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设置线索七法_郑海玲
- 格式:pdf
- 大小:257.86 KB
- 文档页数:1
记叙文的线索及其展开技巧一、线索的类型及应用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时间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空间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空线索,如《故乡》;人物线索,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事情线索,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事物线索,如《记一辆纺车》;景物线索,如《白杨礼赞》;情感线索,如《荔枝蜜》;问题线索,如《驿路梨花》;等等。
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文章,称为单线;把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文章,称为复线。
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文章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其余叫副线。
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明线是以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同时把握文章的气势、整体脉络和倾向,则是把握线索的关键。
请看例文:牛肉馅饼李骏伯早上母亲因事忙,叫我到巷口买几个馅饼充作早餐,我来到那馅饼摊前,只见各式的馅饼琳琅满目,但我猛然一瞥,看到一个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牛肉馅饼;我毫不犹豫,立即付钱买了它。
我细细咀嚼着里面还温热的馅饼,肉香顿时笼罩全室,让那火烫的肉汁刺激我的味觉,也触动着我儿时的回忆:记得馅饼是外婆的拿手名菜,从馅儿到皮儿、汁儿,无一不细嫩鲜美,尤其是牛肉馅饼,只要闻到这馅饼的香味,没有人不垂涎三尺,吃完后,还有齿间留香的感觉。
在那段甜美的日子里,牛肉馅饼成为我餐餐必吃的佳肴。
甜美的日子?是的!它就是我美丽又快乐的童年。
在我三五岁时,我是寄居在外婆家的,父母因为工作关系,每个礼拜只能来看我一次,那时因为我不常和父母见面,也不习惯离开父母那么久,于是我日夜哭闹不休。
有一次正当我又在嚎啕大哭时,外婆着急地说:“哭猫儿,我就是你妈妈,别怕我呀!”那时外婆的眼眶上已有两个疲倦的黑眼圈,那是因为我闹得她日夜不宁的缘故。
但我还是过了好一阵子才能适应在外婆家的生活,无形中,“哭猫儿”便逐渐成为外婆叫我的小名了。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一、一线串珠“一线串珠”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地展开记叙。
这“一线”从文章的内蕴来说就是“中心”,从外在表现来说,它要借助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这就是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各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有机体。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一条线。
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下面来欣赏冰心的《笑》: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
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
——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
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
——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
——一条很长的古道。
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
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
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
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
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
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
——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
——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
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
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
——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
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
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七年级作文训练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学会通过线索把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细节描绘,使记事写人文章更具吸引力。
二、教学内容1. 线索的种类及作用2. 人物描写的方法3. 事件叙述的技巧4. 实例分析与练习三、教学重点1. 掌握线索的种类及作用2. 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3. 运用事件叙述的技巧四、教学难点1. 如何巧妙地运用线索把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2. 如何通过细节描绘展现人物性格和事件内涵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篇优秀的记事写人文章引起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和认识。
2. 讲解线索的种类及作用: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线索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线索组织文章。
3. 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4. 讲解事件叙述的技巧:顺叙、倒叙、插叙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叙述方法。
5. 实例分析与练习:分析优秀文章,引导学生发现线索、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的技巧。
让学生动手练习,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互相评价和修改。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选取:选取一篇七年级学生的作文,文章内容要求包含清晰的事件线索和人物描写。
2.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识别文中的线索,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对事件叙述的影响。
3.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案例中的写作技巧,并尝试提出改进意见。
七、写作技巧训练1. 技巧讲解:详细讲解如何通过细节描绘来增强记事写人的表现力,如使用对比、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
2. 技巧练习:学生进行短文写作练习,运用讲解的写作技巧,特别强调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
3. 同伴评审:学生之间相互交换作品,进行评审,提出改进建议。
七年级作文训练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教案七年级作文训练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1.1 作文的重要性: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体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1.2 训练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使作文线索清晰,内容丰富。
1.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实践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记事写人的要点。
二、知识点讲解2.1 记事写人的基本要求:明确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2 线索的分类: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线索等。
2.3 如何做到线索清晰:通过设置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教学内容3.1 选取典型事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写作,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2 设置线索:根据事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清晰。
3.3 描绘人物:通过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更具感染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掌握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能够运用线索使文章层次分明。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作文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难点:如何运用线索使文章层次分明,人物描绘生动。
5.2 重点:选取典型事件,设置线索,描绘人物。
以下是剩余五个章节的教案,请参考:六、教学过程6.1 导入:通过展示优秀作文,引发学生对记事写人作文的兴趣。
6.2 讲解:讲解记事写人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6.3 实践: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教师进行指导。
七、课堂练习7.1 练习题目:以“一件难忘的事”为主题,写一篇记事作文。
7.2 要求:事件时间、地点、人物清晰,运用线索使文章层次分明。
7.3 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课后作业8.1 作业要求:修改课堂练习的作文,使线索更加清晰,人物描绘更加生动。
七年级作文训练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能够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提高对人物的敏感度。
3. 训练学生运用线索来组织材料,使作文结构清晰、条理清楚。
二、教学内容:1. 线索的概念与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能使文章结构紧凑,内容连贯。
2. 线索的类型:人物线索、事件线索、情感线索、时间线索等。
3. 如何运用线索进行记事写人:选择合适的线索,围绕线索组织材料,使文章内容有序。
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2. 让学生尝试用线索来组织材料,进行记事写人的练习。
3. 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交流,互相借鉴、学习。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线索的概念、类型及运用方法。
2. 实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文中线索的运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线索的作用。
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线索进行记事写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线索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2. 学生的作文结构清晰、内容连贯,能够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3. 学生能够主动观察生活,积极进行记事写人的练习。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线索在记事写人作文中的重要性。
学会如何选择和运用线索来组织文章内容。
培养通过具体事例描绘人物性格和特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在作文中巧妙地设置和切换线索。
如何将线索与作文主题紧密结合起来。
在记事写人中如何处理线索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七、教学准备:准备相关优秀作文样本,用于分析和讨论。
准备一些写作素材和人物描写案例,供学生参考。
准备反馈评价表,用于课后对学生作文的评估。
八、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线索概念的理解。
2. 讲解线索在记事写人作文中的具体运用,强调线索与主题的关联。
3. 分析优秀作文样本,指出其中的线索设置和运用技巧。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线索运用的理解和尝试。
七年级作文训练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学会抓住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在作文中运用线索,使人物形象鲜明,事件具体生动。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提高写作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线索的概念及作用:线索是连接文章各个部分的纽带,能使文章结构紧凑,内容连贯。
2. 线索的类型:人物线索、事件线索、物品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3. 如何在作文中运用线索:以人物为中心,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展现人物形象;以事件为主线,详细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使事件具体生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线索?线索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 新课讲解:讲解线索的类型及作用,举例分析如何在作文中运用线索。
3. 实例分析:分析优秀作文《我的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线索,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线索展现老师形象的。
4. 练习写作:让学生动手写一篇以人物为中心的作文,要求抓住线索,使人物形象鲜明。
四、作业布置:1. 根据本节课所学,修改自己的作文,加强线索的运用。
2. 观察生活中的人物,选取一个有特点的人物,写一篇以人物为中心的作文。
五、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线索的概念及作用,学会在作文中运用线索。
教师在课后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写作,培养写作兴趣。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进一步掌握线索在记事写人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和事件描述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能够发现并抓住生活中的精彩瞬间。
七、教学内容:1. 细节描写:通过衣着、动作、语言、表情等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和情感。
2. 线索与细节描写相结合: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线索,结合细节描写,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记叙文写作线索技巧的指导记叙文写作线索技巧的指导记叙文写作线索技巧的指导一:一、以实物为线索在写人的记叙文中,如果把这个人所做的事随意选入材料中,往往会犯材料堆积、凌乱的毛病。
如果确定一个实物为线索,尤其是人物珍爱的实物,围绕这样的线索组织材料,全文就会中心突出、布局紧凑。
史铁生的《老海棠树》,是一篇作者怀念奶奶的文章,讲述的是祖孙两人的回忆和爱。
奶奶所有的活动都在海棠树下,海棠树不仅是线索,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是抒发感情的媒介,是将生活片段有机串联起来的“彩线”。
写事的记叙文,尤其是写几件事的时候,用确定的实物为线索,可以将人和事都集中在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二、以事件为线索我们写记叙文,通常是写较为简单的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为线索,把要写的人物、事件、情节串联起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是某一事件的见证者或者参与者,这就突出了所写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也便于直接抒发情感,发表观点,表明态度。
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是以儿时母亲对“我”的教育为线索行文的,请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