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冲床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30
plc冲床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PLC冲床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PLC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够运用PLC进行冲床的控制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PLC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掌握PLC编程软件的使用,了解PLC在冲床控制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使用PLC进行冲床控制设计的能力,能够阅读和分析PLC程序,能够进行PLC的调试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PLC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工程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PLC的基本原理、PLC编程软件的使用、PLC在冲床控制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PLC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让学生了解PLC的基本概念。
然后,教授PLC编程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学会如何编写和调试PLC程序。
接着,介绍PLC在冲床控制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PLC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PLC的基本原理和编程方法;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PLC 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手操作PLC设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选用《PLC原理与应用》作为主要教材,系统介绍PLC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参考书:推荐《PLC编程与应用》等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PLC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设备:准备PLC实验设备,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并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一、 设计任务书1、 设计题目:薄壁零件冲床的设计2、 设计背景:(1) 工作原理: 薄壁零件冲床的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薄壁零件冲床的组成框图工作原理如图2a 所示。
在冲制薄壁零件时,上模(冲头)以较大的速度接近坯料,然后以匀速进行拉延成形工作,接着上模继续下行将成品推出型腔,最后快速返回。
上模退出下模后,送料机构从侧面将坯料送至待加工位置,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图2 薄壁零件冲制工作原理图(2) 设计条件与要求 动力源为电动机,上模做上下往复直线运动,其大致运动规律如图2b 所示,要求有快速下沉、匀速工作进给和快速返回的特征。
上模工作段的长度L=40~100mm,对应曲柄转角φ=60º~90º;上模行程长度必须大于工作段长度的两倍以上,行程速比系数K ≥1.5。
上模到达工作段之前,送料机构已将坯料送至待加工位置(下模上方),如图2a 所示。
送料距离L=60~250mm 。
要求机构具有良好的传力特性,特别是工作段的压力角α应尽可能小,一般取许用压力角[α]=50º。
生产率为每分钟70件。
按平均功率选用电动机。
需要5台冲床。
室内工作,载荷有轻微冲击,动力源为三相交流电动机。
使传动装置原动机薄壁零件冲制执行系统(3)执行机构的选择工作机应采用往复移动机构。
可选择的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齿条机构、螺旋机构。
本设计是要将旋转运动转换为往复运动,所以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齿条机构均可,凸轮机构能够较容易获得理想的运动规律,而齿轮齿条机构加工复杂、成本高,所以不采用。
同时由于不考虑送料机构,同时考虑到凸轮尺寸以及运动规律实现的可行性,结合前辈的经验和自己的思考,最终决定一种方案。
简图如下:1>改进方案2> 传统方案(4) 方案评价传统方案和改进方案都满足设计要求,但是和传统方案相比,改进方案中由于利用的杠杆原理,工件端传递力矩和运动规律更简单的通过两平行杠杆传递到传动机构端,同时压力角更易计算,而且传动更平稳。
目录:1.设计任务 (2)1.1设计题目 (2)1.2设计数据与要求 (2)1.3设计任务 (3)1.4 机构运动简图 (4)2.理论计算 (4)2.1曲柄滑块设计 (4)2.2曲柄摇杆机构的设计 (5)2.3 间歇式传动机构 (6)2.4 齿轮传动机构 (7)3.三维建模及模拟运动仿真 (9)3.1建模 (9)3.2运动分析 (10)4.图解法分析 (11)4.1曲柄摇杆机构运动分析 (11)4.2 曲柄滑块机构运动分析 (12)5.发动机功率的计算 (13)6.飞轮的设计 (13)7.心得体会 (14)8.参考文献 (14)1.设计任务1.1设计题目下图为某冲床机构运动方案示意图。
该冲床用于在板料上冲制电动玩具中需要的薄壁齿轮。
电动机通过V带传动和单级齿轮传动(图中未画出)带动曲柄O1A’转动,通过连A‘C杆带动滑块上下往复运动,实现冲制工艺。
针对如图所示的冲床机构运动方案,进行执行机构的综合与分析,并进行传动系统结构设计。
冲床机构运动方案示意图1.2设计数据与要求依据冲床工况条件的限制,预先确定了有关几何尺寸和力学参数,如表所示。
要求所设计的冲床结构紧凑,机械效率高。
生产率(件/min)送料距离(mm)板料厚度(mm)轴心高度(mm)冲头行程(mm)辊轴半径(mm)大齿轮轴心坐标(mm)大齿轮轴心坐标(mm)大齿轮轴心偏距(mm)送料机构最小传动角(0)速度不均匀系数板料送进阻力(N)冲压板料最大阻力(N)冲头重力(N)1.3设计任务①绘制冲床机构的工作循环图,使送料运动与冲压运动重叠,以缩短冲床工作周期;②针对图所示的冲床的执行机构(冲压机构和送料机构)方案,依据设计要求和已知参数,确定各构件的运动尺寸,绘制机构运动简图;③假设曲柄等速转动,画出滑块C的位移和速度的变化规律曲线;④在冲床工作过程中,冲头所受的阻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在不考虑各处摩擦、其他构件重力和惯性力的条件下,分析曲柄所需的驱动力矩;⑤确定电动机的功率与转速;⑤曲柄轴为等效构件,确定应加于曲柄轴上的飞轮转动惯量;1.4 机构运动简图2.理论计算2.1曲柄滑块设计已知H=70m m,B+b1=22m m,n1=250转/分H=(O A+A C)-(A C-O A)=70m m所以O A=35m m,A C=120m m;尺寸为:冲头高20m m,滑块共高90m m,C到冲头为45m m设冲头从下压开始到冲压离开工件为T1,离开工件到回到初始位置为T2T1+T2=T=1/n1=0.24s,T1/T2=3/2,T1=0.144s,T2=0.096s;2.2曲柄摇杆机构的设计可采用最小传动角设计曲柄摇杆机构。
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实例7.1 薄板冲床7.1.l设计要求设计专用冲床,用于金属薄板的冲孔或落料。
7.1.2功能分解显然,为完成冲压工艺过程,需实现下列运动功能要求:(1)冲头作上下往复运动,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冲压机构。
(2)板料作纵向步进运动,因此需要设计板料纵向送料机构。
(3)为了节约原材料,工厂往往采用交错冲切方法,这样可以用同样数量的原材料加工出较多的工件,且减少边角余料。
因此,板料在作纵向步进运动的同时,还应作横向停歇往复运动,以实现冲切孔位的交错排列,为此需设计板料横向送料机构。
对这一个机构的运动功能作进一步分析,可知它们分别应该实现下列基本运动:(1)冲压机构有三个基本运动:运动轴线的变换、运动形式的变换、运动方向的交替变换。
(2)板料纵向送料机构也有三个基本运动:运动轴线变换、运动缩小、运动停歇。
(3)板料横向送料机构有四个基本运动:运动形式变换、运动缩小、运动方向的交替变换、运动停歇。
7.3 铆钉冷镦机7.3.1设计要求设计铆钉自动冷镦机,把成卷的线材通过校直、送料、切料、转送、镦锻、起模等工序,制成铆钉。
7.3.2功能分解本机器的功能是自动生产铆钉。
其原理为冷态(室温)镦锻。
它的运动功能可分解为四种工动作:l. 进料金属线材经进料机构校直后,被自动、定时地送入模具。
执行构件作直线停歇运动。
2. 切断转送进料停止后,切断转送机构将棒料切断并把它送至镦料工位。
执行构件作直线停歇等速运动及停歇急回运动。
3. 镦锻成形由镦锻机构镦出铆钉,执行构件作直线往复急回运动。
4. 起模顶料由起模机构将铆钉从定模中推出,执行构件作直线往复停歇运动。
7.4 蜂窝煤成型机7.4.1设计要求蜂窝煤在我国城镇广泛使用。
现要求设计蜂窝煤成形机,将具有一定湿度的粉煤定量送入模腔成形,生产出煤饼。
设计参数为:蜂窝煤形状为圆柱体,成品尺寸:¢100 mm³60 mm;生产能力:40次/min。
7.4.2功能分解为实现蜂窝煤成形,该机应具有下列功能:输入煤粉、煤粉成形、清除煤屑、型煤起模、输出成品。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冲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冲床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2. 学生能够描述并分析冲床的主要结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3. 学生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释冲床在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力的传递。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设计简单的冲床模型,提升空间想象和设计能力;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对冲床模型的制作和调试,提高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测量工具和仪器,对冲床的运行参数进行测试和分析,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冲床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增强学习机械原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沟通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3. 学生能够意识到机械设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通过冲床设计实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冲床概述:定义、分类及应用场景(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一节水压机的相关内容);- 冲床工作原理:力的传递、能量转换过程(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二节冲床的工作原理);- 冲床主要结构:曲柄滑块机构、离合器、制动器、传动系统等(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冲床的结构)。
2. 实践操作:- CAD软件应用:利用CAD软件绘制冲床零部件及装配图(对应教材第三章CAD/CAM技术);- 模型制作:小组合作完成冲床模型的制作与调试(对应教材第四章机械加工实践);- 性能测试:对冲床模型进行性能测试,包括速度、力量等参数的测量(对应教材第五章机械性能测试)。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院系:机电工程学院班级:机自本三**:**学号:***********目录一设计任务1. 设计题目2. 原始数据和设计要求二所选方案1 . 方案分析2 . 分析结论三机构的设计1 . 几何尺寸的确定2 .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3 . 机构的设计数据四. 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及简图1 . 位移 s —ψ 简图2 . 速度 v —ψ 简图3 . 速度 a —ψ 简图1一、设计的任务1. 设计题目设计冲制薄壁零件(如图1 - 1 所示)的冲压机构及与相配合的送料机构。
上模先以比较快的速度接近坯料,然后以接近匀速进行拉延成型工作。
然后上模继续下行,将成品推出型腔,最后快速返回。
上模退出下模以后,送料机构从侧面将坯料送至待加工位置(下模上面),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设计能使上模按照上述要求加工零件的冲压机构和从侧面送料的送料机构。
图 1 -122.原始数据图 1 -21 . 采用一台1 4 5 0 r / mi n 的三相异步电动机驱动,下模固定,从动件(执行构件)为上模,作上下往复直移运动,其大致运动规律如图 1 -2 所示,具有快速下沉、匀速工作进给和快速返回的特性。
2 . 机构应具有较好的传动性能,特别是工作段的压力角α 应尽可能小;传动角γ 大于或等于许用传动角 [ γ ] =4 0 °3 . 上模到达工作段之前,送料机构已将坯料送至待加工位置(下模上方)。
4 . 生产率约每分钟 7 0 件。
5 . 执行构件(上模)的工作长度 l =4 0 — 1 1 0 mm, 对应曲柄转角ψ = ( 1 / 3 — 1 / 2 )π;上模行程长度必须大于工作段长度的两倍以上,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 1 . 5 。
7 . 送料距离 H=6 0 - 2 5 0 mm。
8 . 速度不均匀系数,波动 3 %- 5 %39 . 建议主动件角速度取ω =1 r a d/ s1 0 . 对机构进行动力分析,所需参数值建议如下选取( 1 )设连杆机构中各构件均为等截面匀质杆,其质心在杆长中点,而曲柄的质心与回转轴线重合。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题目:自动送料冲床机构的设计系别:机电工程系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学生姓名:学号:起止日期:2014.6.27-7.04指导老师:教研室主任:在现代化的机加工过程中,消耗于送料的时间损失是组成零件单件加工时间的一部分,它属于辅助时间。
要想提高生产率,减少生产中的辅助时间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而要想减少辅助时间,就必须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
自动送料机构就是为实现生产中送料工序自动化而设计的一种专用机构。
自动送料机构可将冲压料或冲压件经过定向机构,实现定向排列,然后顺序地送到机床或工作地点。
这在自动化成批大量的生产中显然是实用的,不但可把操作人员从重复而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对保证安全生产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目前,国内拥有大量的冲压机床,如果能把它们改造成半自动或自动机床,将会充分发挥机床的潜在力量,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而在机床上安装自动送料机构,这将大大提高冲压的生产效率,实现冲压的完全自动化。
关键词:冲压;辅助时间;送料。
第一章引言 ....................................................................................................................... - 1 -1、本选题的背景 .......................................................................................................... - 1 -2、自我的见解 .............................................................................................................. - 1 -3、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 - 1 - 第二章自动加料机构的总体设计 ................................................................................. - 4 -1、冲压机构方案初步设计 .......................................................................................... - 4 -2、送料机构方案初步设计 .......................................................................................... - 4 - 第三章各构件的运动尺寸计算 ....................................................................................... - 7 - 第四章工作循环图与齿轮的计算 ................................................................................... - 9 - 第五章滑块C的运动变化规律及曲线......................................................................... - 11 - 第六章电动机的功率、转速、飞轮转动惯量和驱动力矩的计算 ............................. - 12 - 设计总结与致谢 ............................................................................................................... - 17 - 参考文献 ........................................................................................................................... - 18 -第一章引言1.1、本选题的背景冲床自动送料机实质上是上料机械手,适用于轴承行业、小五金行业、标准件行业的冲压加工。
自动冲床送料机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自动冲床送料机构的基本原理与结构,掌握其工作流程及各部件功能。
2. 学生能掌握自动冲床送料机构的参数计算方法,并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学生能了解自动冲床送料机构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CAD软件绘制自动冲床送料机构的三维模型,并进行运动仿真。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自动冲床送料机构的调试与维护方法。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动冲床送料机构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会沟通、协作。
3. 培养学生具备安全生产意识,了解自动化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自动冲床送料机构的设计与制造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对实际操作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自动冲床送料机构的设计与制造任务。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冲床送料机构的基本原理与结构:讲解自动冲床送料机构的工作原理、各部件功能及相互关系,结合教材相关章节,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构成。
2. 自动冲床送料机构的参数计算:教授相关公式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参数计算,为后续设计奠定基础。
3. 自动冲床送料机构的设计与制造: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三维模型绘制、运动仿真,并了解制造工艺。
4. 自动冲床送料机构的调试与维护:介绍调试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使学生掌握设备维护的基本技能。
5. 自动冲床送料机构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进度安排如下:1. 第1周:自动冲床送料机构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目录设计说明书 (1)一、设计课题概述 (2)二、设计课题工艺分析 (2)三、设计课题运动功能分析 (3)四、系统运动方案拟定 (6)五、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8)六、运动方案执行构件时序分析 (15)七、机械系统运动分析 (18)附:各齿轮设计表 (20)冲压机设计一、设计课题概述如下图所示冲压机功能简图。
原动机转速为1430rpm,冲头每分钟实现冲压次数15,25,40分三档可以调节,冲头行程200mm;卷状钢带料间歇送料,每次送料长度300mm。
图1 冲压机功能简图二、设计课题工艺分析由设计题目和图1可以看出,传送钢带料的是圆柱平面摩擦轮,对钢带进行冲压的是冲头。
这两个构件的运动协调关系如图2所示。
图2冲床运动循环图由循环图可得执行构件1冲头是上下往复式直线运动,而执行构件2摩擦轮是间歇式转动运动,且大部分时间处在停止状态。
三、设计课题运动功能分析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冲头的运动是连续的直线式往复移动,所以此运动功能单元把一个连续的转动变为连续的往复移动,主动件每转一周,从动件往复运动一次,转速分别为15,25,40转/分。
如图3所示。
15、25、40rpm图3执行构件1的运动功能由于电机的转速为1430转/分,为了在执行机构1的主动件上分别得到15,25,40转/分的转速,则在电动机到执行构件1之间的总传动比i有三种,分别为i1=nn1=1430/15=95.33i2=nn2=1430/25=57.20i3=nn3=1430/40=35.75总传动比由变传动比i v,和定传动比i f两部分组成,即i1=i v1i fi2=i v2i fi3=i v3i f3种总传动比中i1最大,i3最小。
由于定传动比i f是常数,因此,3种变传动比中i v1最大,i v3最小。
若采用滑移齿轮变速,其最大传动比最好不超过4,于是令i v1=4于是定传动比i f=i1i v1=95.334=23.83i v2= i2i f =57.2023.83=2.40i v3=i2i f =35.7523.83=1.50于是,传动系统的有级变速功能单元如图4所示。
冲床的plc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冲床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冲床控制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PLC编程的基本步骤,了解常用的PLC指令及其功能。
3. 学生能了解冲床PLC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掌握各个部分的协同工作原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冲床PLC控制程序的编写和调试。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冲床PLC控制系统中的常见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软件进行PLC程序的仿真,提高编程和调试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认识到PLC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要求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未来从事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冲床工作原理及PLC基础:介绍冲床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引出PLC在冲床控制中的应用,使学生理解PLC技术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冲床概述,第二节 PLC基础2. PLC编程指令与技巧:讲解PLC编程的基本步骤,分析常用的PLC指令及其功能,通过实例演示编程技巧。
教材章节:第二章 PLC编程与控制,第一节 编程指令与技巧3. 冲床PLC控制系统硬件组成:介绍冲床PLC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分析各个部分的协同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PLC编程与控制,第三节 冲床PLC控制系统硬件组成4. PLC程序编写与调试:结合冲床控制实例,指导学生独立编写PLC程序,并进行调试。
教材章节:第二章 PLC编程与控制,第四节 PLC程序编写与调试5. PLC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分析冲床PLC控制系统中的常见故障,教授故障排查及处理方法。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2)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熟悉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4)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简单的机械设计能力;(3)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软件进行机械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2)增强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原理概述:介绍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机械元件、机械结构、机械系统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定律:讲解力学、动力学、热力学等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守恒、功的计算、摩擦力等基本定律。
3.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介绍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如设计原则、设计流程、设计规范等。
4.机械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如机械传动、机械控制系统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院系:机电工程学院班级:机自本三姓名:万森学号:10050203039目录一设计任务1. 设计题目2. 原始数据和设计要求二所选方案1 . 方案分析2 . 分析结论三机构的设计1 . 几何尺寸的确定2 .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3 . 机构的设计数据四. 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及简图1 . 位移 s —ψ 简图2 . 速度 v —ψ 简图3 . 速度 a —ψ 简图1一、设计的任务1. 设计题目设计冲制薄壁零件(如图1 - 1 所示)的冲压机构及与相配合的送料机构。
上模先以比较快的速度接近坯料,然后以接近匀速进行拉延成型工作。
然后上模继续下行,将成品推出型腔,最后快速返回。
上模退出下模以后,送料机构从侧面将坯料送至待加工位置(下模上面),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设计能使上模按照上述要求加工零件的冲压机构和从侧面送料的送料机构。
图 1 -122.原始数据图 1 -21 . 采用一台1 4 5 0 r / mi n 的三相异步电动机驱动,下模固定,从动件(执行构件)为上模,作上下往复直移运动,其大致运动规律如图 1 -2 所示,具有快速下沉、匀速工作进给和快速返回的特性。
2 . 机构应具有较好的传动性能,特别是工作段的压力角α 应尽可能小;传动角γ 大于或等于许用传动角 [ γ ] =4 0 °3 . 上模到达工作段之前,送料机构已将坯料送至待加工位置(下模上方)。
4 . 生产率约每分钟 7 0 件。
5 . 执行构件(上模)的工作长度 l =4 0 — 1 1 0 mm, 对应曲柄转角ψ = ( 1 / 3 — 1 / 2 )π;上模行程长度必须大于工作段长度的两倍以上,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 1 . 5 。
7 . 送料距离 H=6 0 - 2 5 0 mm。
8 . 速度不均匀系数,波动 3 %- 5 %39 . 建议主动件角速度取ω =1 r a d/ s1 0 . 对机构进行动力分析,所需参数值建议如下选取( 1 )设连杆机构中各构件均为等截面匀质杆,其质心在杆长中点,而曲柄的质心与回转轴线重合。
冲床压力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冲床压力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 学生能够掌握与冲床压力机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维护保养方法;3. 学生能够了解金属冲压工艺的基本流程及其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操作冲床压力机完成简单的金属冲压任务,并达到规定的工艺要求;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冲床压力机的常见故障进行分析与排除;3. 学生能够运用冲压工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冲床压力机的相关知识,培养对机械制造专业的热爱和兴趣;2.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协作,培养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冲床压力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年级,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安全意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介绍冲床压力机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章节:《机械制造基础》第三章第二节“冲压成形设备”2. 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冲床压力机的基本结构组成;- 冲床压力机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教材章节:《机械制造基础》第三章第二节“冲压成形设备”3. 安全操作规程及维护保养:- 冲床压力机的安全操作规程;- 冲床压力机的维护保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材章节:《机械制造基础》第三章第三节“冲压设备的安全技术”4. 金属冲压工艺:- 冲压工艺的基本流程;- 冲压工艺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常见冲压件的结构及工艺要求。
教材章节:《机械制造基础》第三章第四节“冲压工艺”5. 实践操作:- 操作冲床压力机完成简单金属冲压任务;- 分析并解决冲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会对冲床压力机的维护保养。
薄板冲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薄板冲床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2. 学生能够掌握薄板冲床操作的基本步骤、安全规程以及日常维护知识;3. 学生能够描述薄板冲压过程中涉及的材料特性、工艺参数对冲压质量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操作薄板冲床进行简单的冲压加工,完成给定图纸的零件制作;2. 学生能够运用测量工具对冲压件进行质量检测,分析并解决简单问题;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薄板冲床的编程与自动化控制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对机械制造专业的兴趣和认识,增强职业责任感;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项目,提升沟通协作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职业技能实践课,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中职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需要加强安全意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职业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薄板冲床基础知识:包括薄板冲床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分类及性能比较,关联教材第3章;- 结构组成:讲解薄板冲床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工作原理:介绍薄板冲床的冲压过程及其力学原理;- 分类及性能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薄板冲床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2. 薄板冲床操作与编程:涵盖操作步骤、安全规程、编程方法及自动化控制基础,关联教材第4章;- 操作步骤:学习薄板冲床的基本操作方法,如装模、对模、调试等;- 安全规程: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紧急停止、设备防护等;- 编程方法:掌握薄板冲床的数控编程技术,包括编程语言、程序结构等;- 自动化控制基础:了解薄板冲床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如PLC、触摸屏等。
简易冲床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冲床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描述冲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3. 学生能够掌握简易冲床的运作流程和相关机械术语。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识别并绘制简易冲床的结构示意图;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冲床在不同材料加工中的技术要点;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冲压工艺流程,并进行合理的技术参数选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工程技术的探究欲望;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项目研究中相互协作的能力;3. 强化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认识到在操作机械设备时遵守规程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针对工业技术类学科的高年级学生设计,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程性质侧重于机械工程技术的应用,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目标定位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思考,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简易冲床概述- 冲床的定义、分类及用途- 简易冲床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2. 冲床工作原理- 冲床的基本工作原理- 冲床传动系统及其工作流程3. 冲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冲床在金属加工行业的应用案例- 冲床在非金属加工行业的作用4. 简易冲床操作与维护- 冲床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冲床的日常维护与故障排除5. 冲压工艺设计- 冲压工艺的基本流程- 冲压模具的设计原则及选用6. 实践教学环节- 现场参观简易冲床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冲压工艺设计及实践操作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2周:简易冲床概述及冲床工作原理学习第3-4周:冲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简易冲床操作与维护第5-6周:冲压工艺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第7-8周:实践教学环节,总结与评价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关于冲床机械原理的相关章节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系统地掌握冲床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