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 格式:docx
- 大小:17.16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探究摘要: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全人类、全方位、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且有助于语文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共同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因此,笔者经过梳理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联系日常教学实践,从转变教师观念、挖掘教材资源、链接生活实际三个策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策略从古至今,教育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生态文明建设,潜移默化、持之以恒地以学科教学的方式渗透着生态文明教育。
笔者经过梳理文献,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通过整理教材,分析统计了教材中课文文本、活动设计与插图中涉及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为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内容的依托;结合教学实践,尝试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在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本前提,它决定了人对自然的行为是缺乏理性的“自发”,还是基于理性的“自觉”;是善待保护,还是破坏伤害。
这种认识,需要从童年培养,可以渗透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中。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热爱、尊重大自然与生命的意识和情感,丰富学生环境保护的知识与技能,知道人与自然是彼此平等、互相依赖的关系,增强学生关心身边环境与人类未来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保护、节约、绿色发展等理念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小学语文课标的要求之一。
无论是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教育均属于教育的精神层面,而语文学科具备的人文性特征对学生内在情感、精神与价值的熏陶和感染是持久深远的。
一方面,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内涵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相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实现二者“共赢”。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连接。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初探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一光辉题词集中体现了邓小平教育思想。
在21世纪,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关注的热点。
当今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将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生存空间。
从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因此结合课堂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渠道,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蕴藏着有关环保教育的因素,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找准切入口,有的放矢地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充分挖掘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编入了不少有关环保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至少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礼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环境是人类劳作,生息、繁衍和赖以生存的空间。
煦暖的阳光、峻峭的山峰、澎湃的大海、肥沃的原野、广袤的草原,这些壮丽的自然景观流入到作家的笔下,成为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好题材。
如:低年级的《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夏夜多美》和古诗《春晓》、《小池》、《绝句》等,中高年级的《三亚落日》、《趵突泉》、《黄果树瀑布》和古诗词《所见》、《游园不值》等。
这些课文不但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更使学生产生了护美的欲望。
2.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生物,与自然界其它生物物种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同样也是大自然的家。
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一种相互协调、和谐相处的关系。
如中低年级的《爷爷和小树》、《雪地里的小画家》、《松鼠和松果》、《父亲和鸟》等,高年级的《灰椋鸟》、《珍珠鸟》、《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等这些课文通过渗透环境教育,提高学生对自然的正确认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让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环保教育作者:朱静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01期江泽民同志说:“环境保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积德‟的事业。
”翻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你会发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一册课文,都有与环保相关的课文。
如:《江南》、《大海睡了》、《秋游》、《水乡歌》、《美丽的丹顶鹤》、《拉萨的秋天》、《珍珠鸟》、《黄果树瀑布》、《草原》等,教参及课标对环保教育也有相关的说明,要求师生通过文本的学习,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认识、了解、欣赏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懂得珍惜自然资源,树立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文道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渗透“环保”教育的意义重大。
一、依纲据本,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或多或少跟环境教育有些联系,如苏教版第八册就有四篇课文就是直接进行环境教育,它们是《走,我们去植树》、《特殊的葬礼》、《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
《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热情洋溢的诗,它呼吁少先队员去种树,用独特优美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植树造林的好处。
而《特殊的葬礼》、《云雀的心愿》这两个文本描述了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的不良后果。
《沙漠中的绿洲》则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把沙漠变成了绿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每一棵小草、每一朵小花。
这类的课文有直接讲环保的,也有环保意识蕴涵其中,教师可适当挖掘其中的环境教育因素。
如《秋天》、《燕子》等课文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学生可以从中领略大自然的美,感受自然万物的丰富多彩,而教师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
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接受环保教育如果教师讲得较多,学生谈得少,填鸭似的把环保知识塞给学生,照本宣科,效果肯定会很差。
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喜闻乐见。
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塞特凯达斯瀑布不同时期的样子,从而直观地感受到瀑布“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从天而降”的壮观场面,然后展示今天的“枯竭、无奈、生命垂危、奄奄一息、消亡、失望”等即将消亡的悲哀,强烈的对比给学生以震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括苍镇中心校陈美燕小学环境教育对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
森林滥伐、水土流失、地球变暖、臭氧层空洞,以及各种各样的污染,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危害着我们的子孙后代。
面对如此迫切的环境危机 , 我们人类社会教育在其中更担负着尤为重要的任务。
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科学意识与健康意识,并促使其行为的改变,这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可推卸的责任。
新语文教学大纲上提出: " 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 ,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环境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
其二,应该在美育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前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
其三,在强调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倡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和豁达、平和、宁静的心境。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对环境的表述最终还是为表现人而服务的。
课堂教学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书本、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获得环境保护知识。
把学习语言文字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环境意识,达到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
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呢?其实,语文教学中环保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现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识字教学中的环保教育课文中出现一些环境基础知识的名词 , 要使学生明白词义 , 渗透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事。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绿色教育的策略作者:杨志清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8期摘要:绿色教育的渗透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个性特点,认知水平,独特体验等,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学生得到知识的精华,精神的洗礼,成为敢于创新,能够创新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绿色教育; 教学实施策略一.前言“绿色教育”即尊重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合理开发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把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二.绿色教育分析绿色教育的框架设计和实践探索是当代教育界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绿色教育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议题。
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绿色教育的研究。
在现代教育中,社会,学生家长在评价一个学校是否成功多看学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很多学校以及教育部门更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
教育的发展最终变成了为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也最终成为部分“精英”学生的培养。
这种变化使教育失去了本身的重要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人人享受教育”成为空洞的口号。
无疑,教育中的发展主义问题是现代教育更要直面的问题,现代教育同样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己任,让促进学生人格,情感的发展和考试成绩的提升一样受到重视并得到改善。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绿色教育的实施意义绿色教育在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绿色教学的实施意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活化课堂小学生思想活跃、思维跳脱,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绿色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一改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强调小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探究问题,这有利于营造活泼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起到了活化课堂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帮助小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摘要:小学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并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而在这一特定的教育阶段中,教师要利用学科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环境教育,从小就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尊重自然法则的观念,懂得大自然中的每一处地质构造的价值存在都是由亿万年发展所形成的,认识人的主观是不可强加于自然或改变自然发展的道理,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利用小学阶段的学科渗透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根本认识,促进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观的逐步形成,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培养爱国感情在教育过程中,利用学科渗透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感受祖国的山川秀美,感受祖国地大物博辉煌灿烂,从而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可以说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谈一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渗透环境教育,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育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教育体会。
一、教学过程中,引导认识渗透环境教育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教育阶段,利用对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的机会渗透环境教育是特别重要的教育过程,我们知道,作为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教育方向,或者说都有突出的教育点,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除正常的传授知识外,并紧紧抓住语文课文这一教育点,来确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渗透教育,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科渗透教育需要长期的坚持,必定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们逐步形成尊重自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为将来更好地为建设伟大的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科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可以这样说,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本,环境是大自然的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在环境面前,要充分认识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法则而不可强行改变规律,有些时候,强行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那么就会必然遭受大自然的惩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甚至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破坏,这已经是被违背自然规律所造成的伤害所证明的道理。
四年级语文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教学计划五府营中心小学任秋梅一、指导思想:环境教育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面临的一大新课题,作为教师更应该走在环保的前列,“环保无巨细,我行你更行”我是一名班主任,更是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环境教育题材,找到“渗透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关心环境就是关心自己”的思想。
据大纲的要求及当前的形式,让学生从语文教学中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自然界受污染的原因,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激起学生自觉为保护生态环境行动起来。
三、采取措施:1、在教学《观潮》《颐和园》《秦兵马俑》《长城》《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中,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到人们自觉为保护自然环境和稀世珍宝所作出的努力。
2、在教学《长城》《颐和园》等课文时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到环境受污染的原因,应采取的措施等,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增强环保意识。
3、在教学《鸟的天堂》《观潮》《颐和园》《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中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共同生存发展等问题,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4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单元的课文学习时,充分利用文本知识教育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等课文的学习,更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教材,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把抽象的环保知识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环保行为。
通过手抄报的制作,强化环保意识真正明白只有保护环境,才能造福子孙后代。
同时可以利用我国3.12植树节、3.22世界水日、4.22地球日等节水日、等重大节日对学生环保教育,让环保深入人心,走入千家万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
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但有利于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良好品质,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
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展现了小学语文教学在环保教育中的独特魅力。
一、走进语文课本,挖掘环保素材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蕴藏着众多的环保素材,如:《桂林山水》、《鸟的天堂》、《只有一个地球》、《美丽的小兴安岭》等,从不同层面讴歌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与共容,引导学生提高对自然的正确认识,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现代文明意识,自觉地约束自身的非理智行为,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就等于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和公德良知。
二、走进语文课堂,渗透环保教育在深入全面地把握了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把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不牵强附会,不生硬灌输。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环保”的内涵是丰富的,可以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体味,来渗透环保教育。
如教学《柳树醒了》一课,教师可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呼吸大自然的空气,触摸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去寻找春天大自然的特点,去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去互相畅谈自己的感觉。
教学《这儿真好》一课,可从指导朗读人物对话入手,来体会为什么大家都认为“这儿真好”,都愿意住下来,与小熊做伙伴,使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知道改善自然环境的重要。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文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在星光灿烂的文化长河里有多少文人墨客,用他们手中的笔书写了讴歌自然、歌咏人文的千古绝唱和不朽名篇,从而激励了代代华夏子孙前赴后继、自强不息。
在作文课中我们引导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像李白、徐霞客那样,走近自然、感悟自然,以手中的笔去描写大自然的美丽与壮观,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老师在作文上可以开展以“环保”为题的习作训练,如:《森林与地球》、《水,生命之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保护,教育为本。
我国目前国民的环境意识淡薄,尚未能对环境状况作出相应的警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责无傍贷,对于教育的内容而言,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
1.处处留心皆学问,时时感悟重环保环境保护涉及面十分广,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
而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范围也的确非常广泛,从远古时代到二十世纪,中外作品中的各种人物生活的环境以及风情万种的大自然都为我们提供了环保教育的丰厚土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有近百篇课文可以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以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
只是如何巧妙”渗透”费时费力。
1.1 语文课巧用”插图”,感知形象,渗透环境保护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多达几百幅,教材插图就是”物”,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树影。
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丽的景色在学生中所唤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使其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进而渗透环保教育。
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除了桂林山水外,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还有沟壑纵横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和矿山……他们会由衷地感叹:人类居住的地球是多么美好——蓝天、白云、绿水、鸟语、花香,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人类追求提供了精神方面的条件。
古老、慈爱的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宽容、忍耐,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
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事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在《迷人的张家界》中,张家界不但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还是植物的宝库、动物的乐园。
小学语文教育渗透的环境教育作者:王琴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小学语文教材入手分析语文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可能性。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环境的内容分析和比例分析,语文教育中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
【关键词】语文教育环境教育教材分析【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30-0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人口增长、现代科技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环境教育已是势在必行。
环境教育是指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现阶段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最佳途径是与各个具体学科的教育相结合。
语文是小学生主要课程之一,那么语文教育中能否渗透环境教育呢?因此,笔者对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可能性。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环境内容分析(一)比例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册均有大量的与环境有关的文章,有的甚至占全册2/3的比例。
统计的结果如下:第一册有9篇,占全册的69.2%,描写自然景观的89.1%,描写人文景观的11.1%;第二册有16篇,占全册的61.5%,描写自然景观的100%;第三册有16篇,占全册的69.6%,描写自然景观的100%;第四册有14篇,占全册的58.3%,描写自然景观的100%;第五册有13篇,占全册的54.2%,描写自然景观的76.9%;描写人文景观23.1%;第六册有19篇,占全册的67.9%,描写自然景观的78.9%;描写人文景观的21.1%第七册有11篇,占全册的45.8%,描写自然景观的72.7%,描写人文景观的27.3%;第八册有14篇,占全册的60.9%,描写自然景观的92.9%;描写人文景观的7.1%;第九册有10篇,占全册的38.5%,描写自然景观的90%;描写人文景观的10%;第十册有15篇,占全册的57.7%,描写自然景观的78.5%;描写人文景观的21.4%;第十一册有7篇,占全册的29.2%,描写自然景观的100%;第十二册有9篇占,全册的37.5%,描写自然景观的100%;全十二册有153篇占全册课文的58.7%。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西宁市劳动路小学孟翘翘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
而语文教学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环境教育呢?
一、课堂上,强化学生的环境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情感熏陶、切身体验是一条重要途径。
只有深入到文本所设置的那种情境之中,和文中的人、物、景以及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环境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环境教学收到好的效果。
1. 朗诵入境,强化体验。
语文教学,有一条基本的规律,就是“味从读中来”,“读”是强化情感体验的主要手段。
如《生命桥》一课,描写一群羚羊在猎人的追赶下逃到一处悬崖边。
老羚羊为了保护小羚羊的生命以自己身体为“桥墩”,帮助小羚羊完成在跳崖过程中的空中过渡,这种“舍己为人”的逃生壮举使“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文章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有着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时就用通过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诵强化情感体验。
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感情,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共鸣,受到爱护弱小、保护动物思想的教育。
教材中还有许多课文也可通过反复朗诵,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
然的思想感情。
2. 交流感受,强化体验。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各自阅读课文后的感受,对强化体验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例如,《生命桥》一文的教学即将结束,我对同学们说:“此时此刻你不想对老羚羊、对小羚羊或是对猎人说点什么吗,如果你自己就是老羚羊,你会怎做?”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表达对动物的关爱,有的
谴责猎人?教师这时候要善于利用这些“生成资源”巧妙地进行环境教育。
3. 角色表演,强化体验。
就是通过扮演角色、
表演情节来强化情感体验,受到环境教育。
如《珍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动它。
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表演去体会那种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4. 媒体演示,强化体验。
就是借助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制成课件配合教学,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受到环境教育。
如《鸟岛》一课,就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碧如洗的湖面、遮天蔽日的飞鸟、密密麻麻的鸟窝、遍地散落的鸟蛋、熙熙攘攘的游人?这些画面让人神往、让人惊叹,怎能不激起学生爱
鸟护鸟的热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课堂外,合理放宽延伸
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间壁垒,沟通校内外联
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环境,无疑也应该遵循这样的思路。
第一,向课外作业延伸。
如教《特殊的葬
礼》之后,可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两条作业:想象一下巴西总统在该瀑布的葬礼上是怎么说的,为他写一份讲话稿,字数200字左右;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制订一份《环保公约》。
第二,向科普读物延伸。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的方法加强环境教育。
如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等书籍和《大自然》等刊物。
第三,向日常生活延伸。
生活中处处有环保的学问。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能仅仅落实在课本的层面,而应该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环境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强化情感体验,还有必要在课本之外为学生补充一些以环境问题为内容的视听材料,如影视录像、书籍、图表、新闻报道等,让学生围绕这些材料进行课内外的听说读写训练。
如让学生就这些教材所反映的环境知识展开讨论;根据自己从自然或社会课中了解到的环境知识,编写故事、公益广告词,给家长或社
区成员写建议书、对他们进行游说;记叙自己或他人的环境行为;记叙自己参加的环境调查或环境保护活动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引导学生实践积极的环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