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高分子材料及其相关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6
药用高分子材料及其相关发展摘要:随着材料科学的高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对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药用高分子材料与药物制剂的发展;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安全性;我国药用高分子应用和研究开发现状;高分子辅料与缓控释系统发展关系。
关键词: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辅料、高分子辅料、缓控释系统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是高分子科学与生命科学等诸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一个重要交叉领域。
药用高分子材料在现代药物制剂的研发、生产和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开发提高药品质量和发展新型药物传输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1.药用高分子材料与药物制剂的发展药用高分子材料是指在药物制剂中应用、本身一般不具备药理和生理活性但能够赋予或改善药物制剂特定性能的各种高分子。
药用高分子材料在现代药物制剂研发及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提高药品质量和发展新型药物传输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看出,作为药剂添加剂应用的高分子多种多样,它们可以是药品成形的助剂,也可以用于提高药物稳定性、溶解性、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等。
正因为许多新的具有特殊性能的高分子材料的出现,诸如口服缓释和控释片剂、微丸剂、皮下埋植剂以及注射用靶向制剂等现代药物传输系统等才得以问世。
这些新型药物制剂改变了人们的用药方式和给药量,使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更为有效。
采用纤维素衍生物和丙烯酸树脂制备的不同药物的缓释及控释片剂和胶囊己经在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一天需数次服药的许多普通制剂正在被一天二次或仅服一次的缓控释制剂取代,在减少服药次数的同时降低了血药浓度的波动性、减少了毒副作用而受到患者的欢迎。
原来需要每日注射一次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注射液,在制备成聚乳酸微球后一次皮下注射可将药效延长至3个月甚至6个月之久。
应用高分子材料作为多肤、蛋白质以及基因的转运载体已成为21世纪初的热点研究领域。
2.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安全性药用高分子材料不仅需要强调其功能性而且必须强调其安全性,未经严格安全性研究和批准的新材料不能作为药物制剂添加剂使用国际药用辅料协会1997年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对新辅料安全性评价的指南。
药用高分子材料药用高分子材料是指用于医药领域的高分子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药物载体功能。
药用高分子材料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药物输送、组织工程、医疗器械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介绍药用高分子材料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首先,药用高分子材料在药物输送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药物输送方式往往存在药物的不稳定性、生物利用度低、毒副作用大等问题。
而药用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的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毒副作用,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例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是一种常用的药用高分子材料,可以作为微球或纳米粒子的载体,用于输送抗癌药物、抗生素等。
另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明胶等药用高分子材料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领域。
其次,药用高分子材料在组织工程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组织工程是一种利用生物材料、细胞和生物活性分子构建人工组织和器官的技术,旨在修复和再生受损组织。
药用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可以作为组织工程材料用于修复骨折、软骨损伤、皮肤缺损等。
例如,聚乳酸(PLA)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可以用于制备骨修复材料和软骨修复材料,可促进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生长和再生。
另外,明胶和壳聚糖等药用高分子材料也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
此外,药用高分子材料在医疗器械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医疗器械是用于诊断、治疗、缓解疾病的器械,如缝合线、人工心脏瓣膜、支架等。
药用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加工性,可以用于制备医疗器械。
例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可以用于制备医用缝合线和人工心脏瓣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
另外,聚乳酸(PLA)和聚己内酯(PCL)等药用高分子材料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领域。
总之,药用高分子材料在医学领域中具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在药物输送、组织工程、医疗器械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药用高分子材料
药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它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
的意义。
药用高分子材料是指在药物制剂中作为载体、包装材料或者药物本身的高分子材料。
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可控释放性和多功能性等特点,因此在药物制剂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药用高分子材料在药物制剂中作为载体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将药物载入
高分子材料中,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降低毒性、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例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是一种常用的药用高分子材料,它可以作为微球、纳米粒等载体,用于控制释放药物,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其次,药用高分子材料在药物包装领域也具有重要作用。
药物包装材料需要具
有良好的阻隔性能、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以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药用高分子材料可以作为药物包装材料,例如聚乙烯醇、聚己内酯等,它们可以有效地保护药物,延长药物的保质期,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药用高分子材料还可以作为药物本身。
一些高分子材料本身具有药物活性,例如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PEG-PLA)可以作为抗癌药物,具有良好的抗
肿瘤活性。
这种药物既可以作为载体,也可以作为药物本身,具有双重作用。
总的来说,药用高分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它在药物制剂中
作为载体、包装材料或者药物本身,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药用高分子材料将会在医药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药用高分子材料药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类应用于医药领域的特殊高分子材料。
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释放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特点,在医疗器械、药物传递系统和组织工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药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
1. 聚乳酸(PLA)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乳酸和PLGA是最常用的药用高分子材料之一。
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用于制备缝合线、药物载体和组织工程支架等。
此外,由于它们的可良好可控释放性,它们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缓释系统,如微球、纳米颗粒和纳米纤维等。
2.玻尿酸(HA)和聚乙二醇(PEG):玻尿酸是一种天然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它可用于制备软骨修复材料、皮肤填充剂和药物传递系统等。
聚乙二醇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可用于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增加其溶解度,并延长药物的半衰期。
3.聚酯和聚酰胺:聚酯和聚酰胺是常用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它们可用于制备缝线、填充剂和组织工程支架等,在骨科、牙科和整形外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它们还可以通过改变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来调控材料的生物可降解性和机械性能,以适应不同的医疗需求。
4.明胶和胶原蛋白:明胶和胶原蛋白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
它们可用于制备组织工程支架、药物载体和伤口愈合材料等。
此外,由于其结构与人体组织相似,它们在医学成像和细胞培养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药用高分子材料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药用高分子材料被用于特定的医疗应用,如聚己内酯(PCL)、聚碳酸酯(PC)和聚乳酸-联谷氨酸共聚物(PLLA-Glu)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用高分子材料还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为医学领域的进步做出贡献。
药用高分子材料论文药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它在药物传递、医疗器械、组织工程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从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定义、特点、应用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药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类在医药领域中应用广泛的材料,它具有多种形态和结构,包括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
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明胶、壳聚糖等,而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乳酸、聚己内酯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够在人体内被分解和吸收,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其次,药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多种特点,包括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可调控性和多样性。
生物相容性是指材料与生物体相容的能力,可降解性是指材料在生物体内能够被降解和代谢,不会对生物体造成损害。
可调控性是指材料的性能和结构可以通过合成方法和工艺条件进行调控,而多样性则是指材料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设计和制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药用高分子材料在药物传递、医疗器械和组织工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药物传递方面,药用高分子材料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在医疗器械方面,药用高分子材料可以用于制备各种医疗器械,如缝合线、人工关节、支架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在组织工程方面,药用高分子材料可以用于细胞培养支架的制备,可以提供细胞生长的支撑和生长环境,有助于组织再生和修复。
最后,药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药用高分子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未来,药用高分子材料将更加注重其在药物传递、医疗器械和组织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同时也将更加注重其在材料性能和结构上的调控和设计,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综上所述,药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它将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用高分子材料将会在医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药用高分子材料论文药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类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
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可控释放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组织工程、医用器械等领域。
本文将从药用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药用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是衡量材料在生物体内是否引起免疫排斥和毒性反应的重要指标。
药用高分子材料可以与生物体组织良好地相容,不会引起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可降解聚乳酸材料被用于制备缝合线、修复骨折等医疗器械,其生物相容性得到了充分验证。
其次,药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可降解性。
可降解性是指材料在生物体内可以被自然降解为无害的物质,不会对生物体造成持久的影响。
这种特性使得药用高分子材料在药物传递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例如,可降解的聚乙烯醇-聚乳酸共聚物被广泛用于制备药物缓释微球,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
另外,药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可控释放性。
可控释放性是指药物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以可控的速率从材料中释放出来。
这种特性使得药用高分子材料在药物传递系统中可以实现精确的药物释放,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例如,通过改变材料的孔隙结构和表面性质,可以实现对药物释放速率的调控,从而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和定向释放。
在当前的研究中,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研究重点逐渐从材料本身向材料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转移。
同时,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和组织工程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对药用高分子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催生了一大批新型药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开发。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和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药用高分子材料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药用高分子材料将会在医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药用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可控释放性等特点,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功能性质和发展前景(2)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功能性质和发展前景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前景2017-04-07 08:53 | #2楼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用以制造人体内脏、体外器官、药物剂型及医疗器械的聚合物材料,已经被应用到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医用高分子材料属于一种特殊的功能高分子材料,通常用于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以及替换或修复、合成或再生损伤组织和器官具有延长病人生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等作用。
简单地说,医用高分子材料学,是介于现代医学和高分子科学之间,并且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的一门交叉学科。
目前,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可谓异军突起,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如雨后春笋遍及整个医学领域,其用量也在持续稳定地增长1。
因此探索发现医用高分子材料应用的新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为造福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1医用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动力来自医学领域的客观需要。
医用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医学方面对于高分子材料也有严格要求,因此其必须具有必要的特点满足基本要求。
1.1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同普通高分子材料相比,医用高分子材料对单体及其聚合物的锌、铅、镉、铜、钡、锡等金属离子的残留量及树脂纯度、分子量分布等都有较高要求。
但是在塑料类医疗器械的制备和产业化过程中,决定医疗器械质量和水平的不仅仅是医用塑料本身的性能。
实际上在塑料类医疗器械的制备中,加工工艺和技术装备条件在塑料类医疗器械的质量和水平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如下:(1)优良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及可杀菌消毒;(2)优良的生物体替代性和生物体相容性,不会引起炎症和过敏,不会致癌,具有抗血栓性;(3)长期埋植在体内,不会丧失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等物理力学性能; 1(4)易于加工成所需要的复杂的形状2。
1.2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基本要求大部分医用高分子材料是要用于人体的,它在植入后将会与人体发生一系列的相互作用,为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国内外对所有进入临床应用的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要求都是十分严格的。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生物材料也称为生物医学材料,是指以医疗为目的,用于与生物组织接触以形成功能的无生命的材料。
主要包括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陶瓷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和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等。
研究领域涉及材料学、化学、医学、生命科学,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一门介于现代医学和高分子科学之间的新兴学科。
它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血液学等多种边缘学科。
目前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已遍及整个医学领域(如:人工器官、外科修复、理疗康复、诊断治疗等)。
由于医用高分子材料可以通过组成和结构的控制而使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耐生物老化,作为长期植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稳定性和物理、机械性能,易加工成型,原料易得,便于消毒灭菌,因此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已成为生物材料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品种,近年来发展需求量增长十分迅速。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经验和半经验阶段,还没有能够建立在分子设计的基础上,以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材料的化学组成、表面性质和生命体组织的相容性之间的关系为依据来研究开发新材料。
目前全世界应用的有90多个品种,西方国家消耗的医用高分子材料每年以10%~20%的速度增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命质量的追求,我国对医用高分子材料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1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及基本条件医用高分子材料需长期与人体体表、血液、体液接触,有的甚至要求永久性植入体内。
因此,这类材料必须具有优良的生物体替代性(力学性能、功能性)和生物相容性。
a·生物功能性:因各种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用途而异,如:作为缓释药物时,药物的缓释性能就是其生物功能性。
b·生物相容性: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包括2个方面:一是材料反应,主要包括材料在生物环境中被腐蚀、吸收、降解、磨损和失效等;二是宿主反应,包括局部和全身反应,如炎症、细胞毒性、凝血、过敏、致畸和免疫反应等。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市场发展情况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市场发展情况生物医用材料简介:生物医用材料指的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能、特种功能,用于人工器官、外科修复、理疗康复、诊断、治疗疾患,而对人体组织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的材料。
现在各种合成材料和天然高分子材料、金属和合金材料、陶瓷和碳素材料以及各种复合材料,其制成产品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和科研。
一、生物医用材料分类:生物材料应用广泛,品种很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通常是按材料属性分为:合成高分子材料(聚氨酯、聚酯、聚乳酸、聚乙醇酸、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及其他医用合成塑料和橡胶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如胶原、丝蛋白、纤维素、壳聚糖等)、金属与合金材料(如钦金属及其合金等)、无机材料(生物活性陶瓷,羟基磷灰石等)、复合材料(碳纤维/聚合物、玻璃纤维/聚合物等)。
根据材料的用途,这些材料又可以分为生物惰性(bioinert)、生物活性(bioactive)或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材料。
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1、定义: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指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和置换损坏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
生物医学材料中发展最早、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材料,也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材料。
它既可以来源于天然产物,又可以人工合成。
此类材料除应满足一般的物理、化学性能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足够好的生物相容性。
2、分类:按材料来源分:(1)医用金属和合金。
主要用于承力的骨、关节和牙等硬组织的修复和替换。
(2)医用高分子生物材料。
高分子化合物是构成人体绝大部分组织和器官的物质,医用高分子生物材料包括合成(如:聚酯、硅橡胶)和天然高分子(如:胶原、甲壳素)。
(3)医用生物陶瓷。
有惰性生物陶瓷和活性生物陶瓷(羟基磷灰石陶瓷、可吸收磷酸三钙陶瓷等)(4)医用生物复合材料。
如羟基磷灰石涂复钛合金,炭纤维或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增强聚乳酸等高分子材料。
(5)生物衍生材料。
这类材料是将活性的生物体组织,包括自体和异体组织,经处理改性而获得的无活性的生物材料。
药用高分子材料及其相关发展李彦松制药072 学号:050714214摘要随着材料科学的高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对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药用高分子材料与药物制剂的发展;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安全性;我国药用高分子应用和研究开发现状;高分子辅料与缓控释系统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辅料、高分子辅料、缓控释系统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是高分子科学与生命科学等诸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一个重要交叉领域。
药用高分子材料在现代药物制剂的研发、生产和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开发提高药品质量和发展新型药物传输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1.药用高分子材料与药物制剂的发展药用高分子材料是指在药物制剂中应用、本身一般不具备药理和生理活性但能够赋予或改善药物制剂特定性能的各种高分子。
药用高分子材料在现代药物制剂研发及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提高药品质量和发展新型药物传输系统具有重要意义[1]。
表1列出了目前在药物制剂中常用的一部分药用高分子材料。
可以看出,作为药剂添加剂应用的高分子多种多样,它们可以是药品成形的助剂,也可以用于提高药物稳定性、溶解性、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等[2]。
表1 药物制剂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正因为许多新的具有特殊性能的高分子材料的出现,诸如口服缓释和控释片剂、微丸剂、皮下埋植剂以及注射用靶向制剂等现代药物传输系统等才得以问世。
这些新型药物制剂改变了人们的用药方式和给药量,使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更为有效[4]。
采用纤维素衍生物和丙烯酸树脂制备的不同药物的缓释及控释片剂和胶囊己经在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一天需数次服药的许多普通制剂正在被一天二次或仅服一次的缓控释制剂取代,在减少服药次数的同时降低了血药浓度的波动性、减少了毒副作用而受到患者的欢迎。
原来需要每日注射一次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注射液,在制备成聚乳酸微球后一次皮下注射可将药效延长至3个月甚至6个月之久。
应用高分子材料作为多肤、蛋白质以及基因的转运载体已成为21世纪初的热点研究领域。
2.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安全性药用高分子材料不仅需要强调其功能性而且必须强调其安全性,未经严格安全性研究和批准的新材料不能作为药物制剂添加剂使用[5]。
国际药用辅料协会(Interna- Tional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 Council, IPEC)于1997年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对新辅料安全性评价的指南。
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评价是对药用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内容。
包括材料与机体组织或血液长期接触时产生的生物学反应性,也包括这些外来物质在机体因素影响下产生的自身功能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
各种用于皮下、肌肉等组织的埋植剂、器官、关节腔、血管注射的药用高分子材料微粒等须特别重视其生物相容性问题。
材料与组织相接触后性能变化与否称为组织相容性(tissue compatibility)。
例如,生物相容性不佳的高分子材料埋植剂有可能在肌肉产生刺激性、炎症、肉芽肿、坏死等生理不良反应,也可能因肌肉组织细胞的粘附、体液成分的作用等产生变形、强度下降或软化等改变药物的释放特征。
材料与血液产生相互作用的称为血液相容性。
例如,某些高分子材料注射进入血管后,材料表面吸附血浆蛋白,血小板粘附、聚集、变形,最终可引起血栓等[6].许多高分子材料的安全性问题不仅与高分子本身性质有关,可能也与高分子生产或合成过程中的副产物、添加剂、助剂等有关,也与生产、贮放过程中的降解物、或混入的不纯成分等有关。
与高分子的化学结构相比,这些物质更容易引起生物相容性问题。
所以,除了选择生物性质优良、残留量小、易于清除的高分子助剂对改善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实行优良的生产管理规范(GMP)是非常必要的。
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生物不相容性的原因不是由于材料本身,而是由于在制备和生产过程中的染菌。
在进行生物相容性研究时特别注意在无菌条件下的操作。
对于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上能够耐受干热或湿热灭菌的高分子材料,采用洁净及无污染的生产条件,通过干燥、结晶条件的控制,在制剂生产过程中加强GMP管理以及产品的最终灭菌过程,能满足无菌要求。
但对于受热不稳定材料或容易变形的高分子材料,无菌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制剂的生物相容性及实际应用。
3.我国药用高分子应用和研究开发现状辅料是保证药物制剂生产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质量可靠性和多样性是剂型和制剂先进程度的一面镜子。
在药用辅料中,高分子占有很大的比例,许多剂型和制剂的开发和生产离不开高分子。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制剂工业的基础相对薄弱、发展相对缓慢,包括药用高分子生产在内的辅料工业更为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制药企业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政府和人民对药品质量及新剂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制及其基础研究新制剂的重视,解决辅料供应的问题变得十分迫切[7]。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药学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经过从六五到九五数个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的努力,国内陆续开发了羟丙甲纤维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丙烯酸树脂、改性淀粉、波洛沙姆、卡波沫、聚乙二醇、聚乙烯醇、聚维酮等一批高分子辅料品种,其中一些己为中国药典收载,对我国剂型和制剂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我国药用高分子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范围与国际学术界研究工作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开发的前述材料都是国外十分成熟、应用多年的品种,而且在质量规格方面还相当落后,极少有自主研发的药用高分子材料。
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从扩大应用范围、充分满足药物制剂发展需求的基点出发,研制和生产出更多性能优良的药用高分子材料。
我国自1985年实行新药评审办法以来,对新辅料按新药程序进行独立的审评和批准。
我国辅料审评办法中将辅料分为2类,一类辅料系指全新的、目前尚未在任一先进国家被批准使用的辅料;二类辅料则是指己在国外药典收载或已经在正式批准的制剂中使用、国内进行仿制开发的辅料。
对这两类辅料的开发要求不同,一类辅料除药学方面的完整研究外,还必须提交全部的药理学、药效学、毒理学等全部研究资料。
二类辅料则仅需要完整的提供药学资料和药理学、毒理学的相关文献资料等。
由于各个国家对辅料的法规及标准不尽相同,所以在使用辅料时特别是应用新辅料时,该药品进入国际医药市场可能不予认可。
IPEC致力于药用辅料及其药典标准一体化[8],管理辅料质量,提出辅料应用的建议,在国际范围内对辅料规范化进行协调,以便于各国之间辅料的相互使用、技术交流与合作。
4.高分子辅料与缓控释系统发展的关系4.1 高分子辅料促进了缓控释系统的飞速发展出于对改善病人用药顺应性、减低毒副作用、增强药效以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考虑,设计和开发新型药物传输系统是20世纪药剂学研究领域和制药工业致力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在缓释及控释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高分子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贡献。
在20世纪50年代初,蜂蜡、虫蜡、鲸蜡和硬脂酸等在体温条件下熔融的材料是药物缓释制剂的主要辅料。
这类辅料质量难以控制,容易受体内环境的影响,加工制备及贮存都甚为不便,所以缓释及控释制剂品种很少。
自60年代始,大量高分子材料进入药剂学领域,这些高分子材料以不同的方式组装到制剂中,以不同的机理起到了控制药物释放速率、释放时间和释放部位的作用。
这些高分子材料种类繁多,规格齐全、质量可靠,使缓控释制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得到了实质性的飞跃。
到20世纪末,国外的缓、控释制剂的品种已发展到200多种,500多个规格[9]。
在国内缓释、控释药物制剂也在不断增加,1990年版中国药典仅收录茶碱和硫氮卓酮控释片两个品种,1995年版中国药典已收录包括氨茶碱、茶碱、硫氮卓酮、布洛芬、碳酸铿、硫酸亚铁等6个品种,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9个品种,增加了硫酸庆大霉素、氯化钾、盐酸维拉帕米、硫酸吗啡和盐酸吗啡等新的缓释或控释制剂。
实际批准上市的口服缓释制剂和透皮贴剂等己达七十余种,大量的新的缓释及控释制剂正在不断的开发和研究之中。
4.2 高分子辅料促进了缓控释制剂技术的发展在缓释及控释制剂中,最早出现的、也是品种最多的是骨架型缓释片。
这类制剂大多数使用了水凝胶形成辅料如轻丙甲纤维素或卡波姆,在某些肠溶丙烯酸树脂或不溶性的乙基纤维素等高分子辅料配合下有效地调节释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制及其基础研究速度,经一般压片生产过程即可得到缓释片,这种最基本的组合被广泛地使用制备每12小时给药工次的缓释片,虽然它们的释药速度多数是时间依赖性的、一级动力学模式或时间平方根模式[10]。
为了更精确调节药物释放速度或达到更理想的吸收,随着新的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一些以零级速度模式释药的缓控释制剂得到发展,例如在较早出现的以乙基纤维素和不溶性丙烯酸树脂包衣的缓、控释微丸胶囊剂,由此发展了各种微丸制造技术和设备,例如从最早的包衣锅制丸包衣,到现代的流化床制丸包衣中的顶喷、底喷(Wuster技术)和侧喷技术,从离心造粒包衣技术到挤出一滚园造粒技术等都适应了高分子微丸包衣的需要。
又如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了利用渗透压原理的渗透泵片,这种渗透泵片用以控制药物释放的材料是能够形成刚性半透膜的醋酸纤维素。
形状和面积固定的半透膜定量的透入水分子,溶解的药物分子却不能通过半透膜扩散而只能按设定速度从膜上的特定小孔中释放,对特定释药小孔的要求而在制剂中首次应用了激光打孔技术。
4.3 高分子辅料促进了缓控释剂型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方便用药和加强患者顺应性,发展1天1次给药的缓释及控释品种是最新的重要动向。
如甲氧氯普胺、硫氮卓酮、茶碱、硝苯地平、非洛地平、酮洛芬、伪麻黄碱、硝酸异山梨醋、格列毗嗦、扑尔敏、蔡普生、曲马多、双氯芬酸钠等均有24h 给药1次的产品[11]。
而一般的药物制剂在胃的平均驻留时间一般为0.3h ,在小肠的转运时间约为3h,但在结肠及直肠的停留时间则可长达30小时。
开发1天1次的缓释品种需要利用和增加药物在结肠段的吸收或增加在胃内的释放时间以增加在小肠段的吸收。
为了达到该目的,除发展相应的制剂工艺技术外,高分子辅料的使用必不可少。
剂具有普通制剂不能提供的、可以提高病人用药顺应性的特点。
液体型口服缓释及控释制剂适应了儿童、老人和吞咽困难病人的用药,改善不良口味。
以离子交换树脂为基础的美沙芬缓释糖浆剂已有产品销售,其它产品及正在开发的产品还有双氯芬酸钠、可待因、那可汀、扑尔敏、伪麻黄碱、盐酸曲马多等。
Pennekinetic公司计划研究的类似品种达100多个,已有15个左右进行了开发[12]。
高分子辅料对缓控释制剂的贡献不仅在口服剂型。
在硝酸甘油、可乐定等1天给药1次或几天给药1次的透皮贴剂中,高分子辅料的作用涉及到各个方面,压敏胶、控释膜、背衬材料以至保护层等都是由不同高分子材料组成,分别发挥了不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