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同名43390)
- 格式:doc
- 大小:7.34 MB
- 文档页数:10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同名43390)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认识毫升执教者罗迈豪[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能正确的认识容量的含义和升这个容量单位,同时,通过生活实际和提前预习,一部分学生已知道毫升这个单位,但对毫升具体含义以及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不是很了解。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15―17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实践活动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与运用。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容量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思路] 本节课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践活动,亲自体验1毫升的感觉以及自己验证1000毫升与1升之间的关系:课堂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掂一掂、玩一玩、估一估”,为了让学生更精确地感知“毫升”尽量从多种角度,让学生感受、探索、思考。
在教学毫升知识的同时,渗透环保知识,让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感知1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
[滲透要点] 1.使学生了解到世界将面临严重的淡水危机。
2.让学生意识到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大家一起保护环境,爱护环保,做到环保人人有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滴管、水、量杯、饮料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提问: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是什么?升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以升为单位的的例子。
例如:酱油1升、色拉油4升、纯净水19升、可乐2.5升等。
2.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发现升与毫升作为单位的不同之处。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不同容器,并看看他们的容量各是多少?观察各自的容器互相交流观察情况(毫升单位)(比前面接触的锅、盆等的容量要小的多)这些容器的容量与我们前面接触的容器的容量相比,有什么不同?[环保教育渗透] 有些学生喜欢用喝剩下的饮料瓶用来做茶杯,这样很不好,特别是用来装热水或者温水,对我们健康形成严重的影响。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数学》第七章第一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详细内容为:了解数据收集的途径,掌握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并能用图表展示数据,进而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分析环保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图表展示数据。
2. 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图表的绘制与解读。
重点:数据收集的方法,数据整理的步骤,图表的展示与环保意识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调查问卷、计算器、直尺、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环境状况的图表,引发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介绍数据收集的途径,如调查问卷、访谈、网络查询等。
(2)讲解数据整理的方法,如分类、排序、计算等。
(3)展示如何用图表展示数据,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设计关于环保问题的调查问卷。
(2)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图表。
(3)小组展示,分享调查成果,分析环保问题。
4.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根据数据绘制条形图和折线图。
(2)分析图表,提出环保建议。
5. 随堂练习:(1)绘制图表,展示我国近年来空气质量的变化。
(2)分析图表,讨论空气质量改善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1. 数据收集的途径2. 数据整理的方法3. 图表的绘制与解读4. 环保问题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收集并整理家里一周的用电量数据,绘制条形图。
(2)分析用电量的变化,提出节能建议。
2. 答案:(1)条形图如下:家用电器用电量(度)电视 10空调 15洗衣机 8冰箱 5(2)节能建议:合理使用电器,避免长时间待机,选用节能型电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计划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学校环保教育计划,明确数学学科在环保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在数学课程中有机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周围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让学生们对环境问题进行多种角度的参与和实践,并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主要工作1、初步了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到的环境科学知识。
2、了解当前重要的环境问题,树立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
3、培养环境道德观,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4、发展环保技能。
5、发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6、培养批判性思维,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要求:1、低年级(一、二年级):侧重于简单的、初步的环境知识。
如通过对图形、物体、动物的认识以及对有关环境的简单应用题学习,并适时开展游戏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环境的美,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2、中年级(三、四年级):侧重于了解或理解基本的学科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如通过考察自然和人工环境中的物体来学习几何中的一些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与运算的技能,从而认识数学与环境的密切联系;通过对亿以内数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状况;开展如《参观圬水厂》之类的调查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危机感、紧迫感与责任感。
通过有关环境方面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高年级(五、六年级):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态度、环境价值观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同时进一步扩大和加深思想教育范围,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
如通过统计材料可以反映我国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对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认识;通过对《百分数的认识》一节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人口教育;根据第十册教材内容,通过让学生在一个路口统计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一方面使学生对交通状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联想到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认识刘弄小学。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数学》教材第七章第一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主要内容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简单数据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环保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到环保实际问题中。
2.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对环保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保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环保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如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
(2)讲解数据整理的方法,如分类、排序、归纳等。
(3)讲解数据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如图表、统计量、概率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环保案例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环保问题,设计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案,并进行描述和分析。
5. 小组汇报(5分钟)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结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环保案例分析2. 内容:(1)数据收集方法: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
(2)数据整理方法:分类、排序、归纳等。
(3)数据描述和分析方法:图表、统计量、概率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收集本地区近三年的空气质量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
(2)调查本班同学的环保行为,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进行数据分析。
2. 答案:(1)空气质量数据整理表。
(2)环保行为数据分析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案名称:初中数学渗透环境教育
年级:八年级
学科:数学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环保问题,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教学内容:
1. 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
3. 生活中的环保实例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环境保护的了解和看法。
二、新课(20分钟)
1. 教师介绍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环保的意义。
2. 教师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如通过数据分析、计算等方法。
3.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环保问题解决。
三、实例分析(10分钟)
1. 教师提出一个环保问题,如水资源浪费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该问题。
3. 各组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行交流讨论。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环保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出自己在生活中可以实践的环保行为。
教学评价:
1. 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关注生活中环保问题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二节《众数与中位数》。
具体内容为: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能运用众数和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众数和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众数和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将环保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组数据:2,3,4,4,5,5,6,6,7,8,9,10。
提问:“如果要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你们知道该怎么做吗?”2. 例题讲解: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
3.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独立完成求众数和中位数的工作,并解释结果。
4. 环保教育融入:教师提出问题:“众数和中位数在环保方面有什么应用呢?”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
七、作业设计1. 求下列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并解释结果:数据:2,3,4,4,5,5,6,6,7,8,9,10。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众数和中位数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统计量,如平均数、方差等,并探讨它们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收集实际数据,运用众数和中位数等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环境教育渗透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提高环保意识。
2. 通过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环境与数学的关系2. 环保数学问题的探讨3. 数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环境问题的图片,如污染、温室效应等,引起学生的关注。
2. 提问:你们认为环境问题与数学有什么关系呢?二、环境与数学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环境问题与数学的关联,如资源的分配、污染的治理等。
2. 举例说明数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应用,如空气质量指数的计算、碳排放的计算等。
三、环保数学问题的探讨(2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环保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问题举例:某城市每年的垃圾产生量为100万吨,每吨垃圾的处理费用为100元,如果垃圾减少10%,的处理费用是多少?四、数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环境保护,如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数学实践活动,如设计一个节能减排的方案等。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反思自己在环保方面的责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环境与数学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环保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3. 学生对数学在环境保护中应用的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1. 环境问题的图片和视频。
2. 环保数学问题的案例。
3. 数学软件和工具,如计算器等。
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与数学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教师应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数学与环境保护的兴趣和意识。
1.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与数学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现状和重要性。
数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资源分配、污染控制等。
第二章:环境问题的数学模型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模型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利用计算机软件工具,如数学软件或编程语言,进行模型建立和分析。
2.3 教学内容数学模型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如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等。
第三章:资源的合理利用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资源利用的数学模型和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优化资源利用的能力。
3.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优化资源分配。
利用实际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提出解决方案。
3.3 教学内容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概念和方法。
资源分配的数学模型,如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等。
第四章:污染控制与治理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数学模型和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分析污染问题。
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可视化工具,展示污染控制的效果和影响。
4.3 教学内容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污染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如扩散方程、反应堆模型等。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案目标让学生总结前几章的内容和收获。
培养学生对环境数学建模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5.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进行互动交流和思考。
5.3 教学内容总结前几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展望环境数学建模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第六章:气候变化与数学模型6.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现状和挑战。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同名43390)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认识毫升执教者罗迈豪[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能正确的认识容量的含义和升这个容量单位,同时,通过生活实际和提前预习,一部分学生已知道毫升这个单位,但对毫升具体含义以及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不是很了解。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15―17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实践活动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与运用。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容量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思路] 本节课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践活动,亲自体验1毫升的感觉以及自己验证1000毫升与1升之间的关系:课堂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掂一掂、玩一玩、估一估”,为了让学生更精确地感知“毫升”尽量从多种角度,让学生感受、探索、思考。
在教学毫升知识的同时,渗透环保知识,让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同,为本课学习毫升的知识做了一定的铺垫准备,通过知识迁移很容易让学生明白学习毫升的步骤和方法。
3.揭示课题:毫升(板书)像计量这些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毫升作为单位。
毫升可以用“mL(ml)”并让学生读、写“毫升”或者用字母表示“mL(ml)”。
二.新授1毫升,让学生感知、形成、体验1毫升的概念。
(一)初步认识毫升,记住常用数据。
课件出示常见容器图片,让学生细心观察并记住常用的数据,以此作为一个判断多少毫升的标准:500毫升橙汁750 mL沐浴露250毫升牛奶100 mL酸奶……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并记住这些常用的以毫升为单位的数据,例如我们平时喝的饮料一般是500毫升,那么我们就知道1升就是2瓶饮料的容量大小。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问题与数学学科的关系;- 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数学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数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领域- 数学在环境数据分析中的作用2. 数学模型与环境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步骤- 实例分析: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水资源管理问题3. 数据分析与环境问题- 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 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 实例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环境污染数据4. 数学游戏与环境保护- 创意设计:设计数学游戏引发环境保护意识- 游戏实施: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游戏体验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环境问题与数学学科的关联探索,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究精神。
2. 分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研究与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游戏体验:运用数学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引入实际的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研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教学评价1. 日常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群体合作、问题探究、数学游戏等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品评价:评估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数学模型、数据分析结果和创意设计的数学游戏等作品。
3. 综合测试评价:进行针对数学与环境问题关联、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力的测试,考察学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资源- 数学教材与题集- 环境保护相关资料和案例- 数学游戏设计指导书籍- 数据分析软件和工具六、教学时长本教案设计为8个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
*以上为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的内容概要。
详细的教案编写和教学过程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
初中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环保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材: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
2. 教学章节:第八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环保问题,如空气质量指数、水资源利用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分享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法。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总结环保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关爱环境。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合作意识。
2. 学生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展示和讨论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学生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在解决环保问题时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4. 学生环保意识:通过课后作业和日常行为观察,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五、教学资源:1. 环保图片素材。
2. 环保数据素材。
3. 数学教材。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注重课后实践,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环保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环保行为。
4.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关注环保领域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实现数学教学与环保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教案:两步计算应用题罗铸宏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懂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做贡献。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小朋友,我们新桥小学举行过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的活动,我们的校园美吗?你们看那苍翠的塔松、挺拔的银杏、绿绿的草坪……生活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你感到幸福吗?这么美的校园环境来自我们学校老师和同学的辛勤创设,来自于我们对校园环境的爱护。
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植树图)这是三年级同学在今年3月12日植树节到植树的图片,你瞧!他们干得多起劲啊。
二、新授:(一)出示例题:三(4)班有14人参加植树,三(3)班参加的人数是三(4)班的3倍"1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三(3)有多少人参加了植树活动?(2)、三(3)班和三(4)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3)、三(3)班比三(4)班多几人参加植树?2 逐步解答学生的提问(1)指名列式,14×3=42(人) 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列式?(2)出示:三(4)班有14人参加植树,三(3)班参加的人数是三(4)班的3倍,三(3)和三(5)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师:分析条件,谁和谁比,把谁看作1倍?a、画线段图,课件演示倍数关系:三(4)班14人三(3)班共?人b、师生共同分析数量关系:三(4)班是1倍,1倍是多少人? 三(3)班是三(4)班的3倍,也就是(3)个14。
求三(3)三(4)共几人,其实就是求几个14人?c、学生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方法,师板书方法一::方法二:14×3=42(人) 3+1=442+14=56(人) 14×4=56(人)14×3+14 14×(3+1)师质疑方法二:“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4”表示什么?“14”表示什么?(3)我们来解答小朋友提出的第三个数学问题。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对数学的启示。
数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感受数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第二章:环境问题与数学建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环境问题中的数学建模实例。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环境问题中的数学建模实例。
第三章:数学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具体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数学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数学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数学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应用。
第四章:数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气候变化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数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数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感受数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第五章:数学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和管理生态系统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概念。
数学模型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概念。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数学模型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第六章:数学在自然资源评估与保护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数学在自然资源评估与保护中的方法。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数学与环境保护的兴趣和意识。
1.2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与数学的关系。
环境教育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引入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与数学的关系。
小组讨论,探讨环境教育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环境与数学的关系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与数学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实例分析。
2.3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介绍环境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小组合作,分析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实例。
第三章:环境污染的数学建模3.1 教案目标:让学生掌握环境污染的数学建模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环境污染的数学建模原理及其方法。
环境污染数学模型的应用实例。
3.3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讲解环境污染的数学建模原理及其方法。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建模方法分析环境问题。
第四章:自然资源的数学评估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数学评估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评估自然资源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自然资源的数学评估原理及其方法。
自然资源数学评估的应用实例。
4.3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讲解自然资源的数学评估原理及其方法。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评估方法分析自然资源问题。
第五章:环保意识的培养与实践5.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环保意识的培养方法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将环保理念付诸实践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环保意识的培养方法及其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
环保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5.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介绍环保意识的培养方法及其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培养环保意识。
第六章:气候变化与数学6.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现状及其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渗透环境教育教案教案:小学数学渗透环境教育一、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设计出环境保护的方案。
二、教学重点:1.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1.如何将数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提出有效的环境保护方案。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复习数学知识,准备相关实例和案例。
2.学生准备:带上学习用品,如铅笔、书包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境保护的话题,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展示一些环境保护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如统计一组数据,计算环境污染的程度等。
3.教师提供一些实例和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如设计环境保护方案、计算垃圾处理的成本等。
4.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出自己的环境保护方案,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引导和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案,并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相互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6.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六、小结: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希望学生们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完整版)六年级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通过数学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保护意识培养:- 介绍环保的概念和重要性。
- 分享一些环保实例,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
- 讨论环保的好处和我们的责任。
2. 数学与环保结合:- 提供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以环保为背景。
- 学生分组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 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保话题:- 引导学生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与学生分享一些环境问题的照片或视频。
2. 环保意识培养:-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环境行为,并与环保理念比对。
- 提出学生能够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建议。
3. 数学与环保结合:- 提供几个与环保相关的数学问题。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解决这些问题。
-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展示和解答。
4. 结束与总结:- 与学生讨论他们的解决方法和感受。
- 总结环保的重要性和如何通过数学解决环境问题。
四、教学资源和评估1. 资源:- 环保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
- 数学与环保相关的问题。
2. 评估:-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 评估每个小组在解决问题和展示时的表现。
五、拓展活动1.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环保理念,设计并制作一个小环保宣传海报。
2. 学生可选择一个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环保主题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将数学与环保进行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数学问题,并与学生分享解决方法和过程,能够增强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实践能力。
此外,拓展活动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保的理解和参与度。
在评估中,除了观察学生的表现外,也应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合作能力的评价。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教案:两步计算应用题罗铸宏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懂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做贡献。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小朋友,我们新桥小学举行过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的活动,我们的校园美吗?你们看那苍翠的塔松、挺拔的银杏、绿绿的草坪……生活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你感到幸福吗?这么美的校园环境来自我们学校老师和同学的辛勤创设,来自于我们对校园环境的爱护。
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植树图)这是三年级同学在今年3月12日植树节到植树的图片,你瞧!他们干得多起劲啊。
二、新授:(一)出示例题:三(4)班有14人参加植树,三(3)班参加的人数是三(4)班的3倍"1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三(3)有多少人参加了植树活动?(2)、三(3)班和三(4)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3)、三(3)班比三(4)班多几人参加植树?2 逐步解答学生的提问(1)指名列式,14×3=42(人) 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列式?(2)出示:三(4)班有14人参加植树,三(3)班参加的人数是三(4)班的3倍,三(3)和三(5)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师:分析条件,谁和谁比,把谁看作1倍?a、画线段图,课件演示倍数关系:三(4)班14人三(3)班共?人b、师生共同分析数量关系:三(4)班是1倍,1倍是多少人? 三(3)班是三(4)班的3倍,也就是(3)个14。
求三(3)三(4)共几人,其实就是求几个14人?c、学生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方法,师板书方法一::方法二:14×3=42(人) 3+1=442+14=56(人) 14×4=56(人)14×3+14 14×(3+1)师质疑方法二:“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4”表示什么?“14”表示什么?(3)我们来解答小朋友提出的第三个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