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篇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7
专题讲座(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贯通专题知识整合重组类比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2.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3.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用于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专制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朝代中央机构地方机构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汉武帝设立中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刺史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中期的藩镇北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收地方权力。
文官做知州,通判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元朝一省制(中书省) 宣政院行省制;宣慰司管理边疆事务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废除行省制,设三司清朝军机处沿用行省制发展趋势中央政府机构日益完善;相权削弱直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地方自主性减到消亡,皇权加强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1.秦汉秦始皇置御史大夫监察中央官员;西汉武帝时期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2.隋唐监察制度更完善。
3.宋、元、明、清宋代设立通判监察地方官;元代设御史台,明清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唐代曲辕犁。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特点: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妇织;自给自足。
(3)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夏商周时期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体地位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推行的土地国有制享誉世界的手工业管理方式产品用途劳动力官营手工业政府经营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无偿征调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市场流通个体工匠家庭手工业家庭农户自主经营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农民自身冶金业商周青铜器铸造;春秋开始冶铁;南北朝发明灌钢法制瓷业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宋朝五大名窑;元代青花瓷;明清彩瓷、珐琅彩纺织业丝织业:唐朝吸收波斯风格与织法;明清在苏杭设织造局棉纺织业:南宋兴起,元朝改进技术;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商业的发展与对外贸易时期概况先秦“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秦汉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隋唐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宋元使用“交子”;市坊界限打破的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
学习资料专题阶段训练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1.(2017·9月浙江金华十校高三联考)分封诸侯之制度肇始于西周。
研读下图,可知( )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示意图①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都城以东②当时的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③周文化形式覆盖黄河中下游④同姓亲族多受封于边远地区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2.(2018·浙江丽水高二下期末)《殷商制度论》载:“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然使于诸子之中,可以任择一人而立之;而此子又可任立其欲立者;则其争益甚……而嫡庶之法亦与之俱生。
”该史料主要说明( )A.分封制实施的必要B.嫡庶之法产生的缘由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宗法制下的等级森严3.(2018·浙江宁波十校联考高三上期末)下列关于两汉“刺史”与“州”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时设刺史②刺史最初主要监察地方政治③该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④州在东汉后期演变为郡县之上的高一级地方机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2018·3月浙江绿色教育联盟高三)地方志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和记述。
《华阳国志》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据此可知,“华阳国”位于今天的( )A.四川B.陕西C.河南D.山东5.(2018·3月浙江十校联盟选考模拟)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两汉时期农业就达到精耕细作水平,在此起关键作用的是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
这些“发明和改进”包括( )①出现曲柄锄和耧车②发明了铁铲和铁锄③从耦犁到一牛挽犁④从直辕犁到曲辕犁A.①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②④6.(2017·9月浙江台州选考模拟)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民贵君轻”“君舟民水”B.“制天命而用之”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兼相爱、交相利”7.(2017·10月浙江选考模拟)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课时作业1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进展时刻:45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6·湖南郴州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中国衣冠衣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眉目,到周朝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那么显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风俗”的现象。
这说明先秦时期( )A.衣饰多元成为主流B.品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宗法礼法慢慢崩溃解析:战国时期衣饰多元仅仅是种现象,衣饰由“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到多元化,背后显示的是宗法品级的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衣冠衣饰的转变并非是品级政治走向消亡的反映,依照所学知识品级政治也没有走向消亡,故B项错误;材料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宗法礼乐制在春秋战国时期慢慢走向崩溃,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6·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
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
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
造成姓氏不分的要紧因素是( ) A.贵族政治的慢慢没落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解析:此题要紧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经历和明白得的能力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依照题干中“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
”可知春秋以后随着奴隶制的瓦解,贵族政治的慢慢没落,氏以别贵贱的作用慢慢丧失,因此氏与姓已难分辨。
因此A正确。
B民族地域界限还存在,没被完全打破;C平等意识在那时错误;D宗法观念至今仍存在,没消亡。
答案:A3.[2016·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有学者以为“用现代的说法,能够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多数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
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
秦国“软件”是指( )A.有效的治理制度B.优越的地理位置C.承继了西周国土D.初创了郡县制度解析:此题要紧考查秦国的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课时作业(二)一、单项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
这表明当时()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答案 A解析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一直居于正统地位。
官方意识形态受到挑战,说明文化观念上不再是儒学一统天下,也就是文化观念的多元化,A项正确。
儒学并未失去正统地位,B项错误。
佛、道、儒三教合一应在隋朝以后,D项错误。
当时只是一些人崇尚“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并不能说明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C项错误。
2.西晋在品官“占田荫客令”中,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品)可占田(下图),荫亲属及非亲属(即佃客和衣食客)。
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西晋时期()A.士族地主享有等级特权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强C.租佃关系开始产生D.中央集权受到侵蚀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
由“占田荫客令”的规定来看,“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必然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中央集权统治的物质基础,从根本上看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
A 项是在描述现象,不是本质;B、C两项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3.据史书记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
这一变化说明了()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权重合B.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关C.宰相失去议定军国大事权力D.唐初三省权力制衡关系被完全打破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材料说的是中书门下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可知中书门下掌握着吏、户等行政权力,分掌庶务,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可知宰相依然拥有行政权力,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唐朝三省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之间的联系必修第二册(经济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教师一、复习准备:1、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农业自远古时代开始就占据地位。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
3、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经营为主。
4、,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
5、使得无数小农破产。
开明的政治家们想,以缓和社会矛盾,而往往不能成功。
6、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二、主干知识1、阅读材料:一、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二、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说明: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2: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发展变化?它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总趋势:耕作技术具体变化:动力:方式:反映:3、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4、水利在农业发展中有何作用,历代对水利的治理有哪些?5、奴隶社会时土地制度是?后来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6、不利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有何危害?7、造成土地兼并的原因是?历朝封建统治者都想改变这一问题,为何?但无成效,又为何?为此农民们有怎样的要求?8、结合图文材料和本课所学,谈谈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三、拓展阅读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所谓“男耕女织”,即是典型的小农生产形式。
它的特点:土地块小而散乱;生产资料分散;土地私有并不断发生兼并和分割;经营方式趋于分散;沉重的租税剥削和超经济的压迫;脆弱的佃农、自耕农如汪洋大海;极易涌现破产逃亡、背井离乡之潮;小农业辅之以家庭小手工业。
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北保定模拟)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解析:C 本题材料提到“治天下者,正家为先。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因此选C。
2.(2017·安徽江淮十校三模)有学者指出:明朝完整的科举考试共有三场,不仅包括《四书》《五经》的记诵,还包括诏、诰、表、判和策问等内容,八股文只占第一场中的一小部分。
假如只知道有第一场,那么这个所谓科举,只不过是其全部内容的1/4甚至1/5而已。
材料旨在说明( )A.科举考试存在复杂程序B.应该全面评判科举制度C.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D.应辩证评价八股文考试解析:B 题干材料表明八股文考试只占科举考试内容的一小部分,不能因为八股文的僵化形式而管中窥豹否定科举制度,应对其进行全面分析,故B项正确。
3.(2017·河南郑州一中入学考试)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的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特免勤职官员。
乾隆帝则鉴于官场人心不稳,干脆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
嘉庆帝更是把和珅贪墨所得收入自己囊中而不是缴纳国库。
这说明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 )A.维护君主利益B.清除政敌势力C.保持官场稳定D.提高行政效率解析:A 从材料清朝各代君主的惩治贪腐措施,及清朝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的史实,可知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君主利益,故答案为A项;清除政敌势力不是目的,是维护皇权的手段,故排除B项;清朝皇帝惩治贪腐有维持官场稳定的目的,根源依然是维护皇权,故排除C项;提高行政效率最终的目的也是维护君主的统治,故排除 D项。
专题微练2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金史》记载“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上述材料说明( )A.监察是丞相的一项重要权力B.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C.监察机构的权力来源于皇权D.对监察官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分析得知,丞相监察职责是在特定时期、特殊情况下被赋予的,并非丞相的本职,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从汉代的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故B项正确;监察机构的权力虽来源于皇权,但与材料内容和宗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监察官员素质的要求,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6·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下期一模考试文综)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A.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B.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C.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的相权在决策和行政方面都实现了分层,按照严格的运作流程行使权力,说明唐代的行政权力实现了分割,A项正确;B项“完全保证”和C项“有效地制约”说法绝对,排除;唐代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D项排除。
故选A。
答案 A3.(2016·山东实验中学高校招生模拟文综测试)依据下列史料反映的信息,按时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举取士要当质以史学、询以时政”是隋唐时期;“诏郡国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诣公车”是汉代的;“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是西周时期分封制;“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是魏晋时期,依据时间排序,C符合题意。
答案 C4.(2016·山东德州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
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
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解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能够选拔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不到宰辅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因此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故B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数量众多,反映出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宰相中虽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但却并非职位承袭,而是科举出身,故D项错误。
答案 C5.(2016·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
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
该制度( )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解析中书省是元代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与材料“元代地方政务”无关,故A项错误;元代地方政务(行省内部)实行的是圆署或圆坐署事,即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保留了元代蒙古贵族集体决策的民族色彩,故B项错误;圆署或圆坐署事是蒙古贵族内部比较民主的集体决策方式,体现了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故C项正确;元代地方政务实行圆署或圆坐署事,使每个地方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这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故D项错误。
答案 C6.(2016·安徽六安市一中高三下期综合训练)下图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
据此可知当时( )张文信于康海多边【处】租取田五亩,直价【租价】一亩麦小一斛……若到六月(租价)不了者,一罚入康(海多);若到种田之日,不得田佃者,一斛罚二斛入张文信。
两和立契书,画指为记。
契两本,各执一本。
田主康海多租田人张文信知见人霍寅武、白六洛、赵胡单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C.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D.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给出了一张租田契,从这张租田契中我们能知道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种契约意识,通过契约来保护自己的土地利益;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除了租佃制之外当时还有均田制的存在,因此C选项也错误。
B选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含义,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答案 D7.(2016·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性检测)宋太宗曾“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五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
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A.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B.体现了政府以发展农业抑制商业的举措C.标志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D.反映出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解析鼓励江南种粟、麦,江北种粳稻,这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故A项正确;材料与重农抑商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精耕细作,故C项错误;材料不仅涉及江南,也涉及了江北,未体现重心南移,故D项错误。
答案 A8.(2016·福建漳州八校高三下期第三次联考文综)“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分工过细B.利益内耗C.管理僵化D.外部竞争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官营手工业如果分工过细导致利益降低,最终结果就是分工发展被迫终止,分工过细只是导致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是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利益内耗指的官营手工业下,分工过细,导致代理链拉长,管理成本增加,最终导致利益内耗增加,成为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到管理成本增加,并未涉及管理僵化,故C项错误;外部竞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9.(2016·河北保定高三下第一次模拟文综)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
这表明当时 ( ) A.宅第逾制现象明显B.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变C.坊市分离制度难以维持D.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比较突出解析材料文字“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说明“坊”和“市”的界限已打破,没有体现出住宅的逾制现象,故C项正确,A项不选;材料体现了坊市制度打破的状况,并没有体现出商业观念的改变,也未体现出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故B、D项不选,故选C。
答案 C10.(2016·四川资阳市高三下期第三次模拟文综)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
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强化对乡里的控制B.重建三代宗法制度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强化对乡里的控制,故A项错误;重建三代宗法制度不符合宋代的时代特点,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土地兼并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义仓”“义学”“义冢”等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 D11.(2016·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检文综)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史料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北宋时水师在海上辨别方向时,晚上依靠星星,白天则依靠太阳,只有在阴雨天气时才用到指南针,据此可知指南针在当时水师辨别方向时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综合可判断出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的发展均起到了促进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B项“迷信”的表述与题意无关,C项“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材料中无体现,D项“各国”的表述不合题意,题干中只是谈到中国北宋时期,排除B、C、D。
故选A。
答案 A12.(2016·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读下图,下列作品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A.“笔墨当随时代”B.“以形写神”C.“人与物者,其多至不可指数”D.“图之工妙入神”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诗歌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急剧变化时期的社会现实。
关汉卿是元曲的代表。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马远艺术上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
由此可知,答案选A,其他选项不符合,排除。
答案 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6·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
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
……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
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
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