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病例讨论
- 格式:ppt
- 大小:405.52 KB
- 文档页数:52
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15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3-02-21T16:47:23.2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贾凤华毛亚威[导读]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
贾凤华毛亚威(新沂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江苏新沂 221400)【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下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
结果改组病例中胸腺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支气管囊肿2例,纵隔畸胎瘤3例,脂肪瘤1例,心包囊肿1例;17例手术过程顺利,无并发症,住院日数6-9天。
结论胸腔镜对于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有明显的微创优势。
【关键词】胸腔镜纵隔肿瘤【中图分类号】R730.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101-02现代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外科技术的出现是20世纪九十年代胸外科领域的重大发展和成就。
近年来随着该项技术及设备的不断完善、发展,其适应范围已由初期的诊断性或简单的治疗性操作而扩展至更为复杂的胸腔手术操作。
我院2007年1月——2012年2月行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15例,手术效果及愈后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15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6~52岁,平均年龄38.5岁;7例患者无症状,因体检和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8例患者因胸闷、胸痛、咳嗽等症状就诊时发现。
病变位于前纵隔8例,中纵隔3例,后纵隔4例;右侧病变6例,左侧病变9例。
其中胸腺瘤4例,无重症肌无力;神经源性肿瘤4例,支气管囊肿2例,纵隔畸胎瘤3例,脂肪瘤1例,心包囊肿1例;肿瘤最大径3.0~5.0cm,平均4.2cm;囊性肿瘤6例,实质性肿瘤9例;住院日数6~9天,平均7.2天。
术前常规行胸部正侧位X-线检查、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以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包膜是否完整、有无外侵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可否行胸腔镜手术。
纵隔典型病例分享——前纵隔淋巴瘤西府医学影像平台简介西府现泛指中国陕西省宝鸡市及其周边部分地区,这里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青铜器之乡”、也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
这里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深厚。
西府医学影像微信公众平台,就诞生在这块灵秀之地上,是宝鸡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官方平台。
简要病史·女,18岁·主诉:胸痛1周·现病史: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前胸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短不适。
不伴发热,无胸痛、气短、心慌、心悸等不适。
休息后症状无缓解。
影像资料病例特点1.年轻女性2.临床症状不典型,体感病史较短3.肿块巨大,以纵隔为轴对称生长4.肿块呈结节状,有多发肿块融合征象5.内乳动脉穿行其中,血管漂浮征6.主体位于前纵隔,有向中纵隔及后纵隔蔓延趋势病理结果镜下似见: ·(穿刺):代之以成熟T/B混杂排列、部分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结节,结节内见少量核大、核仁明显、深染的异型细胞,部分核呈干尸样、部分核呈泡状、陷窝样、胞浆透亮,其内见核分裂,间质胶原纤维增生病理诊断:·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支持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
免疫组化:大细胞:CD3(-),CD20(-),CD21(-),TdT (-),CDla(-),CK19(-),Ki-67(大细胞几乎100%),ALK (-),CD30(+),Pax-5(部分弱+),CD15(部分+),EMA (-),P53(+),Oct-2(-),Bob-1(个别+),CD10(-),EBV(-),MUM-1(+),Bcl-6(-),CD79α(-)概述·纵隔淋巴瘤以NHL多见,HL 鲜见·肿瘤发生于胸腺组织或淋巴结,仅局限于纵隔内,发病年龄较低,大多小于 40 岁,且女性发病高于男性,位于前纵隔者常见于青年人·该病进展迅速,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患者多因肿瘤产生的压迫症状,如呼吸道受阻、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影像表现·跨越中线向两侧对称性生长,边缘比较光整,少见分叶状改变·周围多个大小不一的淋巴结,呈融合或孤立存在·肿块与血管分界显示清楚,心脏大血管向后方推压移位·肿块围绕血管生长使血管被包埋犹如血管“插入”肿块内呈莲蓬状,最常受侵的是上腔静脉和左侧头臂静脉·病灶密度通常比较均匀,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CT值增强幅度多<30HU·也常并发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鉴别诊断——纵隔型肺癌40岁以上男性多见,纵隔旁肿块,可见毛刺和分叶,病灶较大时可见坏死囊变和钙化,周围组织受压推移,与心脏大血管接触面呈“凸出型”,邻近肺野可有阻塞性肺气肿。
纵膈肿瘤手术的麻醉处理
一、术前访视的主要内容
1.病史
①肿瘤大小以及邻近器官受压迫的临床表现
②副肿瘤综合征的全身表现
2.体格检查
①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喘鸣
②头面部和上肢水肿、声音嘶哑
③低血压
3.实验室检查
重点关注特殊肿瘤的相关标志物
4.辅助检查
①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增强CT、MRI、FEG-PET、特殊肿瘤的相关检查
②肺功能检查意义不大,流速-容量环有助于判断气道梗阻
二、纵膈肿瘤患者全身麻醉安全性分级
1.安全
成人、无症状、CT显示气道最狭窄部位直径>正常值50%
2. 不安全
①症状严重的成人或儿童
②儿童、CT显示最狭窄部位直径<正常值50%,无论有无症状
3. 不确定
①儿童、CT显示气道最狭窄部位直径>正常值50%、症状分级轻中度
②成人、CT显示气道最狭窄部位直径<正常值50%、症状分级中度
③病史不详
三、气道状况无法确定患者的麻醉处理
1.术前了解患者的舒适体位,如果有可能在清醒情况下在狭窄部位以上建立气道
2.麻醉诱导时备硬质气管镜,可熟练使用硬镜的医生及外科医生到场,术后监测气道情况
3.诱导时使用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或静脉滴定丙泊酚及氯胺酮诱导
4.如可能的话保留自主呼吸
5.一旦出现气道受压,改变体位,使用硬质气管镜通过狭窄部位并通气,在气道得到保证后置入气管导
管交换器,或使用小口径硬质支气管镜外套气管导管直接插过狭窄部位
6.建立充足的静脉通路,可能存在SVC压迫着应建立下腔静脉通路
7.根据肿瘤本身及手术操作对血管的影响选择有创动脉监测,可选择双上肢、不受影响的一侧或下肢。
恶性纵隔肿瘤2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总结22例纵隔恶性肿瘤的诊治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纵隔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22例术前均根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X 线胸片、胸部CT等确诊,其中根治性切除13例,姑息性切除4例,单纯开胸探查5例。
术后随访1~6年,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2%、36.4%和18.2%。
结论:纵隔恶性肿瘤首选手术治疗,对不能完全切除或不能切除的肿瘤,术后及时行放疗和化疗,可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关键词】纵隔恶性肿瘤;诊断;外科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多属良性肿瘤[1],恶性者较少。
恶性纵隔肿瘤因血运丰富,生长迅速,临床多侵犯、压迫邻近组织,表现为胸痛,呼吸、吞咽困难及上腔静脉梗阻等症状。
我院1987年8月~2007年6月共手术治疗纵隔恶性肿瘤22例,占同期纵隔肿瘤的23%,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男14例,女8例,年龄22~76岁,病程1~6个月,床多表现为胸痛、胸闷,其它伴随症状有咳嗽、发热、气短、声嘶、吞咽困难及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等。
术前均行X线胸片及胸部CT检查。
肿瘤位于前纵隔9例,中纵隔7例,后纵隔6例。
手术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进行,其中根治性切除13例,姑息性切除4例,单纯开胸探查5例。
病理类型:恶性胸腺瘤10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3例,恶性精原细胞瘤2例,恶性畸胎瘤1例,恶性脂肪肉瘤1例,恶性淋巴肉瘤1例,恶性间皮瘤1例,嗜银细胞癌1例,类癌1例,异位甲状腺癌1例。
2 结果本组院内死亡1例,死因为术后呼吸功能衰竭,余21例围术期无死亡,术后均行放疗和化疗。
术后随访1~6年,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2%、36.4%和18.2%。
3 讨论3.1 临床诊断: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纵隔肿瘤以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及畸胎瘤的发病率最高,约占总数的65%左右,而其中恶性者占11%~23%[2]。
因纵隔恶性肿瘤以实质性为多,呈浸润性生长,瘤体增大较快,可以较早地出现压迫、刺激症状,所以临床症状的有无对判断其病变的良、恶性有一定意义。
原发性纵隔肿瘤150例诊治剖析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纵隔肿瘤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150例该种病例病案资料,找出可以借鉴的经验。
结果 150例中手术切除140例,死亡2例,另9例为恶性肿瘤转入肿瘤科放、化疗。
结论对该病,CT诊断作用最大,对术前良恶性的甄别,对术式决定意义重大。
做好术前、中、后各项事宜,将会提升治愈率。
【关键词】原发性纵隔肿瘤诊断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以下简称“纵隔肿瘤”)多见于胸心外科的住院病人。
病人初次门诊多在其他科室,然后转入本科门诊,收入病房。
从1990年3月至2009年7月,胸心外科病房,这类病人与同期全部病员总数比较,占4.17%,共150例。
这些病例诊断均经手术后病理报告证实。
我们回顾性的分析了这150例的病例资料,总结报道于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150例中男81例,女69例。
年龄17-77岁,平均41.7岁。
入院时重症肌无力者54例(占27.00%)、气促31例(占20.67%)、无痰性咳嗽30例(占20.0%)、胸闷胀感41例(占27.33%)、胸痛39例(占26.0%),其他,特别是恶性肿瘤尚有特定、相应的症状,如淋巴肉瘤低热、贫血、血象异常、全身浅淋巴结肿大等。
全部150例中,有141例经手术切除(占94.0%)。
另有9例(占6.0%)仅作活检,冰冻切片提示恶性肿瘤后即结束手术。
1.2 手术切口的选择应根据CT片上提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边组织关系,相应作出决定,原则是手术野暴露最大化,对生理干扰最小化,便于随手术的进行,而扩大手术野,且能彻底清除病灶。
我们的切口经验是,对于肿瘤较大,而粘连广泛者,主选后外侧切口,这种切口有利于解剖游离,暴露较好。
但对于瘤体较小,前纵隔的肿瘤,我们会采用到“T”半劈胸骨的切口,若是在CT上显示肿瘤与周边组织分界不清楚,为前上纵隔肿瘤的病例,我们会选择胸骨全劈的切口,这一切口,能充分显示上前部的肿瘤,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