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4
摄影发展史的四个阶段摄影作为一种记录和表达方式,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黑白静态影像到如今的高清彩色照片,摄影技术不断创新,影像质量不断提高。
摄影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里程碑。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四个阶段。
一、早期摄影阶段(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早期摄影阶段是摄影史上最初的阶段,也是最具有开创性的阶段。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商业化的照相机,这一发明标志着摄影的诞生。
在这个阶段里,摄影技术主要以银盐湿片为基础,曝光时间长,需要使用大型的暗房设备进行处理。
由于技术限制,早期摄影作品大多是静态的风景和人物照片,缺乏色彩和动态感。
然而,这一阶段的摄影作品为后来的摄影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胶片摄影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胶片摄影阶段是摄影史上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胶片取代了银盐湿片,成为主流的摄影材料。
胶片相比湿片更加方便易用,成像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胶片的问世使得摄影的普及化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相机记录生活和表达情感。
在这个阶段里,人们开始尝试不同的拍摄技术和风格,摄影作品呈现出更多的创新和多样性。
三、数码摄影阶段(21世纪初至今)数码摄影阶段是摄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转变。
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数码相机取代了传统的胶片相机,成为主流的拍摄工具。
数码摄影具有便捷、高效、多样化等特点,使得摄影艺术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发展。
数码相机的出现使得摄影师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后期处理和编辑,从而创作出更加精美的作品。
同时,数码摄影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和概念,如高动态范围(HDR)、全景摄影和虚拟现实等,丰富了摄影领域的表现手法。
四、移动摄影阶段(21世纪至今)移动摄影阶段是近年来摄影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摄影功能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进行摄影创作。
移动摄影具有即时性、便捷性和社交性等特点,为更多的人带来了摄影的乐趣和机会。
相机的发展史第一台照相机1839年,有一个叫做达盖儿的画家成功发明了银版摄影法。
同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照相机。
一台装有新月型透镜的伸缩木箱照相机。
第一台胶卷照相机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的乔治伊斯曼发明了将卤化银乳剂均匀涂布在明胶基片上的新型感光材料-胶卷。
同年,柯达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胶卷的照相机-柯达1号。
胶卷机在经历辉煌与没落后,现如今已经成功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人们怀念和膜拜的经典,LOMO胶片相机的兴起却成为小资情怀的独特代表。
第一台傻瓜相机1977年Konica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AF35mm相机Konica C35 AF。
是第一架实用的AF 135传统照相机,应用 Honeywell 公司生产的自动对焦组件,属于第一代被动式自动对焦技术。
从此照相机开始具备向普通大众推广的能力。
傻瓜相机现在在数码卡片机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体现,只不过现在被称为“智能”,呵呵。
也正因为“智能”的普及,拍照不再因技巧高深而高高在上,现在从学生到老人,人手一个卡片机已经成为平常事。
第一台防水相机1957年,以谷斯多的想法为出发点,乌特斯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35毫米防水相机,谷斯多将这个小东西命名为Calypso Phot,并在法国注册了商标。
Calypso Phot 的问世被认为是水下摄影发展中的里程碑。
从此照相机又带给更多普通大众未知水世界的奇妙和神秘。
当今世界最强的防水相机当属奥林巴斯的1030SW,水下十米的优势使更多游客乐于在潜水时带着相机海中遨游。
而且不止防水,防震防冻也很牛X,不知道是不是照军用相机来做的,呵呵看这图片还真有些古董和现代的对比,可是偏偏就是这个防水技术,不是谁都能做的。
奥林巴斯在这方面的突破技术还是值得称赞的。
第一台滑盖相机1979年,在人们“小、更小、更更小”念动力的推动下,出现了世界上首款滑盖照相机。
人类对相机的追求已经开始转向实用与时尚兼备。
第一台数码相机很难想象吧,世界上第一款数码相机早在1975年就已经出现,这款由柯达公司制造的准数码相机虽然体积有些大,但是已经具备了现存的数码相机的一些特点。
中国相机发展史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相机已经成为我的必备装备,而中国相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尝试着讲述中国相机的发展史,并探讨中国相机发展的未来走向。
一、中国相机的初期历史中国相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中国生产的相机主要是仿制苏联或东德相机。
最早的中式相机是中国南京的“南京人民厂”(即南京光学仪器厂,现在的中光集团)在1958年设计生产的“红旗”相机。
该相机外在设计仿照日本尼康相机,但采用的是苏联的“热靴”闪光灯接口,系列产品推出后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欢迎。
之后,中国的相机生产逐渐从仿制走向自主研发和创新。
1963年,中国“南京人民厂”研制出第一台单反相机,该款相机原型就是仿制自苏联金属师范学校(Metalwork Teachers College)生产的产品,但细节和设计上进行了改进和优化。
这款相机是小批量生产的,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赠送海外元首的礼物之一。
1978年,在中光集团上海分厂生产的J-8相机上,中国相机产业开始具备自主设计和开发的实力。
该款相机采用日本的半导体技术,拥有电子曝光功能和交换镜头的设计,是中国相机历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二、中国相机的现代发展相机生产经历的是一个内外交合的过程。
中国相机的现代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广州、深圳和沈阳的相机生产厂商开始大批生产单反相机。
同时,国家在北汽、东风等汽车企业旗下成立了相机生产线。
相机生产当时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市场竞争激烈。
1987年,上海摄影器材厂推出了第一款自主设计、生产的大型单反相机—— HX-1。
它被誉为中国相机生产的巅峰之作,拥有红外控制、反向预激光测距、细微曝光调整等众多先进功能。
1991年,东风望江相机生产有限公司推出了第一款腕表相机W-1。
同时期,广州缪恩相机厂也是一家比较出名的相机厂商。
二十一世纪,国内相机市场在发生激变: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手机摄像等新品相继问世,这些新品对传统相机的冲击是巨大的。
作业:相机的发展历史2010-10-14 20:57:38|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相机的基本知识|字号大中小订阅相机的原理是小孔成像。
而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就有了资料。
《墨经》中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逛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
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然而,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是在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的。
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1839年至1924年,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纽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1925年至1938年,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
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
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
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
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
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
照相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
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
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数码相机的十大里程碑想正确使用相机就先来看看数码相机的里程碑吧!!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数码相机的十大里程碑,希望你喜欢。
数码相机里程碑一:1969年美国人发明了CCD2009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Willard S.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E.Smith)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高锟分享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名单里的前两位美国人,因发明了“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而获此殊荣;其实对于他们的这个创造,有一个更简洁也更广为人知的英文简称——CCD。
在说明颁奖理由时,评选委员会称赞说:“CCD是数码相机的电子眼,它革新了摄影术,现在光可以被电子化地记录下来,取代了胶片。
这一数字形式极大地方便了对图像的处理和发送;无论是我们大海中深邃之地,还是宇宙中的遥远之处,它都能给我们带来水晶般清晰的影像。
”的确,这是一项具有非凡意义的发明——它直接导致了光学影像领域的一场数字化变革。
从1969年在实验室诞生,直到2009年这项创造为两位科学家带来无上荣誉,时光恰好走过四十年。
这四十年来,数字成像技术逐渐从尖端领域向民用领域靠拢,它不但在天文学、医学、军事研究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CCD最终催生了照相机、摄像机行业的巨大变革,也由此大幅度改变了人们的摄影习惯。
然而有消息说,当年与两位获奖者在朗讯科技公司下属贝尔实验室共事的Eugene Gordon以及Mike T ompsett在得知授奖消息后出来“辟谣”,指出数码相机影像感应器的发明者另有其人。
好在无论真相如何,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美国人发明的CCD最终改变了照相机行业的发展轨迹。
数码相机里程碑二:1975年斯蒂文·赛尚成了数码相机之父相机行业对CCD可能带来的技术变革反应并不算快。
在小型胶片式相机发展如日中天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讨论胶片是否有可能被取代这个话题的确是需要勇气的。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
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
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
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阅读配图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
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
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
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
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
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
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
一、九十年代的数码相机
(一)早期产品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CCD芯片"的研究与开发,研制出航天事业用的数字化照相机,通过卫星系统从太空中向地面发送航天照片。
1969年美国首次登月拍照,并将一架特制的500EL型哈桑勃特数字照相机长期留在了月球上。
(二)九十年代初期的产品1991年柯达试制成功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东芝公司发表40万像素的MC-200数码相机,售价170万日元,这便是第一台市场出售的数码相机。
(三)1998年富士胶片公司推出首款百万级(150万像素)最轻小、普及型刃;佳能与柯达公司合作开发了首款装有LCD监视器的数码单反相机EOSD2000型和EOSD6000型。
(四)1999年---200万像素之年1999年是轻便型数字相机跨入200万像素之年。
世界各大照相机厂商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所投放市场的数字相机远远超过百种。
二、二十一世纪数码相机的发展
(一)2000年开发热点总像素开发的热点是300万像素级(3MP)的产品,最先是2002年2月卡西欧公司推出的QV-3000EX数码相机(总像素数334万)。
到2000年11月底共有12个公司推出20多种3MP数字相机。
(二)新设计思路
1.外观造形和外部部件配置设计向35mm相机靠拢。
2.小型化、轻量化新机种的设计。
3.防水防尘专用数字相机的设计开发。
4.采用同样的机身,设计出不同型号的数码相机。
相机发展史姓名:胡梦齐院系:新闻传播学院学号:T01214245中文摘要:相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随手一拍,记录美好生活,随手一拍,存留沿途景色,随手一拍,让视野更加辽阔。
相机如此重要,经历了无数次的换代过程。
相机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且绵长,无论是世界相机发展史还是中国相机发展史,都在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世界或是一个国家科技的进步和飞跃。
让我们在日常相机使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其他的功能也在社会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电子技术不断革新,我们相机的翻新也越来越迅速,出现了许多相机品牌,功能越发强大,所以人们在选择相机使用时更应该慎重,用最合适的价钱买最合适的相机。
关键词:相机、发展、世界、中国、分类划分、品牌引言:照相机简称相机,是一种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形成影像并使用底片记录影像的设备。
很多可以记录影像设备都具备照相机的特征。
医学成像设备、天文观测设备等等。
照相机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
被摄景物反射出的光线通过照相镜头(摄景物镜)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门聚焦后,被摄景物在暗箱内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潜像,经冲洗处理(即显影、定影)构成永久性的影像,这种技术称为摄影术。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
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对焦、变焦等系统,现代照相机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1838年,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在研究令影像保留在物体上的方法,但研究多时仍不得要领。
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发明者是达盖尔,达盖尔的银版照相法是利用镀有碘化银的钢板在暗箱里曝光,然后以水银蒸汽显影,再以普通食盐定影。
此法得到的实际上是一个金属负像,但十分清晰而且可以永久保存。
由于曝光大约需要20到30分钟,因此早期摄影多拍摄静物、风光和人像等。
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科学院与美术学院的联合集会上,法国政府宣布放弃对银版摄影术这项发明的专利,并公之于众。
人们通常以这一天作为摄影术的开端。
新中国第一台相机叫“大来”照相机。
1955年北京大来精机厂以苏联佐尔基为蓝本,生产出“大来”120双镜头相机,到1956年共生产12台。
北京相机厂的前身叫大来相机厂。
解放后转国营。
1955一56才开始生产相机。
第一台相机是仿日本丽确双镜反光机。
正式投产时命名「长虹」。
与此同期,另一35mm机亦在试制,仿苏联〔亦即苏联仿徕卡的制品〕。
大约生产了十二部,全部手制。
镜头则制成后嵌上苏联镜片。
现时唯一的一部存放在相机厂内编号100104。
其他的可能在文革时期失去。
通常,照相机主要元件包括:成像元件、暗室、成像介质与成像控制结构。
成像元件可以进行成像。
通常是由光学玻璃制成的透镜组,称之为镜头。
小孔、电磁线圈等在特定的设备上都起到了“镜头”的作用。
成像介质则负责捕捉和记录影像。
包括底片、CCD、CMOS等。
暗室为镜头与成像介质之间提供一个连接并保护成像介质不受干扰。
控制结构可以改变成像或记录影像的方式以影像最终的成像效果。
光圈、快门、聚焦控制等。
详细情况:了解相机的发展就必须知道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它就是1826年法国光学机械商舍瓦利耶制造出世界第一架“照相机”,供J·N·尼埃普斯拍摄出世界上第一幅照片《窗外景色》。
也有人认为1839年法国A·吉鲁制作的“达盖尔式照相机”是相机的开端。
它的机身是两个套在一起可前后抽动的木质方盒,镜头则是1829年谢瓦利埃磨制的“沃拉斯顿”消色差透镜,焦距是375mm,光圈为f/14,快门是置于镜头前一圆形铜片。
12月,一种8×12cm的袖珍型“达盖尔照相机”问世。
1854年5月, 5月,A·J·美利休和J·B·斯宾塞成功制造出一种适用胶卷的照相机。
1859年T·摩里斯制造出19世纪最小体积(3.81×3.81×5.08cm),画面仅4.8386cm2的“袖珍照相机”。
英国J·基布尔制造出镜头由A·罗斯特制1800mm焦距,325mm口径,能拍摄900×1100 mm玻璃湿版的照相机,为当时之最。
到了19世纪80年代,相机又有了新的发展,世界最早的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出现,是1880年R与J·贝克推出画面为80×100 mm世界最早的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S·D麦凯伦制造出世界首台反光镜自动弹起的单反照相机。
1889年美国柯达公司推出第一代可携带式照相机。
随后德国法国也设计出了可携带照相机。
1900年德国大型座机问世。
照相机史上最大的“猛玛”巨型照相机在美国芝加哥问世,拍摄的唯一一张照片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当年“世界第一大奖”。
20世纪的代表是袖珍快照照相机,1922年f /2-1.8小机身ER-ma-nox相机上市,为世界上第一部袖珍快照照相机。
苏联推出建国后第一架自己生产的照相机—FOTO-GOZ型折叠式35mm照相机。
世界上第一台双镜头反光120照相机是1928年由德国“萝莱”,由“弗兰克和海德克”公司推出。
1929年德国罗莱公司的使用胶卷的罗莱弗莱克斯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问世,其设计原理一直沿用至今。
1932年美国韦斯顿电器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光电测光表。
亚洲国家也开始纷纷进军相机市场,我国钱景华设计的“环象照相机”问世。
日本第一代高级布帘快门35照相机“KWANON”为佳能公司前身“精机光学研究所”研制成功并推向市场。
1954年西德莱茨公司的莱卡M3型照相机问世。
该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快门速度控制机构与独立式曝光表联动的35mm照相机。
1983年日本光学公司研制世界上第一架自动多格多模式开放测光的尼康FA型135单反相机。
到了21世纪,相机功能越来越完善,相机设计者融合了多种电子技术,从开始的傻瓜相机到卡片机,数码相机,到单反相机。
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这四个国家是相机发展史的先驱。
当今,日本相机在世界上也占有很大的市场,中国当然也紧跟相机发展的步伐。
严格来说,我国的照相机技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或者更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
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而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就远远晚于照相机技术了,中华民国时期虽然曾有“仙乐”的昙花一现,可是真正的起步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我国照相机经历了起步,徘徊,腾飞和陨落的过程。
在起步阶段,我国出现了相机品牌,其中,仙乐(SELO),又称“维纳氏-仙乐”,由郑崇兰先生制造,是我国可考相机制造史上第一台国产相机,出产于新中国建立前的1947-1948年,总产量200多台。
具体配置不详,是古老的箱式照相机。
“大来”照相机是新中国第二台由照相机生产企业生产的相机,“大来”照相机裝有一个M39。
“七一”牌照相机是我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折叠式照相机,也就是业内称的120照相机,于1956年7月1日作为党庆礼物试制成功,但是没有对外发售,是一台标准小型折叠式相机。
除了镜头用的光学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个零件,都是用国产原料做的。
1961年-1969年,全国照相机生产量继续上升,可惜由于全国性“自然灾害”的出现,国民经济面临巨大困难,照相机生产量大幅度下降,在这十年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大产商坚持了照相机的生产,1962年,上海照相机厂发表了“上海牌”双镜头反光相机,标志着我国照相机生产技术正走向成熟。
上海还制作了上海IV型照相机、海鸥203型照相机(上海203)、东风120单反相机、海鸥DF型照相机(上海DF型)。
七十年代末,随着邓小平的指示,进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照相机产品也开始进入了更新换代阶段,电子化、自动化的技术逐步进入中国照相机产品领域中。
八十年代初,我国的照相机生产扶摇直上,产量迅速上升。
八十年代中期,到达了中国照相机史上的黄金时代,凤凰系列产生,“凤凰”的第一代也就是“凤凰205”,至今,“凤凰”系列仍为国内不少消费者称赞,比如“凤凰205E”。
“凤凰JG301”是一款迎接国庆30周年纪念机型,JG也就是“建国”的拼音首字母。
1972年3月,第一机械工业部于对外贸易部在广州联合召开全国照相机行业座谈会,对国产照相机得开发,生产,外贸以及企业管理情况进行讨论,会后发布了纪要。
“珠江S-201型”照相机是国产135DF机中唯一可以更换俯视取景器的照相机,内地照相机行业及年长的摄影爱好者,对“珠江”品牌的知名度是很高的。
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我国庞大的照相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国外优质相机进入,在进口相机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照相机厂家已经抵挡不住了。
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也使人们对相机的档次、款式、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以傻瓜相机发展得最快。
进入九十年代,国外主要相机生产厂家基本上完成了照相机由工艺化向功能化的转变过程,相机自身的使用功能不断提升,电子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由于我国照相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相机产品的发展同国外相机生产厂的产品差距越拉越大,面临着照相机市场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照相机生产从融资和技术引进逐步演变成一种国际化的组合生产方式,一些国际知名照相机品牌在中国找到了合作生产伙伴,如日本美能达公司与上海的合作生产,韩国三星航空工业公司与天津的合作生产。
此外,日本的佳能、尼康、理光相机,台湾的拍得丽、奇能相机都在中国内地找到了合作伙伴,建立了合资工厂和中国的销售网络,在这些企业和前面所提因素的影响下,37家国有大中型照相机生产企业就这样转产的转产、破产的破产、合并的合并,我国原有的国内照相机工业体系基本解体。
进入21世纪更时尚化的数码相机,我国照相机工业面临的又是一个新的时代——数码时代。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我国的照相机品牌一起步就处在了一团迷雾之中,我国的新兴数码相机工业也没有再次地出现前辈们的合纵联合、资源共享,而是各自为战,茫然地努力寻求着突破,这条路不知最后又会走向何方。
虽然我国在相机未来方向上没有找到准确的定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人使用相机的数量不断增加,我们必须了解相机的分类才能直击自己的需求,1.照相机根据其成像介质的不同分为可以分为胶片相机与数码照相机以及宝丽来相机。
2.按照相机使用的胶片和画幅尺寸可分为35mm照相机(常称135照相机)、120照相机、110照相机、126照相机、中幅照相机、大幅照相机、APS相机、微型相机等。
3.按照相机的外型和结构可分为平视取景照相机(VIEWFINDER)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单反相机)。
4.按照相机的快门形式可分为镜头快门照相机(又称中心快门照相机)、焦平面快门照相机、程序快门照相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