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考点分布表
- 格式:doc
- 大小:271.50 KB
- 文档页数:12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题号24252627282930313233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4分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分41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 25分42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12分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湖北保卫局的变迁15分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15分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宪宗李纯15分必做题部分(85分)。
中国史占58分左右,世界史占27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过硬。
②力。
1.2.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也较高,这样的考查非常具有创新性,但是只要冷静回忆这一部分所学知识,注重答题分点、格式明确,该题迎刃而解。
以上种种都提示我们,高考历史甚至可以说文综“背多分”时代已经过去,高分不可能一蹴而就了,要通过踏实的积累、勤奋的练习,不断地反思来提升能力。
3.试卷关注家国情怀和时事热点近年来,家国情怀和历史核心素养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教育、民生、科技等时代话题都在高考卷中有所体现,这也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去关心民族民生,关注这个时代。
试题分析如下: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
据此可知,AC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
25.表一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AC26AC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分布一、选择题考点分布二、主观题考点题号新课标1 新课标2 新课标341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本题通过中国古代乡约制度、清末的地方自治及今天的基层村民自治历史线索脉络,使考生加深了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契合了当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稳定与发展问题的重视。
本题考查古今贯通,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
试题难度不大,大多模拟试题应该都能扣住此类题目,这体现了高考不避讳热点的思路。
本题中“变化”的解答,需要紧扣材料,概括信息;“积极作用”,需要紧扣材料结合所学回答;“历史背景”,需要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这一题以大豆在中国古代的种植与利用、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传播为情境设计,考查了我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的成就以及中国为人类文明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彰显了民族自信,突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
本题思维含量较高,而且从人类命运和文明发展的角度思考,理论建构要求较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本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概括、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和文明演进的社会热点,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关注,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
近五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考点分布表~附2017复习建议
2012-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考点分布
2-8)马歇尔计划与欧洲联合
(2-8)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考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来高考历史全国Ⅰ卷考查的重点一直没有变化,中国史是考查重点。
除去选修题15分,全卷必修题目的85分里,中西分值比逐渐稳定在2:1。
三册必修里政治、经济是考查重点,文化史的比重在近年有所增加。
也就是说,知识分布有侧重点的同时在趋渐均衡。
近年来,中国古代和中国近现代考查分值较高,其次是世界近现代和世界当代模块。
III.考点解析及复习建议
选择题部分。
WORD格式整理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分布一、选择题考点分布题号新课标1先秦·科技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24心素养。
中国25唐代·政治·地方唐代政治;打破常规藩镇的弊端,考查角度新颖。
藩镇的积极作用古行政制度代26宋代·经济·民营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史手工业XX地区的民营制盐业27明代·外交·朝贡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贸易的贡品。
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落实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中28甲午战争期间·舆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国论宣传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
近29五四运动后·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现选择的争论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
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代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史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30中共·在1948-1949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的对外政策念。
本题落实时空观念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比较简单,“19533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五计划年”“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世32雅典·人文精神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界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古过财富。
代史世33马克思主义从以往高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低频考点,今年高考竟然界考到两次,这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热点,凸显出历史高考的政治指导性,近又呼应了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问题。
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代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近五年历史高考1考点分布表2011— 2015 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考点分布统计(必修)表 1 古代史阶专2011 年2012 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分(全国新课标卷)(全国新课标卷)(新课标卷Ⅰ、Ⅱ)(新课标卷Ⅰ、(新课标卷Ⅰ、Ⅱ)段考试大纲期题Ⅱ)24. 西周政治对秦(卷Ⅰ)24. 西周分封(卷Ⅱ) 24. 分封( 1)商周汉统一的影响(董制下的墓葬等级规定制、礼乐制仲舒的大一统思时期的政想)治制度2016 年高考命题导向( 1)结合现实生活中与宗法制有关的民族情结、风俗习惯等考查宗法制。
( 2)利用考古遗存、历史文物、文献记载或国名地名的来历等考查分封制( 1)引用新材料、设置新情( 2)秦中央集权制古度的形成代古中古代国代中政( 3)汉到国治元政治制制度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40. 中国古代选官(卷Ⅰ)41. 从地方行(卷Ⅰ) 25. 汉代外戚依据及认识( 25政示意图看汉、唐历干政分)史变迁(12 分)(卷Ⅱ) 25. 汉代地方吏治28. 清代君主专制(卷Ⅱ)41. 明清君主(卷Ⅱ)27. 明清体制的僵化(内阁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君主专制制度的依样画葫芦)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加强——明代内29. 古代专制政治阁制发展特征(梁启(卷Ⅱ)40. 清朝超)东北地区移民政策; 1840至 1900境考查郡县制的进步性。
( 2)与分封制和行省制相联系,考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轨迹。
( 1)引用新材料考查汉至元主要的政治制度,如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等。
( 2)联系现实政治生活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体现出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历史功能。
(1)引用新材料考查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史实。
(2)结合文物史料或历史遗存考查内阁的设置及影响。
(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 2)手工代业的发展中国经济(3 )商业的发展(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4. 汉代政府政策(卷Ⅱ)25.宋代“不(卷Ⅰ)24.小农经济对经济的影响(抑抑兼并”(卷Ⅰ)26.宋代东南制豪强兼并土地)沿海经济的发展(卷Ⅰ) 27. 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卷Ⅱ) 26. 唐宋经济重心南移25. 南北朝时期的26. 明代后期工商(卷Ⅱ)26. 明朝区域(卷Ⅱ) 26. 宋代(卷Ⅱ) 27. 明代商品社会经济(货币使业经济的发展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商品经济发展(交经济发展用)盛子)(卷Ⅰ)40.我国自古(卷Ⅰ)27. 清代对海洋利用的史实和商品经济发展(对相关政策(25)(“重外贸易)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840至 1900(1)利用考古遗存、历史文物、文献记载等考查小农经济的概况。
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分布一、选择题考点分布二、主观题考点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本题通过中国古代乡约制度、清末的地方自治及今天的基层村民自治历史线索脉络,使考生加深了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契合了当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稳定与发展问题的重视。
本题考查古今贯通,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
试题难度不大,大多模拟试题应该都能扣住此类题目,这体现了高考不避讳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这一题以大豆在中国古代的种植与利用、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传播为情境设计,考查了我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的成就以及中国为人类文明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彰显了民族自信,突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
本题思维含量较高,而且从人类命运和文明发展的角度思考,理论建构要求较高。
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本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概括、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和文明演进的社会热点,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关注,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
一 2013——2017年五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卷分析26自然经济的解体君主立宪制特点二依据频率的高低概括常考知识点(不变)题分封制的作用2015三 2017年高考历史命题特点趋势分析(变)1.立足考纲,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2017年全国卷1文综历史试题,符合考纲要求,主体鲜明,重点突出。
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中分封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近代史中洋务运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经济体制改革,世界史的人文主义、工业革命、苏联工业化、当代世界格局演变,都选择了历史教学中重点知识模块,同时也是历来高考备考中的高频考点。
非选择题中42题考查的14—17世纪中外历史,从主题上看依然是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
2.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考察例如第26题,主要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辨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例如第42题,主要考察学生学生时空观念,14-17世纪中国的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西方的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活动等。
3.注重情境化命题方式,体现新课标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念。
今年试卷的材料形式与以往相比,极为丰富、活泼,既有文字资料(第24、27、28、29、30、31、32、35),又有表格(第25、26、33),还有漫画(第34题)。
非常明显的变化是表格题占了3题,多年未考的漫画题出现在试卷中,不仅增加了试题的新颖性,而且提升了试题的难度。
4.体现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综合能力考查。
如第42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
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由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升到发现问题的能力。
WORD 格式可编辑2018 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一、具体分析如下:全国卷 3 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24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4 分25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社会阶层流动 4 分26 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 分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史)明清文化繁荣 4 分28 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维新思想的理解 4 分29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 分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民主法制建设 4 分31 共和国史(经济史)改革开封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4 分32 世界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 4 分33 世界史(文化史)法国启蒙思想 4 分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 4 分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 分41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25 分42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12 分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湖北保卫局的变迁15 分46 20 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15 分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宪宗李纯 15 分必做题部分( 85 分)。
中国史占58 分左右,世界史占27 分左右,与2017 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 1 和必修2 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42 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