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一》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2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一(二)》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用中心对称、直线对称和旋转对称的方式进行图形变换。
2.学会使用对称形,观察图形的对称性质,判断图形是否对称。
3.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对称形进行图形变换。
2.学生能够自主观察,判断图形的对称性质。
教学难点1.对称形的使用,需要学生学会灵活变化。
2.针对复杂的图形,需要学生深入分析,判断其对称性质。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先放映图片,让学生观察图形是否具有对称性质。
2.让学生说出对称性质,并画出对称线。
3.引出本节课,从中心对称、直线对称和旋转对称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讲解(15分钟)1.首先讲解中心对称。
使用纸丝、纸板等模型,让学生自己画图形,并跟据对称形,在纸模型上进行折叠,进行图形变换。
2.接着讲解直线对称。
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多边形、对称形,并进行对称。
3.最后讲解旋转对称。
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同心圆,并在其中一个圆内画出图形,然后进行旋转变换。
操作(30分钟)1.让学生自主完成小组之间对称的图形变换,可以在自己的纸上画出图形,在对方的纸上进行变化。
2.老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讲解自己使用的对称形体验和感受。
总结(10分钟)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对称形的分类及使用、图形的对称性质判断等。
2.老师进行点拨和汇总,巩固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对图形对称性质的理解。
课后作业1.写出本节课的要点和教学重点。
2.画出一个不规则图形,用不同的对称形进行图形变换,并写出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称形的使用,让学生自主观察和思考图形的对称性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也发现学生在对较为复杂的图形进行判断时,存在一定难度,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和巩固。
同时,需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对课堂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和安排,保证教学的全面效果。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6-3《练习十一(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6-3《练习十一(第1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体验和理解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拓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进行运算时,可能会出现运算速度慢、运算方法不灵活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速度和运算的准确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和巩固加减法知识。
3.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PPT,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2.教学卡片: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加减法卡片。
3.教学奖品:准备一些小奖品,用于激励学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练习题,以及相关的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对于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存在计算准确率不高,对运算符号的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以及对运算符号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包括练习题和解决问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幅水果图片,问学生:“这些水果一共有多少个?”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练习题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解答题目。
练习十一(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一第1—6题。
教学三维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口诀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一、乘除法练习1、练习六十一的第1题学生集体背诵口诀。
2、第2题。
同桌游戏,一人出示一张口诀卡片,一人说出四道相应的算式。
3、第3题师生互动,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
4、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
二、开放性思维的训练出示:7×()=()先让学生填,反馈后:你有本领把他全部找出来吗?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第2个乘数可以从1开始填。
出示( 1 )÷( 7 )=7 ?让学生辨析,纠正。
三、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布置:练习十一第5题。
课后反思:第四课时:练习十一(二)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的练习十一第7-10题。
教学三维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练习十一第7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
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2、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对比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区别?并具体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第9题。
着重引导学生学生理解“买1支钢笔的钱可以买7支圆珠笔”这一条件的含义。
借助实物演示加以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
4、第10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重点搞清楚右边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用正方体摆一摆,数一数。
二、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课后反思: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3课《练习十一(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练习十一(第1课时)》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题和练习题的设置富有层次性,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对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然容易出错,对加减法的应用场景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加减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际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与演示: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讲解运算规律。
3.练习与交流: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游戏环节:学生进行加减法游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速度。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5《练习十一(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5《练习十一(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节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对一些复杂情况的计算仍感到困难。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运算顺序混乱、运算符号错误等问题。
此外,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进一步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正确、迅速地计算100以内加减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2.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运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练习题、游戏等。
2.练习题:准备一些10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题,包括口算、笔算等。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具,如小卡片、小动物图片等,用于情境教学。
4.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
2.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数学信息,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呈现(10分钟)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口算或笔算练习题,巩固加减法计算方法。
2.讲解练习题: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纠正错误,总结计算规律。
练习十一。
(教材第74、第75页的内容)1. 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能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列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7的乘法口诀和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主要是通过练习,巩固自己掌握的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基础性练习。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解决一道基础性的习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第4题。
师:你能说出几道算式?试着写下来,然后把你想到的告诉大家。
学生尝试自己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可能会说:生1:7×1=7,7×2=14,7×3=21,7×4=28,7×5=35,7×6=42,7×7=49。
生2:7÷1=7,14÷2=7,21÷3=7,28÷4=7,35÷5=7,42÷6=7,49÷7=7。
只要学生回答正确,无论说出算式的多少,都要给予肯定。
2. 综合性练习。
师:刚才的习题帮助我们复习了7的乘法口诀。
现在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好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第9题。
师:说说读完题,你知道了什么?是怎么想的?生1:因为买1支钢笔的钱可以买7支圆珠笔,就是1支钢笔可以换7支圆珠笔,所以买4支钢笔就相当于是换4个7支圆珠笔,所以买圆珠笔的支数就是7×4=28(支)。
生2:我是想要计算每支钢笔的价钱,就要根据每支圆珠笔2元,先计算7支圆珠笔的价钱,因为7支圆珠笔的价钱与1支钢笔的价钱相等,所以2×7=14(元),每支钢笔就是14元。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呢?练习十一7×()=()()÷()=7A类搭一座这样的房子需要7块积木,小红、小丽、小明和小东四个好朋友各搭一座这样的房子共需要几块积木?(考查知识点:7的乘法口诀;能力要求: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B类(考查知识点:7的乘法口诀;能力要求: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7×4=28(块)B类:7×3+5=26(桶)教材习题第74页“练习十一”1. 略2. 略3.281576435724357144.7×1=77÷1=7(答案不唯一)5.2030391640526.1616252536367.(1)4×7=28(人)(2)28÷4=7(组)(3)28÷7=4(人)8.(1)21÷3=7(盆)(2)21-7=14(盆)9.7×4=28(支)2×7=14(元)10.35÷7=5(个)认识厘米。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6-4《练习十一(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6-4《练习十一(第2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继续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另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加减法基础,对100以内的数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部分学生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仍然会存在速度慢、计算错误等问题。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游戏教学法:运用趣味游戏,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6-4《练习十一(第2课时)》。
2.教具:课件、实物、计数器等。
3.学具:练习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趣味游戏,引导学生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游戏规则:教师出示两张卡片,上面分别写有一个数字,学生需要迅速说出这两个数字的加减法结果。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一(二)》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一(二)》数学教案
第4课时练习十一(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的练习十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练习十一第7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
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
2、练习十一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对比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区别?并具体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9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4《练习十一(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4《练习十一(第1课时)》主要让学生在掌握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二是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并在实际计算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对于新的运算方法,他们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学生在进行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运算时,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理解运算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进行数学运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能够准确地进行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运算方法;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练习本、笔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猴子的水果店,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运算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结合例题,讲解计算过程。
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理解运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完成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