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8
微生物
10.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且不裂解细菌,但是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11.前噬菌体:
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12、溶原性转换:
溶原性细菌因前噬菌体的整合而产生新的性状。
13.接合:
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给受体菌的方式。
14.转化:
供体菌裂解释放的游离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性状的过程。
15.转导:
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这种基因转移方式称转导。
16.基因转座:
通过转座元件等的作用使一段DNA从基因组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的现象。
17.条件致病菌:
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这类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18.菌群失调:
也称菌群比例失调,指宿主体内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特别是原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降,外籍菌和环境菌的数量和密度升高。可引起菌群失调症。
19.定位转移:
是指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本来无菌生存部位的现象,正常菌群定位转移后可成为致病菌。
20.毒血症: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21.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产物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出现全身性中毒症状。
22.脓毒血症:
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其它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23.带菌状态:
有时宿主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致病菌并未立即消失,而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出于相对平衡状态,是为带菌状态,该宿主称为带菌者。24.医院感染:
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主要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护理及其它医疗保健过程中或在医院逗留期间获得的一切感染。
25.交叉感染:
由医院内患者、病原携带者、医务人员直接或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26.医源性感染:
在治疗、诊断和预防过程中,由于所用器械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27.ASO试验:
又称抗O试验,即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是一种传统的体外毒素抗毒素中和实验,是用已知的链球菌溶素O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有相应链球菌O抗体的中和试验,常用于风湿热或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28.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
是旅游者和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因,热带尤为常见,由食入污染食物或水而致病,一般不侵入细胞内。
29.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
较少见,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人群的易患性无年鹷差别,少量即能致病,粪口途径传播,发病与菌痢相似,细菌借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生长增殖,导致黏膜炎症和溃疡。
30.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感染源来自食品操作人员或粪便污染的供水,使绒毛萎缩引起上皮细胞功能紊乱导致严重腹泻,婴儿腹泻主要来源。
31.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主要引起出血结肠炎,血清型为O157:H7主要见于婴幼儿,以爆发流行性为主,主要毒力因子有菌毛和SLT 。
32.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
引起婴儿急性或慢性腹泻伴脱水,EAEC借质粒介导集聚性黏附在上皮细胞上,不引起组织学改变,但可阻止液体吸收。
33.肥达反应:
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效价的增长,辅助肠热症的临床诊断。
34.结核菌素试验:
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支杆菌能否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来判断受试者是否患有结核和检测受试者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有细胞免疫的一种方法。
35.卡介苗(BCG):
指卡-介将有毒的牛分支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减毒苗株,现在广泛用于预防接种。
36.卫星现象:
指当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起培养时,由于后者能合成较多V因子,故距金黄球菌附近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远则较小。
37.螺旋体:
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基本结构及生物学性状与细菌相似。
46.缺损病毒:
指病毒核酸基因有遗传缺陷,这种病毒单独在宿主细胞内不能合成病毒所需的全部成分,故不能正常增殖成有感染性的病毒体,所以称为缺损病毒。
47.病毒干扰:
当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了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分为自身干扰、同种干扰、异种干扰。
48.基因重组:
指两种相关的不同病毒间核酸片段(或基因)相互交换后出现的变异,产生的子代病毒具有新的特性。
49.水平传播:
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50.垂直传播:
通过宫内、胎盘或产道,病毒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
51.持续性感染:
是指有些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在受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终生携带,且反复间断地向外界排出病毒,成为重要的感染源。
52.慢性感染:
病毒持续存在于血液、组织液或器官内。
53.潜伏感染: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仍存在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传染性病毒颗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现急性发作。
54.慢发病毒感染:
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时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
55.Dane颗粒:
又称大球形颗粒,在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发现的,是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 颗粒,电镜下呈球形,具有双层结构,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毒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