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哀希腊》原文欣赏
- 格式:docx
- 大小:20.87 KB
- 文档页数:5
余秋雨的经典散文作品欣赏余秋雨散文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蕴涵和对人文精神的张扬,成为了9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道亮眼景观。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余秋雨的经典散文作品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余秋雨的经典散文作品篇一:心中的恶狼在各种凶杀案中,最让人感到恐怖的是哪一种?我认为是没有具体理由的那一种。
有理由,就有逻辑,伤害具有针对性,人们也有可能提防;如果没有理由,只能听天由命,谁都手足无措了。
其实,没有具体理由的犯罪,总还是有心理理由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更加关注人类的心理黑箱,说不定什么时候,那里会蹿出来一条恶狼。
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夜,云南省通海县县城的一个歌舞厅里,一个握着长剑的青年男子见人就刺,不到半小时就刺死四人,刺伤多人,他边刺边大声吼叫:"我孙玉峰曾经是社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事业的成功,对社会有益,我事业失败,就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那么,他有什么事业呢?这完全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读过一些江湖武侠故事的农村无赖子的狂想。
他偶尔进县城,见路上没什么人理他,就在日记里写道:"每走到人群之时,竟然当我是死人,视如无物,阴恻恻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过去。
"他恨一切不理他的人,但所有的人都不怎么理他,于是他断言"天下人人可杀"。
看来,他走向罪恶的心理程序,是从狂妄自大的心理幻觉开始的。
总觉得自己十分重要,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人们实在没有注意他的理由。
我估计他曾多次自我卖弄,一再招惹别人,甚至恨不能把一个有点小名气的人引出来与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吵一架,可惜连这也没有发生。
他的招惹因形态卑下,别人只须眼角一扫就会立即厌恶地转过头去不再理会。
这种极度的孤独和无聊引起了他的仇恨,但仇恨又没有特定的对象,只能拿起长剑,朝那些活得最快乐的人群走去,按照他的认知范围,他选择了歌舞厅。
应该说,这个心理程序的前半部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眼熟。
明明是自己招惹了别人,却不躲开、不道歉,反而觉得别人对不起他,甚至越来越义愤填膺,这是为什么?有一位作家曾大惑不解地问我:"某某人,我完全不认识,他在五年前一边剽窃我的作品发表,一边写文章骂我,这样做我还能理解,贼喊捉贼嘛!我不理解的是,五年来我对此事完全不理,而他对我的批判却接连不断,而且口气越来越凶,这是为什么?"我想了一想,说:"问题大半出在你的完全不理上。
余秋⾬作品《罗马假⽇》原⽂赏读余秋⾬作品《罗马假⽇》原⽂赏读 ⼀ 世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例如精致、浑朴、丽、畅达、古典、新锐、宁谧、舒适、奇崛、神秘、壮观、肃穆……其中不少城市还会因为风格交叉⽽不愿意固守⼀词,产⽣争逐。
只有⼀个词,它们不会争,争到了也不受⽤,只让它静静安踞在并不明亮的⾼位上,留给那座唯⼀的城市。
这个词叫伟⼤,这座城市叫罗马。
伟⼤是⼀种隐隐然的⽓象,从每⼀扇旧窗溢出,从每⼀块古砖溢出,从每⼀道雕纹溢出,从每⼀束⽼藤溢出。
但是,其他城市也有旧窗,也有古砖,也有雕纹,也有⽼藤,为什么却乖乖地⾃认与伟⼤⽆缘? 罗马的伟⼤,在于每⼀个朝代都有格局完整的遗留,每⼀项遗留都有意⽓昂扬的姿态,每⼀个姿态都经过艺术巨匠的设计,每⼀个设计都构成了前后左右的和谐,每⼀种和谐都使时间和空间安详对视,每⼀回对视都让其他城市⾃愧弗如,知趣避过。
因此,罗马的伟⼤是⼀种永恒的典范。
欧洲其他城市的历代设计者,连梦中都有⼀个影影绰绰的罗马。
⼆ 我第⼀次去罗马,约了⼀帮友⼈,请⼀位⼤家都认识的特殊友⼈蒋宪阳先⽣带队。
蒋宪阳的特殊,在于他原本是上海的著名男⾼⾳歌唱家,因热爱意⼤利美声唱法⽽定居罗马多年。
他先开车到德国接我们,然后经卢森堡、法国、纳哥去意⼤利,⼀路上见到雕塑、宫殿⽆数,但只要我们较长时间地驻⾜仰望,他就竖起⼀根⼿指轻轻摇动,说:"不!不!要看罗马的,那才是源头。
"我们笑他过分,他便以更⾃信的微笑回答,不再说话。
但是⼀进罗马就反过来了,沉默的是我们,⼤家确实被⼀种⽆以⾔喻的⽓势所统,⽽他则越来越活跃,每到⼀个地⽅满脸都是反问:"怎么样,我没说错吧?" 今天我再次叩访罗马已有思想准备,伙伴们听了我的介绍也精神抖,只想好好地领受⼀座真正伟⼤的城市。
但是,谁能想到,最让⼈惊讶的事情发⽣了。
伙伴们不相信⾃⼰的眼睛,呆看半晌,便回过头来看我,像是在询问怎么回事,但他们⽴即发现,我⽐他们更慌神。
哀希腊歌哀希腊(《唐璜》第三章) ⼀ 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 ⽕热的萨弗在这⾥唱过恋歌; 在这⾥,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 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 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 可是除了太阳,⼀切已经消沉。
⼆ 开奥的缪斯,蒂奥的缪斯, 那英雄的竖琴,恋⼈的琵琶, 原在你的岸上博得了声誉, ⽽今在这发源地反倒喑哑; 呵,那歌声已远远向西流传, 远超过你祖先的“海岛乐园”。
三 起伏的⼭峦望着马拉松- 马拉松望着茫茫的海波; 我独⾃在那⾥冥想⼀刻钟, 梦想希腊仍旧⾃由⽽欢乐; 因为,当我在波斯墓上站⽴, 我不能想象⾃⼰是个奴⾪。
四 ⼀个国王⾼⾼坐在⽯⼭顶, 了望着萨拉密挺⽴于海外; 千万只船舶在⼭下靠停, 还有多少队伍全由他统率! 他在天亮时把他们数了数, 但⽇落的时候他们都在何处? 五 呵,他们⽽今安在?还有你呢, 我的祖国?在⽆声的⼟地上, 英雄的颂歌如今已沉寂- 那英雄的⼼也不再激荡! 难道你⼀向庄严的竖琴, 竟⾄沦落到我的⼿⾥弹弄? 六 也好,置⾝在奴⾪民族⾥, 尽管荣誉都已在沦丧中, ⾄少,⼀个爱国志⼠的忧思, 还使我的作歌时感到脸红; 因为,诗⼈在这⼉有什么能为? 为希腊⼈含羞,对希腊国落泪。
七 我们难道只好对时光悲哭 和惭愧?-我们的祖先却流⾎。
⼤地呵!把斯巴达⼈的遗⾻ 从你的怀抱⾥送回来⼀些! 哪怕给我们三百勇⼠的三个, 让德魔⽐利的决死战复活! ⼋ 怎么,还是⽆声?⼀切都喑哑? 不是的!你听那古代的英魂 正象远⽅的瀑布⼀样喧哗, 他们回答:“只要有⼀个活⼈ 登⾼⼀呼,我们就来,就来!” 噫!倒只是活⼈不理不睬。
九 算了,算了;试试别的调门: 斟满⼀杯萨摩斯的美酒! 把战争留给⼟⽿其野⼈, 让开奥的葡萄的⾎汁倾流! 听呵,每⼀个酒⿁多么踊跃 响应这⼀个不荣誉的号召! ⼀0 你们还保有庇瑞克的舞艺, 但庇瑞克的⽅阵哪⾥去了? 这是两课,为什么只记其⼀, ⽽把⾼尚⽽坚强的⼀课忘掉? 凯德谟斯给你们造了字体- 难道他是为了传授给奴⾪? ⼀⼀ 把萨摩斯的美酒斟满⼀盅! 让我们且抛开这样的话题! 这美酒曾使阿纳克瑞翁 发为神圣的歌;是的,他屈于 波⾥克瑞底斯,⼀个暴君, 但这暴君⾄少是我们国⼈。
《哀希腊》介绍原文及其4个译本哀希腊《哀希腊》原名《The Isles of Greece》,作者Lord Byron(拜伦),这个被勃兰兑斯指认为“给他那个时代的诗歌文学打上了最后的决定性印记”的英国伟大诗人在他37年的短暂生命中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
《唐璜》是其后期最重要的一部长诗。
这部“写出了宇宙间的普遍人性”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堪与歌德的《浮士德》相媲美的唯一诗篇。
作为英国历史人物的唐璜其实并不是一个英雄,相反他却是一个因为诱骗了某贵族少妇而被驱逐并到处流亡的青年无赖式的人物。
他与拜伦本人某些经历和境遇的相似或许是他成为拜伦这部长诗的主人公的最大原因。
但在拜伦笔下的唐璜同样不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英雄,无论是其心灵还是性格,都和常人并无太大差异。
不同的是这个“极美貌、骄傲、大胆而又运气好的人”竟充当了命运的宠儿。
虽然他屡次身陷险境,但又每次都能从死神的身边安全逃开;虽然他经受过无数与情人生离死别的痛苦煎熬,但总有新的爱情给他带来新的幸福。
正是这样一颗热情冲动、敏感正直的心灵在遭遇到饥饿的极度恐怖和沉船的厄运后,在希腊的海边遇见了美丽的希腊少女海蒂。
沉浸在青春彩色的爱情和与大自然令人心醉的和谐之中的唐璜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希腊——是如此地痴迷与爱慕。
正是此时,一个游吟诗人的吟唱将唐璜带到了残酷的现实。
这块如海蒂一般美丽的土地正饱受着土耳其的侵扰,并面临着即将灭亡的噩运。
这段吟唱带给热爱着海蒂和希腊的唐璜以巨大的震撼。
伴随震撼而来的是打击。
身为作者的拜伦对这一切当然感同身受。
因为种种原因,作为希腊异族的拜伦在他后来的生命岁月里选择了与希腊人民站在一起、并共同抵御外辱。
而这段在《唐璜》中并不太起眼的第三章中的一节就在诗内和诗外的世界里也因此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这意义对于和当时的希腊人有着相似处境的中国人来说,更是非凡和伟大。
哀希腊(原文及4种翻译版本)The Isles of GreeceBy Lord Byron( from: Don Juan, Canto the Third - LXXXVI )1The Isles of Greece, the Isles of Greece !Where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Where Delos rose, and Ph?bus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2The Scian and Teian muse,The Hero's harp, the Lover's lute,Have found the fame your shores refuse: Their place of birth alone is muteTo sounds which echo further west Than your Sires' "Islands of the Blest." 3The mountains look on Marathon --- And Marathon looks on the sea;And musing there an hour alone,I dreamed that Greece might still be free; For standing on the Persians' grave,I could not deem myself a slave.4A King sate on the rocky browWhich looks o'er sea-born Salamis;And ships, by thousands, lay below, And men in nations; --- all were his !He counted them at break of day --- And, when the Sun set, where were they? 5And where are they? And where art thou, My country? Onthy voiceless shore The heroic lay is tuneless now --- The heroic bosom beats no more !And must thy Lyre, so long divine, Degenerate into hands like mine?6'T is something, in the dearth of Fame, Though linked among a fettered race,To feel at least a patriot's shame,Even as I sing, suffuse my face;For what is left the poet here?For Greeks a blush --- for Greece a tear. 7Must we but weep o'er days more blest? Must we but blush? --- Our fathers bled. Earth ! render back from out thy breast A remnant of our Spartan dead !Of the three hundred grant but three,To make a new Thermopyl? !8What, silent still? and silent all?Ah ! no; --- the voices of the dead Sound like a distant torrent's fall,And answer, "Let one living head,But one arise, --- we come, we come ! " 'T is but the living who are dumb.9In vain -- in vain: strike other chords; Fill high the cup with Samian wine ! Leave battles to the Turkish hordes, And shed the blood of Scio's vine ! Hark ! rising to the ignoble call --- How answers each bold Bacchanal ! 10You have the Pyrrhic dance as yet, Where is the Pyrrhic phalanx gone?Of two such lessons, why forgetThe noblier and manlier one?You have the letters Cadmus gave --- Think ye he meant them for a slave? 11Fill high the bowl with Samian wine ! We will not think of themes like these ! It made Anacreon's song divine:He served --- but served Polycrates --- A Tyrant; but our masters thenWere still, at least, our countrymen.12The Tyrant of the ChersoneseWas Freedom's best and bravest friend; That tyrant was Miltiades !Oh ! that the present hour would lend Another despot of the kind !Such chains as his were sure to bind. 13Fill high the bowl with Samian wine ! On Suli's rock, and Parga's shore, Exists the remnant of a lineSuch as the Doric mothers bore;And there, perhaps, such seed is sown, The Heracleidan blood might own.14Trust not for freedom to the Franks ---They have a king who buys and sells;In native swords, and native ranks,The only hope of courage dwells;But Turkish force, and Latin fraud, Would break your shield, however broad.15Fill high the bowl with Samian wine ! Our virgins dancebeneath the shade --- I see their glorious black eyes shine;But gazing on each glowing maid,My own the burning tear-drop laves,To think such breasts must suckle slaves.16Place me on Sunium's marbled steep, Where nothing, save the waves and I, May hear our mutual murmurs sweep; There, swan-like, let me sing and die;A land of slaves shall ne'er be mine --- Dash down yon cup of Samian wine !查良铮译一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
我读《千年一叹》之希腊在紧张的期末复习中,我还是无法将思绪从余秋雨的笔尖拉扯出来。
这也许就是一个能影响中华几代人的学者的魅力所在吧。
拨开世俗的批判,我轻轻地摸索着余秋雨的脚印,与他一道追寻人类文明。
希腊是“千禧之旅”的第一个考察目标。
借余秋雨之眼,我看到了一个狭小而陈旧的希腊,与希腊素有的千古美名相差甚远。
在爱琴海边,矗立着的是一个立着很多洁白石柱的巨大峭壁。
石柱上刻了许多人的名字,其中一位是英国诗人拜伦。
拜伦酷爱希腊文明。
在长诗《唐璜》中,有一节诗写了一位行吟诗人自弹自唱,悲叹祖国拥有如此灿烂的文明却也终于败落。
这节诗后来被苏曼殊翻译成中国旧体诗,取名《哀希腊》。
借拜伦之口,余秋雨奠定了希腊之行“哀”的基调。
要说希腊文明的中心,得追溯回公元前15世纪。
当时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正孕育着繁荣的文明。
回想着《荷马史诗》中关于迈锡尼古老传说的描述,余秋雨一行决意亲自领略这神圣的文明源头。
看到眼前颓败的城墙,顿觉一种悲壮的苍凉,脑海浮现的是考古学家对帝王陵墓中婴儿骨架的发现,这一切昭示着《荷马史诗》里描述的残忍故事并非虚构,它记录了一个穷兵黩武的王朝的衰落。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迈锡尼的最佳归属是荷马,又经由荷马,归属希腊文明。
雅典的奥林匹亚,被余秋雨定位为“永恒的坐标”。
这是一个体育圣地。
从这里出土的古希腊哲人、贤者的全身雕塑,大都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这正与希腊人“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再集合在一起”的关于人的整体思想相吻合。
写到此,余秋雨不禁感叹:别的文明对肢体和智力这两方面的实行往往是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效仿寒士。
在这个二维坐标系中,奥林匹亚毋庸置疑成为二者兼备的的坐标中心,而中国只是沿着“酸腐”的“智力”走了几千年。
此时,我忽然觉得,较之希腊,中华文明是一种虚张声势的浩大,由于缺少某些实质性内涵而呈现畸形发展态势。
面对这种文明形态,愿国人深思!最震撼我心弦的,是奥林匹亚运动场内那“全场一片哭声”。
20小引《哀希腊》(The Isles of Greece)的原文出自英国诗人拜伦的著名长诗《唐璜》(Don Juan)的第三章第86节中的一个插曲,整个插曲共有16节。
该插曲在不同的译本中有不同的译名,《哀希腊》为苏曼殊所用译名,为了方便称谓,本文在论述时,统称《哀希腊》。
《哀希腊》于20世纪的第二个年头译入中国,最早见于梁启超的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的第四回,只译了原文的两节,但仅此两节即唤起了当时无数热血青年的诗歌情怀和革命斗志,同时也在沉闷的诗坛中引发了少有的轰动,马君武、胡适、苏曼殊、柳无忌、闻一多等一批进步诗人相继将此诗全文译出,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擂响了战鼓。
本文聚焦清末民初亦即五四运动前后梁启超、马君武、胡适、苏曼殊、柳无忌、闻一多等六位诗人兼翻译家对这同一首诗的不同译法,在赏析他们的翻译艺术的同时,从一个侧面展示五四新诗运动是如何一步步从旧体诗中走过来的历史脚印,从而揭示在清末民初之际,在封建向民主、文言向白话、旧体诗向新体诗过渡之时,《哀希腊》这首诗的种种翻译所起到的历史杠杆作用。
一、感动中西的千古绝唱拜伦笔下的唐璜是一名在西班牙家喻户晓的传说人物,以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著称,本是一个无恶不作、专门勾引妇女的登徒子,但就是这么一个并非英雄的人物却引得众多艺术家的奇思遐想:以他的故事为题材,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作了一部歌剧,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编了一部讽刺舞台剧,法国小说家莫里哀写了一部小说,拜伦则谱了一首叙事长诗。
在拜伦反讽的笔下,原本只是个风流公子哥的唐璜被改写成了一个心地善良、见义勇为、投身革命的热血男儿和进步青年。
只可惜这部长诗还没有写完,拜伦就英年早逝了,但仅留下的未完诗篇就足以感天动地,成为中西诗坛上令人难以忘怀的绝唱——它是“继《失乐园》之后,英国最伟大的长诗”(Barton,1992: 1),而唐璜则成了现代文学的四大豪杰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和浮士德。
(Weinstein,1959: 1)如果说拜伦和他的《唐璜》对西方的影响是他不凡的诗艺的话,那么他和他的《唐璜》对中国的影响则除了在文坛上轰动一时之外,居然在一定程度上还撼动了中国的政坛。
哀希腊赏析
《哀希腊》是一首富有激情与感染力的诗歌,通过抒发对希腊的哀悼之情,表达了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以及对民族精神的颂扬。
首先,诗歌中通过描绘希腊的美丽与辉煌,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勾勒出希腊群岛的壮丽景色,以及古希腊文明的辉煌历史。
这些描绘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希腊的深深眷恋,也激发了读者对希腊的向往和敬仰。
其次,诗歌中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在诗人的笔下,希腊人民为自由而战,不畏强权,奋起抗争。
这种精神不仅是对希腊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坚定信念。
通过对自由的追求的抒发,诗歌感染着读者的心灵,激发着人们对自由和尊严的珍视和维护。
此外,诗歌中还体现了对民族精神的颂扬。
诗人通过对希腊人民的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的描绘,展示了希腊民族精神的伟大和崇高。
这种民族精神是希腊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而愈发坚韧的力量源泉,也是诗人所倡导和颂扬的。
最后,诗歌还体现了对人类文明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对希腊历史的回顾和思考,诗人表达了对人类文明的关切和忧虑。
他担忧人类文明的发展会受到强权的摧残和破坏,同时也坚信人类文明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这种对人类文明的关注和思考使得诗歌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哀希腊》是一首充满激情、感染力和思想内涵的诗歌。
通过对希腊的哀悼之情的表现,诗人抒发了对自由、尊严和民族精神的追求和颂扬,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文明的关注和思考。
这首诗歌不仅是对希腊历史的缅怀,更是对人类未来的呼唤和期盼。
《哀希腊》中的修辞艺术效果
拜伦的诗歌《哀希腊》写于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前二年。
针对当时希腊国国难当头,人们士气低落的情形,拜伦勇敢地站出来充当了希腊革命的呐喊者。
诗人对希腊人们的心态表现出一种“哀”与“怒”。
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诗人强烈而鲜明地表达了这种爱国思想。
本文用典颇多,开奥的缪斯”指荷马,开奥是其诞生地。
“英雄的竖琴”指荷马史诗,因其中歌颂了战争和英雄。
“蒂奥的缪斯”指阿那克瑞翁,蒂奥是其诞生地,“恋人的琵琶”指他的以爱情和美酒为主题的抒情诗。
“一个国王高高坐在石山顶上,嘹望着萨拉密挺立于海外。
”萨拉密是希腊半岛附近的岛屿,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瑟克西斯的强大海军在此处被希腊击败,从此希腊解除了波斯的压迫。
当时,瑟克西斯坐在山上俯视这场海战。
余秋⾬《巨⼤的问号》原⽂欣赏余秋⾬《巨⼤的问号》原⽂欣赏 昨天深夜抵达开罗。
在罗马时代,这条路线坐船需花⼏个⽉时间,很多加载史册的⼤恩怨和⼤征战在此间发⽣,例如"埃及艳后"克⾥奥佩屈拉和罗马将军安东尼就在这个茫茫⽔域间⽣死仇恋、引颈盼望,被后⼈称为古代西⽅历史上最伟⼤的爱情。
但是,就埃及⽽⾔,克⾥奥佩屈拉还年轻得不值⼀提。
我们为寻找希腊⽂化的源头⽽来,在法⽼⾯前,连那些长髯飘飘的希腊哲⼈全都成了⽑孩⼦。
从希腊跨越到埃及,也就是把 我们的考察重⼼从两千五百年前回溯到四千七百年前,相当于从中国的东周列国⼀下⼦推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找旅馆住下,埃及的旅馆⼀进去就碰到安全检查门,旁边站着警察。
⼀出门,车⾥也钻进来⼀个带枪的警察,我们⼀下车他就紧紧跟随,⼀下⼦把⽓氛搞得相当紧张。
旅馆号称四星级,实际上相当于⼀个⼩招待所,我房⾥没地⽅写作,卫⽣间的洗澡设备也不能⽤。
被告知街上的饮⾷千万不可随意吃,但旅馆的饮⾷也很难⼊⼝。
凡⾁类都炸成极硬的焦⿊⾊,⼜炸得很慢,⼀等好半天,等出来了刚⼀尝便愁云满⾯。
选来选去,只能吃⼀种被我们称作"埃⾷"的⾯饼充饥。
旅馆所在的⼤⽚街区都相当落后,放眼没见到⼀幢好房⼦,路上拥挤⽽肮脏,商店⾥卖的基本上都是廉价品。
后来发现整个开罗⽼城区基本都是如此,新城区要好得多,特别是尼罗河边的那⼀段相当讲究。
但是,落后的⽼城区实在太⼤了。
我们在这个区域找旅馆,为的是离⾦字塔近。
这⼀切,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实在没有想到⼤名⿍⿍的开罗城竟这么破旧⽽让⼈不安。
雅典已经够让⼈失望的了,但到了开罗,雅典就成了⼀个让⼈想念的⽂明世界,那⾥的⼩街上毕竟有很多可爱的商店和⾷铺,随意逛逛也没有安全上的担。
到⾦字塔去的那条路修得还不错。
⾛着⾛着,当脚下出现⼀⽚黄沙,⾝边出现⼏头骆驼,抬头⼀看,它们已在眼前。
⼤的有三座,⼩的若⼲座,还有那尊⼈⾯狮⾝的斯芬克斯雕像。
评《哀希腊》的音韵美
《哀希腊》是一首音韵美妙的诗歌,是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
更斯1819年发表于《牛津艺术家》上的一首悲情叙事诗,也是写
给拿破仑帝国垮台的绝美赞歌。
这首诗歌完美地糅合了诗、音乐、心理和历史,它通过对拿破仑元首历史的叙述、吟唱和评论,使
得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他那不息的国家兴衰。
《哀希腊》的音韵美源于它的诗体和韵律,诗的体裁是“英尺节”,它以一种特殊的韵律把整首诗编织在一起,诗中对拿破仑
的历史叙述吟唱出读者一种兼有凄美抒情又充满激昂表达的情感,给人以一种失落又强烈的诗意酝酿。
《哀希腊》诗中情绪和情感交杂,意境深邃,它唱出了一种绝望
深远的悲哀,历史沧桑之间,社会变迁之处,它犹如一支长篇悲
剧之歌,发人深省,读者仿佛置身于狄更斯写作的年代,拿破仑
的兴衰轮回,刹那间烙印入心,实在动人。
《哀希腊》诗中也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诗中“哀希腊”、“拿破仑”、“十字军旅行”等分别象征着希腊古老文明的不朽,拿破仑的兴衰,那段古老战役中十字军旅行的铭记。
诗歌通过比
喻和象征,使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使历史有了深刻而真实的
意义和灵魂,华丽的韵律犹如藉此把它们变作一首赞美诗。
从音韵美来看,《哀希腊》给读者带来的是狄更斯的情感和历史
的真实叙事。
它蕴含的深情抒情,令人动容,蕴涵的悲剧交融,更使人深刻,它的韵律组织、意境折射,令人着迷,彷佛生命中的一支绝美叙事。
因此,《哀希腊》可以说是一首能够永久体现拿破仑历史伟业,激荡人心的绝美诗篇,它无疑是狄更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篇之一。
余秋雨哲理散文余秋雨作为我国九十年代的一位著名散文作家,他的影响力堪称一绝,余秋雨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和地位。
精心收集了余秋雨哲理散文,供大家欣赏学习!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
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
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
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
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
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
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
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
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
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
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
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
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
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
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
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
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余秋雨哲理散文:南方的毁灭我到庞贝古城废墟,已经是第二次了。
奇怪的是,两次都深感劳累。
平平的路,小小的城,却累过跋山涉水,居然。
开始还不大在意,后来,当腿脚越来越沉重的时候停步寻找可坐下的地方,突然想起,上次也在这里找过。
岂止这里,举头朝前看,一段段路全是最疲倦的图像,一颠一颠地晃动在前年和今年的阳光下。
余秋雨散文《脆弱的都城》余秋雨散文《脆弱的都城》一座华的都城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的事情不仅会引起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浓厚兴趣,而且对于不管相隔多少年之后的普通老百姓也永远是一个巨大的悬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庞贝古城的突然湮没,至今仍然是全人类一个不衰的话题。
庞贝古城的遗址从十八世纪开始挖掘,一代代挖下来,挖到现在也只挖了一大半。
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始终络绎不绝,面对着昔日华都市的生活遗迹,大家的心情都非常复杂。
只要是人,看到一切都像自己的同类竟然在那么遥远的古代就产生了如此密集的汇聚,享受着与我们的感官需求相去不远的日常生活,不能不产生有关人类和人性的深切体认。
但是,这种体认立即又被那几乎无法想象的顷刻之间的毁灭所驱赶,代之以一种难以名状的宏大恐怖。
终于从恐怖中抖身而出,在一种祭奠的气氛中边走边看,脚下,是人类的`庞贝。
西方应该还有一座更古老、更辉煌的都城不知到哪里去了。
柏拉图在他著名的《对话录》里提到,一位埃及祭司告诉雅典著名诗人索隆,据历史记载,雅典在遥远的古代曾与一支来自大西洋阿特兰提斯岛的强大军队战斗,这个岛是一个壮阔而富丽的都城,都城四周挖有宽阔的淡水运河,河上帆如林,市内道路整饬,恍若仙境的王宫和神殿上镶满了金银和象牙,经常举行辉煌的典仪,但不知怎么回事,这座都城一昼夜之间遇到了地震和海啸,整个儿都消失了。
直到今天,寻找和考证阿特兰提斯的地理方位和消失原因的文章已经连篇累牍,但每年总还会冒出来大量论文。
在东方,柬埔寨吴哥窟的陨落也是一个千古之谜。
在一百多年前,一名猎人在金边北部的大森林里发现了宽及十公里的雄伟建筑群。
这个发现震动了世界,据考证,才知道这个建筑群居然代表着一个湮没于历史的王朝——公元七世纪的高棉王朝,从此东方的历史增加了一个梦幻般的时代,而一切研究东方美学和东方雕刻、建筑的人都不可能避开这个古建筑群了。
但是,人们最感兴趣的是,这么一个东方都城为什么突然被人类遗弃于丛林间而没有在史册上留下痕迹呢?大家猜测有四种可能:一是全城传染瘟疫死得一个不剩;二是全城发生饥荒,人们只得弃城而逃;三是外族入侵,屠城后又弃城;四是都城内两派政治势力内讧,互相残杀,最后胜利的一方又在死尸堆里感染了瘟疫。
余秋雨散文《牛和斗牛士》余秋雨散文《牛和斗牛士》从开罗向南二十公里,有一个地方叫孟菲斯( Memphis ) ,早在大金字塔建造前一百年,就已经是统一的埃及的首都。
著名法老左赛尔(Zor )的陵寝阶梯金字塔也建造在这里。
建造的地方还有一个小地名叫撒卜拉( Sakkara ) ,因此又叫撒卡拉金字塔。
不管人们对大金字塔作何种猜测,眼前这座阶梯金字塔倒是一看就觉得人力可为。
不仅体积较小,而且又不精确,好几个层面都已坍弛,因此显得更加远古。
更加远古却不神秘,原因是它按照年龄正常地老化了。
大金字塔的神秘就在于那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方正挺展,让人觉得太不正常。
孟菲斯出土过一个有名的金牛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让我感到新奇的是,一位讲解员指着阶梯金字塔前一块足球场大小的沙地说,这是一个选拔统治者的斗牛场,有一段时间,古埃及把在这里获胜的斗牛上选作自己的领袖。
这是我在书本中没有读到过的,连忙迎上前去反复盘问,这位讲解员以专家的口气再一次肯定,而且说,这种一斗牛三十年,一次,有一位统治者连续获胜两次。
这使我惊讶,因为到第二次,这位统治者无论如何不可能年轻了,居然还能,力敌天下。
我还没有足够的资料证明讲解员所说的事情属实,但粗粗一想觉得当时的统治者要做的事确实与斗牛士要做的事差不多,无非是挑战强暴、躲避伤害、机敏处置、虚与委蛇,这一切与斗牛没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统治者要驾驭的牛十分庞大,是埃及。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几千年过去,哪一位斗牛士都走了,只有牛还在。
牛把斗牛士的坟墓默默驮在自己的背脊上,让人们仰。
此间恩怨,无法分清;但此间图景,颇为动人。
从阶梯金字塔再走不远的路,我看到了一位极著名的“斗牛士”,那就是三千二百年前埃及新王国时代第十九工朝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lll ID) 的巨大卧像。
本来是立像,由于尼罗河的泛滥一再侵蚀塑像腿部,他渐渐站不住了,侧身卧倒,坦然休息。
拉美西斯二世名震整部埃及历史。
他的`木乃伊保存在博物馆,埃及很多地方都有他的塑像。
余秋雨《哀希腊》原文欣赏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余秋雨《哀希腊》原文欣赏
【导语】:
《哀希腊》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散文,出自余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叹》,那么《哀希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来了解一下吧。
昨夜十时二十分香港起飞,中停曼谷,然后抵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
在迪拜停留四个多小时后换飞机向雅典出发。
飞机追着夜色走,只怕被黎明赶上.于是十几个小时全是黑夜,等到不想飞了,一停,黎明和雅典一起来到。
雅典机场显得过于狭小和陈旧,这与雅典的千古美名差距太大了。
也许我们没有权利取笑它,它辉煌在两千五百年前,而到飞机出现的年代,早已退出争夺辉煌的竟赛。
出了机场仍然不习惯,无法把眼前的一切与希腊联系起来。
我从前游历欧洲总是把希腊让开,只从罗马看起,因为希腊这个开头对我太神圣,不想轻易踏人。
它应该是什么样的,倒没有仔细想过,但肯定不应该像眼前那样平凡得略觉寒伦。
得重新找一个开头,一把抓住希腊文明的魂魄,让整个旅程快速地昂起头来。
于是当机立断,不急着找旅馆,立即赶到海边。
只有大海,才是希腊文明的摇篮,而且历久不变。
我们以前从书本中约略知道,希腊海边最美的地方叫苏尼翁(物union)海呷,那里有一个波塞东海神殿(Nao,Po,eidono,),于是翻开地图找去。
看到了爱琴海。
水色景象与法国、意大利南部的地中海近似,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
不柔媚,在海边炽热的阳光下只须借得几分云霭,立即凉意爽然。
但相比之下,这里少了很多别墅和白帆,房屋也有一些,都比较简朴,静静地围护着一个远古的海。
一个立着很多洁白石柱的巨大峭壁出现在海边。
白色石柱被岩石一比,被大海一衬,显得那么精雅轻盈,但这是公元前五世纪的遗迹。
在这些石柱开始屹立的时候,孔子、老子、释逝牟尼J乙乎同时在东方思考,而这里的海边则徘徊着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和柏拉图。
公元前五世纪的世界在整体上还十分荒昧,但如此耀眼的精神星座灿烂于一时,却使后世人类.几乎永远地望尘莫及。
石柱群盗立在一个高台上,周围拦着绳子,远处有警卫,防止人们越绳而人。
我与许戈辉小姐在拦绳外转着圈子抬头仰望,耳边飘来一位导游的片言只语:“石柱上刻有很多人的名字。
包括一位著名的英国诗人……”“拜伦!”我立即脱口而出。
拜伦酷爱希腊文明,不仅到这里游历,而且还在希腊与土耳其打仗的时候参加过志愿队。
我告梦就午戈辉,拜伦在长诗《唐磺》中有一节写一位希腊行吟诗人自弹自唱,悲叹祖国拥有如此灿烂的文明而终于败落,十分动人,我还能记得其中一段的大致意思:祖国啊,此刻你在哪里?你美妙的诗情,怎么全然归于无声?你高贵的琴扮,怎么落到了我这样平庸的流浪者手中?拜伦的祖国不是希腊,但他愿意把希腊看成自己的文化祖国,因此自己也就成了接过希腊琴弦的流浪者。
这样一位拜伦,一定会到如此壮观的海神殿来参拜,并郑重留下自己的名字。
猜测引发了好奇,我和戈辉都想偷偷地越过拦绳去寻找,一再回头,只见警卫已
对我们两人虎视耽耽。
同来的伙伴右1看出了我们两人的意图,不知用什么花招引开了警卫,然后一挥手,我和戈辉就钻进去了。
石柱很多,会是哪一柱?我灵机一动,心想如果拜伦刻了名,一定会有很多后人围着刻,因此只需找那个刻名最密的石柱。
这很容易,一眼就可辨别,刻得最密的是右边第二柱,但这一柱卜卜下下全是名字,拜伦会在哪里?我虽然只见过他的半身胸像却猜测他的身材应该硕长,因此抬头在高处找,找了两遍没找到,刚移目光,猛然看见稍低处正是他的刻名被密密层层地包围着。
刻得那么低,可以想见他刻写时的心情。
必须把自己的名字签写在希腊文明的肌肤匕,即使是遗迹,也必须低头刻写,如对神明。
由拜伦的刻名,我想起了苏曼殊。
这位诗僧把拜伦哎唐磺》中写希腊行吟诗人的那一节,翻译成为中国旧体诗,取名《哀希腊》,一度在中国影响很大。
翻译的时间好像是一九O九年,离今年正好九十年,翻译的地点是日本东京章太炎先生的寓所,章太炎曾为译诗润饰,另~一位国学大师黄侃也动过笔。
苏曼殊借着拜伦的声音哀悼中华文明,有些译句已充满激愤,如“我为希腊羞,我为希腊哭”。
苏曼殊、章太炎他们都没有来过希腊,但在本世纪初,他们已知道,中华文明与希腊文明具有历史的可比性。
这在中国是一种超越前人的眼光。
我们在世纪末来到这里,只是他们眼光的一种延续。
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已不会像拜伦、苏曼殊那样痛心疾首。
希腊文明早已奉献给全人类,以狭隘的国家观念来呼唤,反而降低了它。
不管怎么说,我们来希腊的第一天就找到了大海,找到了神殿,找到了公元
前五世纪,找到了拜伦,并由此而引出了苏曼殊和中国,已经足够。
开了这个头,可以回城找旅馆了。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希腊稚典.夜宿Herodn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