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
- 格式:docx
- 大小:13.87 KB
- 文档页数:2
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五霸七雄分别指什么
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周朝是中国第
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春秋初期
五国争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四至疆域
齐——南起穆陵关、泰山一带,北至无棣(今属山东);西自黄河,东迄大海
宋——在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地区
晋——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河南北部和陕西一角
秦——占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端
楚——西北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东南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北起今河南
南阳,南到洞庭湖以南。
战国后期
七国称雄:燕、赵、齐、魏、韩、楚、秦
四至疆域
燕——今河北、辽宁一带
赵——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
齐—— (同春秋时期)即:南起穆陵关、泰山一带,北至无棣 (今属山东);西
自黄河,东迄大海。
魏——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一带
韩——介于魏、楚、秦三国之间,今山西东南角和河南中部
楚——比春秋时期疆域扩大,东北到今山东南部,后又扩至今江苏、浙江
秦——由春秋时期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端,又夺回河西,攻灭巴蜀,夺取汉中,并不断夺得魏、韩、赵等国,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
春秋五霸的成语故事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他们是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
春秋五霸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由于周王室的衰微,各诸侯国开始逐渐强大起来。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这五个诸侯国,在春秋时期逐渐崛起,通过各种手段称霸一时。
齐桓公是齐国的君主,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他还在葵丘会盟中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是晋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在城濮之战中,他击败了楚国,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秦穆公是秦国的君主,他任用百里傒为相,推行改革,加强了秦国的实力。
他在春秋时期多次参与战争,但最著名的还是他与晋国的肴之战。
宋襄公是宋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并参与了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在泓之战中,他击败了楚国,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楚庄王是楚国的君主,他任用伍举为相,推行改革,加强了楚国的实力。
他在春秋时期多次参与战争,最著名的还是他与晋国的邲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楚庄王率领的楚军大败晋军,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这些诸侯国的君主们通过各种手段称霸一时,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标志。
他们的故事被记录在《春秋》一书中,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故事之一。
春秋五霸的成语典故1、齐桓公(1)成语典故——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2)释义——老马识途: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
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2、晋文公(1)成语典故——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2)释义——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
3 秦穆公(1)成语典故——秦晋之好: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
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
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
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
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
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
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当然很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
现在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两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儿子公子圉的旧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
春秋五霸的成语典故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中国地区出现的五个强大的诸侯国家,它们分别是齐、楚、燕、韩、魏。
以下是与春秋五霸相关的成语典故:
1.春秋时期:这个成语本身就与春秋五霸有关。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春秋五霸崛起的时代。
成语“春秋时期”常用来指代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变革。
2.齐桓公之治:这个典故指的是齐国的桓公(姓姬,名显)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治理,使齐国强大起来。
成语“齐桓公之治”用来形容善于治理国家的能人。
3.楚庄王之弧:楚庄王(名熊绎)是楚国的一位君主,他被认为是一个智慧而英明的国君。
成语“楚庄王之弧”比喻出奇制胜、智谋过人。
4.燕昭王游衍:燕昭王(名喜)是燕国的国君,他提倡礼仪文化,重视教育,使得燕国文化繁荣。
成语“燕昭王游衍”用来形容文化昌盛、风气优美。
5.韩愈之道: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主张回归儒家经典,批判佛教,被尊称为“韩愈之道”。
成语“韩愈之道”表示回归传统、批判变革。
6.魏晋风采: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成语“魏晋风采”用来形容文学艺术的繁荣和风采。
这些成语典故反映了春秋五霸时期和其后的历史人物、文化以及政治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1/ 1。
春秋五霸的典故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那关于春秋五霸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春秋五霸的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春秋五霸的典故:齐桓公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姜姓,名小白。
齐僖公的孙子、齐襄公的儿子。
春秋五霸之首。
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
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餓死,“身死不葬,蟲流出戶”。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
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
公元前651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成于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
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春秋五霸的典故:晋文公晋文公,生于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或周惠王六年(前671年),前636年即位,卒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晋献公之子,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在位九年,在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辅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历史上春秋五霸分别是谁春秋时期诗歌动乱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衍生出了春秋五霸。
那么历史上春秋五霸分别是谁?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历史上春秋五霸分别是谁,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上春秋五霸分别是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但这种说法比较勉强,是以会盟成为盟主而定的五霸,但宋襄公其实没能会成盟,只是名义上的盟主而已,没几天就被抢走了。
秦穆公霸的是西戎,中原没他什么事儿,所以也不能算是霸主。
这种说法是后来儒家的说法,因为吴越两国基本上算是夷狄,不是正统,被儒家看不起,而且是靠暴力夺得盟主,与儒家仁义的思想不合,所以被抹杀了。
但真正的五霸应是第二种,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谁先称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
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
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于率领楚、郑、陈等园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
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春秋五霸之晋文公简介晋文公,的祖先是周朝的诸侯,所以姓氏和周朝同为姬姓,名为重耳,父亲是晋献公,母亲是狐姬,晋文公年轻时就谦虚好学,善于交际,并因此而结交了很多有才人士,其中就有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等人,后来在这几个人的帮助下,晋文公得以成就霸业。
晋文公虽然贤明,而且身边有人才相助,但是他早期的经历并不如意,当年骊姬之乱迫使晋文公出国逃难,这一逃就是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逃亡生涯里晋文公一直流亡在各国之间。
春秋五霸都是谁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段时间里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
其中,被称为“五霸”的五位君主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统治者。
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吴王阖闾。
五霸的出现标志着诸侯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也预示着战国时代的来临。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齐桓公。
他是齐国的君主,也是春秋时期第一个被称为霸主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齐国实行勾践政策,推行一系列变革措施,致力于发展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他通过改革军队组织,并进行外交手段,使齐国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重要势力。
他的统治给予了后来的诸侯国以启示,开创了霸业的先河。
晋文公是另一个春秋时期的霸主。
他是晋国的君主,被尊称为“文公”。
他扩大了晋国的疆土,并加强了国内的统一。
他还通过外交手段,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通过与齐国的联盟,成功地对抗了强大的楚国。
晋文公的崛起不仅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也对后来的君主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楚国成为了当时的霸主。
他积极推崇儒家思想,尊重礼仪和法律,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同时,他还通过军事扩张,征服了周边的小国,并与其他大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楚庄王的统治给予了后来的君主以启示,奠定了楚国在战国时代的重要地位。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君主。
秦国在秦穆公的领导下,实行了一系列有力的变革和政策,奠定了后来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秦穆公通过改革军制,加强国内的统一,大力发展农业和经济,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他的统治及其影响力,为后来嬴政一统六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秦国成为力图一统天下的霸主。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吴王阖闾。
他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也是一个被誉为霸主的君主。
吴王阖闾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吴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他积极推行儒家思想,在国内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各个方面的发展。
春秋五霸的十种说法
⒈“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史记》
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⒊“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⒌“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⒍“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
⒎“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
⒏“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夫差、勾践”——大部分中学课本
9.“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部分中学课本
10. “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 ——南怀瑾《论语别裁》。
名词解释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战国时期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和魏国这五个强大的国家。
齐国,春秋时期的大国,国力强盛,以军事和政治手段统一周边地区,成为战国时期的一霸。
齐国君主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化了国家的统治力,提高了政治和军事力量,使齐国成为了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大国之一。
楚国,春秋时期的大国,国力强盛,有着较为完整的国家制度和统一的文化,成为战国时期的一霸。
楚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地位而闻名于世,经常与周边各国进行战争和争斗。
燕国,春秋时期的大国,国力强盛,与楚国齐名,成为战国时期的一霸。
燕国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地位而著名,在战国时期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韩国,春秋时期的大国,国力强盛,与燕国并列,成为战国时期的一霸。
韩国地处中国中原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战争,逐渐壮大。
韩国不仅拥有强大的军队,而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优势。
魏国,春秋时期的大国,国力强盛,与韩国、燕国一起成为战国时期的一霸。
魏国位于中国北方,拥有广阔的疆域和丰富的资源,战国时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以上是对春秋五霸的简要解释,它们都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国家,
在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不断的扩张和争战,最终导致了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和秩序的崩溃。
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
1、晋文公,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在位九年,在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辅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2、楚庄王,楚穆王之子。
中国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3、宋襄公,宋桓公次子,春秋五霸之一,为宋国君主。
4、齐桓公,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
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
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5、秦穆公,春秋时代秦国国君。
嬴姓,名任好。
谥号穆。
春秋五霸及他们的典故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五国中被誉为霸主的君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和秦穆公。
他们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典故。
第一个春秋五霸是齐桓公,他是齐国的君主,被誉为“齐国之春秋”。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使得齐国强盛起来。
据《左传》记载,有一次齐桓公在宫中招募女卒,有一位人美而有贤德的女子主动请战,桓公大喜,提高了她的官位,并娶了他为妻。
后来,这位女子在国内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苏子”,她的姓也成了苏姓的来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人才。
第二个春秋五霸是晋文公,他是晋国的君主,被誉为“晋国之春秋”。
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使得晋国得以强盛。
晋文公不仅重视军事力量,还非常注重礼仪文化。
据《左传》记载,晋文公曾经因为不满周室的虚伪而割让东床之位,显示了其崇尚真实的价值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在背后擦亮眼睛,认清真假。
第三个春秋五霸是楚庄王,他是楚国的君主,被誉为“楚国之春秋”。
他在位期间积极开展对外征伐,使得楚国成为当时战争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据《左传》记载,楚庄王曾经派出大军征伐齐国,但是却在半途中因为一场雷雨而无奈撤退。
随后,楚庄王请教于国君,得到了“战蹶而思拔,人蹶而思搏”的劝告,他修复士卒士气,最终成功攻克了齐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在失败面前保持坚强的意志。
第四个春秋五霸是宋襄公,他是宋国的君主,被誉为“宋国之春秋”。
他在位期间积极开展内政改革,使得宋国成为当时繁荣富强的国家之一。
据《左传》记载,有一次宋襄公的大臣微子启建议他外交联络各国,以求和平。
但宋襄公认为微子启的建议不切实际,强调自己以国君身份在各国之间交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具备实际的决策能力。
最后一个春秋五霸是秦穆公,他是秦国的君主,被誉为“秦国之春秋”。
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使得秦国强盛起来,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春秋五霸
一、何为“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失去权威,已经不能够有效地控制诸侯国了。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行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互相征战,史学家们将其中五位先后称霸一方、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诸侯称为“春秋五霸”。
二、各种版本的“春秋五霸”
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九种说法,这九种说法如下:
⒈“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史记》
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⒊“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⒌“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⒍“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
⒎“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
⒏“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勾践”——中学课本
9. “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南怀瑾《论语别裁》
其中又以第一种说法最为众人所接受。
三、人物简介
1、齐桓公。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裕,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
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他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
2、晋文公。
晋文公于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
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
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
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3、秦穆公。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贤臣良将的辅佐。
秦穆公还扶持晋文公,实现秦晋联盟。
在周襄王在位时,秦穆公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
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4、宋襄公。
宋襄公(?-前637年)春秋时宋国国君,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
宋襄公在位时期,宋国只是一个中等实力的国家,泓水之战中他为又因对敌人也讲“仁义”的迂腐做法被楚军击败,自己也受伤身死。
但司马迁在《史记》中仍然将其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其一在于他确实曾以盟主的身份主持过诸侯会盟,其二是他素来推行仁义,得到国人的拥护,而且在诸侯间也有贤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
5、楚庄王。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
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一定的作用。
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学派的“仁”的思想基本相符。
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