,愈挫愈勇,最终赢得了整个战役的胜利。
财政局的于乐文、教体局的孙景源、公安局的张建忠、渔业局的张洪浦、建设局的孙永良、国土局的吕在范、方圆街道的包信勇、法院的刘传慕、留格庄镇的王庆先、公路局的徐增虎、卫生局的宋冠利、残联的李德谦,发扬争雄夺魁的精神,名列前10名。
张建中、黄惠刚、张洪浦、刘传慕等同志带领单位的精兵强将,立足搬迁大局,专拣“钉子户”来拔,专挑“硬骨头”来啃,不到最后一户力度不减、人员不撤。
国土局的干部职工在吕在范的带领下,废寝忘食,顽强拼搏,共完成26户搬迁任务,在董家庄仅用一上午就完成14户群众的选号工作,并在短短两天之内,全部迁入新居。
市委办公室一班人为群众下过海、修过船、做过饭、擦过窗、扫过地,苦口婆心做工作,推心置腹交朋友,诚心实意搞服务,靠敬业的心,诚挚的情,感化了群众,赢得了群众,冷家庄的搬迁户主动帮助做起了董家庄群众的工作。
检察院的修祥荣工作起来不愠不火、循循善诱,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一天做不通两天,两天不行三天,经过持续不断的“攻心战”,终于攻下了堡垒。
文献综述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及其防范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所谓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叫做存款机构和存款货币银行,其共同特征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农村信用社是与农民联系的桥梁,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在农村经济政治的稳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发放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主要资产业务,是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要使农村信用社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如何有效的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仍然备重视。
1 国外研究
信贷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已历时20多年。
自70年代,孟加拉乡村银行就创建了小额贷款的模式,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
传统认为,向穷人和小型经营活动发放贷款是会有较大风险。
自1976年以来近二十年来的孟加Grameen Bank的实践,证明穷人同样是银行可接受的服务对象。
所以把穷人不作为贷款对象不是风险防范的内容。
随着后期的发展,出现了还贷率低、贷款没有真正流向穷人、信贷资金经常被挪用等现象大量存在。
Adams,Graham and和V on Pischeke (1984)提出Ohio学派认为利息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应对上述缺陷负责。
1998年Gulli发表的文章中说到,改善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结构,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应该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制。
在1989年,Suzanne Pinson发表《Credit risk assessment and meta-judgment》认为运用信用风险评估来防范风险过于复杂,且涉及的性质是不确定性的判断程序,提出运用评估业务风险模型来表示专家的战略推理提供动态的解决策略。
2006年Shinichi Goda 根据破产案例中偶然的发现,提出了在风险管理中如何探索机会。
在发达国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主要都是一些小额信贷,其面对的人群一般都为农民,由于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几乎没有风险,所以学者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防范研究主要都是从信用社内部研究。
2 国内研究
在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农村贷款制度改革,已有15年的发展历史。
尤其是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以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2006年底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相继加大推动农村金融体系调整和农学小额信贷的力度,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刚引入信贷以来,基本上是直接复制孟加拉格莱珉银
行模式,结果这种模式并不完全适合我国。
汤敏(2003)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经验与教训,提出信用社要有合理的贷款利率、加强培训和要防止政府部门对小额贷款过度干预。
农村信用合作社名义是合作经营,但事实上权利集中,如果借款人违约率很高,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和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逾期贷款率、坏账率居高不下,而最终冲销这些问题账款的承担者只能是政府。
但是由于政策上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发放这类贷款,因此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对于农村信用社一些内部的问题,顾智(2009)认为农村信用社的部门设置相对简单,所以其主要是使内部治理结构合理、建立合理的信贷管理机制和加强对信用社内部控制的监督。
近来调查发现,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风险高发区,其主要表现是抗风险能力较差,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存在资本金严重不足,资不抵债,不能按期支付到期的债务,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对于这些风险除了要加大监管力度,赵莹(2010)在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与对策中说道,采用绩效评定要与激励机制相结合,运用股权激励、报酬激励和提供挑战性的工作等,这可以大大的激发员工的动力,也是较新颖的一种防范方式。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需求,给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信用社,沈小袷和王加灿(2010)借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并且运用巴塞尔委员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系统,这个系统主要通过信贷风险的规避、分散、转移与监控预警来防范信贷风险,使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
3 总结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与国外有所差异,对于风险防范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信贷环境、农户经营理念等方面与国外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
根据国内研究认识到我国农村信用社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性,信贷风险对农村信用社的不利影响都是需要重视的。
很多国内研究没有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分析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而是笼统分析了我国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所以提出的对策针对性不强。
参考文献
[1]谢承恒.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探析[J].当代经济,2010(5)
[2]王志强,靳瑞丽.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对策[J].河北金融,2010(5).
[3]赵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于对策[J].科学与财富,2010(2).
[4]沈小袷,王加灿.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系统探讨[J].科技创月刊,2010(1).
[5]原韬.试论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控制体系[J].新西部(下半月),2009(12).
[6]周社敏.当前农村信用社要强化十种风险防范意识[J].西部金融,2009(11).
[7]雷春晓.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控制[J].科技信息,2009(9)
[8]顾智.基于内部控制的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 [J].大众商务,2009(6).
[9]林力.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J].财务与金融,2009(3).
[10]陈国清.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探讨 [J].金融经济,2008(8).
[11]杨绍孙.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7(6).
[12]戴礼荣.浅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理论界,2007(7).
[13]徐彩.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5).
[14] Shinichi Goda. Chance Discovery in Credit Risk Management - Estimation of Chain Reaction Bankruptcy Structure by Chance Discovery Method[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2006(30).
[15] Suzanne Pinson. Credit risk assessment and meta-judgment[J].Financial Market, 198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