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海明威和冰山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6
冰山理论百科名片冰山理论在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都会常常谈到“冰山理论”。
何谓“冰山理论”呢?“冰山理论”为何如此著名呢?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里所提出过的“冰山理论”。
目录冰山理论文学与冰山理论冰山风格的结构1海明威冰山风格的形成原因早年的锻炼经历有一定的影响1其他作家、艺术家的影响1时代的影响1独特的审美趣味1心理的焦虑海明威的冰山风格物流冰山理论管理学中的冰山理论展开编辑本段冰山理论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
见图。
冰山理论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编辑本段文学与冰山理论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
海明威作品中的“冰山原理”孙佳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海明威的作品素有“冰山风格”之称,擅长以最基本、最直白的简单词汇来表达最复杂的内容或揭示事物的本来面貌,其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本文简单阐述了“冰山原理”的内涵及海明威作品的主要风格,并详细地探讨了海明威作品中“冰山原理”的具体表现手法,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把握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海明威;“冰山原理”;风格分析;表现手法作者简介:孙佳(1982.2-),女,吉林大安人,硕士,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97-02引言:“冰山理论”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每个人的人格就如同海面上的冰山一般,浮现出来的有意识层面仅仅是一小部分,即大部分人格是处于无意识层面的,而这些无意识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了人的行为和发展。
1932年,海明威在其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午后之死》中,首次提出“冰山原理”的文学创作理论,他将文学创作比喻为一座浮在海洋上的冰山,而冰山运动之所以让人感到壮观雄伟,是因为它浮出水面的只占全部的八分之一。
“冰山原理”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处理生活和艺术之间关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纵观海明威的文学作品,语言大多都十分地简洁凝练,用海明威的话说就是,直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内容只是整座冰山的“八分之一”,其作用是为了唤起读者自身的想象力,主动去探索隐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使其在受到强烈震撼和感悟的同时得出自己的结论。
海明威在其一生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对整个世界文学史的发展起到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即便是在当代文学作品创作中,我们也应积极了解和学习海明威的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作品的文学价值。
一、“冰山理论”的含义在文学创作领域中,所谓的“冰山原理”是指作者通过尽可能简洁的语言塑造出一个轮廓清晰的形象,并且将自身感受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意图最大程度地隐藏于这一形象之中,使作品的思想隐而不晦,情感含而不露,从而达到将文学作品的可思性和可感性相结合的目的,让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其鲜明的形象,主动挖掘作品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冰山理论在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都会常常谈到“冰山理论”。
何谓“冰山理论”呢?“冰山理论”为何如此著名呢?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里所提出过的“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
见图。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文学与冰山理论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
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冰山理论与职业化素质冰山理论与职业化素质在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都会常常谈到“冰山理论”。
何谓“冰山理论”呢?“冰山理论”为何如此著名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里所提出过的“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尖角,其实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我们再来看一幅真实的冰山图片。
拍摄这副相片的人,曾经在钮芬兰岛担任美商全球海域石油钻探公司的专案任务经理。
为了确保作业安全,每当有“冰山警报”时,公司就必须派遣潜水人员以及任务专家,在所有冰山可能经过的路径海域尽快完成海况调查,并且依据调查报告调派越洋型拖船,待命将冰山拖离任何有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区域。
有一天海况出奇的风平浪静,海水清澈无比,阳光又正好是直接照射的角度,所以执行任务的潜水人员才得以拍摄到这幅冰山全貌的完美杰作!另据专家们估计,这座冰山的总重至少超过“三亿公吨”。
了解了什么是“冰山理论”,也看到了真正的冰山究竟是什么样,作为培训师和管理顾问,我发现冰山理论与企业员工职业化素质培训非常相关。
冰山理论与职业化素质在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都会常常谈到“冰山理论”。
何谓“冰山理论”呢?“冰山理论”为何如此著名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里所提出过的“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尖角,其实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我们再来看一幅真实的冰山图片。
拍摄这副相片的人,曾经在钮芬兰岛担任美商全球海域石油钻探公司的专案任务经理。
为了确保作业安全,每当有,冰山警报”时,公司就必须派遣潜水人员以及任务专家,在所有冰山可能经过的路径海域尽快完成海况调查,并且依据调查报告调派越洋型拖船,待命将冰山拖离任何有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区域。
有一天海况出奇的风平浪静,海水清澈无比,阳光又正好是直接照射的角度,所以执行任务的潜水人员才得以拍摄到这幅冰山全貌的完美杰作!另据专家们估计,这座冰山的总重至少超过“三亿公吨”。
了解了什么是“冰山理论”,也看到了真正的冰山究竟是什么样,作为培训师和管理顾问,我发现冰山理论与企业员工职业化素质培训非常相关。
我们先来看看如下的一些问题:为什么有经验的“海归”大受欢迎?为什么有外企背景的人找工作相对容易很多?为什么有些人学历低收入却很高?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能够得到赏识和重用?为什么有些人工作总是有激情很快乐?这些人身上究竟有哪些独特的“素质”呢?相反地,我们再看看另一些问题:为什么许多企业明确界定不招聘应届毕业生?为什么经历丰富的你,专业很好,求职却屡受打击?为什么你总是得不到提升,也得不到高薪?为什么你做事,老板总不满意?为什么工作很多年,你却总是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为什么你对工作总是没有成就感,总是厌倦工作?为什么你总是缺少职业竞争力?为什么总是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中?为什么你频繁跳槽,可总是找不到感觉?我们常常说某某职业化素质真高,某某职业化素质太低。
冰山理论法解析在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都会常常谈到“冰山理论”。
何谓“冰山理论”呢?“冰山理论”为何如此著名呢?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里所提出过的“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
见图。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编辑本段]文学与冰山理论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
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浅谈海明威作品中的“冰山理论”李瑞曦(成都东软学院四川·成都611844)摘要作为美国20世纪著名的代表性作家,海明威笔下创造出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们勇敢坚毅,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不屈不挠,体现出了完美的“硬汉精神”。
除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也成为了文学创造的典范,即简约的艺术与经验的省略。
关键词海明威冰山理论艺术形式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1海明威与“冰山理论”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作为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生,世界,社会的迷茫与彷徨。
他被冠以文坛硬汉之称,不仅由于他笔下创造出的鲜明的硬汉形象,而且也包括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成为了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据统计,他的作品被翻译成136种语言,他小说的销量仅次于基督教的圣经,在全世界拥有成千上万的读者,成为了美国文学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
除了鲜明的“硬汉形象”之外,海明威作品中呈现出的独具特色的简约形式也备受瞩目,成为了人们相继研究与探讨的主题,也就是被称为“冰山理论”的写作风格。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歇斯底里研究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冰山的尖角。
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
那些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
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
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
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
”根据海明威的解释,可以对“冰山理论”作一个粗略的概括:即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由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理论”或“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
浅谈海明威作品中的“冰山理论”作者:李瑞曦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2期摘要作为美国20世纪著名的代表性作家,海明威笔下创造出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们勇敢坚毅,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不屈不挠,体现出了完美的“硬汉精神”。
除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也成为了文学创造的典范,即简约的艺术与经验的省略。
关键词海明威冰山理论艺术形式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1海明威与“冰山理论”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作为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生,世界,社会的迷茫与彷徨。
他被冠以文坛硬汉之称,不仅由于他笔下创造出的鲜明的硬汉形象,而且也包括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成为了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据统计,他的作品被翻译成 136 种语言,他小说的销量仅次于基督教的圣经,在全世界拥有成千上万的读者,成为了美国文学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
除了鲜明的“硬汉形象”之外,海明威作品中呈现出的独具特色的简约形式也备受瞩目,成为了人们相继研究与探讨的主题,也就是被称为“冰山理论”的写作风格。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歇斯底里研究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冰山的尖角。
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
那些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
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
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
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
”根据海明威的解释,可以对“冰山理论”作一个粗略的概括:即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由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理论”或“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
介绍冰山理论在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一、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冰山理论”的来龙去脉。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人的心理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
而正是那看不见的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底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类的行为,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决定着人的成长发展等等。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197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麦克里兰博士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对素质的概念作了非常形象和深刻的解释:一个员工的素质就好比一座冰山,技能和知识只是露在水面上冰山的一小部分,他的自我认知、动机、个人品质以及价值观这些东西看不到,但是这些看不到的方面对他能否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应该说从具体的心理学研究、文学创作规律的阐释到运用于人的成长与创造,“冰山理论”越来越深刻着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我们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
二、我们对于一个人的了解与评价,很多时候只是看到了他浮在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对真正决定他成长与发展的“八分之七”却视而不见。
现在的教师招聘重学历、重证书,这均是指向过去的显性因素,而决定教师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隐性因素,如态度、能力、潜力、价值观等却被人们所忽略。
微软公司对他的员工提出了以下要求:(1)对自己公司的产品抱有极大的兴趣; (2)以传道土般的热情和执着打动客户;(3)乐于思考,让产品更接近客户; (4)具有远见卓识,并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5)与公司制定的长期目标保持步调一致;(6)学习经营管理之道,关注企业发展;(7)密切关注和分析公司的竞争对手; (8)有效利用时间,用大脑去工作;(9)员工必须具备的美德:忠诚、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热情、敬业、责任心。
浅谈海明威之冰山理论之欧侯瑞魂创作摘要:在很多领域人们城市提到冰山理论.海明威提出的文学领域的冰山理论, 是写作方面一种独到的见解, 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海明威冰山理论含义现实意义《午后之死》《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正文简述冰山理论1895年,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 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 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份, 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年夜部份是处于无意识的.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播于世.这是心理学上的冰山理论.在文学领域, 1932年, 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 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 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份, 水下的部份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弥补.他在书中说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他想写的工具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工具, 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作者省略的处所, 就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了.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 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八分之一是作者看到的, 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 可是读者也能感觉到.”文学作品中, 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 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 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冰山理论”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简约的艺术.即删失落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工具, 以少胜多, 象中国水墨画技巧, 计白当黑, 不要铺陈, 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 这种简约在语言上暗示为删失落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 甚至议论;砍失落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如;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年夜灾难.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满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 “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不完一个句子的, 好比一长列货车, 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董衡巽语).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而海明威18岁就去兵戈, 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 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国, 语言必需简明, 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 极少用修饰语, 极少用形容词.可以说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家是仇视形容词的.法国年夜文豪伏尔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词是名词的仇敌.”他似乎在说只有名词是直抵事物自己, 是直面、直接呈示事物, 形容词多了反而遮蔽事物和内质, 所以是名词的仇敌.其二, 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他指出开始许多评论家把海明威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同等起来, 以为这是一种含蓄手法的运用, 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是一个年夜的失误.传统的省略方法很类似于删节号的作用, 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韵致;而海明威省略的则是完全分歧质的工具——实体经验.马原以《永别了武器》中曾被海明威改写了三十九遍(在另一处海明威又说是四十遍)的结尾为例:我往房门走去.“你现在不成以进来.”一个护士说.“不, 我可以的.”我说.“目前你还不成以进来.”“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在此之前作者没告诉我们房间里有几位护士, 这段文字也没交代, 可是我们马上知道了这间停着‘我’情人(卡萨玲)尸体的房子里有两位护士.‘我’的对话没有丝毫失态之处, 可是我们也从这段文字里知道了‘我’的失常反常.”“这些语调上的变动其实在上边文本中全无提示, 作者也没有用叙述的方式告诉我们关于主人公‘我’的任何情绪变动, 然而我们都知道了.作者利用了人所共有的感知方式及其规律, 他知道年夜家都知道的工具你不说年夜家也会知道这个事理, 他就不说年夜家都知道的工具, 结果年夜家还是都知道了.这样做除因省略失落一些工具而缩短了篇幅外, 由这种省略还发生了完全出其不意的新的审美方法, 以作用于(阅读)对象心理为根本目标的方法.”海明威省略的其实是我们凭经验可以填充想象的部份, 因此, 这种省略技巧就最年夜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经验介入, 使读者觉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经验能力.在这个意义上, 海明威即是把冰山的八分之七空在那里让读者自己凭经验去填充.而以往的小说家如果是现实主义者就把什么都告诉你, 喋大言不惭, 诲人不倦, 不留空白;如果是浪漫主义者就拼命调动读者的情绪, 拼命煽情.海明威也在调动, 他调动的则象马原所说, 是经验.这肯定是一种新的小说美学.怎样深入分析它的美学条理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思考.但我们起码可以说, 这种“经验省略”涉及的决不单仅是个“简洁”的问题, 它还关涉着对世界的认知与呈示问题, 关涉着小说家对生活中的情境和境遇的转达方式问题, 从中有可能生成一种小说的情境美学.冰山理论的意义文字的意义要远远胜出于字面的表层意义.人们看到的只是它的十分之一, 而水面下的十分之九则是真正伟年夜的部份.冰山理论的意义在于, 让作者深入浅出的表达非凡思想, 这要求作者有“功夫在诗外”的才思与功底, 即即是讲述最平凡普通的故事, 也能让读者感受出它的与众分歧之处.。
学校的“冰山”理论作者:张克运来源:《教育》2016年第07期学校也是一座冰山。
很多时候人们所能看见的仅仅是露在水面上那极小的尖端部分,而对那“冰山”之下更为丰富的宝藏却无从了解,比如教育思想、学校文化、群体价值观等。
冰山理论“冰山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管理学、医学和文学等领域。
其中,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侧重在人的心理行为的研究方面。
他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尖角,其实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
美国作家海明威也有一套他的冰山理论,是他第一个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冰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根据这样的理论,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来认识一下学校这座“冰山”,因为认识这座“冰山”,学校教育或许就会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学校的“冰山”笔者始终认为,办学的终极指向是办学校文化,没有文化的学校是不可想象的,分数、才干和升学率、状元等都不过是其附属而已。
那么,如何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呢?凝练价值趋同性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外面穿了一件“衣服”,叫态度。
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好,什么都好”其实是指一个人解决了态度的问题,其行为方式自然会发生改变。
所以,看一所学校有无文化,并不是看那些挂在墙上、写在文件里的东西,而是看这所学校的人的行为方式。
学校凝练出共同的价值观,有鲜明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有共同认可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有全体成員自觉遵守的人际关系准则,有长期养成的好习惯等。
这些“冰山”之下的东西,时刻蕴含在学校成员的行为方式中,所以这是有文化的表现。
冰山理论冰山理论图片冰山理论是什么人们常说冰山理论,那么什么是冰山理论呢?下面是店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更多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请关注店铺实用资料科普栏目!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佛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
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时也称为「深度心理学」,特别热衷于挖掘低层潜意识。
佛洛依德曾在致友人信中说:「我只对人的地下室有兴趣。
」如果偏狭地只以低层潜意识来诠释整个人,难免会陷入悲观倾向及化约论的观点。
这正是为什么后来即使是精神分析的门人也不断修正佛洛依德的理论。
如方东美先生说的,心理学要有深度,也要有高度。
梦的解析:第1章为1900年以前有关梦的研究。
第2章为梦的解析方法。
第3章为梦是愿望的达成。
第4章为梦的改装。
第5章为梦的材料与来源。
第6章为梦的运作.第7章为梦程序的心理.本我,作为动物的人的自我,实现自己的欲望,需求.自我,就是社会中显示的自我,有感情,有理智.超我,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整合,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人类贡献.本我、自我、超我及与意识、无意识等的关系:1、无意识大部分是本我的范畴,也有包括自我和超我的一小部分内容。
2、潜意识大部分是自我的内容,是自我隐藏,但通过注意就能出现的部分。
但它也包含超我的一部分内容。
3、意识主要是包括自我表现和超我的可意识层面,包括个人的自我意识、感受等。
4、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做为个体早期的基点,它遵守快乐原则,然后在个体和现实环境的适应发展中出现自我,以开始适应现实原则。
快乐原则的即时快乐的方式——初级思维(想得到就立即要得到)——不适合现实环境,因此出现延迟获得快乐的次级思维(想得到但会不要求立即得到)。
在六岁以后超我的力量开始崛起,这主要是社会道德等的加入个体内部的竞争,所以超我是社会性的。
弗洛伊德、海明威和“冰山理论”在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都会常常谈到“冰山理论”。
何谓“冰山理论”呢?“冰山理论”为何如此著名呢?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里所提出过的“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
见图。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文学与冰山理论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
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简约的艺术。
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
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
”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
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
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斥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不完一个句子的,好比一长列货车,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董衡巽语)。
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
而海明威18岁就去打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国,语言必须简明,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极少用修饰语,极少用形容词。
可以说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家是敌视形容词的。
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
”他似乎在说只有名词是直抵事物本身,是直面、直接呈示事物,形容词多了反而遮蔽事物和内质,所以是名词的敌人。
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
他指出开始许多评论家把海明威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等同起来,以为这是一种含蓄手法的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一个大的失误。
传统的省略方法很类似于删节号的作用,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韵致;而海明威省略的则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实体经验。
马原以《永别了武器》中曾被海明威改写了三十九遍(在另一处海明威又说是四十遍)的结尾为例:我往房门走去。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
”一个护士说。
“不,我可以的。
”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
”我说。
“那位也出去。
”“在此之前作者没告诉我们房间里有几位护士,这段文字也没交代,可是我们马上知道了这间停着‘我’情人(卡萨玲)尸体的房子里有两位护士。
‘我’的对话没有丝毫失态之处,可是我们也从这段文字里知道了‘我’的失常变态。
”“这些语调上的变化其实在上边文本中全无提示,作者也没有用叙述的方式告诉我们关于主人公‘我’的任何情绪变化,然而我们都知道了。
作者利用了人所共有的感知方式及其规律,他知道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你不说大家也会知道这个道理,他就不说大家都知道的东西,结果大家还是都知道了。
这样做除了因省略掉一些东西而缩短了篇幅外,由这种省略还产生了完全出人意料的新的审美方法,以作用于(阅读)对象心理为根本目标的方法。
”(马原《小说》)海明威省略的其实是我们凭经验可以填充想象的部分,因此,这种省略技巧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经验参与,使读者觉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经验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海明威等于把冰山的八分之七空在那里让读者自己凭经验去填充。
而以往的小说家如果是现实主义者就把什么都告诉你,喋喋不休,不厌其烦,不留空白;如果是浪漫主义者就拼命调动读者的情绪,拼命煽情。
海明威也在调动,他调动的则象马原所说,是经验。
这肯定是一种新的小说美学。
怎样深入阐发它的美学层次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思考。
但我们起码可以说,这种“经验省略”涉及的决不仅仅是个“简洁”的问题,它还关涉着对世界的认知与呈示问题,关涉着小说家对生活中的情境和境遇的传达方式问题,从中有可能生成一种小说的情境美学。
冰山风格的结构冰山风格体现在结构上:即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历史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
例如: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指出“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一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教育、生孩子等等一切过程。
”但小说却被浓缩到只有五万字,小说仅集中描写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
《丧钟为谁而鸣》堪称海明威最长的长篇,但事件发生的时间极其有限,只限于三天之内的几十个小时里,但小说却生动地展现了西班牙内战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这一宏伟的历史画卷,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人物的复杂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其它一些短篇小说如《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杀人者》等都是采取这种非常集中的时间模式来写的.海明威冰山风格的形成海明威曾经说过,他总是“试图按照冰山的原理”写作。
他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删除了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把丰富的含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统一在一个简约的整体结构之中,达到了简约与含蓄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冰山风格”。
海明威小说的这种独特的“冰山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作家风格的形成,有着各方面的原因。
这诸多原因中的一些(诸如文体的限制、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等)具有广泛的意义,对每一位作家都同样起作用。
但还有一些原因对特定作家而言是特定的。
笔者认为,后一类原因在作家风格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探讨影响海明威风格形成的这些原因。
1、早年的锻炼早年的经历对每个作家的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海明威早年所接受的锻炼,对他的创作尤其意义重大。
1917年高中毕业以后,他没有上大学,而是到《堪萨斯城明星报》去当了一名见习记者。
该报提倡行文明快有力,句段短小;强调新闻的新意、时效、准确、凝练。
对此,海明威认为:“这是我在学习写作上,得到的最好锻炼,也是写作的重要原则,我永远不会忘记它”。
后来,他又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驻欧记者在欧洲各地采访、写稿,尤其是1922年热那亚会议期间,他用电报拍发消息,更不得不极力地压缩词语,练就了一种“很简练,没有形容词,没有副词——什么也没有,只有血、骨头和肌肉”的“新的语言”。
无疑,早年当记者的经历,尤其是热那亚会议的实践,对海明威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2、其他作家、艺术家的影响。
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海明威罗列了一长串他“在文学上的先辈”——他“曾经学得最多的那些人”的名字——马克•吐温、福楼拜、斯汤达、巴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安德罗•马甫尔、约翰•堂恩、莫泊桑、吉卜林、棱罗、莎士比亚、莫扎特、戈雅、塞尚、梵高、高根……这里面既有小说家、诗人,又有画家、建筑家、音乐家。
确实,他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博采众家之长。
有人曾经有理有据地分析过别人对他创作的影响,说他从马克•吐温那儿学习用活泼的民间语言,用平易简单的英语,短字和短句;从斯泰因那里学会简单的句法;从庞德那里学习简练、含蓄的笔法,而不要直陈其事,学会使作品达到简练、突出本质;从康拉德那儿学习微妙的、朴素的结尾;从塞尚那里学习简练的笔触、逼真的描绘……无疑,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必须在吸取他人长处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海明威也不例外。
但是我们不能通过列出别人对他的影响来解释他的风格,或者任何别的伟大作家的风格。
他当然是向别人学习的,但这种学习不是拙劣的模仿,而是创造性地吸收、贯通,用自己的独创精神,锻就一种独创性的风格。
学习是一种必要的条件,但却并不是充分条件。
因此,我们在海明威的风格中也许可以察觉出一些他人影响的影子,我们却没法把它们清楚地分离出来,划归“原主”,因为它们已不再是别人的特点的大杂烩,而是溶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一起形成了海明威自己独特的“冰山风格”。
3、时代的影响。
海明威和他同时代的许多青年一样,曾怀着“光荣和梦想”勇敢地投身于“正义的战争”。
然而炮火炸毁了无数美满的家庭、无数鲜活的躯体,炸毁了几千年的文明与成就,也炸毁了他对世界的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
在一个急遽变乱的时代,一切都崩溃了,一切都难以把握。
旧的标准早已分崩离析,新的准则尚待重新建立。
在海明威看来,唯一能够确定的是眼前的事实,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过程;唯一可取、可以自我救赎的是坚忍的精神。
华丽的修饰词、添姿加彩的评论在新的时代面前都失去了血色,露出了不真诚的面孔,唯一有力量的只有精确的事实本身。
一切都那么不确定,似乎转瞬即逝,你又怎么能够相信自己的大写的思想,怎么能够帮助别人决定他们的想法?唯一的办法是给人以事实——简练叙述的事实,让他们自己去思索。
生活中充满了难以逆料、难以抑制的痛苦、失败、迷惘,人所能做的只有顶住,咬紧牙关,保持“重压下的优美风度”。
因此不仅他的主人公都是坚忍、寡言的“硬汉子”,他的叙述风格也是一贯坚忍的客观凝练。
4、独特的审美趣味。
海明威非常喜欢户外运动,打猎、钓鱼、滑雪……无所不爱,而他尤其迷恋斗牛。
这一特别迷恋之处表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