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出谷月初升——从《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看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风格
- 格式:ppt
- 大小:4.02 MB
- 文档页数:37
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
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
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里,我觉得应该注意历代评论家、作家概括豪放派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苏轼的词的创作特色时常用的一句话,即“以诗为词”(见《后山诗话》等)。
评价苏轼的褒贬双方都众口一词,可见此说是有道理的。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很赞同中国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的说法:“词的诗化,并不是取消词作为独立文学样式的体制和格律,而是意味着词的题材的扩大,作家个性更鲜明的呈现和语言的革新。
”我想基于此还加上音律的突破一条,从题材、形式(包括音律、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试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作一粗浅的分析比试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作一粗浅的分析比较。
至于两派词人各自身世经历、才学性情等对其词风形成的影响,限于篇幅,略去不谈。
一、题材:“樽前”“花间”与“塞外”“江天” 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
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惜春赏花之类。
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
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宋词是出现在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开始于隋朝,定型于中晚唐,至宋代词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取得了甚至可以同唐诗相比的辉煌成就。
词又叫“长短句”、“诗余”、“填词”。
词按内容的多少,分为单调词、双调词和三叠词。
词最早是从民间的小调发展而来,最初的题材比较狭窄,多以艳情为主。
因表现委婉含蓄,于是就用“婉约”两个字来概括它的风格。
直至苏轼才扩展了词的题材,增加了军情国事、个人政治理想和抱负等方面的内容,呈现出豪放、雄健的风格。
自此词就从不同的风格上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类。
在我校语文教材下册诗词单元中,就选取了豪放派的代表词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婉约派的代表词作———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从对这两首风格迥异的词作的学习中,能够明显感受到豪放词与婉约词截然不同的风格。
下面就这两首词从题材、表达方式、意境三方面谈谈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风格。
1题材的不同婉约词多以描写男欢女爱、儿女情长、生离死别、感时伤世为主,所谓“词为艳科”,“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豪放词的风格日趋变雅,并且多以军情国事等题材为主,意境宏大,气势恢弘。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所以全词倾吐的是深深的离愁,题材仍然摆脱不开儿女情长、离愁别绪的范畴。
词的上阙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浓浓的离愁别绪。
开篇即以秋天寒蝉凄切的叫声入手,营造出一种悲凉的离别氛围,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面对为他送行而摆下的酒宴,因即将要与恋人分别,词人毫无兴致。
恋人正依依不舍之际,“兰舟催发”,只能“执手相看泪眼”而“无语凝噎”,内心的悲伤可想而知。
“念去去”一句由上阙的实写转向下阙的虚写,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词人想象自己在这冷落的清秋时节,孤身一人南下,从此酒醒后无人陪伴,良辰美景形同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不由悲从中来。
比较鉴赏《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杨彦科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04期毫无疑问,作为诗的别体——被称为“诗余”的词发展到了宋代,已经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如果说李白杜甫是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发展里程碑的话,那么柳永苏轼就是宋朝婉约和豪放词风发展的珠穆朗玛峰。
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柳永和苏轼的扛鼎之作《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鉴赏,希冀通过对两词的比较分析,使读者更好地把握两个词派独特的审美意境与艺术风格。
一、婉约派与豪放派的不同风格作为宋代词坛上主要两大流派,其作品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婉约派作品语言委婉、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画精细,题材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
其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气魄大而毫无拘束,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其代表作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主。
二、两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柳永,生年不详,卒年在1053年左右。
原名三变,后改名永,排行第七,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柳永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创作作品以慢词居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婉转,作品中有极强的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后以“谤讪朝廷”罪名被贬到黄州。
他学识渊博,乐观旷达,词风豪迈大气,虽然数次遭贬,但不仅未能使他沉沦颓废,却使他更深刻地理解人生,更深刻地表现内心的情感波澜。
三、两词不同的创作背景当时,柳永仕途失意,心情压抑颓废,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发展。
但作者一想到自己要与爱人分离,失去爱的慰藉,便痛苦万分,离别的伤感之情无以表达,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从苏轼和柳永的角度论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
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
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
比如”风帘翠幕里十万人家。
重湖映青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云树绕堤沙,有兰舟催发。
斜阳里寒蝉凄切。
“满腔离愁的柳永正对着前来送行的两三个姑娘惜惜话别。
泪眼看着泪眼, 柳永低吟长诉:“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 望断翠峰十二。
尽无言, 谁会凭高意?纵写地离肠万种, 奈归云谁寄? ……”写得漂亮极致,情抒得极致漂亮。
柳永的笔头流淌着阳光、春雨、丹青。
他描绘的江南有声有色,有情有韵有味,让身处江南的才子也心驰神往。
柳永的心头有天真稚气,柔情似水, 激情似火。
平仄声里,如杜鹃啼血,如秋雨打萍,溅得宋词好婉约。
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
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 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
正如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
苏轼主张抗击辽和西夏,在他的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祭常山回小猎》“臂弓腰箭何时去, 直上阴山去可汗。
”(《答陈季常惠一揞巾》)表现了他愿意效命疆场的豪情壮志。
苏轼时常关心边事,因此,每当他得知边境告捷,常常表现出由衷的高兴。
如:“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
从《念奴娇》与《雨霖铃》中看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宋词在风格上有豪放和婉约之分,二者可谓是双峰对峙,泾渭分明。
词这种文学体裁,从她产生之初的“诗之余”的说法开始,就决定了她徘徊于歌舞庭宴之间,以抒发吟咏风花雪月、缠绵悱恻的感情为主。
所以说,“诗以言志,词以言情”。
品读宋词,更多的是领会柳永“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风情;体味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婉。
婉约词绝对占宋词的主流地位。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行进到苏轼身边时,这个中国文坛的巨匠以其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为中国的词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从此,豪放词和婉约词双璧争辉,大放异彩。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十二课是《宋词两首》,安排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
把这两首词放在一块儿比较阅读,我认为编者的安排是颇具深意的。
两首词,分别是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经典之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通过这两篇经典之作,窥一斑而见全豹,是能够发现一些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的。
一、豪放词题材内容广泛,婉约词多限于闺阁幽怨,离愁别绪这一特点与词的产生不无关系。
词原来从民间小调发展而来,本来就是为和乐演唱而作的歌词,最初的演唱目的多为歌姬们为愉悦宾朋,喝酒助兴而已,演唱场合也多为各大官宦人家的酒席宴上、秦楼楚馆,自然而然地就决定了以伤别离、缠绵悱恻,闺阁幽怨为主要内容。
在经历了晏殊、温庭筠等人小令的婉约、艳丽之后,柳永开始了大量慢词的创作,真正开启了北宋词的新天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的艳词,基本定型了婉约词的取材范围。
历史的镜头转到了苏轼处,尽管现存豪放词不多,但他的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从沙场征战的豪迈(《江城子密州出猎》)到人生失意的感慨(《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旷达超脱的《定风波》到表现失意之悲的《水调歌头》,确立了豪放词题材多样性的风格。
二、豪放词写景大开大合,气势雄浑;婉约词写景清丽真切,委婉细腻《念奴娇》在开篇之初就营造出古赤壁战场雄奇壮阔的景色。
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苏柳
词比较赏析
苏东坡的词和柳永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他们的词的风格明显不同,分属两派。
下面就拿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作一比较,看看他们词的不同风格。
《念》和《雨》这两首词可以分别看成两人的代表作,《念》雄豪放旷达飘逸,《雨》婉约清丽、缠绵绯侧,各有特色。
从题材上看,《念》描写的是古战场情形,表现作者对古代豪杰的凭吊,字行间透露出豪壮雄浑之感,读来精神倍增;《雨》描写的是秋夜恋人离别,表现作者的依依之情,“怅饮无绪”,更突出作者因即将与恋人离别而烦燥、忧思之情。
从主题上看,《念》反映了作者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豪情壮志。
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叹不遇明主、壮志难酬,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种豪情壮志,道出人生易老,宜早建功业的感慨;《雨》表现的是凄凉的离别之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终日亲相爱的恋人,一旦分别,留恋难舍,“泪流语噎”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表现出难分难舍的深深爱恋。
从表现手法上看,《念》采用概括和抒情的方式,展开的是宏伟的画卷:古战场,抒发的是豪放的感情:建功立业,开头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整个词的豪放气势便跃然纸上,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更壮大了整首词的宏伟气势,展现一幅壮伟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花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
纤丽与雄慨齐飞,婉约共豪放一色——从柳咏的《雨霖铃》和苏轼的《念奴娇》看宋词风格作者:黄绍霞词——文学史上又一朵艳丽的奇葩我们知道,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它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严格遵守音律,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粗犷豪放,气势磅礴,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
历史上的许多词人既有豪放的词作,也不乏婉约的作品。
下面让我们比较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念奴娇》,管中窥豹,以了解宋词的风格特色。
春兰秋菊,各司一时之秀宋人的笔记里有这样的记载,苏轼有一次问一位善歌的人说:“我的词和柳词比,怎么样?”对方回答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些话很形象地说明柳词和苏词的不同风格。
柳永的《雨霖铃》调名盖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以寄恨焉”(《明皇杂录》)。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让人读之荡气回肠。
尤其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句更为人称道。
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此句为“千古俊句”,可见其精处。
我们推想词人和意中人难舍难分、“执手相看泪眼”(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竟无语凝噎”之时,“兰舟催发”不得不别,“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前途渺茫,相见无期,倍感苦闷惆怅,他借酒消愁,而结果只能促进人愁更愁。
当宋词的豪放派遇上婉约派,怎一个妙子了得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
豪放派的作品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
婉约派的作品则主要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有一种柔婉之美。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豪放派:《破阵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诗词君: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诗词君:全词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君: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雨霖铃》比较鉴赏作者:陈丽娟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年第01期【摘要】《念奴娇·赤壁怀古》与《雨霖铃》在题材、主题、表现方法和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对于读者都具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艺术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婉约;豪放;题材;主题;表现方法;语言在宋代词坛上,先有婉约派,后有豪放派。
明人张綖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苏东坡的词和柳永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他们的词的风格明显不同,分属两派。
下面就拿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做一比较鉴赏,看看他们词的不同。
先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是一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作者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因所做诗文被人诬陷有毁谤朝廷之意,被捕入狱半年。
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色,同时兼怀古人,仿佛是由远景、近景、特写等一组不同的镜头组成的画面组合。
首三句,仿佛是远景扫描,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亘古不变的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一代风流人物。
次三句,铺陈其事,是近景的定格,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
“人道是”三字,表明作者也不知道此处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只是借“赤壁”之名咏写古事,抒发感叹。
上片最后两句,是整个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引起了下片对周瑜的追怀。
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这个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
想当年,年轻的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他是那样的英俊潇洒、倜傥风流;他又是那样的富有谋略,谈笑之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