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定额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179.00 KB
- 文档页数:2
工程建设定额原理与实务总结工程建设定额是指在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造价等环节中,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对工程量、工程造价等因素进行测算和预算,得出一套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工程建设标准。
工程建设定额的制定和应用,对于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造价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工程建设定额的原理与实务进行总结。
一、工程建设定额的原理:1.统筹兼顾原则:工程建设定额的制定应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造价等多个因素,确保各项因素的协调与平衡。
2.分项计算原则:工程建设定额应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特点,将工程量按照不同的分项进行计算,确保每个分项的工程量和造价都能得到准确的计算和预算。
3.现行标准原则:工程建设定额的制定应参照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工程建设定额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预测和调整原则:工程建设定额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调整,确保定额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二、工程建设定额的实务:1.定额的编制:工程建设定额的编制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和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测算和预算,确保定额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定额的应用:工程建设定额的应用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结合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和工程造价的预算,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得到有效控制。
3.定额的调整:工程建设定额的调整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结合工程量的变化和工程造价的波动,进行定额的预测和调整,确保定额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4.定额的监督:工程建设定额的监督应由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进行,确保定额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定额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定额的制定和应用对于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造价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统筹兼顾、分项计算、现行标准和预测调整等原则的应用,可以确保定额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通过定额的编制、应用、调整和监督等实务的操作,可以有效控制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并确保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
第五篇工程建设定额原理第一章工程建设定额的基本原理第一节定额的产生与发展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定额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它广泛地存在与生产、消费、流通、分配等领域,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但不管它以何种形式出现,定额就是一种规定的额度,是一种对人、财、物、时间等在质和量上的规定。
在工程建设领域也存在多种定额,它是工程造价计价的重要依据。
工程建设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必然也是生产的消费过程。
在建筑物这种特殊产品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和时间,原材料作为劳动对象,在工程建设中改变了其性质、形态或者发生了位移,工具或机器在原材料加工的过程中受到磨损,而生产者则消耗了自己的体力、精力和时间。
生产和消费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生产过程直接就是一种消费。
定额的产生和发展与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技术最发达、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的美国,形成了系统的经济管理理论。
它的代表人物是泰勒和吉尔布雷斯等。
定额和企业管理成为科学是从泰勒开始的,他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制”。
他提倡科学管理,进行了各种有效的试验,通过科学试验,对工作时间的合理利用进行细致的研究,首先制定出所谓的标准操作方法,然后对工人进行训练,要求工人去除那些不必要的操作,按照制定出的所谓标准的操作方法进行工作,据此制定出较高的工时定额;用工时定额评价工人工作的好坏。
为了使工人能达到或完成定额,提高工作效率,又制定了工具、机器、材料和作用环境的标准化原理。
“泰勒制”的产生和推行,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也给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带来了根本性的改革和深远的影响。
但是泰勒的研究完全没有考虑到人作为价值创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继泰勒之后,一方面管理科学从操作方法、作业水平的研究向科学组织的研究上扩展;另一方面也利用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新成果作为科学管理的手段。
管理科学的发展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定额的发展。
建设工程定额原理
建设工程定额原理是指根据施工项目的技术要求、设计规定和工程施工方法,通过计算、统计和分析等手段,综合考虑工程材料、人工和机具等各项因素,将工程施工活动划分为一定的工序、工种或工艺流程,并对每个工序、工种或工艺流程确定相应的工程量和工时定额。
定额的编制是基于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量和工时等基本单位,并依据工作内容的不同性质和要求进行具体划分。
通过编制定额,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 标准化:定额可以将施工工序、工种或工艺流程划分为标准化的单位,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计算和定额编制,提高了施工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2. 经济性:定额通过准确计算工程量和工时,可以帮助合理安排施工资源和劳动力,从而实现工程施工的经济效益。
3. 量化管理:定额可以对施工工序、工种或工艺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量化管理,通过对定额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施工进度和工作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定额的编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工程的特点、技术要求、地理环境等,所以定额的编制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计算。
定额编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工程的各个方面,包括工程的材料消耗、施工人员的劳动力消耗以及机械设备的利用率等。
通过合理编制定额,可以为工程的施工
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率。
总之,建设工程定额原理是建设工程管理中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科学编制定额,可以实现施工过程的规范化、经济化和量化管理,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筑工程定额原理与概预算建筑工程定额是指在设计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工艺,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测算后给出的详细施工指导标准。
定额的使用旨在规范施工过程,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并且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工期的合理控制。
本文将介绍建筑工程定额的原理和概预算方法。
一、建筑工程定额原理建筑工程定额的编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按工程量计算、按工艺计算和按工序计算。
按工程量计算是根据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通过对每个工程量单位进行详细分析,确定所需材料和劳动力数量。
按工艺计算是基于施工工艺流程,根据工艺规范和技术规范确定所需的施工工艺和工艺措施。
按工序计算是根据施工过程中所需的不同工序和施工步骤,确定工序的数量和工时。
在编制定额时,需要先确定建筑工程的基本信息,包括工程项目的类型、规模、用途和设计要求等。
然后,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测算,包括每个工程量单位的数量和材料的种类、规格、用量等。
接下来,根据施工工艺流程和技术规范,确定工艺和工序的次序和数量。
最后,根据相应的单价和价格指数,计算出建筑工程的总费用。
二、建筑工程概预算方法建筑工程概预算是在工程初步设计阶段进行的估算工作,用于预测工程造价和项目可行性。
概预算的编制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确定工程量、编制指标、计算费用和审核预算。
在确定工程量时,需要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特点和设计要求,根据已有的资料和经验进行合理估算。
工程量的确定需要细化到每个工程量单位,并进行逐一核对和计算。
编制指标是根据历史数据和行业经验,确定建筑工程各项费用的计算依据和估算方法。
指标的编制需要考虑每个工程量单位的相对价格和工艺特点。
计算费用是根据工程量和指标,采用适当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每个工程量单位的费用,并进行累加得出总费用。
审核预算是对概预算进行审查和核对,确保各项费用计算准确无误,并与实际情况相符。
审核预算还可以发现概预算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遗漏,进一步完善概预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建筑工程定额原理2.1 工程定额工程定额是指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完成规定计量单位的合格建筑安装工程所消耗的人工、材料、施工机具台班、工期天数及相关费率等的数量标准。
工程定额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建设工程造价计价和管理中各类定额的总称,包括许多种类的定额,可以按照不同的原则和方法对它进行分类。
1.按定额反映的生产要素消耗内容分类可以把工程定额划分为劳动消耗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机具消耗定额三种(1)劳动消耗定额。
劳动消耗定额简称劳动定额(也称为人工定额),是在正常的施工技术和组织条件下,完成规定计量单位合格的建筑安装产品所消耗的人工工日的数量标准。
劳动定额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时间定额,但同时也表现为产量定额。
时间定额与产量定额互为倒数.(2)材料消耗定额。
材料消耗定额简称材料定额,是指在正常的施工技术和组织条件下,完成规定计量单位合格的建筑安装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燃料以及水、电等动力资源的数量标准。
(3)机具消耗定额。
机具消耗定额由机械消耗定额与仪器仪表消耗定额组成,机械消耗定额是以一台机械一个工作班为计量单位,所以又称为机械台班定额;机械消耗定额是指在正常的施工技术和组织条件下,完成规定计量单位合格的建筑安装产品所消耗的施工机械台班的数量标准。
机械消耗定额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机械时间定额,同时也以产量定额表现。
施工仪器仪表消耗定额的表现形式与机械消耗定额类似。
2.按定额的编制程序和用途分类可以把工程定额分为施工定额、预算定额、概算定额、概算指标、投资估算指标等,见表2.1。
表2.1 各种定额间关系的比较(1)施工定额。
施工定额是完成一定计量单位的某一施工过程或基本工序所需消耗的人工、材料和施工机具台班数量标准。
施工定额是施工企业(建筑安装企业)组织生产和加强管理在企业内部使用的一种定额,属于企业定额的性质;施工定额是以某一施工过程或基本工序作为研究对象,表示生产产品数量与生产要素消耗综合关系编制的定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