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诵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舒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意,居处不求恬静,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把握了知识而不致疑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索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1、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三年级上经典诵读一、《朱子家训》 [清]朱用纯作者简介: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
江苏昆山人。
其《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流传很广。
它是有名的儿童蒙学课文之一。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3、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注释):未雨而绸缪(chóu 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4、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注释):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
珍馐(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译文):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5、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译文):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
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6、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译文):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论语》选读四年级上学期学而篇第一1.子曰(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2)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3),不亦君子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3)愠:音yùn,恼怒,怨恨。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1),而好犯上者,鲜(2)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3),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1)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2)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3)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1)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2)三省:检查、察看。
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诵《论语》经典,悟处世之道一、《论语》经典节选【经典一】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注释】①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
②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经典二】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注释】(1)躬:亲自(2)厚:厚责;下一句是“薄责”这里省略了“责”字。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二、感悟处世之道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古代文献中的经典之作——《论语》。
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也蕴含着深奥的处世之道,对于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节选为例,为您娓娓道来。
在功利目的的驱动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漫生出了尔虞我诈的丑陋与罪恶。
从假烟假酒假文凭,到假账假证假报告;从普通百姓的恶意消费透支,互相欺诈,到政府官员的虚假政绩工程,从关系百姓民生的毒米、毒酒、毒奶粉、地沟油,到影响产业财经的基金黑幕、股市造假、证券骗局,我们还可以听到假球、黑哨、兴奋剂,听到论文抄袭、学术失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泱泱中国似乎成了一个充满虚假、欺诈、伪造的染缸!这一切的丑陋现象的实质都可以归结为是诚信缺失。
什么是诚信?顾名思义,诚实守信。
大家能按时参加会议,坐在这里听我演讲,是诚信;商家合法经营,是诚信;人们之间相互平等交往,这也是诚信。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
文言文01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主旨归纳《〈论语〉十二章》主要谈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等。
文章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参考译注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④[愠(yùn)]生气,恼怒。
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
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⑦[信]诚信。
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
《论语》诵读稿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应该定时地加以练习,这不是很令人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我身边,这不是很可喜吗?人们不了解我,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这难道不是一位君子的表现吗?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进入家门就要表现出孝顺,出门就要表现出对兄长姐妹的关爱,行事态度谨慎而有信用,对待人民以广泛的友爱心态,同时又亲近仁德之人,行事不留余力,以不断学习为己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自然比热爱更糟糕,热爱自然比享受更糟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若学习而不思考,则会陷入空虚的状态。
若只有思考而没有学习,则会陷入险境。
子曰:“有教无类。
”无论什么人,都应该得到教育。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到贤人,应该想要学习,看到不好的东西应该反思自己。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个人一起行动,其中一定会有我所尊敬的师傅。
我们要选择跟这位师傅走,也要改正不好的行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要担心别人不理解你,要担心自己不能理解别人。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会感到厌倦,教导别人也不会疲倦,这难道不是我多么的值得骄傲吗?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
”君子的考虑不在于如何得到食物,而在于如何谋求更高贵的道路。
虽然如此,君子还是有耕作的。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懂得的人不会迷惑,仁慈之人不会忧愁,勇敢之人则毫无恐惧。
经典诵读之忠篇第一单元“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
“忠”的含义有多方面,《论语》中的“忠”首要指“忠厚”。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四项教纲传教,学习文艺,修治品行,存心忠厚,做事信实。
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是儒家的中心思想。
一般来说,只有忠厚之人才有恕人胸怀,所以叫做忠恕。
民间认知的“忠”有“忠君”“忠主”“忠职”,忠君是忠于国家领袖,这是一个国家施行政令的先决条件,也是一国民心凝聚、团结和促进国家强大的关键。
忠主是忠于主公,也就是忠于你所追随、所依附的人,现代来讲,就是你的上司或老板,若与上不合,可引身而退,另起炉灶,却不能“吃里扒外”“背主求荣”,这是被儒家所不齿的。
忠职就是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你职任内的事,所谓“敬其事而后其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尚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论语节选(一)《论语》节选(一)1.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庄子》节选(二)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
义明而物亲,忠也;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
”【译文】1.定公问:“国君差使臣子,臣子待奉国君,应该怎样做呢?”孔子回答:“国君应按照礼节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待奉国君。
”2.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论语》选诵
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当仁,不让于师
3.巧言令色,鲜亦仁!
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0.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1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8.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0.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7.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
29.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34.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3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38.君子周急不继富。
3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4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2.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4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6.子不语:怪,力,乱,神。
4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8.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9.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50.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2.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5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57.食不语,寝不言。
58.寝不尸,居不容。
59.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60.未知生,焉知死?
6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6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63.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64.乡原,德之贼也
65.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66.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