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院内感染病例报告统计表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
2014年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监测报告一、全院医院感染情况2014年1-3月回顾性调查出院病人5639人次(不包括ICU病区),院内感染115人,平均感染率为2.04%;感染例次124例,感染例次率为2.20%;感染病例漏报16例,漏报率为13.91%,感染病例微生物送检96例,送检率为83.48%; 1-3月Ⅰ类手术共722例,甲级愈合721例,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
总体情况:符合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医院感染发病率≤8%、医院感染漏报率≤20%、感染病例微生物监测率≥80%、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0.5%)。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全院漏报率符合质控要求,但仍有4个科室的漏报率分别大于相关标准、4个科室的感染病例微生物监测率低于相关标准。
2、第一季度各科医院感染监测汇总表(2)备注:参照2013年修订的医院感染管理奖惩细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科室内院感发生≥10人次/季,无漏报,加1分,奖200元。
”本季度:肿瘤科、神经外科符合要求予以奖励。
均外科干部瘤科复科合科经内内科分泌科内科湿科外科科外4外3产科医科化科吸科尿科痛科鼻喉科第一季度各科医院感染发病率 (%)第一季度各科医院感染漏报率(%)均内科科合科外3分泌复科经内产科外4干部化科内科外科瘤科尿科外科吸科医科湿科痛科鼻喉科均化科分泌内科干部产科吸科医科外科湿科外科科外科内科复科瘤科合科外3经内科外4痛科鼻喉第一季度院感病例微生物检测率 (%)3、分析⑴医院感染率超标科室情况全院平均院感发生率为 2.04%,感染率高的(≥8%)科室分别为脑外科(16.92%)、老干部科(11.11%)、肿瘤科(10.36%),分析这些科室感染病例,多为重症、老年患者,病程长,病情复杂,抵抗力弱等特点。
⑵感染部位分布情况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共发生52例次,占全部感染的41.94%、其次为泌尿道感染34例次,占27.42%、上呼吸道与腹腔组织感染各9例次,分别占7.26%、菌血症与其他感染各5例次, 分别占4.03%、切口与皮肤软组织感染各3例次,分别占2.42%、器官腔隙与血管导管感染各2例次,分别占1.61%。
中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收卡人:
注:
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
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称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的新感染,(除外脓毒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
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值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的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三、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一旦诊断,请在24小时内报告。
医院感染工作情况汇报表尊敬的领导: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要求,我们对医院感染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汇报。
自上次汇报以来,我们加强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具体情况如下:一、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开展情况。
1.建立了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操作。
2.加强了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上报感染病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加强了医院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对医疗设施和用品进行消毒和清洁,确保医疗环境的卫生安全。
4.加强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培训,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操作技能。
二、医院感染病例情况。
1.近期医院感染病例数量有所下降,得到了有效控制。
2.发现的感染病例主要集中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和感染科等高危部门,我们已经加强了这些部门的感染防控工作。
3.对感染病例进行了及时的隔离和治疗,没有发生院内感染的扩散情况。
三、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医务人员个别操作不规范,需要加强对操作技能的培训和监督。
2.医院环境清洁消毒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医疗设施和用品的消毒工作。
3.加强对高危部门的感染防控工作,加强对高危病人的监测和管理。
4.健全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机制,加强对感染病例的追踪和分析,及时发现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5.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培训和督导,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特此汇报。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标题: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引言概述: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是医疗机构用于记录和管理感染病例的重要工具。
通过登记本,医院可以及时掌握感染病例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一、登记本的作用1.1 记录感染病例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等,便于追踪和统计。
1.2 记录感染病例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为医护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1.3 提供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帮助医院及时发现和应对疫情。
二、登记本的内容2.1 感染病例的诊断信息,包括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
2.2 感染病例的治疗情况,包括用药情况、手术治疗等。
2.3 感染病例的隔离措施,包括隔离时间、隔离病房等。
三、登记本的管理3.1 每位患者应有专门的感染病例登记本,严格按照规定填写。
3.2 登记本应定期整理和归档,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3 登记本的查阅应受到严格的权限控制,保护患者隐私。
四、登记本的使用4.1 医护人员应定期查阅登记本,及时了解感染病例的情况。
4.2 登记本应作为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的重要参考依据。
4.3 登记本的数据可以用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评估和改进。
五、登记本的意义5.1 有效管理感染病例,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5.2 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5.3 促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结论: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对于及时发现、控制和预防感染病例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应加强对登记本的管理和使用,提高感染控制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一、引言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的感染。
为了及时掌握和监测医院感染情况,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本文将介绍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的标准格式。
二、登记本封面1. 登记本名称: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2. 医院名称:XX医院3. 有效期:年月日至年月日4. 编制单位:XX医院感染控制科5. 联系方式:联系人、电话号码6. 版本号:V1.0三、登记本目录1. 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2. 医院感染病例统计表3. 医院感染病例分析报告四、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1. 病例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XX- 性别:XX- 年龄:XX岁- 住院号:XX- 科室:XX- 入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诊断:XX- 感染部位:XX2. 感染相关信息- 感染类型:XX- 感染发生日期:年月日- 感染来源:XX- 感染原因:XX- 是否为院内感染:是/否- 是否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否- 感染严重程度:轻/中/重- 感染控制措施:XX- 感染治疗情况:XX- 感染预后:XX3. 感染监测信息- 感染监测日期:年月日- 感染监测结果:XX- 相关检测报告:XX4. 处理措施- 感染处理措施:XX- 危重患者隔离情况:XX- 医务人员防护措施:XX- 患者家属告知情况:XX五、医院感染病例统计表1. 统计周期:年月日至年月日2. 统计指标- 感染类型统计- 科室感染发生率统计- 感染来源统计- 感染原因统计- 院内感染率统计- 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统计- 感染严重程度统计- 感染控制措施统计- 感染治疗情况统计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报告1. 统计周期:年月日至年月日2. 分析内容- 感染类型分析- 科室感染发生率分析- 感染来源分析- 感染原因分析- 院内感染率分析- 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分析- 感染严重程度分析- 感染控制措施分析- 感染治疗情况分析- 感染预后分析七、总结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是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记录和统计的重要工具,通过详细登记患者的感染信息,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引言概述: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是医疗机构用于记录和管理感染病例的重要工具。
通过登记本,医院可以及时了解感染病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记录感染病例信息1.1 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
1.2 记录感染病例的病情情况:包括感染部位、感染类型、感染严重程度等。
1.3 记录感染病例的治疗情况:包括治疗方案、用药情况、治疗效果等。
二、监测感染病例趋势2.1 统计感染病例的发病情况:包括每日新增感染病例数、感染病例的分布情况等。
2.2 分析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感染病例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等。
2.3 制定感染病例的控制措施:根据感染病例的监测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遏制病情蔓延。
三、保障医护人员安全3.1 记录医护人员的接触感染情况:及时记录医护人员与感染病例的接触情况,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
3.2 制定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根据感染病例的情况,制定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3.3 监测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患病情况。
四、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4.1 建立感染病例登记本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感染病例登记本管理制度,规范登记本的使用和管理。
4.2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管理培训,提高其对感染病例登记本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4.3 定期评估感染病例登记本的效果:定期对感染病例登记本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
五、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5.1 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信息共享:建立感染病例登记本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信息交流。
5.2 与卫生部门进行信息交流:定期向卫生部门报告感染病例情况,加强与卫生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5.3 促进医院内部信息共享:加强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感染病例登记本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院感监测报告单一、引言院感监测报告单,又称为医院感染监测报告,是医疗机构对其院内感染事件进行监测、预防和控制的重要工具。
院感监测报告单不仅反映了医院感染的现状,还为医疗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助于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本文将从七个方面对院感监测报告单进行详尽的阐述。
二、监测目的与意义及时发现和预防院内感染事件,保障患者安全。
评估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提高医疗质量。
促进医院感染知识的普及,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
为医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医院感染防控体系。
三、监测内容与方法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感染部位、病原体、危(wei)险因素等。
监测方法:采用病例调查、目标性监测、全面综合性监测等多种方式。
四、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采集: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院内感染的规律和特点。
五、监测结果报告与反馈报告内容:包括感染率、病原体分布、危(wei)险因素评估等。
报告形式:采用书面报告、电子报表等多种形式。
反馈机制: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促进防控措施的落实。
六、监测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确保监测过程科学严谨。
定期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
不断改进监测方法,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
七、总结与展望院感监测报告单作为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工具,其作用日益凸显。
通过不断完善监测体系和方法,提高监测质量,有助于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院感监测报告单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为医疗机构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和服务。
院感监测报告单一、报告概述本报告是对医院院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的结果,旨在提供给医院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参考,以便制定和优化院感管理措施,确保医院环境的安全和患者的健康。
二、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医院院感监测系统,包括院内感染病例报告、病原体检测结果、环境卫生检查记录等。
三、报告内容1. 院感发生情况本报告统计了报告期内医院内发生的院感病例数量和类型分布。
根据数据分析,报告期内共发生院感病例XXX例,其中包括呼吸道感染、血流感染、尿路感染等多种类型。
2. 院感病原体分析本报告对报告期内检测到的院感病原体进行了分析。
根据数据显示,最常见的院感病原体为XX菌、XX病毒和XX真菌。
此外,还列举了其他常见的院感病原体及其分布情况。
3. 感染控制措施评估本报告对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
根据数据分析,医院在手卫生、环境清洁、器械消毒等方面的执行情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XX科室的手卫生合格率较低等。
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4. 院感疫情趋势分析本报告对报告期内的院感疫情趋势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过去几个月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院感病例数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医院的院感管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5. 患者感染来源分析本报告对报告期内患者感染来源进行了分析。
根据数据显示,多数院感病例的感染来源为医源性感染,即在医院内感染。
此外,还列举了其他可能的感染来源,如社区感染、院外感染等。
6. 建议和改进措施根据对院感监测数据的分析,本报告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帮助医院进一步提高院感管理水平。
建议包括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改进手卫生操作流程、完善环境清洁消毒措施等。
四、报告结论根据对医院院感监测数据的分析,本报告得出以下结论:1. 医院院感病例数量逐渐下降,说明医院的院感管理措施有效;2. 手卫生、环境清洁等方面的执行情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3. 医源性感染是主要的感染来源,需要进一步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率调查表
一、基本情况
1、监测月份: 病区:科床住院号
2、姓名: 年龄:岁(月)性别:1男 2女
3、入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住院天数天
4、疾病诊断
5、疾病转归(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其他)
6、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二、医院感染情况
1、感染日期:
2、感染诊断:
3、感染与疾病的关系(无影响、加重病情、直接死亡、间接死亡)
4、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
气管切开插管、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抗肿瘤化疗治疗、免疫抑制剂)
5、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
6、送检日期:
7、病原体名称:
8、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简报第一季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目录一、督导日期二、督导内容三、督导检查结果(一)消毒隔离(二)无菌技术(三)医疗废物管理(四)手卫生(五)防护用品管理(六)多重耐药菌防控管理(七)感染高风险风险评估管理(八)院内散发病例管理(九)院感手册记录情况四、原因分析五、整改措施六、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分析报告七、第一季度手术切口感染监测报告八、第一季度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报告九、第一季度ICU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十、第一季度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报告十一、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十二、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产品抽检情况汇总报告十三、第一季度职业暴露汇总分析报告十四、2020年第一季度手卫生督导检查总结报告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管理简报一、督导日期:2020年01月01日-2020年3月31日二、督导内容:手卫生、医疗废物、消毒隔离、无菌技术、多重耐药菌的管理、一次性无菌物品及消毒产品全程管理、防护用品管理、院感散发病例管理、感染高风险风险评估管理、院感手册记录情况三、督导检查结果:(一)消毒隔离:亮点:科室配置含氯消毒液浓度均合格,能够严格按要求进行空气及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
存在问题:1.个别科室存在使用中消毒液未注明开启时间,未及时加盖(骨二科、内分泌科、病理科、NICU、眼科门诊、泌尿外科、普外科一区、神经内三区、针灸科);2.未严格进行空气及地面消毒,存在拖把未保持干燥及空气消毒机未通电消毒(供应室、神经内一区);3.供应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未及时关闭门窗;4.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不规范,使用戊二醛浸泡消毒,防护用品使用后未规范清洁消毒(口腔门诊、眼科门诊、五官科、手足显微外科)。
(二)无菌技术亮点:无菌物品与清洁物品放置规范,无过期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医护人员能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存在问题:1.无菌无菌操作不规范,无菌物品开启时间过期,进行静脉注射操作时未使用无菌治疗盘及治疗巾(内镜室、口腔门诊、NICU、眼科门诊、五官科);2.使用后的一次性无菌物品如针管未及时处置、儿科使用备皮刀存在重复使用现象(儿科东四、眼科门诊);(三)医疗废物管理:亮点:大部分科室医疗废物分类清楚、处置规范、交接记录及时。
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表一、概述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表是用于记录和追踪传染病疫情的重要工具。
通过填写此表,可以有效地掌握疫情的传播情况,为防控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表的基本内容、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表格设计1、标题:在表格的顶部居中位置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表”。
2、填写日期:在表格的右上角填写报告日期。
3、填写人员信息:在表格的左上角填写相关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信息。
4、病例信息:表格的主体部分包括病例的各种信息,如病例编号、姓名、性别、年龄、现住址、发病时间、就诊时间、诊断结果、接触史等。
5、疫情报告信息:包括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信息。
6、处理情况:记录疫情处理情况,如隔离治疗、追踪接触者、消毒等措施。
7、备注:根据需要填写其他相关信息或说明。
三、填写方法1、标题:直接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表”。
2、填写日期:使用阿拉伯数字填写报告日期,格式为YYYY-MM-DD。
3、填写人员信息:按照实际情况填写相关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信息。
4、病例信息:根据病例的实际情况填写相关信息。
注意填写完整、准确,包括病例编号、姓名、性别、年龄、现住址、发病时间、就诊时间、诊断结果、接触史等。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
5、疫情报告信息:填写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信息。
6、处理情况:根据疫情处理情况填写相关信息,如隔离治疗、追踪接触者、消毒等措施。
7、备注:根据需要填写其他相关信息或说明。
如有需要,可以使用附页进行补充说明。
四、注意事项1、及时性:在发现疫情时应及时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表,以便及时掌握疫情情况并进行有效处理。
2、准确性:确保填写信息的准确性,避免因信息错误导致误判或漏报。
3、完整性:应完整填写表格的所有内容,包括病例信息和处理情况等,以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
传染病疫情登记表是记录传染病疫情的重要工具,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院感监测报告单一、报告概述本报告是对某医院院感监测的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旨在评估医院院感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患者安全水平。
通过对院感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为医院提供参考,改进院内感染控制策略,降低院内感染风险。
二、监测指标1. 院内感染发生率:根据监测期间内的住院患者总数和院内感染患者数计算得出,以百分比表示。
2. 常见院内感染类型: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流感染等。
3. 感染病原体分布:根据感染标本检测结果统计各类病原体的分布情况,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4. 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对感染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统计各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三、监测结果1. 院内感染发生率:监测期间内,共有XXX例院内感染,占住院患者总数的X%。
与上一监测周期相比,院内感染发生率略有上升/下降。
2. 常见院内感染类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类型,占总感染病例的XX%;其次是尿路感染(XX%)和血流感染(XX%)。
3. 感染病原体分布:细菌感染是主要的院内感染病原体,占总感染病例的XX%;其次是真菌(XX%)和病毒(XX%)。
4. 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细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其中XX%的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针对某些耐药菌株,建议采用更加精准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四、结论与建议1. 结论: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医院的院感控制工作整体效果良好,院内感染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
但仍需关注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血流感染等常见感染类型的防控工作。
2. 建议:a. 加强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如加强手卫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等。
b. 改善尿路感染预防策略,包括留置导尿管的管理、尿路感染相关知识的宣教等。
c. 强化血流感染的监测与控制,加强手术切口和中心静脉导管的消毒与管理等。
d. 鉴于细菌耐药情况严重,建议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e. 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培训,提高院感控制意识和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